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处眺望只有198人的后安岭村,就像是山谷中零星散落的几颗小豆子,而比村落更为壮观的,是封冻之中的白色冰河,让村子显得凛冽而洁净。
村民们冬天储藏蔬菜的菜窖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形态,现在也用来储存杂物。
抗战时留下的战壕,是村民们带客人参观的必选之地,旁边还残留着废旧的碉堡。
本期坐标:怀柔后安岭
距离北京城区约100公里,距离怀柔城区57公里,汤河口镇南约2公里。111国道下方山谷中的一座村落,村落北靠山岭,南有白河。内有卵石堆垒而成的民居,和黄土版筑的建筑,均为北方山地传统民居。周边山岭可徒步登山,有果树、战壕与“文革”年间遗留的山石标记。
淘色 云端公路与谷下山村
从北京往北,走111国道 是一段令人晕眩的旅程,山岭如屏风,在每一次掉转方向时迎面打开或合拢,将你引向各种转瞬即逝的空间。
这些崭新空间的瞬间消失在于我们的不休运动,但在一个拐角处,我们停了下来。脚下是一处山谷中的小村落,它的房子几乎在数百米之上的公路边就能数得清楚,犹如孩子的小手在碗中撒的一把豆子。这个村子,叫做后安岭,只有198人。
公路下的山谷有人居住
从公路上俯瞰村子,你是戴着望远镜的。并非非要戴那光学玩意,而是指你站在公路的制高点上远眺底下的村落,本身就有一种望远镜的视角感受。俯瞰,是这座村子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快乐。
村子的北侧是一派逶迤平缓的山丘,南侧则是泛着银光的白色,封冻之中,现在看来更像是一条宽阔的白色地层裸露在我们面前,它的面积甚至大于村子那些院落总和。白色的冰河,让村子显得凛冽而洁净。
在村子的上方,有两道一高一低略显灰白的盘山公路,那是我们的车也即将经过的地方。在那里,一辆红色的小面包车默无声息地移动着,大约十五分钟之后,它从我们脚边呼啸而过。我想,在村子内的某个窗户里,一定有人抬头看着这一圈圈的村落上空的公路,和默片般在云端来来往往的汽车,而有的小面包车或许就是他将在当天下午挥手拦下、搭乘着去城区的小公共呢。
从公路下去,当你自己身处村中时,谷地消失了。你感觉不到自己在一个巨大的碗中,村子很平,周围也很平,只是东南方向总有一片燕山山脉的剪影,让村子处于一种遥远的淡薄阴影之中。
石头建造的村中大院
但是,低头之间,我们依然能发现村子绝非是平的,它是斜的。
村子建筑在一片由北侧山岭所延伸下来的坡面上。村南侧水泥乡村公路之外,是一片暂时修养着的高粱地,地块被一圈圈的石头堤坝所围绕,据村里农村合作社的负责人高进称,在这儿种植,每一棵树下的土面都要用石头圈围起来,不是为了当花坛作装饰,而是克服水土流失,尤其在下雨天。而每一块庄稼地,也都要用石头围起,当地话叫做“坝”。
在同一片土地里,也有各种高低不同的石坝,简洁、干净,比水泥与大理石都更有装饰效果,其形式感令人想到北欧的某些简洁主义设计,例如阿尔托的石头房子。
事实上,村子里的石头房子绝不在少数。
那些圆滑硕大如枕头的河光石(当地说法,指在河水中洗磨光滑的卵石),凹凹凸凸地排列着,直直立在我们眼前,带着自然而不可仿制的生动感。大石头之间尚有空隙的,都有小一些的片状石填塞着。有的墙是通体石头垒就,有的则是木头和黄土的框架,内部的巨大面积由石头填充,梁柱之上,空白地带还有石头拼成方形块面。据当地村民说,这些拼成的方形块面其实也是按墙上的花纹做的。时而有个把墙居然大半都是石头,到了收尾处却成了一片黄泥的膏药,村民解释说,那是石头暂时用完了,所以就用黄土填的。
