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路往前一走是一座黄色的建筑,这是建于上世记60年代的十里河水电站,这儿明明是双底,为什么叫十里河电站呢?打听之后才明白是因为它的取水口在上游的十里河。水电站建筑物的外墙上还清楚的留在时代的印迹。机房后边的悬崖上一道白线直垂下来,昨天进村光线暗,我们曾为那条白线是什么而争论,现在终于明白那是电站的引水管,它几乎直上直下的铺设于山崖上,其施工之艰难让我们叹为观止。在过去这个电站曾为山区的经济发展做过贡献,而如今因为天旱无水电站已关闭。
建于六十年代的十里河水电站
顺一条土路右拐,我们发现,相隔约百米远、高二、三十米的山坡上才是真正的双底村,而昨晚我们借宿的那个紧靠公路的“双底”不过刚几户人家,仅是双底村的一小部分,也许称为双底新村更合适。
走进双底村,迎头是村委会大院,院子一边是村委会兼农业技校的办公楼,正面是古老的村庙,这儿无疑是双底村的政治中心,更让我称奇的是院中的乒乓球案子,台面竟是10MM厚的钢板,如此球台怕是连国家队那些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们也没用过吧?
从大院中退出来继续上行,我们发现那段至今还保存完好古道就始于这个大院旁边,它穿村而过,直通村后的山巅。
村委会大院一头的村庙
村委会前看72拐
踏着卵石铺成的古道穿村而过,我们开始向上攀登,古道宽2米左右,可容两马并骑,为了降低坡度古道在山破上拐来拐去的,总共有72个拐弯,又称72拐,古道两侧建有二、三尺高的档墙,所以人走在古道上心里充满了安全感。“得不到”说:“在这骑山地速降不错”。“老席”则说:“骑摩托更过瘾”。想法不错,可眼下我们只能用自己的两条腿。 路越升越高,随着地势的变化,每一拐的长度也越来越短,路面的宽度也略有减少,但两匹马相错还是没有问题的。
穿过双底村
曲折前进
终于上到了72拐的尽头,一组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小庙和几间石屋,岁月已久,如今小庙和石屋的屋顶均已塌陷,更显出一种苍凉美。
步入小庙中,一块乾隆年间立的界碑引起了“蔬菜”的注意,可惜的是碑上的字迹已很模糊,辩认了许久也没能完整的读出上面的碑文。
退出小庙,遗留在门旁的一个椿米的石臼闪进了我们的眼帘,可以看出当年在这个古道的要塞之处曾有什么人长期生活过,那些先人是谁?他们或许是守关的兵卒?或许是养路的工匠?还可能是在此卖食品的商贩,如今研究这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路曾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出入中原与山西的重要通道。
小庙与门边的石臼
正在努力辩认碑文的“蔬菜
走过72拐坡路变成了平切,我们随古道在半山上饶来饶去,由于不时的拍照,我远远的落在了后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