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珠峰北侧传统线路攀登手册

珠峰探险简史

[日期:2008-04-28] 来源:磨房  作者:十一郎 [字体: ]
  队伍内的通讯,一般都是对讲机。BC应设一个基地台、ABC应设一个插转台。对讲机在ABC以上一般要通过ABC的插转台,才能与BC连通,否则只能是上面收到BC的信号,BC收不到上面的信号。设置好系统之后,海拔5900米到海拔6200米这段是一个通话死角。
    有技术条件的话,架设微波通讯系统更理想。
  
06、拍摄:
    不论是拍照片、还是拍DV,要点是:1、攀登优先;2、拍到就是成功,无需讲究太多。
    所以,器材不宜大、重,应选择小巧、结实、电力充足的;拍摄沿途风光的时机,应尽量选择下行的过程。
  

弟兄们,来,摆“泡屎(pose)”
  
07、笔记本电脑:
    在大型的商业登山队里,BC和ABC都会有发电机。2003年,有许多人带了笔记本上去ABC,从使用情况来看,IBM T系列电脑最稳定结实,其次是SONY、康柏,东芝等差强人意,国内品牌在大本营就都趴下了。那年俺的IBM T40工作状况最理想,活动结束后送给IBM公司做为使用海拔最高的电脑陈列——当然,是以那年一位珠峰登顶者的名义送出的。
    目前,市面上三防性能最好的电脑是松下的ToughBook笔记本,全部为军标,但价格较贵,而且国内能买到的,配置普遍偏低。
    其性能优点则有:实施90cm高跌落实验耐冲击的坚固机身;采用标准电池可长时间驱动(约8个小时);直接阳光下也能清晰可见的低反射液晶显示器;备有可经受海水侵袭或海风的规格型号;戴着手套也可操作的触摸屏、触摸板;可提高现场机动性的提手设计等。
  

ToughBook笔记本
  
08、娱乐:
    带一些D9压缩格式的DVD碟进去,是个好办法,多带几套剧集,可以为那些漫漫长夜带来娱乐。
    Mp3里,在音乐之外也可以装一些相声、笑话什么的,有利于放松心情。
  

看大片喽…
  
09、药品:
    除了队伍里的公共药品之外,队员最好根据自身的特点,准备一些个人的特殊用药,以免需要时被动。
  
10、食品:
    多准备一些个人喜欢吃的小零食很有用。
  
11、发热贴:
    冲顶过程中,准备几个发热贴,大的可放在怀里,小的可放在手套中,以提高体温和状态、避免冻伤。
七、关于珠峰的常识
  
1、珠峰的名称:
  
①、Qomolangma(珠穆朗玛)
    居住于珠峰北侧的、藏族人民的传统称谓,即珠穆朗玛峰。有“女神”、“圣女”、“神女第三”、“地神之母”等几种解释。
②、Samarghata(萨玛迦塔)
    居住于珠峰南侧的、尼泊尔人民的传统称谓,即萨玛迦塔峰。有“高达天庭的山峰”、“地球制高点”、“天空之神”等几种解释。
③、Everest
    西方国家的习惯称呼,即埃佛勒斯峰。英属印度测量局1852年曾测量珠峰高度,1855年以该局前任局长、英国人George Everest上校之名命名此峰为Mt.Everest。
  

George Everest爵士
  
2、珠峰的高度:
  
    关于珠峰的高度,曾有一系列的数据——
    1852年,英国人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
    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我国也采用过;
    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为8847.6米;
    1960年到1975年,我国使用的珠峰高度数据是8884米;
    1975年,我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
    1987年3月,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
    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
    2005年,我国珠峰测量队测量并计算出珠峰高度为8844.43米;
    一直以来,从南侧攀登的许多地图,将珠峰标注为8850米。
  
    对于一座8000多米高程的山峰,在测绘手段和执行水平还比较粗糙的现实中,有无必要把精度弄到小数点之后的两位,笔者本人对此表示怀疑。把表面数据做得太像那么回事,反而可能是为了其他的目的——比如,立项目、搞经费。
  

