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山、高海拔户外技术倒不能是说引导世界潮流,但中国饮食,至少我以为是世界第一。在高海拔地方如何补充能量,提供食品?也可以买熟食制品,不怕麻烦也不妨可以自己做。从基本层面讲,户外活动中的食品给人体提供营养与能量,一般要求有轻便易保存,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量的特点。户外运动的形式五花八门,登山穿越等更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远离人类常住点,高海拔,缺乏本地就近食物供给源。所以,登山食品往往成为登山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总体上来讲,高海拔山食品应具有下面的特点:体积小易包装,重量轻易携带,容易存储不变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也应该容易消化,味道好,方便烹调,但以上条件,并不是全部都能具备,因此在出发前应有完善的计划与准备。 日本、中国那种传统的喜马拉雅式登山活动中,饮食和厨师可以说是大本营的中心。
西方有类似Powerbar等合成类食品,一般以奶油奶酪等乳类蛋白为原料,进行葡萄糖、维生素的合成,热量和营养确实不错,很适合阿尔卑斯式的攀登,尤其是作为冲锋食品。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甚至对于东亚攀登者,其味道实在是一种折磨。恐怕西方登山户外商品中,对东方人最难接受的可能就是户外高山食品了。吃在中国,吃在东方…… 日本、韩国攀登界和社会食品行业都有一些简单的登山食品类型,但仍多停留在方便面、速食米、干蔬菜、饼干、奶油的类型,味道稍有提高,但对于不少敏感登山者,其中的各类添加剂、防腐剂令他们“闻香色变”。
登山的精神之一就是自助自主,如果不是纯粹为了难度和速度,为何不妨来花点时间享受一下自己配给登山食品的乐趣呢?尤其是自己给自己作一些自己爱吃的风味米面和味道?即使是要作阿尔卑斯式的攀登,大本营的食品,也不妨自己作自己的?我一向认为,能吃爱吃压缩饼干的登山者,一定是不懂生活乐趣的中国人;本来,攀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蒙古大军、匈奴帝国在军事上就是一种阿尔卑斯的风格,机动、灵活,带自己个人所用的干肉、奶制品行军,所以某种程度上,喜马拉雅式的登山不就是那种宋朝、明朝的作战风格吗?专门的伙食兵营,相当的累赘,供应效率影响攻击速度和效率,所以总打不过游牧民族的马背上军队。所以,那种周期漫长的喜马拉雅登山活动,设置专门的伙食人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为了高效率、高成功率的攀登,最好是个人自助方式的食品携带。
以下所描述的自己关于高山食品的一些了解,比较适合五六千米强度一般的山峰。对象是大多数的业余登山者而已。对于有耐心的人来说,以下的个人经验纯属参考:
一、高山食品设计与管理
首先应该学会用量设计与控制,选择好食物并有清楚合适选择——必须尽量精确地计算出当次行程中所需的食物份量,及每人每天所需的热量,以两者为基础,再考虑品种搭配及重量的控制。 有些食物好吃,但热量不大,当然也许维生素和元素含量高;有些味道平平,但能补充卡路里。
之后就是具体食物的准备,根据自己拟就的清单将食物采购回来后,应预先作些准备,如肉类,最好先卤过、沥干,再依食用一次所需的份量个别包装起来,如此不但易于食用,也易于保存。如果是就近城市采购的现成熟品,应查明保鲜保质期,并冰箱保存封好。蔬菜类的采购,可选用水份含量比较少的,比如如甘蓝(包菜)、大白菜、青椒、胡萝卜、四季豆等,这些菜同时也比较不易坏,出发前先放在阴凉处,用白报纸包起来吸收水份,或以电扇、冷气吹干,一般这样可保存一周以上;此外,香菇、金针、木耳、菜干等干货,质轻,可久藏,并富含纤维,是不错的高山食品。但食用时,要注意提前用热水和凉水浸泡。之后是食品的分类,如一周内吃完的蔬菜-甘蓝(包心菜)、大白菜、大西红柿、青椒、胡萝卜、白萝卜、大蒜,其包装和分类可一起。而洋葱、四季豆、土豆、芋头、蒜头、辣椒等,则可以保存两周甚至更久。到高海拔营地,萝卜、白菜等易受冻蔬菜的保暖也要注意。当然,也有人喜欢吃冻白菜另当别论。有韩国登山者热爱自己的民族食品,甚至把他们的韩国泡菜到到6000、7000米的高处,这也是一大风景。
登山食品按照登山活动的细节,分为所谓的“三粮”:
1、紧急粮:
一般可用速食面(粉)、姜母茶(生姜加红糖)等,能在紧急扎营时,迅速补充热量,或去寒气,防治感冒。
2、预备粮:
可用口粮、速食面(粉)、软糖与巧克力、果汁牛奶或快餐包。
3、行动粮:
随时取用的补充粮,如糖果、饼干、巧克力、羊羹、小糕饼等,尽量用小单片(包)包装,防止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