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南城墙俯瞰,土木村是一片被城墙围合聚拢的谷地。
显忠祠里不用的喇叭。
这片城墙下曾经牛鸣马嘶,并且有用来存放小推车的洞。
生活在这里 只是用水泥包裹残墙的保护
城墙往东是一片碧绿
孔祥义(男,中年,村民)
院子有城墙挡着,东北风刮不进,太阳一晒很暖和。就是怕现在的小孩爬上去,跑啊跳啊,墙上的土松动掉落下来。这墙可是文物啊,要好好保护。
我现在在村东种6亩的葡萄,是给长城干红酿葡萄酒用的。第一年一斤给2.7元,今年第二年,给1.5元,说是那个酒卖得不好,但还成 ,我一年还能赚个万把元。我们这里的土质适合种葡萄,昼夜温差大,有好几百亩都种葡萄,是长城干红的葡萄酒原料基地,在全世界仅次于法国的葡萄酒种植基地啊。现在这个季节你只看到荒地一片,但在夏秋季,从城墙上往东看一片碧绿,都是葡萄藤啊。
曾经有很多庙宇和戏台
王尚忠(男,中年,村委社区书记)
城墙外东南方向荒地里,你看到那个一起一落的大家伙了吧,那个在地上打桩一样的机器,我们都叫它乌克斯,是以前苏联来的机器,专门在地上打洞,2000年之前,打到100-120米就能看到水,现在得打到150米才见水。当年明英宗大军到这儿,困在城里确实喝不到水。现在整个村子都是集体打井,集体供水,葡萄地也是统一灌水的。
虽然水少,但土木堡城里本来很热闹的,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我们绘制了一张土木堡回忆复原图,当然复原的也就是解放初期的情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好多的庙宇和戏台,当时堡内的生活就跟城里一样,很丰富的。从1958年开始,就不断地拆,文革后就只剩下这段土墙了,现在土墙下有个窟窿,孩子们钻进去之后能到墙顶上玩。国家说要保护,也有文化、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人来看,但是除了村里用水泥包了那段残墙之外,还没有任何确实的动作。
村东头的土墙是乐园
张晨阳(男,村民,小学四年级学生)
显忠祠总是锁着,但我们也不稀罕来这里玩。我们常骑车到村东头的土墙那里去玩,爬到上面很开心。这里据说是以前皇帝到过的地方,也打过仗,当时一定很热闹。
敲边鼓 不自由的幸福和不开心的快乐
当我们来到鸡鸣驿内的一户农家院时,已是暮色四合,但我们还不能睡眠,因为我们的床尚在准备中。那个硬梆梆的大火炕直到半夜还是没有烧暖。
院子的主人,闫骏把剥掉了颗粒的玉米棒子塞进火槽,将一整段的木头塞进火里,把他的烟头和我们擦过鼻涕的餐巾纸球投入火中,为我们的眠床加火添温。任何能烧的东西都能塞进,只要它不再派什么其他用场。
烧火炕时,你能听到火苗上升的呼呼声,就如同山间的风。虽然炕没烧暖,但人已经暖了。这个过程有种燃烧物质带来的简单具体的幸福感。其中,相较市民,农民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暴露无疑。加暖室内和床,市民看不到也摸不到那些热具体是长得什么样子,市民只需要旋转开关、调节按钮,但加热房间空气的能源,对农民而言,就是他自己种出来的玉米棒子、高粱秆子或者嘴上拿下的烟头。人和自然界进行着面对面的能源交换,生命变得分外具体。用玉米棒烧火相对按钮有趣,但也缓慢。记者甚至发现,农民闫骏整个晚上就是在捣腾这些植物和火。仅仅为了加热一张床,他的时间和生活被紧紧地捆绑在这些具体和琐碎的人与自然的能源交换之中,很实在,但也不自由。
烧热一张床的几个小时,我在北京可能已经从一场电影转移到了一个酒吧。当然,我看的、喝的都是透明的东西,就像一些虚拟的数字。他和我,究竟谁更快乐,或许谁都不稀罕对方的快乐。但从闫骏嫁到城里的女儿,从孔祥义骑着摩托天天去县城的儿子看,与自然直接交换能量的人类显然正急于摆脱被束缚于自然的不自由,即使换到的是可能越来越单一的快乐———一种更为抽象的不开心。