喜马拉雅山脉卫星图片
  
3、珠峰探险简史:截止2005年
  
    1921年、1922年、和1924年的三次主要探险是人类最早攀登珠峰的尝试。
    在这些探险之前或期间有关极地的生理学问题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氧气在极高点的价值。
    若干登山者到达了距离珠穆朗玛峰300米高度的地方。但是,正如我们已经了解的那样,跨越最后的300米高度花费了人类另外的54年。
    1921年,人类首次正式攀登珠峰。英国队,珠峰北侧,到达海拔6985米。其意义在于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确立了“金字塔式” 攀登模式。此后,这种方式被多数攀登8000米山峰的队伍所采用。大规模集体登山的管理也开始受到重视,人们意识到了运输给养的重要性。另外,这次侦察发现5月份是珠峰的最佳攀登季节。“金字塔式攀登”,也叫做“喜马拉雅式攀登”,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商业攀登之后,这种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并被一部分评论称为:“围攻式”。这一年,马洛里出现在世界登山舞台。
    1922年,英国队,珠峰北侧,到达海拔8320米。7名夏尔巴遇难于雪崩,是珠峰首次正式遇难记录。队员芬奇和布鲁斯对氧气的使用,证明人类在超高海拔的攀登中,氧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氧气的使用还是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人当中包括马洛里,他们认为不需要携带氧气,而且他们还对氧气装备大加嘲讽。许多人对使用氧气加以反对是基于道德基准。马洛里将氧气的用途视作“该死的异端”。而芬奇认为:“对氧气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反对意见,它们大多是不科学的,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意愿承认氧气确实大有用途,他们抱怨氧气的使用是反体育精神,因为是非英国的。反对使用氧气的长串理由是难以一一列举的,这些理由同他们对那些将爬山置于非人性框架中的其他职业的衡量标准是不一致的。”
    对使用氧气的双面态度在随后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探险活动中一直存在。甚至直到今天,有人还对利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或其他高于8000米的高峰的性质表示怀疑。
    1924年,英国队,珠峰北侧,马洛里和欧文遇难,他们最后一次被观测到的位置在珠峰8600米以上。从此留下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大谜案:马洛里和欧文是否在遇难前已经登顶珠峰?
    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16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2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马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夏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7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10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返回。
    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7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乔治·马洛里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瀑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5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7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10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协作尼泊尔人Tenzing Norgay,到达海拔840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Tenzing Norgay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952年瑞士队的探险,为次年英国队的首次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夏尔巴Tenzing Norgay和新西兰人Edmund Hillary首创第1条登顶线路“东南山脊线路(南侧传统线路)”。
    1960年5月25日,中国队首创第2条登顶线路“东北山脊线路(北侧传统线路)”,并首次由北侧登顶珠峰。
    1963年,首位美国人James Whittaker登顶。
    1963年5月22日,美国队的Willi Unsoeld和Tom Hornbein,首创第3条登顶线路“西山脊转北壁线路”,并登顶。
    1965年5月20日,夏尔巴Nawang Gombu成为第一个两次登顶珠峰的人。在珠峰的前17次登顶中他占了2次。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Junko Tabei成为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她由东南山脊完成。
    1975年5月27日,中国西藏的潘多是第二个登顶珠峰的女性,也是首位从北侧登顶的女性。
    1975年9月24日,英国鲍宁顿队的Dougal Haston和Doug Scott Summit,首创第4条登顶线路“西南壁线路”,并登顶。