一座石头院子,从地上垒起一个框架来,需要召集20来人忙活上两三天。据原村委书记穆荣仙称,通常都是村里的人,谁家建房大家就个饭来帮忙,一般也都不要钱。从村外的河边搬石头,大石头、小石头都要,然后眼看着石头一层一层长起来,最后成为一堵墙。黄泥则是专门从后山上取的黏土,也不需要花钱购买。
因此,村子里的这些石头房子不但材料环保无污染,而且它操作运行的方式也是低成本和近乎能源零消耗的。当然,村民们的身体会在这些石头房子的生长中变热,并感到疲劳。
但是,这样的石头房子不会再出现多少了,因为石头已经越来越难找了。前两年,别处来的建筑队搬运走了大量的河光石,那个时候,村民们才意识到,原来石头比砖头要值钱得多,但现在以砖墙来替代石墙,依然是村中某些家庭较为富裕的一种表现。
石屋内的标间设备
那些石头的墙壁和黄泥土坯的墙壁,让人对这些房子的室内充满好奇,睡在石头或黄泥的里面,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是一种商品房标准卧室的感觉。
这是我们进入高进家的石头房子之后的大惊喜。房子内部吊着石膏的顶,雪白,四壁都用纸糊了起来,一则为了防止墙上的土灰掉落,二则自然也是主人认为纸面要比黄泥糊墙好看。
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大火炕对面,摆着一台巨大的电视机,电视机两侧和下方都有巨大的银白色喇叭,是一套家庭影院。
三十来岁的高进热情好客,将我们这几位来自北京的客人让进卧室之后,还打开了电视机和家庭影院,一时间红灯、绿灯一圈圈闪烁,煞是热闹好看。高进在一边也很高兴,他说这套影院是头两年买的,电视早就通了有线,能收五十多个台呢。高进屋子的窗户,也已经改装成了双层塑钢的玻璃窗,结实、保暖。
但是,在穆大叔一半还是石头,一半改成了砖墙的屋子里,我们还是见识了一回北方农村的光线。那是一面白纸糊的大窗户,下方长长的一条留了玻璃,室外疏朗的阳光照射进来,平平地洒在炕上。若是在南方,那将是从高处的窗棂向地面投射的倾斜光柱,清冷而孤立。
村外山岭徒步回想“抗战”
循着村子南侧的水泥乡村公路往东,几乎和白河平行,稍远些就能看到连绵的燕山山脉,一片毛茸茸的光从漫长的山脊上透射过来,那毛茸茸来自山上的树木。近处,有互相打斗的小狗、木然的驴子和骡子,驴和骡总在嚼着高粱竿子,从早到晚,可见竿子那玩意热量和营养确实有限。
走出每三四百米,我们就发现人工对垒的石头围墙已经变做了一块完整的大石头,那大石头一直延展开去,我们抬起头,看到一座山。
据高进说,我们走的路面地势已经越来越低,边上的山倒是越来越高。高进说,他小时候下过一场大雨,水都从山上哗哗下来,成了无边的瀑布,这条从村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就成为了一片河道,他们在村子里呆了大半个月水才退去,他们才得以和外面的世界重建联系。但是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被困的痛苦,而是在大水中见到了一头像锅盖那么大的乌龟,高进说的锅盖是他家烧灶的盖子,下面藏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
从水泥路上了山径之后,高进又印象深刻地想起了一条幼年时见到的蛇,那是一条双头蛇。此外,他还带记者一行参观了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战壕和已经废弃的碉堡。从战壕所在的山头下来后,他反身一指,说,那山腰上原来有“毛主席万寿无疆”七个大字,是用白河里又光又圆的大卵石垒起来的,现在“毛”字的三横还清晰可见。字是从右往左排的,风景来自上世纪50年代汉字标准化改革之前。
