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不到碛口不动情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
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以地形斜坡排列组合,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_不到碛口不动情_乐途旅游网

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以地形斜坡排列组合,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

坐在东街店铺门前的高圪台上晒太阳的老人,店铺也是一家老字号,屋子里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毁坏坍塌,颇有“人生痴绝处,如梦在碛口”的感觉。_不到碛口不动情_乐途旅游网

坐在东街店铺门前的高圪台上晒太阳的老人,店铺也是一家老字号,屋子里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毁坏坍塌,颇有“人生痴绝处,如梦在碛口”的感觉。

头道街最长,有五里左右,客栈前头是五六米宽的街道,街道下头,就是黄河了。_不到碛口不动情_乐途旅游网

头道街最长,有五里左右,客栈前头是五六米宽的街道,街道下头,就是黄河了。

  坐标

  山西碛口(发qi,四声):位于吕梁山区黄河岸边,晋陕大峡谷中段,黄河支流———湫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在当地方言中,“碛”是高于水面的成片沙石。黄河第一碛是声名远播的壶口,第二碛就是这碛口镇紧靠的大同碛。由于黄河水面缩至80多米宽,且落差达10米,暗礁险滩众多,重荷货船必须由此将货物转成陆运,而这些地方,则成为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 明末清初,碛口因位居当时京畿连通西北、塞外往来内地这两条水陆商道的交汇之处而渐成规模。至清末全盛时期,这个依群山、傍黄河的小镇竟云集300多家商铺,经济的繁盛体现在建筑上,当地的民居自成特色,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如今,这里已成为摄影、绘画爱好者的乐园。

  街道 街连街院套院层层细密的组成形式

  主街和院落


  “3条主街,27条巷子,1084家做买卖的,正规店铺300多家。”李世喜不断用手比划着,手指数显然不能传达出昔日碛口的繁华,他就用手敲打桌面,凌乱的胡须和头上包裹的白毛巾都那么具有山西风味,因为熟悉当地历史,为人精明,他被称为当地的“形象代言人”。

  三条主街由北向南,沿黄河滩横向排开,其中沿黄河的头道街最长,有五里左右,店铺的前头是五六米宽的街道,街道下头,就是黄河了。在碛口东头卧虎山崖北端尽头,规模大的民居院落多的是,而且是院中院,院套院,一院连二院,沿着山势向上铺排开来,窑院最多可以垒起六层之多,就像山西人对财富层层细密的累积。摆布排列自有规矩,走在其中的某条道上,似乎没有尽头,可是纵横之间又有一个新的院落出现在你面前,巷子虽小,可是四通八达,也保证你不会迷路,这种街连街、院套院的组成形式让人惊叹。站在某一条巷口,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自顾玩耍着向前走去,或者老人蹒跚而过,这样的情景也许都是摄影爱好者偏好的对镜头的捕捉,却是真实的生活。

  街道和巷道

  依山体修建房屋有很多好处,在黄河泛滥的时候,高的地势保证了人们安居乐业,而且还能作为天然的排水管道。街道和巷道都是用石头铺砌,沿着成坡状的巷道上升,石头和石头之间不是台阶相连,而是稍微突起的石头横条,李世喜解释这是因为当时搬运货物上上下下,这样比台阶更加省力。

  东街的店铺大多是平板门,门前有高圪台,一方面是为了抵御洪水,另外就是集市的时候,方便将货物摊开供人选择。

  面对古镇的建筑,记者总是有很多困惑。比如说,建筑的梯形结构。独门独户的院落好理解,而在一排窑洞之上,又修起一排窑洞,顺次而上地修建。如果不是一家人的话,也就是说你的房子建在别人的房子之上?李世喜摇摇头不解地看着我说,现在的娃娃真是不知道生活,以前的人多么珍惜土地。他们在买卖上也会竞争,但是没有人和土地过不去,那是浪费啊。怎么比呢,你家的门脸气派,我家的门脸要修得比你家还气派,但是山西人富不外露不显摆,所以你可以看到古镇的房子都是雕梁画栋,你瞧瞧那手工,啧啧。

