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诗意
出身于街头小酒馆和咖啡店的香颂,不需华丽的配乐,这样的随性恰好赋予其一种自然简单慵懒的特质。比起爵士乐骨子里挥之不去的苦痛,香颂更讲究歌词的意境、曲调的优美,这都和法国人无忧无虑追求美好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
香颂是诗。自古如此。早期的法国游吟诗人分南北两派,南方的游吟诗人称作特罗巴多Troubadour,用古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北方的称作特罗威尔Trouvre,用古法语演唱。他们赞美骑士的英勇和爱情的高贵,歌颂十字军的功绩、议论政治的是非。他们的音乐影响深远,在法国、英国、德国,广为传唱。赫赫有名的“狮心王”查理其实也是一位杰出的游吟诗人。1139年,查理率领十字军归国途中被德国亨利六世囚禁。查理的仆人唱着主人亲自谱写的歌曲,走街串巷、四处奔波,终于在一座城堡的外面用歌声探出了查理被囚禁的角落。
到了18世纪,法国最为流行的应该算是《浪漫曲》(Romance),一种短小又上口的歌曲,一些热心的作曲家也积极创作这种短小的世俗歌曲。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G.Martini的那首《Plaisir d'amour》。在这以后,Romance慢慢分成了两支,一支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影响下补充加入新鲜血液,歌曲更注重歌词、伴奏分量增加,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Melodie。另一支则仍然沉醉于旋律性,简单的琶音仍然是伴奏的主要成分,歌词的选择迎合了大众口味,慢慢发展成现在的香颂,曲风婉转柔和,完美结合诗与乐,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都是其中的行家。
在音乐的特色上,法国世俗歌曲大多是由叙事部分的乐段和乐曲的反复部分相互构筑而成。这种形式的确立,大约是在1900年前后,也就是所谓的“法国美好时代”。歌曲的形式和主题当中,包含了地方小调、民谣、情歌、哀歌、幻想、写实、文学、政治,以及抗议等广泛的内容,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30年代,是法国“香颂”发展最具关键性的时期,那段时间,法国创立了最具权威的ACC唱片大奖。由罗西妮鲍华耶所唱的香颂名曲《对我细诉爱语》,在1931年5月所举办的第一届ACC唱片大奖上夺魁,这首歌曲除了促进了法国唱片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因为词曲优美,而被改编成14种语言风靡全球,正式揭开法国香颂迷人的风华史。
1952年,法国唱片协会所设立的唱片大奖也开始运作。第一届的得主是拥有“香颂王”美誉的伊迪斯 · 琵雅芙(Edith Piaf)所唱的《心跳的声音》。在她的提携下,伊夫 · 蒙唐(Yves Montand)和“歌伴” 歌唱团(Compagnons de la Chanson)先后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星和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