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着一个大胖子穿过灰蒙蒙的重庆雨雾,奔赴“雅漂组委会”,去会各路英豪。
正如以前的经验,重庆的空气中照例有一种暧昧的味道。来接我的胖子叫唐伟,据称是本次活动发起者之一,现在的身份为具体操办本次活动的重庆雪鹰公司职员。
不知不觉飘起了雨,周遭的一切阴冷而潮湿,单衣薄衬的我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但刚抵山城就有“雅漂最初发起者”级的人物来接站,心中的激动很快驱 散了劳顿 ,一路上,我竟有点飘飘然的感觉。
出租车上,唐伟和司机闲聊:“雅漂,雅漂你知道么?……这就是外地来的雅漂英雄……”这话说得我竟然有点豪情万丈的感觉。真的吗?一下子就成英雄了!我打量自己,咋看也不像。
“不知道?……你没看报纸吗?……”
“雅漂组委会”办公室所在地——广安饭店,地段不算繁华但也不偏僻,楼房有点破旧,是很多年前的建筑,设施如一般的招待所。承办“雅漂”的拉萨市人民政府驻重庆办事处租用了广安饭店副楼的几间房子,“中国雅鲁藏布江漂流组织委员会”就设在他们的办公室。副楼侧面墙上,挂了一个颇精制的“雅漂组委会”铜牌,很醒目。
办公室在二楼,很大的一间,有好几十个平方,墙上有很大的西藏和雅鲁藏布江地图、示意图。进了组委会办公室,我习惯性地翻了一会儿报纸,当地媒体对“雅漂”的报道正可谓热火朝天,紧锣密鼓。
这些报道看得我不由有点心惊,看来这将是一场真正的新闻大战呀!我惦记着赶快发新闻,按惯例找“组委会新闻办”主任杨俊——戴着宽边眼镜很知识分子气的一位先生——先报到,递上本报的采访介绍信和几家特约单位的介绍信传真件,并说明正式的介绍信很快就会寄达“组委会”,然后索要资料熟悉情况,杨主任给了我一些剪报,其他就没有什么了,只说“实在太忙,等一会吧,人还没到齐呢。”的确是很忙,“组委会”办公室内熙熙攘攘,人人都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不时有各路好汉闯入,前来报到。
我不便多打扰,按照这些年做记者的老套路,找管电脑的小李套近乎,从电脑里调出了一份《近期计划安排》。
这份组委会的最新文件印证了我即将发生新闻大战的预感——新闻工作者100~150人,分别以科考、探险、民俗风光、纪实等为主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详细名单上,从中央到地方,电视、报纸、杂志各级媒体都名列其中。
我有种莫名的冲动,似乎已经闻到了新闻大战的硝烟。
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整个活动的时间安排。有那份组委会关于日程安排的文件在手,就有料可报,我定下心来,排着队办理入队手续正式报到。我忐忑不安地呈上《中国三峡工程报》同意加入的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若干张标准照、若干张生活照、家庭主要成员同意参加“雅漂”的生死文书等等《入选通知》上要求的东西,生怕被人看出破绽——我的那份“生死文书”是几个哥们儿帮我签字伪造的。还好,一切顺利,根本没人细看那玩意儿。交了300元钱服装押金,我赶快在另一份短期生死书《"98中国雅鲁藏布江科学探险漂流初选队员集训协议书》上签字画押。
顺利办完入队手续,我心花怒放。看看满屋子都是生人,便下楼去寻找杨勇。
杨勇正在一间客房翻资料,好久不见了,这“鸟人”还是那副对一切都举重若轻的懒洋洋的德性。很小的时候,杨勇那帮“长漂”好汉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我们开始“徒步长江”,万水千山终于采访到他们,一来二去,熟悉起来,“英雄”光环退去,他们在我心中还原为普通人,但那种尊敬有增无减。这些年,这帮“长漂人”给了我们“徒步长江”很多无私的帮助,我也越来越喜欢他们。