  如果一切从生活去理解,我的许多困惑就能找到答案。

  比如说商铺的分布,有一些当铺(当地称为“当局”)建在巷子的最里面,倚着卧虎山,这是出于经营安全的考虑。在外墙上开上一个小口,方便做生意,这也是为了安全。老字号万兴德分金炉也是建在巷子最尾端最高处。晋商的富足保守和诚信还体现在细节上,在许多店铺里都设有象征性的“防盗木”,李世喜说,拿到现在,就是钢筋水泥也防不胜防啊,关键还是人心的问题。

  西街的字号

  沿着黄河的西街大多是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字号,例如“义成染”,这和民国时期碛口试种棉花成功,印染行业发展有关。当时的染料主要是进口的快靛,可以将土布染成深蓝色、浅蓝色。另外,还有印花技术,就是在油漆纸上刻上图案,然后用豆面、石灰浆漏染在白布上,干后染成深蓝色。洗掉浆泥,就成了蓝底白花布。

  走在黄河岸边,你甚至能够看到“美孚煤油公司”的牌匾,曾经的繁华可见一斑。

  河流 让两岸尘埃落定

  靠河不再吃河


  如今能够证明往日繁华的就是这些牌匾,少许的文字说明无法勾勒出当年的盛况。解放之后,老字号大多被分给了当地的居民,大的院子住了好几户。他们大多并不知道当年的情景,只是听老人们说起过这里曾经车马船舶川流不息,灯火通明。时间过去近一个世纪,繁华过去,尘埃落定,当年的老字号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居所,和身边的黄河,也保持了一种遥远敬畏而日常的联系。

  清晨起来,这里的妇女一般会挑上头天的生活垃圾倒在黄河岸边。但是他们吃水、用水都是井水,当地人说黄河水不是用来吃的。晚上从黄河岸边走过的时候,能够听到响亮的水声,这是大同碛麒麟滩发出的声音。干旱的时候,巨大的石头裸露在河床上,据说有人想砸开一块石头,取石料建房子,结果第二天就大病一场。从此,再也没有人打这些石头的主意了,黄河岸边的人们对这条大河保持了深深的敬畏。因此现在岸边的人们很难体会到“靠河吃河”、唇齿相依的亲近感。

  缓慢而自然的生长

  面对着黄河,水流浑浊,淤泥和泡沫堆积在岸边,只有几只快艇停着,据说在黄金周期间有乘船游览黄河的旅游节目。隔着黄河,碛口古镇对面就是陕西的吴堡,遇到对岸有什么事情,一条小木船摇摇晃晃就过去了。太阳好的晌午,有人端着大大的海碗蹲在黄河岸边吃早饭,由于水土重,这里保持着一天吃两顿的习惯,一边吃一边和邻居拉话。大狗也安静温顺地蹲在一边晒太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的生活过于平静,在碛口几天居然没有听到过狗叫。

  82岁的老人家百顺早上9点出来坐在东街店铺门前的高圪台上晒太阳,下午四点左右回家吃晚饭,一天就这么结束了。店铺也是一家老字号,屋子里的许多地方都已经毁坏坍塌,老人从这家的主人那里租了下来,一个月40元,用来堆积一些出售的香火、草纸等物品。他说现在的碛口就和他年轻时候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他指的是整个古镇的面貌。现在的交通方便了,马路好,谁还走水路?就在老人家晒太阳的地方,当年骡马从旁边的巷道里进进出出,通过黄河水运,大批的粮油、皮毛、药材等从陕、甘、宁、内蒙古运到这,又从这里经旱路运到京津和南方,同时,发往西北的棉布、绸缎、茶叶、陶瓷,从这里逆水而上。自从包头到北京等铁路开通之后,南来北往的货物不再需要经过碛口转运,这里的繁华就日渐凋敝了,这也是古镇起起伏伏的历史。

  夜半丧事

  碛口地区耕地很少,如今随着水运的凋敝、公路的开通,很多年轻人都去远方谋生活了。新年一过,镇子上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

  古镇的历史一般只停留在一些留守老者苍茫的记忆里,亲历者更是越来越少,我们到达的那天,76岁的老船工丁振金去世,晚上的一个仪式叫做“点路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前面的人将泡在汽油里的玉米芯点燃,沿路撒过,家人戴孝跟在后面走,绕着古镇走一圈,经过黄河岸边。“点路灯”的意思是说,一路平安好走。燃烧的火焰匍匐着布满长长的街道,不远处的黄河生生不息。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