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兄弟们起了个大早,9:15就开漂,非常利索。
早餐萝卜海带汤,还有几个羊肉块,很丰盛,我却仍然是毫无食欲,只吃了几口。这可能与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养成的不吃早饭的恶习有关。早早去洗碗,看见远处立着一只孤零零的水鸟,走过去随意地拿起相机瞧了瞧,却发觉景色是如此的美妙,前景是被朝阳映得金黄的秋草,然后是碧水蓝天下一只悠闲独立的白色不知名的大鸟,远处 是一片金色的山丘……真有点舍不得走。
开漂了,前面是一座远山,仍然是很平的水流,一直向东。总以为过了那座山,就会进入峡谷,流速就会急一些。可是,过了,一山又一山,总是平平的水流。
3号船昨天由于太落后于其他两条船,受到了批评。今天这条“老年漂流船”(56岁的老林,51岁的老廖、40多岁的老聂全在船上)憋着一股劲往前冲,自称“原装发动机”的“聂老英雄”更是自己给自己加挡,嘴里喊的号子由“前进一、前进二”一直喊到“前进五”。大家配合着他的“加挡口令”也是奋力划桨,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中午11点,3号船远远超过了我们这条“旗舰”。12点多又超过了一直和他们拼着比赛的“幺哥”掌舵的那条船,冲到了最前面。冲到最前面以后,“老年漂流船”时时故意放慢速度,待我们这两条船拼力划近他们时,他们四条桨又如车轮一般在水里疯狂旋转,转眼间,就又将距离拉开了。
每当这时,他们总是会对我们发出一阵表示“藐视”的哈哈大笑,“老英雄”更是得意洋洋地频频“邀请”大家“参观”他的“肱二头肌”,嘴里还不停地往外冒着他自称的“埃塞俄比亚语”:“吐其风格,卡而马拉未其!”直把我们也给笑得东倒西歪,他还不罢休。
看着“老英雄”厚厚的眼镜片后面那双小孩一般天真的眼睛,和缺了一颗门牙的得意洋洋的笑脸,我们一致认为,给他取的另一个“老顽童”的绰号更恰当,便改称他为“聂老顽童”。
途中有一段山石很怪,疑为古堡。靠岸细看,却只是奇怪的山石而已。又遇到三只黑颈鹤。我和老包上岸去拍照,它们一副不慌不忙的大将风度。我们前进,它们就退后,我们停下来,它们也停下来。简直就是游击战。我们和老包追了半天,还是没有拍到特写镜头,只好悻悻地返回。
再往前,对讲机里传来前面船的喊叫:“注意!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我们忙加快速度,很快,右岸边远处突然出现两个大石堆,仔细看,哥几个说那是坟堆,我认为这一带荒凉无比,藏胞不是天葬就是水葬,怎么会有坟堆?就是有也起码是个没记载的藏王墓或者贵族冢之类的,执意要停船去看。
要涉水过烂泥滩走好远,没人愿意和我去,那段平水连续的划船弄得我们疲惫不堪,人都懒洋洋的。我只好一个人去了。看不出是什么,很破的一堆烂石头和很棒的玛尼石。最吸引我的是,顶部铺的很精细的一层玛尼石。下面是人工雕琢过的石板。
我想扒开仔细看看石板的下面是什么,手突然像被电打了一下,我愣在当地,心里“神神鬼鬼”起来,赶快撤离。回到船上说起来,众兄弟都认为我是发神经或者馋大家,而故弄玄虚。
两个月后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我才弄清楚那种电击的感觉其实不过是被一种叫荨麻的植物蜇了一下,如此而已。
但是真的仅此而已吗?我不知道,我知道很多时候我最好闭嘴。回到船上,我赶忙往江中扔了一条黄丝带。
