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接上回,从艰苦的山中走出,来到一片景色别致的田间小路上,尾随一美女体验到了野外疾走的极至快感,至此念念不忘!
当时自己穿的一双Keen低帮徒步鞋,这是一双我十分喜欢的鞋。Keen前脚掌较宽,加上鞋底粗矿的纹路,在野外小径上非常稳健。厚而硬的大底足够应付粗暴、复杂的路面,提供良好保护。但它始终是一双徒步鞋,如果只想带着轻便的行装体验纯粹的动感,这双Keen便不能给脚部提供足够丰富的触感,于是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关注越野跑鞋这个类别,于是这双TNF Rucky Chucky最终出现在我面前。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穿双这么花的鞋,红黑配很容易联想到《星球大战》里那个花脸。平时选择的多数是功能强劲、外观低调的东西,不过考虑到配合夏季清爽的短装,有一样足够抢眼的东西来搭配也不错啊!
Rucky Chucky用上了多个TNF自己的专有技术,有一部分我始终也没搞明白。材料方面我兴趣不大,想了解更多的朋友自己去翻官网吧,我喜欢的是作结构分析,抛开官方的专有名词,以自己的习惯来看产品。
Rucky Chucky的官方定义为可提供长距离支撑的山地越野跑鞋,单只重量超过400克,这是许多轻量跑鞋重量的一倍,已经达到部分轻量徒步鞋的标准。我由此产生的直观联想是较硬、支撑性、耐磨、稳定……
鞋很花,但颜色刚好把各种材质区分开,很容易辨认。
材质硬度:暗红>亮红>黑>灰>黄
颗粒粗大的黑色橡胶出现在鞋的边缘,直接与地面接触,用来对付复杂的路面。
暗红的材质好像外露的骨架,以网状结构包裹住鞋跟的几层缓冲材质,起稳固加强作用。上面有些亮红色的突出材质,可小幅度形变,起加强键的作用。
灰色是主要的缓冲材质,黄色作用相同但更柔软。多层复合效果在于将冲击力迅速传递开,提供足够缓冲的同时也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好的抱石垫也是这样的分层结构。
从鞋底看,主要的支撑框架是黑色橡胶,后脚掌的外底缓冲机制由最硬和最软的材质共同完成。
鞋帮处有多个透气孔,外层由坚硬的网状物和透明橡胶包裹,手感非常硬,可以为脚跟在运动中提供稳定。
整个Part 1集中了最多的坚硬材质,也分摊了鞋子的大部分重量,在缓冲和成托方面这部分倾向成托,主要作用是支撑性。
Part 2:
前脚掌的主要缓冲依然是灰色材质,与少量黄色材质复合工作。
外缘是6组颗粒粗大的黑色橡胶,保证复杂路面上落地的平稳;其中4组上部各有一块暗红材质进行补强,可以看作是对抗崎岖的后盾,同时减少对“地面——中底”的形变,为“脚——中底”的缓冲形变保留足够的空间。
底面从外到内分为3层结构,黑色橡胶颗粒内层是一圈几乎全封闭的暗红材质,加固前脚掌的底面强度。
最有意思的是中心层十几个突起的小颗粒,初看只会觉得是照顾美观的设置,但仔细观察后发现内有乾坤。小颗粒有“刀形”和“梯形”2种,它们按照2“刀”1“梯”的模式3个一组、共6组,而这6组颗粒还以3:3的数量进行左右对称,即造型的方向相反。
由此我联想到山地车轮胎上的纹路设计,有的款式可让骑手根据天气和地面情况改变其纹路的朝向,以提供倾更向于速度或操控的不同性能。估计设计者想在抓地提速和灵活制动方面来个通吃,很有想法,很有理论支持点,至于实际效果可能要利用计算机做力学模拟分析才能有直观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