一见面,杨勇就告诉我“美国人也要在今年漂流雅鲁藏布江。”前不久,杨勇为“雅漂”做前期勘察时,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巧遇那帮美国人为漂流做准备的先遣队。杨勇说刚遇到时,交谈还颇热烈,但美国人一听这几个中国人也是为了“雅漂”,就不再多说什么,匆匆道别而去。“真的吗?”我不由自问一句。刚好又是一个虎年,一个轮回。又要在雅鲁藏布江上相争吗?这无疑很有意思,职业反应使我激动得有点兴高采烈。我知道,上一个虎年的“长漂”,仍是杨勇心中的一个结,并且将影响他的整个人生——这在真正漂流雅鲁藏布江以后,我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说起来,杨勇与美国人还有过另一段瓜葛。关于这阵子正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到底是谁先“发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国科学家与美国人有一些争议,而争议的美国人一方,正是杨勇曾经陪着考察过大峡谷的理查德·费舍尔。
出乎我意料的是,杨勇这时的情绪并不是很好。他说来重庆后得到的消息是,“雅漂”的资金还没有落实。实际上,前期到雅鲁藏布江勘察的费用是杨勇自己解决的。但是,杨勇强调说:“‘组委会’拍了胸脯的,没问题!”
丢下杨勇,我抓紧时间去会采访各路英豪。
我和贵州来的李华住一个房间。李华体格健壮,在他的一身肌肉面前,我不由得对自己的小身板自惭形秽。李华是贵州省体委的专业皮划艇教练,当时在贵阳娱乐公司打工,老板刘万金先生闻知他要参加“雅漂”,深为嘉许,视为壮举,二话没说给先了他3000元,还留下一句“不够再来拿”。刘先生甚至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贵州人的事。李华这小伙子新婚不久,没聊几句就谈到了娇妻,但一说起漂流更是眼睛发亮。
“组委会”的资料上称宁愿辞去工作也要参加“雅漂”的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天舒,此君好游,利用假期走过大江南北。此番从《中国旅游报》上看到“雅漂”的消息,往“组委会”打了几十个电话才争取到参加集训的机会,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个36岁的汉子言语间颇为自信,说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是觉得有点愧对家中72岁的老母。
浙江慈溪人沈剑平,长发,诗人派头,出发时家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言语间很是有点肩负一方父老重托的压力。此君谈“雅漂”竟然谈到了哲学,高深莫测,弄得我肃然起敬。
正聊得起劲,“幺哥”冯春驾到。关于“幺哥”的绰号,很有意思,“长漂”时,冯春是舵手,按水上行话应该叫“船老大”,可冯春当时的年纪并不大——什么“老大”?“老幺”!这么着,比他大的就叫他“冯老幺”,小的自然就叫他“幺哥”了。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闹闹嚷嚷,真有那报纸上说的“好汉聚义”的感觉,左顾右盼,认识不认识的,都是一副豪情满怀的样子。最引我注意的是大腹便便带着宽边眼镜一副教授模样的聂丹陵,这个重庆人手里端着尼康F5顶级相机。我凑上去套近乎,老先生说“长漂”时他就在重庆江面驾橡皮艇试图入伙的,这不,12年过去了,“雅漂”才圆了他的漂流梦。
下午3点,全体开会,一个中年男子用很快的语速宣布了集训的安排,“前半个月在重庆万盛铜鼓滩进行适应性训练,后半个月在乌江练习冲击险滩”。
在一家火锅店闹闹哄哄地吃完饭,我们又被弄到据说是重庆最大的夜总会,合唱了演练许久的《九月九的酒》、《青藏高原》之类的煽情歌曲。杨勇这天很激动,又唱了那首著名的《长江之歌》——这是他的保留节目,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此君说话比较费劲——结巴,唯有这首歌他总能唱得声情并茂,从不磕绊。