下午3点多,我们进入一个窄窄的山谷,以为是进入峡谷了,却仍然不是。水流转了个弯,折向南,呈大“S”形。过了一个从地图上看叫拉藏的地方,前行,又是很宽的水面,类似马泉湖。
下午6点多,江上照例迎头刮起了狂风,上百米宽的江面上波浪骤起。我们顶风而行,每前进一两米都非常的困难,不得已靠着左岸一堵两米多高的沙堤,一边躲风一边艰难地前进。狂风将水浪一波波凶猛地推到岸边。沙堤在狂风和大浪的袭击下,不时“哗”地塌下一大块砸在水里,溅起的水花将我们半边身体全打湿了。
8点许,眼看着前面“幺哥”他们那条船靠岸扎营在两百多米以外。这最后的两百多米,显得漫长无比,弄得我们精疲力竭。
下了船走在软软的沙地上,身体歪歪斜斜,只想立即躺下。搭大帐篷时,连扶住那根支撑中间的大铁杆都没力气了,只能将铁杆抱在怀里,用身体的重量将它靠住,任由外面撑帐篷的人将我扯得东倒西歪。
营地就在一片沙滩上。搭好大帐篷我又去弄我的小帐篷,沙子多到必须先关好帐篷门。就这,搭好一看,帐篷里还是全是沙子。
这一天还是比上游快了很多,行程33.4公里。营地在北纬29度21分51秒,东经84度29分29秒,海拔4452米。
9月19日。出发走了十几公里还是平水。水面宽阔得简直又称得上是湖,水也很浅,船时常搁浅。有一次,因为走一条水道我和老包大吵起来。我气急败坏地让他闭嘴:“老子在掌舵,不服气你来。”过了那段困境,又觉得吵得实在没有道理,互相嘻嘻哈哈道歉。在那样的高海拔地区,人难免会脾气很坏。
出了这段湖区,迎面就是一股湍急的激流,大家都不禁欢呼。从此往下,河床开始变窄了,水流速度也开始加快,有的地方甚至能听到水流的“哗哗”声。
这时候,坐在船上,看两岸的牛羊、野草,称得上是“飞速”后退,大家心情舒畅极了。这样的速度和马泉湖那一段比起来,简直就是“高速公路”。
天气一直不错。一路顺江漂下来,我们不时会与在江边饮水的牛、马群遭遇上。每当这种时候,牦牛群总会停止喝水或吃草,抬起头很惊异地看着我们这些水上来的“怪物”,一动不动一直“目送”着我们从它们的视野里消失,每每如此。也有一次“意外”,我们几条船刚转过一个河弯,正与一群专心饮水的牦牛迎面遇上。牛群忽然间受了惊吓,几十头牛呼啦啦骚动起来。在几头大公牛的带领下,在草原上狂奔一阵后却掉转头“轰轰隆隆”地冲进了离我们船二三十米远的河里。只见一阵铁蹄翻飞、水花四溅后,那群像发了疯似的家伙们已冲到了河对岸,一边抖着身上的水一边瞪着从它们面前漂过去的我们。刚漂出去不远,又听到身后一阵的“轰轰隆隆”,回头看去,那群“疯”牛又“稀里哗啦”地冲回了对岸。二哥笑道,“幸好它们两次冲下河都不是冲着我们来的,要是冲着我们来,那就惨了!”
江边遇上的马匹比起牦牛来要“温文尔雅”得多。它们总是好奇地抬起头,静静地看着我们从它们面前漂过。偶尔遇上几匹好奇心特别重的,也会一路小跑着跟着我们顺江漂下的橡皮艇,一直跑出几里路去,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后方才“尽兴而归”。
经过江边牧民的帐篷时,那些拴在帐篷前的巨大的牧羊犬总是狂吠着想挣脱锁链扑过来。被犬吠声惊动的主人走出帐篷,一见到我们这群漂在水上的人,总是惊疑不已地站在帐篷前默默地看着我们。一次,一个哥们儿拿起望远镜朝岸上的人看过去,望远镜里却赫然是一个牧民手里也正拿着一个望远镜看着他,哈哈。有的牧民却是立即就向江边奔来,此时我们只能用仅会的藏语与他们大声地打着招呼,“扎西德勒!”他们也每每会意地一笑,回一声,“扎西德勒!”然后就站在岸边一直目送着我们远去。
总是会乐极生悲。下午两点多大家正兴高采烈,突然,只听见我们后面“砰”的一声。有人本能地大喊一声“水雷!”说完自己都笑了。这怎么可能?
