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壹·“组委会”] 三·“紧箍咒”下的迷茫

[日期:2007-06-01] 来源:《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记》  作者: [字体: ]
  集训结束,能不能入选“正式队员”,就像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压在大家心头,众人各显神通拼命表现。徒步过乌江的张健旺雷锋般的,天天早早起床打扫驻地,幺哥戏言“要想搞卫生,必须先找到‘苦菜花’,因为只有他知道扫帚藏在那里”。有几天,张天舒拉肚子拉得几乎起不了床,还总是挣扎着爬起来参加训练,怎么拦都拦不住。

  与此同时,一种空落落的感觉弥漫在全队——自从新闻发布会后, 就没有了下一步如何进行的确切消息。铜鼓滩大家早已冲得不耐烦,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再在这样的小滩浪费时间,应该赶快到大江去操练。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计划中的乌江训练却也总是没有消息。事实上,“集训”基本上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除了跟着也稀里糊涂的教官周宏京少校,大家每天完成训练科目以外,没有其他安排,也不知道其他安排,更没有一点新的消息。

  昏头昏脑的大约一周后,“组委会”方面的杨进波才从重庆来到铜鼓滩召集队员开会。回想起来,这其实也是自从大家重庆报到以后,“组委会”方面首次和大家沟通。大家提了一些意见,一是伙食太差,难以保证训练有充足的体力;二是要求有好点的装备,希望能尽快见到漂流雅鲁藏布江的船,尽快用正式的漂流船训练以尽快进入角色,而不能再用铜鼓滩提供给旅游者的这种船继续训练下去;再就是没必要再在此耗时间,应该尽快去更大的江,更大的险滩训练,比如乌江;还有就是要增强透明度,何时进西藏?什么时候出发?具体安排和行程应该尽早通知大家,以便早作准备等等。

  杨进波除了再次强调集训后要淘汰一部分人以外,没有对大家的意见做出任何明确答复,只表示将把大家的意见带回“组委会”。杨进波离开后,集训队很长时间就再没有看见“组委会”方面的人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一切都懵懵懂懂,“紧箍咒”却压得大家沉重而惶惑。

  万盛铜鼓滩漂流公司提供给队员训练的生活费,被“组委会”个别人克扣得到证实后,队员们开始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头,“组委会”内部看起来很混乱——当时就使我感到混乱不堪的一件事是,一家媒体寄给到“组委会”转我收的包括正式采访介绍证明在内的快信,“组委会”的好几个人都说看见了,但竟然一直没找到。种种迹象使大家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组委会”似乎没有能够操作这个活动的足够资金。关键还有,除了王建,就再没有见到过一个西藏方面的人。

  政府到底是什么态度,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不管怎样,“组委会”这时候是代表政府的,我们只有服从并等待。不过,从陆陆续续传来的媒体报道来看,形势还是一片大好。这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呀!

  6月21日,队长杨勇终于带来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消息,“组委会”工作进程不佳,除了新闻宣传以外,其他方面的进展微乎其微。杨勇说:“‘组委会’秘书长、拉萨市驻重庆办事处主任王建这几天就将赴拉萨向自治区政府汇报。集训目前完成这前一半的铜鼓滩集训后,下一半如何进行?要等王建回来再定。”

  人心有些浮动,但也仅仅是有点惶惑而已,只有好好训练,等王建主任的汇报结果了。其实,大家有什么想法更多的也都压在心里,想得更多的还是那个“紧箍咒”,想的是怎样才能成为“正式队员”。实际上,大家关心的重中之重还是我们真的要漂流雅鲁藏布江吗?怎样才能漂完?因为这才是实质性的东西。

  “幺哥”冯春带来的“长漂”录像资料我们看了,实在都有点心惊。和大江大河比起来,我们现在训练的铜鼓滩的激流险滩根本不值一提。我们能漂过雅鲁藏布江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吗?特别是有着最深、最高、最长这三个世界之最的那个下游大拐弯峡谷?在“组委会”的一个计划中,也认为冲击大峡谷的风险很大:“如经科学的论证确定无法漂流,我们将放弃大拐弯的危险地带,不做无谓的牺牲,将采取徒步穿越的形式完成人类探险史的壮举。”

  晚上,我们聚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杨勇说:“只要准备充分,我们有信心漂过去。从源头杰马央宗冰川至里孜的雅鲁藏布江上游江段,河谷开阔,河床比降小,水流缓慢,重在考验队员的体能和耐力,从技术角度讲,问题不大,只要能适应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气候,把船划出网状水系就行。”