正如以前的经验,重庆的空气中照例有一种暧昧的味道。来接我的胖子叫唐伟,据称是本次活动发起者之一,现在的身份为具体操办本次活动的重庆雪鹰公司职员。
不知不觉飘起了雨,周遭的一切阴冷而潮湿,单衣薄衬的我不禁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但刚抵山城就有“雅漂最初发起者”级的人物来接站,心中的激动很快驱 散了劳顿 ,一路上,我竟有点飘飘然的感觉。
出租车上,唐伟和司机闲聊:“雅漂,雅漂你知道么?……这就是外地来的雅漂英雄……”这话说得我竟然有点豪情万丈的感觉。真的吗?一下子就成英雄了!我打量自己,咋看也不像。
“不知道?……你没看报纸吗?……”
“雅漂组委会”办公室所在地——广安饭店,地段不算繁华但也不偏僻,楼房有点破旧,是很多年前的建筑,设施如一般的招待所。承办“雅漂”的拉萨市人民政府驻重庆办事处租用了广安饭店副楼的几间房子,“中国雅鲁藏布江漂流组织委员会”就设在他们的办公室。副楼侧面墙上,挂了一个颇精制的“雅漂组委会”铜牌,很醒目。
办公室在二楼,很大的一间,有好几十个平方,墙上有很大的西藏和雅鲁藏布江地图、示意图。进了组委会办公室,我习惯性地翻了一会儿报纸,当地媒体对“雅漂”的报道正可谓热火朝天,紧锣密鼓。
这些报道看得我不由有点心惊,看来这将是一场真正的新闻大战呀!我惦记着赶快发新闻,按惯例找“组委会新闻办”主任杨俊——戴着宽边眼镜很知识分子气的一位先生——先报到,递上本报的采访介绍信和几家特约单位的介绍信传真件,并说明正式的介绍信很快就会寄达“组委会”,然后索要资料熟悉情况,杨主任给了我一些剪报,其他就没有什么了,只说“实在太忙,等一会吧,人还没到齐呢。”的确是很忙,“组委会”办公室内熙熙攘攘,人人都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不时有各路好汉闯入,前来报到。
我不便多打扰,按照这些年做记者的老套路,找管电脑的小李套近乎,从电脑里调出了一份《近期计划安排》。
这份组委会的最新文件印证了我即将发生新闻大战的预感——新闻工作者100~150人,分别以科考、探险、民俗风光、纪实等为主题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详细名单上,从中央到地方,电视、报纸、杂志各级媒体都名列其中。
我有种莫名的冲动,似乎已经闻到了新闻大战的硝烟。
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整个活动的时间安排。有那份组委会关于日程安排的文件在手,就有料可报,我定下心来,排着队办理入队手续正式报到。我忐忑不安地呈上《中国三峡工程报》同意加入的单位介绍信、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若干张标准照、若干张生活照、家庭主要成员同意参加“雅漂”的生死文书等等《入选通知》上要求的东西,生怕被人看出破绽——我的那份“生死文书”是几个哥们儿帮我签字伪造的。还好,一切顺利,根本没人细看那玩意儿。交了300元钱服装押金,我赶快在另一份短期生死书《"98中国雅鲁藏布江科学探险漂流初选队员集训协议书》上签字画押。
顺利办完入队手续,我心花怒放。看看满屋子都是生人,便下楼去寻找杨勇。
杨勇正在一间客房翻资料,好久不见了,这“鸟人”还是那副对一切都举重若轻的懒洋洋的德性。很小的时候,杨勇那帮“长漂”好汉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后来,我们开始“徒步长江”,万水千山终于采访到他们,一来二去,熟悉起来,“英雄”光环退去,他们在我心中还原为普通人,但那种尊敬有增无减。这些年,这帮“长漂人”给了我们“徒步长江”很多无私的帮助,我也越来越喜欢他们。