回头一看,是3号船出事了。赶快停船救援。
他们一讲怎么回事,我们肚子都快笑疼了,出事以前,“聂老顽童”正在船上一边张开大嘴吃苹果一边编故事吹牛。“聂老顽童”以前最喜欢吹的是曾经买卖报废的飞机和火车头,这次在大家的要求下换了个“新段子”,苏联解体时,他如何如何在那儿“订购”了一辆T-72坦克并费尽脑筋想把这家伙开回重庆改装成拖拉机。
正把大家吹得晕晕乎乎,一瓣苹果居然就把他那已断了半截的门牙给崩了下来,这一下,看着他摸着剩下不多的几颗大门牙时的一脸苦相,大家笑得东倒西歪。
正乐着,就听到船底“砰”的一声。随着这声巨响,整条船也被震得几乎从水面上跳了起来,又重重地砸回水面上。
当时,大家的第一个反应是水下有怪物撞上了我们的船。
靠岸卸掉装得满满的东西,才发现底舱鼓了一段起来。翻过船,船底凸了一部分起来。“幺哥”来看了看,说这是因为把船舱的气打得太足了,让太阳一晒,气体膨胀将底舱的几个分隔舱给“合并”了。好在船体没有破,问题不大,只好划着这条大肚子的“孕妇船”继续前行。
4点多,又刮起了例行的迎头风,这些天总是这样。今天的风特别大,每划完一桨,桨叶一提出水面,就被大风吹得直往后飘。更要命的是,一转眼间,从喜马拉雅方向飘过来一大团乌云。大家拼命划,想和乌云拉开一段距离。我们眼看着左岸有一处山被雪很快压成白色。但雪一直没有漂到我们这边来。总是心有余悸,只有拼命划,总算躲过了。
拼了一个多小时划到“安全地带”。回头再看几公里外的云团,只见一缕阳光射进乌云里,从云团里透射出几条聚光灯似的光柱穿到地面上,光柱里一些飞絮般的雪花在缓缓飘舞。随着云团的移动,我们一个多小时前经过的几座山峰,已经在黑色的天幕下全都披上了稀疏的银装,而几公里外的我们却身处朗朗阳光之下。
今天以来,飞鸟明显减少。
原本以为可以赶到萨嘎的,早上出发的时候GPS显示直线距离只有60多公里。可是晚上宿营时再一测,仍然还有35公里。杨勇为了安慰大家,说是今天走了50公里了。弄得很多人说我弱智,我只好装糊涂。
早餐萝卜海带汤,还有几个羊肉块,很丰盛,我却仍然是毫无食欲,只吃了几口。这可能与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养成的不吃早饭的恶习有关。早早去洗碗,看见远处立着一只孤零零的水鸟,走过去随意地拿起相机瞧了瞧,却发觉景色是如此的美妙,前景是被朝阳映得金黄的秋草,然后是碧水蓝天下一只悠闲独立的白色不知名的大鸟,远处 是一片金色的山丘……真有点舍不得走。
开漂了,前面是一座远山,仍然是很平的水流,一直向东。总以为过了那座山,就会进入峡谷,流速就会急一些。可是,过了,一山又一山,总是平平的水流。
3号船昨天由于太落后于其他两条船,受到了批评。今天这条“老年漂流船”(56岁的老林,51岁的老廖、40多岁的老聂全在船上)憋着一股劲往前冲,自称“原装发动机”的“聂老英雄”更是自己给自己加挡,嘴里喊的号子由“前进一、前进二”一直喊到“前进五”。大家配合着他的“加挡口令”也是奋力划桨,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中午11点,3号船远远超过了我们这条“旗舰”。12点多又超过了一直和他们拼着比赛的“幺哥”掌舵的那条船,冲到了最前面。冲到最前面以后,“老年漂流船”时时故意放慢速度,待我们这两条船拼力划近他们时,他们四条桨又如车轮一般在水里疯狂旋转,转眼间,就又将距离拉开了。
每当这时,他们总是会对我们发出一阵表示“藐视”的哈哈大笑,“老英雄”更是得意洋洋地频频“邀请”大家“参观”他的“肱二头肌”,嘴里还不停地往外冒着他自称的“埃塞俄比亚语”:“吐其风格,卡而马拉未其!”直把我们也给笑得东倒西歪,他还不罢休。
看着“老英雄”厚厚的眼镜片后面那双小孩一般天真的眼睛,和缺了一颗门牙的得意洋洋的笑脸,我们一致认为,给他取的另一个“老顽童”的绰号更恰当,便改称他为“聂老顽童”。