  “雅漂”的拦路虎在中游和下游的一些险段,并且这些险段中都有尚无人涉足的空白区域。特别是中游的加查大峡谷,长42公里,宽仅20~40米,落差达300多米,河床上还有两处瀑布,其中的涅尔喀瀑布以近1000立方米/秒的气势奔腾咆哮,巨响如雷,数里可闻。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最著名的下游大拐弯大峡谷,目前已有的资料上说,从派乡到墨脱里冬桥的213公里江段,落差就是2190米,坡降达9‰。在这段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夹缝中的U形峡谷,江水流速是每秒8~16米(有一种说法是每秒高达23米),峡谷的上部坡度一般40度左右,下部骤然变陡到60~80度,甚至呈直立状态,成为“Y”字形,沿途的接应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并且,峡谷中还有上百公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点资料,一切都不得而知。1941年、1947年都曾有外国探险队在这里知难而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关部门组织的多次考察,也一直未能穿越这一地区。

  1993年9月,中日联合考察队进驻大峡谷,对当地生态地理环境进行考察,并尝试漂流。日方队员武井义隆当年24岁,身高1.8米,英俊壮健,曾在世界各地参加过一些著名的漂流活动。他和一名日本队友在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接近与雅江汇合处放下橡皮艇,计划由此进入雅鲁藏布江。橡皮艇一离岸即失去控制,几秒钟便被卷入江心,在岸上中日队员的惊呼中很快又被冲入水势更凶猛的雅鲁藏布江,离岸100多米后连人带艇被旋转的浪吞没。从橡皮艇离岸到人落水,不到一分钟时间,武井义隆从此失踪,至今不知魂泊何方。

  按当时水的流速测算,只需半天时间武井即可被冲出中国国境。当即,考察队结束一切项目的考察,专门组织了三次为期一个月的搜索,始终未果。1994年,武井家人通过有关部门,专为武井义隆在扎曲高地临江山崖上镶了一块石碑,记载武井义隆雅鲁藏布江“初漕航”(首次漂流)遇难时间。

  许多到过这一地区的人都认为大拐弯峡谷是不可漂流的,对此,杨勇认为每次探险前,总有许多资料和传闻把情况说得极为恐怖,说不可能。这种情况他前年在“黑竹沟”就碰到过,当时新闻界把说“黑竹沟”成是中国的“百慕大”,最后还是成功了。具体情况只有实地处理,我们的“雅漂”将有多名“长漂”队员参加,漂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峡谷形态、地质构造、滩情滩势、水文等许多方面,“长漂”经验都用得上。

  这天,杨勇还很激动地谈起了他的热气球漂飞大峡谷——一个空中飞水上漂的浪漫计划——即先用热气球飞越大峡谷勘察水情,然后再作漂流。杨勇说在实地考察了大峡谷以后,他提出过四个冲击方案。那天,他很兴奋地对我说:经过仔细分析,目前决定的热气球飞行配合的方案最具可行性。他说用直径10米、载重2吨、载乘5人的热气球飞越大峡谷,从技术角度讲,是可行的,大峡谷虽然气候恶劣、气象条件复杂,但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峡谷中部气流却相对稳定,热气球可以在500米的范围内灵活上下左右活动,完成飞越。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比长江的虎跳峡要凶险千倍。虎跳峡长16公里,落差206米,当年用密封船冲击时1人遇难。而大峡谷目前可知的只是2000多米的落差,具体水情尚没有详细资料。“长漂”的时候,死了很多人,12年后的今天,我们面临更艰险的挑战,但不应作无谓的牺牲。而先用气球飞越大峡谷,就是为了获取完整的资料,以制定科学的、可行的冲击计划。同时,在凶险且有很多“无人区”的大峡谷,实施陆上救援的难度很大,热气球也许是真正冲击时唯一可行的救援措施。

  但是,杨勇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提起征服很幼稚。如果漂不过去,就走,走过去了,同样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也是成功。他说:“漂流队员中不乏英勇无畏的人,但是我不能让兄弟们去送死,如果实际情况不能漂,我会毫不犹豫决定——停漂!”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这次漂完中国境内2057公里的雅鲁藏布江,是可行的——这是建立在资金和准备充足的基础之上的。

  后来,有关这个“热气球漂飞大峡谷”的新闻稿,成为我新闻从业以来的一个职业污点,想起来就痛心。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