一见面,杨勇就告诉我“美国人也要在今年漂流雅鲁藏布江。”前不久,杨勇为“雅漂”做前期勘察时,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巧遇那帮美国人为漂流做准备的先遣队。杨勇说刚遇到时,交谈还颇热烈,但美国人一听这几个中国人也是为了“雅漂”,就不再多说什么,匆匆道别而去。“真的吗?”我不由自问一句。刚好又是一个虎年,一个轮回。又要在雅鲁藏布江上相争吗?这无疑很有意思,职业反应使我激动得有点兴高采烈。我知道,上一个虎年的“长漂”,仍是杨勇心中的一个结,并且将影响他的整个人生——这在真正漂流雅鲁藏布江以后,我才有了更深的了解。
说起来,杨勇与美国人还有过另一段瓜葛。关于这阵子正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到底是谁先“发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国科学家与美国人有一些争议,而争议的美国人一方,正是杨勇曾经陪着考察过大峡谷的理查德·费舍尔。
出乎我意料的是,杨勇这时的情绪并不是很好。他说来重庆后得到的消息是,“雅漂”的资金还没有落实。实际上,前期到雅鲁藏布江勘察的费用是杨勇自己解决的。但是,杨勇强调说:“‘组委会’拍了胸脯的,没问题!”
丢下杨勇,我抓紧时间去会采访各路英豪。
我和贵州来的李华住一个房间。李华体格健壮,在他的一身肌肉面前,我不由得对自己的小身板自惭形秽。李华是贵州省体委的专业皮划艇教练,当时在贵阳娱乐公司打工,老板刘万金先生闻知他要参加“雅漂”,深为嘉许,视为壮举,二话没说给先了他3000元,还留下一句“不够再来拿”。刘先生甚至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贵州人的事。李华这小伙子新婚不久,没聊几句就谈到了娇妻,但一说起漂流更是眼睛发亮。
“组委会”的资料上称宁愿辞去工作也要参加“雅漂”的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天舒,此君好游,利用假期走过大江南北。此番从《中国旅游报》上看到“雅漂”的消息,往“组委会”打了几十个电话才争取到参加集训的机会,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个36岁的汉子言语间颇为自信,说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只是觉得有点愧对家中72岁的老母。
浙江慈溪人沈剑平,长发,诗人派头,出发时家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言语间很是有点肩负一方父老重托的压力。此君谈“雅漂”竟然谈到了哲学,高深莫测,弄得我肃然起敬。
正聊得起劲,“幺哥”冯春驾到。关于“幺哥”的绰号,很有意思,“长漂”时,冯春是舵手,按水上行话应该叫“船老大”,可冯春当时的年纪并不大——什么“老大”?“老幺”!这么着,比他大的就叫他“冯老幺”,小的自然就叫他“幺哥”了。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闹闹嚷嚷,真有那报纸上说的“好汉聚义”的感觉,左顾右盼,认识不认识的,都是一副豪情满怀的样子。最引我注意的是大腹便便带着宽边眼镜一副教授模样的聂丹陵,这个重庆人手里端着尼康F5顶级相机。我凑上去套近乎,老先生说“长漂”时他就在重庆江面驾橡皮艇试图入伙的,这不,12年过去了,“雅漂”才圆了他的漂流梦。
下午3点,全体开会,一个中年男子用很快的语速宣布了集训的安排,“前半个月在重庆万盛铜鼓滩进行适应性训练,后半个月在乌江练习冲击险滩”。
在一家火锅店闹闹哄哄地吃完饭,我们又被弄到据说是重庆最大的夜总会,合唱了演练许久的《九月九的酒》、《青藏高原》之类的煽情歌曲。杨勇这天很激动,又唱了那首著名的《长江之歌》——这是他的保留节目,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此君说话比较费劲——结巴,唯有这首歌他总能唱得声情并茂,从不磕绊。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