途中有一段山石很怪,疑为古堡。靠岸细看,却只是奇怪的山石而已。又遇到三只黑颈鹤。我和老包上岸去拍照,它们一副不慌不忙的大将风度。我们前进,它们就退后,我们停下来,它们也停下来。简直就是游击战。我们和老包追了半天,还是没有拍到特写镜头,只好悻悻地返回。
再往前,对讲机里传来前面船的喊叫:“注意!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我们忙加快速度,很快,右岸边远处突然出现两个大石堆,仔细看,哥几个说那是坟堆,我认为这一带荒凉无比,藏胞不是天葬就是水葬,怎么会有坟堆?就是有也起码是个没记载的藏王墓或者贵族冢之类的,执意要停船去看。
要涉水过烂泥滩走好远,没人愿意和我去,那段平水连续的划船弄得我们疲惫不堪,人都懒洋洋的。我只好一个人去了。看不出是什么,很破的一堆烂石头和很棒的玛尼石。最吸引我的是,顶部铺的很精细的一层玛尼石。下面是人工雕琢过的石板。
我想扒开仔细看看石板的下面是什么,手突然像被电打了一下,我愣在当地,心里“神神鬼鬼”起来,赶快撤离。回到船上说起来,众兄弟都认为我是发神经或者馋大家,而故弄玄虚。
两个月后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我才弄清楚那种电击的感觉其实不过是被一种叫荨麻的植物蜇了一下,如此而已。
但是真的仅此而已吗?我不知道,我知道很多时候我最好闭嘴。回到船上,我赶忙往江中扔了一条黄丝带。
下午3点多,我们进入一个窄窄的山谷,以为是进入峡谷了,却仍然不是。水流转了个弯,折向南,呈大“S”形。过了一个从地图上看叫拉藏的地方,前行,又是很宽的水面,类似马泉湖。
下午6点多,江上照例迎头刮起了狂风,上百米宽的江面上波浪骤起。我们顶风而行,每前进一两米都非常的困难,不得已靠着左岸一堵两米多高的沙堤,一边躲风一边艰难地前进。狂风将水浪一波波凶猛地推到岸边。沙堤在狂风和大浪的袭击下,不时“哗”地塌下一大块砸在水里,溅起的水花将我们半边身体全打湿了。
8点许,眼看着前面“幺哥”他们那条船靠岸扎营在两百多米以外。这最后的两百多米,显得漫长无比,弄得我们精疲力竭。
下了船走在软软的沙地上,身体歪歪斜斜,只想立即躺下。搭大帐篷时,连扶住那根支撑中间的大铁杆都没力气了,只能将铁杆抱在怀里,用身体的重量将它靠住,任由外面撑帐篷的人将我扯得东倒西歪。
营地就在一片沙滩上。搭好大帐篷我又去弄我的小帐篷,沙子多到必须先关好帐篷门。就这,搭好一看,帐篷里还是全是沙子。
这一天还是比上游快了很多,行程33.4公里。营地在北纬29度21分51秒,东经84度29分29秒,海拔4452米。
9月19日。出发走了十几公里还是平水。水面宽阔得简直又称得上是湖,水也很浅,船时常搁浅。有一次,因为走一条水道我和老包大吵起来。我气急败坏地让他闭嘴:“老子在掌舵,不服气你来。”过了那段困境,又觉得吵得实在没有道理,互相嘻嘻哈哈道歉。在那样的高海拔地区,人难免会脾气很坏。
出了这段湖区,迎面就是一股湍急的激流,大家都不禁欢呼。从此往下,河床开始变窄了,水流速度也开始加快,有的地方甚至能听到水流的“哗哗”声。
这时候,坐在船上,看两岸的牛羊、野草,称得上是“飞速”后退,大家心情舒畅极了。这样的速度和马泉湖那一段比起来,简直就是“高速公路”。
天气一直不错。一路顺江漂下来,我们不时会与在江边饮水的牛、马群遭遇上。每当这种时候,牦牛群总会停止喝水或吃草,抬起头很惊异地看着我们这些水上来的“怪物”,一动不动一直“目送”着我们从它们的视野里消失,每每如此。也有一次“意外”,我们几条船刚转过一个河弯,正与一群专心饮水的牦牛迎面遇上。牛群忽然间受了惊吓,几十头牛呼啦啦骚动起来。在几头大公牛的带领下,在草原上狂奔一阵后却掉转头“轰轰隆隆”地冲进了离我们船二三十米远的河里。只见一阵铁蹄翻飞、水花四溅后,那群像发了疯似的家伙们已冲到了河对岸,一边抖着身上的水一边瞪着从它们面前漂过去的我们。刚漂出去不远,又听到身后一阵的“轰轰隆隆”,回头看去,那群“疯”牛又“稀里哗啦”地冲回了对岸。二哥笑道,“幸好它们两次冲下河都不是冲着我们来的,要是冲着我们来,那就惨了!”
