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楔子:二·殉难者和殉道者

[日期:2007-06-01] 来源:《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记》  作者: [字体: ]
  和许多人一样,杨勇他们那些漂流长江的好汉在我心目中是永远的英雄。后来接触多了,混熟了,光环褪去,英雄走下神坛,在我心中还原为普通人。但是,越熟悉很多事情反而在我心中越迷惑。

  “没有探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话没错。但是那次被附加了很多东西的漂流,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是一个沉甸甸的、疑云重重的话题……

  为了能更好地采访“雅漂”,我再次仔细整理了关于“ 长漂”以及此后的“黄漂”等等我国重要漂流活动的资料。

  1985年,得知美国人肯·沃伦已获我国有关部门批准将要漂流长江的消息后,时年32岁的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摄影员尧茂书再也坐不住了。

  6月20日,在三哥尧茂江的陪同下,尧氏兄弟二人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从海拔6621米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下开始漂流。

  6月23日,尧氏兄弟顺利漂抵“沱沱河沿镇”(今唐古拉山乡所在地)。三哥尧茂江假期已到,带着首漂长江的第一批成果——18本电影胶片,洒泪挥别。

  7月2日,尧茂书孤身继续开漂。

  7月16日,尧茂书和他的“龙的传人号”历经艰险,穿越“800里无人区”抵达藏、青、川三省区交界处的直门达,沿途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鼎力相助。西南交大校党委专门就此开会,拟定接应计划。

  7月20日,西南交大派人赶到直门达给他送来一支双筒猎枪和50发子弹……

  7月24日,令人尊敬的尧茂书从直门达下水后从此失踪。

  后来,在直门达以下几十公里的相果村附近,当地藏族同胞发现了倒扣在金沙江中一块石头上的那艘红色橡皮船“龙的传人号”……

  10多年后,我们“徒步长江”在各拉丹冬、沱沱河、曲麻莱、直门达一带游荡时,一直很关注尧茂书这位我心目中英雄当年的情形,曾多次采访当年参与搜寻的青海玉树、四川石渠的当地人士。

  ——不由不令人不感叹,对于一个内地人,即便是在那片平均海拔四五千米的荒凉高原走一趟,都是一场考验(事实上,至今,在那片土地上的很多旅游活动仍号称“探险”),更何况是孤身漂流。尧茂书绝对称得上壮士!

  直门达大桥旁的一片小树林里,竖有尧茂书烈士的纪念碑。好几次和不同的朋友去拜谒,去为碑文添上新漆。站在那冰冷的水泥板前,我总是在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令人尊敬的尧茂书非要做这样的事情,即使孤身一人也要拼死一搏?

  我知道我们永远找不到答案。但我知道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些和这位英雄同样的一些感觉,漂流长江这样的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值得为此付出一切,值得为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的事情。

  尧茂书奔赴长江源头开漂前,曾专程赴北京拜访过“河王”杨联康先生。10年后的一天,我们“徒步长江”奔赴江源前,仿佛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安排,在北京街头的茫茫人海中,竟然奇迹般巧遇只在书本上见过尊名的杨老先生。杨先生是因为我们衣服上的一行字主动和我们搭话的。我们随杨老先生来到一条胡同深处一个古老四合院里他摇摇欲坠的家,漫天大雨,“河王”的院子成了湖,我们帮“河王”疏通了下水道,治理了院子里没膝的积水,给终身未娶的老先生做了几天好吃的……老先生为我们摊开当年给尧茂书展示过的地图,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尧茂书和杨联康见面是1985年3月14日,当时尧茂书刚从沱沱河沿归来,杨“河王”在一篇文字资料里说——

  ……我们谈得很投机。谈了很久他才讲到他还准备去漂长江,希望我给他介绍一下沿路的情况并看看我用过的地图。因为我的图在办公室里,我便约他次日去我的办公室。

  第二天,我为他摆好了长江全程考察路线图和八九十份沿江地图。他一到来,我便系统地给他做了介绍,他详细地看了这些图,而且抄去了一些东西。这次他停留了一上午,并在我那里吃了饭。临行前,我复印了长江江源考察路线图送给了他。

  两天以后,尧茂书提着一篮苹果来到我家。他告诉我已经有准确消息,美国著名探险家肯·沃伦率领的漂流队即将来长江漂流探险,所以他很快就要出发了,不过他没有告诉我是去只身漂流。这次我们又谈了很久。他讲的许多信息是我不知道的。我们都认为我国科技比较落后,但是漂流长江所要求的装备、技术,我国未见得达不到,关键在于有志去做。

  尧茂书在谈话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反复说“长江在中国境内,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这块土地上。长江应该由我们先漂成功。”这话确实道出了中国千万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我为得到这样一位挚友感到由衷地高兴。

  临别前,尧茂书拿出两张虎跳峡彩色照片底片,留给我作纪念。

  就这样,送出很远以后,紧握双手,我们依依惜别了,但完全没料到竟然是永别!

  ……

  尧茂书遇难后,激起了一股异乎寻常的激情。有关报道发出没几天,就不断有人提出要继承尧茂书的遗志漂完长江。

  长江上顿时热闹起来。国家队、民间队、青年队、个体户等在长江上高喊着“长江万岁!”、“中国万岁!”,不仅与“中美联合队”的外国“鬼子”,也和同胞争起了首漂、全程漂、一寸不落……

  1986年堪称中国的漂流年。

  随后,各种不利于漂流的意见占了上风,以致国务院发文《关于加强江河漂流活动管理的通知》,青海省政府则明确提出“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漂流探险活动考察活动,不提倡、不支持、不接待……”

  当年,北京的一位随队记者发出“10年之内不会再有漂流”的感叹。不幸言中,中国大规模的漂流探险活动从此果真沉寂了十多年。

  曾和很多朋友探讨过,如果当年没死那么多人,中国的漂流探险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还有,当年付出的生命的代价是必然还是偶然?

  难以找到答案。

  当年轰轰烈烈的“长漂”、“黄漂”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

  但不管怎样,人们基本达成共识——“长漂”、“黄漂”无疑是我国漂流探险史上的一大壮举,是改革开放后,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迸发,其主流是爱国主义精神。从河南队当时的队歌就可以感受到饱满的爱国激情:“漂流长江,坚定信念,我们是中华民族热血汉……”

  一般认为,中国人当代的野外探险意识是从“长漂”开始唤醒的。从“长漂”发轫,中国的野外探险群体在慢慢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大自然。

  在我个人对此的关注中,我看到了很多值得尊敬的人,知道了很多值得感动的事情。同时,我也知道了一些病态和丑闻,诸如莫名其妙的苦行僧、令人作呕的商业炒作、“作秀”表演等等。

  中国野外探险这些年有了哪些进步?这些本不该是我想的。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去关心是不可能的。

  刚好是一个轮回,12年后的又一个虎年,“雅漂”将有当年的“长漂”者参与,对于我这种有职业病的人,这无疑是一个有助于看得更清楚的绝好样本。

  我想,不管怎样,“雅漂”将是中国探险史上的一件大事,我渴望自己能够参与和见证。我希望自己能是“雅漂”中的一个优秀漂流队员和一个好记者。

  从资料上看,漂流雅鲁藏布江的难度将不会亚于漂流长江,特别是报道中提到的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大拐弯地区,在仅约200公里的河段内,落差近3000米,江水最快流速达每秒16米……

  能漂过去吗?

  怎么漂过去?

  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雅漂”将会漂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