    1978年5月8日,奥地利人Peter Habeler和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由东南山脊线路首次无氧登顶。
    1978年,波兰人Wanda Rutkiewicz成为首位登顶珠峰的欧洲女性。
    1979年,Hannelore Schmatz成为首位登顶后下撤时遇难的女性,她也是第四位登顶的女性攀登者。
    1979年5月13日,前南斯拉夫队的Andrej Stremfelj和Jernej Zaplotnik,首创第5条登顶线路“西北山脊线路”,并登顶。
    1980年2月17日,波兰人Krzysztof Wielicki首次冬季登顶珠峰。
    1980年5月10日,日本队的Tsuneoh Shigehiro和Takashi Ozaki,首创第6条登顶线路“北壁霍尔拜因岩沟线路”,并登顶。
    1980年5月19日,波兰队的Jerzy Kukuczka和Andrzej Czok,首创第7条登顶线路“南面柱状山脊线路”,并登顶。
    1980年8月20日,意大利人Reinhold Messner首次单人、首创第8条登顶线路“东北山脊转北壁诺顿岩沟线路”、首次无氧登顶珠峰。
    1982年5月5日,首位加拿大人Laurie Skreslet登顶。
    1982年5月4日,11位前苏联攀登者,首创第9条登顶线路“西南柱转大中央沟转西南壁脊线路”,并登顶。
    1983年10月8日,美国旧金山湾区队的Lou Reichardt、Kim Momb和Carlos Buhle,首创第10条登顶线路“东壁转康雄壁线路”,并登顶。
    1984年5月23日,首位印度女性Bachendri Pal登顶。
    1984年10月3日,澳大利亚队的Tim Macartney-Snape和Greg Mortimer,首创第11条登顶线路“北壁转诺顿岩沟线路”,并无氧登顶。
    1984年10月20日,Phil Ershler成为首位由北侧登顶的美国人。
    1985年,美国人Dick Bass成为当时年纪最大的登顶者(55岁)。
    1986年5月20日,加拿大人女登山家Sharon Wood单人首创第12条登顶线路“西肩部转霍尔拜因岩沟线路”,成为北美洲首位登顶珠峰的女性。
    1988年5月12日,美国•新西兰国际探险队的Stephen Venables,首创第13条登顶线路“东壁-南坳-东南山脊线路”,并登顶。
    1988年9月29日,首位美国女性Stacey Allison从东南山脊线路登顶。
    1988年10月14日,新西兰人Lydia Bradey成为首位无氧登顶的女性。
    1989年5月16日,墨西哥人Ricardo Torres成为首位拉丁美洲无氧攀登者。
    1989年墨西哥人Carlos Carsolio成为首位拉丁美洲无氧登顶者。
    1990年10月7日,斯洛文尼亚Andrej和Marija Stremfelj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夫妻。
    1990年5月10日,新西兰人Peter Hillary(艾德蒙·希拉里的儿子)成为首位第二代登顶者。
    1990年10月7日,Jean Noel Roche 和儿子Roche Bertrand aka Zebulon成为首家同时登顶的父子。他们同乘滑翔伞下撤,17岁的Roche Bertrand也是当时最年轻的登顶者。
    1992年9月25日,Alberto Inurrategui和Felix Inurrategui成为首对同时登顶的兄弟。
    1993年4月23日,夏尔巴人Pasang Lhamu成为首位登顶的尼泊尔女性,但在下撤时遇难。
    1995年5月11日,日本队的Kiyoshi Furuno、Shigeki Imoto和夏尔巴Dawa Tshering、Pasang、Nima,首创首创第14条登顶线路“东北脊全程线路”,并登顶。
    1995年5月14日,首位巴西人Waldemar Niclevicz登顶。
    1996年5月10日,丹麦人Lene Gammelgaard沿东南山脊路线成为首位登顶的斯堪的纳维亚女性。
    1996年5月20日,俄罗斯队的Peter Kuznetzov、Valeri Kohanov和Grigori Semikolenkov,首创第15条登顶线路北壁诺顿沟的“北-北东线路”,并登顶。
    1999年,夏尔巴人Babu Chiri成为首位并且是唯一的在顶峰睡觉的人,并创造了在顶峰停留21小时的最长时间记录。
    1999年5月13日,Katja Staartjes成为首位登顶的荷兰女性。
    1999年5月5日,墨西哥人Elsa Avila Carsolio成为首位拉丁美洲登顶者。
    2000年5月17日,Nazir Sabir成为首位巴基斯坦登顶者。
    2000年,Davo Karnicar成为首位全程滑雪下降者。
    2001年,Roche Bertrand和妻子Claire Bernier Roche共同乘滑翔伞下降到ABC,成为首对一起从顶峰飞翔下撤的夫妻。
    2001年,Stefan Gatt成为首位采用单板滑雪下撤的攀登者。
    2001年,Marco Siffredi成为首位全程单板滑雪下撤的登顶者。
    2001年,美国人Erik Weihenmayer成为首位盲人登顶者。
    2001年,中国西藏的Karsang Tendup成为首位登顶的牦牛工。
    2001年,Evelyne Binsack成为首位登顶的瑞士女性。
    2004年5月30日,“2004俄罗斯珠峰北壁中央登山队”的三名攀登者P. Shabaline、Iljas Tukhvatullin和Andrew Mariev,开创第16条登顶线路“北壁中央直上线路”,并登顶;次日,同队的第二组三人亦由此登顶。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喜玛拉雅山脉商业登山,主要集中在珠峰和卓奥友峰。自此之后,登顶珠峰的人数,呈爆炸式增加,但值得一说的攀登,却越来越少。 
  
【内容导航】
第1页:前言 第2页:攀登线路和营地设置
第3页:珠峰东北山脊攀登线路总图 第4页:北坳营地
第5页:营地设置 第6页:适应和拉练
第7页:攀登装备提示 第8页:羽绒睡袋与防潮垫
第9页:珠峰探险简史 第10页:历年登顶及遇难人数
第11页:珠峰是一面“照妖镜”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