江边遇上的马匹比起牦牛来要“温文尔雅”得多。它们总是好奇地抬起头,静静地看着我们从它们面前漂过。偶尔遇上几匹好奇心特别重的,也会一路小跑着跟着我们顺江漂下的橡皮艇,一直跑出几里路去,好奇心得到“充分满足”后方才“尽兴而归”。
经过江边牧民的帐篷时,那些拴在帐篷前的巨大的牧羊犬总是狂吠着想挣脱锁链扑过来。被犬吠声惊动的主人走出帐篷,一见到我们这群漂在水上的人,总是惊疑不已地站在帐篷前默默地看着我们。一次,一个哥们儿拿起望远镜朝岸上的人看过去,望远镜里却赫然是一个牧民手里也正拿着一个望远镜看着他,哈哈。有的牧民却是立即就向江边奔来,此时我们只能用仅会的藏语与他们大声地打着招呼,“扎西德勒!”他们也每每会意地一笑,回一声,“扎西德勒!”然后就站在岸边一直目送着我们远去。
总是会乐极生悲。下午两点多大家正兴高采烈,突然,只听见我们后面“砰”的一声。有人本能地大喊一声“水雷!”说完自己都笑了。这怎么可能?
回头一看,是3号船出事了。赶快停船救援。
他们一讲怎么回事,我们肚子都快笑疼了,出事以前,“聂老顽童”正在船上一边张开大嘴吃苹果一边编故事吹牛。“聂老顽童”以前最喜欢吹的是曾经买卖报废的飞机和火车头,这次在大家的要求下换了个“新段子”,苏联解体时,他如何如何在那儿“订购”了一辆T-72坦克并费尽脑筋想把这家伙开回重庆改装成拖拉机。
正把大家吹得晕晕乎乎,一瓣苹果居然就把他那已断了半截的门牙给崩了下来,这一下,看着他摸着剩下不多的几颗大门牙时的一脸苦相,大家笑得东倒西歪。
正乐着,就听到船底“砰”的一声。随着这声巨响,整条船也被震得几乎从水面上跳了起来,又重重地砸回水面上。
当时,大家的第一个反应是水下有怪物撞上了我们的船。
靠岸卸掉装得满满的东西,才发现底舱鼓了一段起来。翻过船,船底凸了一部分起来。“幺哥”来看了看,说这是因为把船舱的气打得太足了,让太阳一晒,气体膨胀将底舱的几个分隔舱给“合并”了。好在船体没有破,问题不大,只好划着这条大肚子的“孕妇船”继续前行。
4点多,又刮起了例行的迎头风,这些天总是这样。今天的风特别大,每划完一桨,桨叶一提出水面,就被大风吹得直往后飘。更要命的是,一转眼间,从喜马拉雅方向飘过来一大团乌云。大家拼命划,想和乌云拉开一段距离。我们眼看着左岸有一处山被雪很快压成白色。但雪一直没有漂到我们这边来。总是心有余悸,只有拼命划,总算躲过了。
拼了一个多小时划到“安全地带”。回头再看几公里外的云团,只见一缕阳光射进乌云里,从云团里透射出几条聚光灯似的光柱穿到地面上,光柱里一些飞絮般的雪花在缓缓飘舞。随着云团的移动,我们一个多小时前经过的几座山峰,已经在黑色的天幕下全都披上了稀疏的银装,而几公里外的我们却身处朗朗阳光之下。
今天以来,飞鸟明显减少。
原本以为可以赶到萨嘎的,早上出发的时候GPS显示直线距离只有60多公里。可是晚上宿营时再一测,仍然还有35公里。杨勇为了安慰大家,说是今天走了50公里了。弄得很多人说我弱智,我只好装糊涂。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