下山之后,高玉老爹在他的院里指着西边说,那里原本荒着呢,叫做“老虎吃人”,那地方就挨着他的院墙外呢。但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村子里已经没人能够记起。
距离北京城区约100公里,距离怀柔城区57公里,汤河口镇南约2公里。111国道下方山谷中的一座村落,村落北靠山岭,南有白河。内有卵石堆垒而成的民居,和黄土版筑的建筑,均为北方山地传统民居。周边山岭可徒步登山,有果树、战壕与“文革”年间遗留的山石标记。
淘色 云端公路与谷下山村
从北京往北,走111国道 是一段令人晕眩的旅程,山岭如屏风,在每一次掉转方向时迎面打开或合拢,将你引向各种转瞬即逝的空间。
这些崭新空间的瞬间消失在于我们的不休运动,但在一个拐角处,我们停了下来。脚下是一处山谷中的小村落,它的房子几乎在数百米之上的公路边就能数得清楚,犹如孩子的小手在碗中撒的一把豆子。这个村子,叫做后安岭,只有198人。
公路下的山谷有人居住
从公路上俯瞰村子,你是戴着望远镜的。并非非要戴那光学玩意,而是指你站在公路的制高点上远眺底下的村落,本身就有一种望远镜的视角感受。俯瞰,是这座村子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快乐。
村子的北侧是一派逶迤平缓的山丘,南侧则是泛着银光的白色,封冻之中,现在看来更像是一条宽阔的白色地层裸露在我们面前,它的面积甚至大于村子那些院落总和。白色的冰河,让村子显得凛冽而洁净。
在村子的上方,有两道一高一低略显灰白的盘山公路,那是我们的车也即将经过的地方。在那里,一辆红色的小面包车默无声息地移动着,大约十五分钟之后,它从我们脚边呼啸而过。我想,在村子内的某个窗户里,一定有人抬头看着这一圈圈的村落上空的公路,和默片般在云端来来往往的汽车,而有的小面包车或许就是他将在当天下午挥手拦下、搭乘着去城区的小公共呢。
从公路下去,当你自己身处村中时,谷地消失了。你感觉不到自己在一个巨大的碗中,村子很平,周围也很平,只是东南方向总有一片燕山山脉的剪影,让村子处于一种遥远的淡薄阴影之中。
石头建造的村中大院
但是,低头之间,我们依然能发现村子绝非是平的,它是斜的。
村子建筑在一片由北侧山岭所延伸下来的坡面上。村南侧水泥乡村公路之外,是一片暂时修养着的高粱地,地块被一圈圈的石头堤坝所围绕,据村里农村合作社的负责人高进称,在这儿种植,每一棵树下的土面都要用石头圈围起来,不是为了当花坛作装饰,而是克服水土流失,尤其在下雨天。而每一块庄稼地,也都要用石头围起,当地话叫做“坝”。
在同一片土地里,也有各种高低不同的石坝,简洁、干净,比水泥与大理石都更有装饰效果,其形式感令人想到北欧的某些简洁主义设计,例如阿尔托的石头房子。
事实上,村子里的石头房子绝不在少数。
那些圆滑硕大如枕头的河光石(当地说法,指在河水中洗磨光滑的卵石),凹凹凸凸地排列着,直直立在我们眼前,带着自然而不可仿制的生动感。大石头之间尚有空隙的,都有小一些的片状石填塞着。有的墙是通体石头垒就,有的则是木头和黄土的框架,内部的巨大面积由石头填充,梁柱之上,空白地带还有石头拼成方形块面。据当地村民说,这些拼成的方形块面其实也是按墙上的花纹做的。时而有个把墙居然大半都是石头,到了收尾处却成了一片黄泥的膏药,村民解释说,那是石头暂时用完了,所以就用黄土填的。
一座石头院子,从地上垒起一个框架来,需要召集20来人忙活上两三天。据原村委书记穆荣仙称,通常都是村里的人,谁家建房大家就个饭来帮忙,一般也都不要钱。从村外的河边搬石头,大石头、小石头都要,然后眼看着石头一层一层长起来,最后成为一堵墙。黄泥则是专门从后山上取的黏土,也不需要花钱购买。
