这种工厂其实开始更适合称作作坊。比如SCARPA鞋,在创业初期,工厂每天工作14个小时,但平均只能生产4-5双鞋。因为这些鞋都是用手工制造的,还要由工人自己去销售。比如海尔,青岛电冰箱厂1984年在张瑞敏接手时只是一家亏损147万的集体小厂。再比如红塔山,1979年,玉溪卷烟厂固定资产1065.65万元,生产设备全部是三四十年代的水平,淹没在云南省数千家小烟厂中,默默无闻,苦度生计。不难看出,成功者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工厂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后,设计、库存、广告、营销、渠道、销售、售后都要自己负责了,卖不出去也要自己担着。所以做品牌商没有接单生产来的痛快。但是如果品牌培养好了,工厂就不用受制于品牌商,并能形成稳定的收入,所以做品牌是赚未来的钱。
是否存在一种工厂,一开始就规模巨大,一开始也只生产自己的品牌的产品?这样的工厂也许有,但是生存起来会很困难,除非生产的产品是市场迫切需要的产品,比如生产能彻底根除癌症的药。因为对于初期品牌来说,工厂的生产能力和品牌的销售能力是一对矛盾。工厂规模大,意味着固定资产多,人员工资多,而且投资人一般要求三年内盈亏平衡,银行要求偿还利息。新品牌,意味着消费者不是很认同,渠道不成熟,销售能力有限。所以大工厂,小品牌,很难做。如果为了满足工厂的生产能力,尽快收回投资,能给工人发工资,工厂就有可能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四处串货、低价销售,最后让零售商寒心,品牌失去价值。如果为了维护品牌价值,谨慎选择零售商、代理商,销售增长缓慢,工厂开工不足,又不好向投资人和银行交代。痛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