城墙往东是一片碧绿
孔祥义(男,中年,村民)
院子有城墙挡着,东北风刮不进,太阳一晒很暖和。就是怕现在的小孩爬上去,跑啊跳啊,墙上的土松动掉落下来。这墙可是文物啊,要好好保护。
我现在在村东种6亩的葡萄,是给长城干红酿葡萄酒用的。第一年一斤给2.7元,今年第二年,给1.5元,说是那个酒卖得不好,但还成 ,我一年还能赚个万把元。我们这里的土质适合种葡萄,昼夜温差大,有好几百亩都种葡萄,是长城干红的葡萄酒原料基地,在全世界仅次于法国的葡萄酒种植基地啊。现在这个季节你只看到荒地一片,但在夏秋季,从城墙上往东看一片碧绿,都是葡萄藤啊。
曾经有很多庙宇和戏台
王尚忠(男,中年,村委社区书记)
城墙外东南方向荒地里,你看到那个一起一落的大家伙了吧,那个在地上打桩一样的机器,我们都叫它乌克斯,是以前苏联来的机器,专门在地上打洞,2000年之前,打到100-120米就能看到水,现在得打到150米才见水。当年明英宗大军到这儿,困在城里确实喝不到水。现在整个村子都是集体打井,集体供水,葡萄地也是统一灌水的。
虽然水少,但土木堡城里本来很热闹的,根据一些老人的回忆,我们绘制了一张土木堡回忆复原图,当然复原的也就是解放初期的情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好多的庙宇和戏台,当时堡内的生活就跟城里一样,很丰富的。从1958年开始,就不断地拆,文革后就只剩下这段土墙了,现在土墙下有个窟窿,孩子们钻进去之后能到墙顶上玩。国家说要保护,也有文化、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人来看,但是除了村里用水泥包了那段残墙之外,还没有任何确实的动作。
村东头的土墙是乐园
张晨阳(男,村民,小学四年级学生)
显忠祠总是锁着,但我们也不稀罕来这里玩。我们常骑车到村东头的土墙那里去玩,爬到上面很开心。这里据说是以前皇帝到过的地方,也打过仗,当时一定很热闹。
敲边鼓 不自由的幸福和不开心的快乐
当我们来到鸡鸣驿内的一户农家院时,已是暮色四合,但我们还不能睡眠,因为我们的床尚在准备中。那个硬梆梆的大火炕直到半夜还是没有烧暖。
院子的主人,闫骏把剥掉了颗粒的玉米棒子塞进火槽,将一整段的木头塞进火里,把他的烟头和我们擦过鼻涕的餐巾纸球投入火中,为我们的眠床加火添温。任何能烧的东西都能塞进,只要它不再派什么其他用场。
烧火炕时,你能听到火苗上升的呼呼声,就如同山间的风。虽然炕没烧暖,但人已经暖了。这个过程有种燃烧物质带来的简单具体的幸福感。其中,相较市民,农民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暴露无疑。加暖室内和床,市民看不到也摸不到那些热具体是长得什么样子,市民只需要旋转开关、调节按钮,但加热房间空气的能源,对农民而言,就是他自己种出来的玉米棒子、高粱秆子或者嘴上拿下的烟头。人和自然界进行着面对面的能源交换,生命变得分外具体。用玉米棒烧火相对按钮有趣,但也缓慢。记者甚至发现,农民闫骏整个晚上就是在捣腾这些植物和火。仅仅为了加热一张床,他的时间和生活被紧紧地捆绑在这些具体和琐碎的人与自然的能源交换之中,很实在,但也不自由。
烧热一张床的几个小时,我在北京可能已经从一场电影转移到了一个酒吧。当然,我看的、喝的都是透明的东西,就像一些虚拟的数字。他和我,究竟谁更快乐,或许谁都不稀罕对方的快乐。但从闫骏嫁到城里的女儿,从孔祥义骑着摩托天天去县城的儿子看,与自然直接交换能量的人类显然正急于摆脱被束缚于自然的不自由,即使换到的是可能越来越单一的快乐———一种更为抽象的不开心。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