因此,村子里的这些石头房子不但材料环保无污染,而且它操作运行的方式也是低成本和近乎能源零消耗的。当然,村民们的身体会在这些石头房子的生长中变热,并感到疲劳。
但是,这样的石头房子不会再出现多少了,因为石头已经越来越难找了。前两年,别处来的建筑队搬运走了大量的河光石,那个时候,村民们才意识到,原来石头比砖头要值钱得多,但现在以砖墙来替代石墙,依然是村中某些家庭较为富裕的一种表现。
石屋内的标间设备
那些石头的墙壁和黄泥土坯的墙壁,让人对这些房子的室内充满好奇,睡在石头或黄泥的里面,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是一种商品房标准卧室的感觉。
这是我们进入高进家的石头房子之后的大惊喜。房子内部吊着石膏的顶,雪白,四壁都用纸糊了起来,一则为了防止墙上的土灰掉落,二则自然也是主人认为纸面要比黄泥糊墙好看。
最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大火炕对面,摆着一台巨大的电视机,电视机两侧和下方都有巨大的银白色喇叭,是一套家庭影院。
三十来岁的高进热情好客,将我们这几位来自北京的客人让进卧室之后,还打开了电视机和家庭影院,一时间红灯、绿灯一圈圈闪烁,煞是热闹好看。高进在一边也很高兴,他说这套影院是头两年买的,电视早就通了有线,能收五十多个台呢。高进屋子的窗户,也已经改装成了双层塑钢的玻璃窗,结实、保暖。
但是,在穆大叔一半还是石头,一半改成了砖墙的屋子里,我们还是见识了一回北方农村的光线。那是一面白纸糊的大窗户,下方长长的一条留了玻璃,室外疏朗的阳光照射进来,平平地洒在炕上。若是在南方,那将是从高处的窗棂向地面投射的倾斜光柱,清冷而孤立。
村外山岭徒步回想“抗战”
循着村子南侧的水泥乡村公路往东,几乎和白河平行,稍远些就能看到连绵的燕山山脉,一片毛茸茸的光从漫长的山脊上透射过来,那毛茸茸来自山上的树木。近处,有互相打斗的小狗、木然的驴子和骡子,驴和骡总在嚼着高粱竿子,从早到晚,可见竿子那玩意热量和营养确实有限。
走出每三四百米,我们就发现人工对垒的石头围墙已经变做了一块完整的大石头,那大石头一直延展开去,我们抬起头,看到一座山。
据高进说,我们走的路面地势已经越来越低,边上的山倒是越来越高。高进说,他小时候下过一场大雨,水都从山上哗哗下来,成了无边的瀑布,这条从村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就成为了一片河道,他们在村子里呆了大半个月水才退去,他们才得以和外面的世界重建联系。但是他印象最深的倒不是被困的痛苦,而是在大水中见到了一头像锅盖那么大的乌龟,高进说的锅盖是他家烧灶的盖子,下面藏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
从水泥路上了山径之后,高进又印象深刻地想起了一条幼年时见到的蛇,那是一条双头蛇。此外,他还带记者一行参观了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战壕和已经废弃的碉堡。从战壕所在的山头下来后,他反身一指,说,那山腰上原来有“毛主席万寿无疆”七个大字,是用白河里又光又圆的大卵石垒起来的,现在“毛”字的三横还清晰可见。字是从右往左排的,风景来自上世纪50年代汉字标准化改革之前。
下山之后,高玉老爹在他的院里指着西边说,那里原本荒着呢,叫做“老虎吃人”,那地方就挨着他的院墙外呢。但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村子里已经没人能够记起。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