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场的种类,根据特质可分为火成岩、水成岩和变质岩三类,攀登的方法也各异。岩场的各部分大都有专有名称。
(1) 山棱攀登法
一般而言,攀登山棱时有许多岩角可当把手、踏足点。能用来施行确保的支点也很多,尤其可俯瞰两侧的谷底,享受攀岩的最大乐趣。
但是沿山棱走,如前方忽然发现大岩块、小岩峰时,就必须另找别的路线,从山棱的两侧迂回而行。
山棱狭窄如刀刃时,就必须跨站在刀刃的两侧,并寻找适当的把手与踏足点。如果一边找不到时就要找另外一边,由另一边攀登上去。
在山棱上的确保方法,只用“肩膀悬挂确保法”就足够了。但要注意,不可让绳索与刀刃般的山棱相摩擦,否则绳索很容易损伤,而且岩石经过风化后,非常容易掉落,攀登时要特别注意。
(2) 岩壁攀登法
近代的登山活动,从走山谷演进为登山棱,再从登山棱发展到攀岩壁。换句话说,岩壁攀登法是最进步、最时髦的登山方法。
攀登岩壁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尤其要有平滑的韵律感,才能达成艰苦的攀登活动。确保法在岩壁上因缺乏岩棚,所以大都难以施行,极需要依赖冰镐。
攀岩壁与攀山棱不同,身体大半时间都在悬空,这对初学者实在是莫大的威胁,大多数初学者都会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新手攀岩时,除特殊需要,应避免向下看。如果是云雾弥漫的天气就会减少这种顾忌。
攀登岩壁时,常会有倾斜的错觉及惧高症。倾斜的错觉是从下往上看时,岩壁倾斜度总比实际小,从上往下看时总比实际的大。惧高症则是一旦攀登在岩壁上,就会感到与岩壁的距离越来越短,尤其当岩壁妨碍视线时,最易引起这种错觉。路线的选择是攀岩的成败关键之一,所以攀岩之前要事先看好地形。
(3) 小岩隙攀登法
攀登岩壁裂隙时,一般都将手腕、头、肘、脚、膝盖等插进小裂隙中,支撑身体,再利用伸屈的力量攀上去。
但露在裂隙外的肢体,仍然要到把手和踏足点,以配合伸进岩隙的肢体才能顺利爬上去。
如果攀登小岩隙时有理想的把手、踏足点,就不必非要将肢体伸进岩隙中,以免浪费体力。
(4) 大岩隙攀登法
所谓大岩隙攀登法就是比小岩隙大,全身均可进去的岩壁裂隙,通常呈烟囱形。攀登这种岩壁时,通常以背、脚分别顶住岩隙的两边慢慢地爬上去。
一开始,将两脚同时顶住对壁,而背、腰与手掌撑住另一边的岩壁。然后交互着提高双脚、双手、背腰而带动全身,使身体慢慢提升。
如果,烟囱式的岩隙变窄,双手、双脚、背、腰无法一一提高挪动时,只好用背与膝盖的交互提高、挪动,慢慢往上爬。
攀登烟囱式岩壁的困难大多发生在出口处,或者中途有石头堵住的地方。所以,攀登前要仔细观察岩壁的状况,尤其出口处的地形要先看清楚,以便有所准备。
攀登烟囱式岩壁的危险,首推落石,如有石头落下很容易被击中,所以要避免攀登落石多的烟囱式岩壁。此外,烟囱式岩壁的下降,只要应用登山时的反动作就可以了。但是在烟囱式岩壁上端,要使用前面所述的攀登姿势却很难。虽然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只要一疏忽,没有保持身壁间的摩擦,就会跌下去,千万要小心。
(5) 横跨
横跨的技术主要是攀登的路线受阻,必须转到新路线的走法。也是登岩的重要技术之一。
横跨时,如果遇到连续的岩棚带就很简单。如果没有连续的岩棚带,只有脚尖能踏的踏足点,或断断续续的岩角时,横跨的难易就要依照把手的好坏,以及岩壁的倾斜度等条件来决定了。
没有理想的踏足点,至少也要寻找倾斜度不太大、把手多的地方才较容易横跨,如果连把手也没有,想横跨就很困难了。
在横跨前,首先要仔细观察踏足点,以便横跨中能交换脚步。
横跨时的确非常困难,行动者坠落时,一定会跌落至与确保者间绳长的深度。所以在横跨时,如果地势很危险,就必须再施行个别确保法,将两人间的绳索绕在岩角、树干上,万一跌落才不致跌得太深。
如果行动者和确保者两人相隔5米以上,而中间又没有岩角、树干可施行个别确保时,可用钢钉做支点施行个别确保。
还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如确保因中间有岩角等阻隔而看不到行动者时,绳索的控制要非常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