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自古昆仑产玉。
众所周知,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举世闻名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却很少人了解,其实早在它之前几千年,从中原到西域就有了重要的贸易路线,据考证,在新石器晚期,中国曾有过以使用玉器为主的漫长时代,历经几千年之久,在中原地区史前遗址中发掘出的玉件就有新疆玉石的踪迹。千百年来,和田玉从南疆的昆仑山下启程,越过茫茫戈壁、迢迢山水,流传到中原;这条早已消失在历史尘烟中的模糊痕迹,被称作“玉石之路”,堪称丝绸之路的始祖,和田美玉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古老的媒介。
昆仑山自古就和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交通不便,巍峨昆仑可能是当时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天下最高山脉了。早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就留下了昆仑取玉的古老传说;汉武帝时探查西域,“河源出于于田,其山多玉石……天子按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在春秋战国时的文献里,昆仑山被叫做“玉山”,战国时和田玉叫做“禺氏之玉”;秦代时名为“昆山之玉”;汉代称作“于阗玉”;司马迁的《史记》就有记载:“于阗多玉石”。岁月沧桑,到了清朝末年,新疆设立和田直隶州,当地出产的玉石遂名“和田玉”,沿用至今。
玉者,天地精华所聚。对玉的推崇和痴迷,深深融入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之中。美玉成为人格和君子的理想象征,昆仑美玉更被赋予了不死药般的神奇幻想;伟大诗人屈原便有“吾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瑰丽诗篇。
采玉最难,《太平御览》有云:“玉者,色不如雪,泽不如雨,润不如膏,光不如鱼。取玉最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中国覆十万之师,解三千之围。”短短数十言,道尽了取玉的苦难。
古代新疆的当地人采玉,主要是沿河流捡挖。和田地处昆仑山北侧,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等维系当地人生存的河流都是从昆仑山深处的雪山发源而来;每年夏秋之际,冰川融水大涨,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奔流而出,不但养育了南疆,还冲刷下无数白玉、青玉。 从古到今,玉石的开采极辛苦,甚至被赋予了种种神秘色彩。《宋史 于阗传》记载:“每岁秋,国人取玉于河,谓之捞玉”,据说河水“日光亮处”和“月光盛处”,必有美玉。
如今,新疆采玉已经使用机器采掘,人工捡捞这种古老的采玉方法日渐式微;和其他将要成为历史遗迹的传统行业一样,雪山采玉便也弥漫出流传久远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被这种古老、神秘的气氛所吸引,二零零六年八月里,我来到了南疆塔里木沙漠边缘的和田市。
玉石之乡
和田市郊的玉龙喀什河就盛产白玉,这条河来源于昆仑山中雪峰冰川的融水,水色浑浊,一年到头,宽阔河滩上的零星采玉人手持尖锄,每天蹲在烈阳下像土拨鼠一样埋头苦干。采玉是一件枯燥、艰苦的差事,也许一天就有收获,也许一个月都找不到一小块;这里的玉石细碎、成色低,不值什么钱。那种挖到珍稀美玉的发财故事到处都有,其实比童话还要遥远,普通采玉人只是以此为生,讨碗饭吃而已。
每逢周末,在和田市街头的大巴扎前,便有熙熙攘攘的玉石集市,面目沧桑的采玉人怀揣辛苦收集来的各色石料摆摊出售。这里什么样的漂亮石头都有,洁白、浅黄、深绿、碧青、铁锈红……,还有黑得发亮的墨玉,鱼龙混杂,大到几百斤,小到玉米粒大小。卖玉石的不仅有男人,也有很多妇女和小孩,在这玉石之乡,似乎人人都懂得玉石的学问。
周末集市上的商贩,面前是琳琅满目的各色石料
周末集市上的女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