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早饭总是没有食欲,还是只吃了一点点就匆匆下水开漂。
从GPS测定的数据对照地图以及种种情况分析看,今天到萨嘎县的距离肯定不会超过30多公里。下水后大家都挺悠闲地划着,一点都不着急。这一段,水的流速也快了起来,大家只需要偶尔划几桨,就可以躺在船上晒太阳。
11点多,漂在前面的人用对讲机喊,左岸有一排房子。停船一看,是几个白塔、玛尼堆、一些建筑 物的废墟。空寂无人,也没有风,江面水波不兴,一切都仿佛静止了,时光也似乎停止了流动。看不出这到底是什么所在,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像是个很多年前的宗教场所。我又想起那天蜇我手的那个神秘的土葬墓。
杨勇怀疑是以前修行者的幽闭所在。管它是什么,先拍下来再说。我们拍照片、录像一个小时,拍得有些累了,就躺在高处的一个平台上,俯视脚下静静的雅鲁藏布江,我浮想联翩,公元九世纪末叶,一度威震大唐,称雄中亚的吐蕃帝国走入穷途末路,遍地而起的奴隶和平民大起义,再加上王室内讧,末代赞普沃松之子贝考赞在后藏江孜地区被杀,辉煌王朝寿终正寝。末代赞普沃松之孙、贝考赞之子吉德尼玛衮仓皇西遁,抵达象雄,也就是今天的阿里一带。这时阿里象雄十八王遗风已荡然无存,但席卷藏地的连年战火却未殃及于此,即为香格里拉。这位令人尊敬的王孙做了当地土王的女婿后,继承了一份家业,以此为基地,在这一带再次称王。三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吉德尼玛衮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分封。云彩汇集的普兰分给了大儿子,云彩弯弯处的古格分给了二儿子,云彩最高处的玛隅分给了三儿子,即后来的普兰王朝、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里三国”。其后,古格王国渐渐如日中天,最为著名。
雅鲁藏布江是藏族人民的母亲河,我们从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行踪也是从古格时代的阿里高原走向现在的西藏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拉萨,这一片地域又发生过多少幕历史正剧、喜剧、悲剧、闹剧。
在古格王朝之前阿里至少有象雄王朝存在。两唐书称之为“羊同”。藏族重要文献《青史》认为,象雄故地即古格所在。“象雄之谜”是近些年藏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主要问题在于象雄的时间、空间、宗教文化、语言文字以及在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等。但这之中西藏本土宗教的原始本教源于此时的阿里已被多数人认同。一般认为,由于藏文化是由农、牧两大支文化组合而成,象雄文化的参与具有相当的意义。不复存在、难寻线索的象雄至今仍是认识阿里最为炫目的一道神秘光环。
在这片酷寒、广袤的世界最高处,俯瞰人间的这些人们,祖祖辈辈留下的这些东西,使我想起来就如同面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深不可测的满天繁星,令我敬畏到甚至恐惧,以及一种深深的空灵,好在最后心中还是一片温馨。这些,总是不能想又不能不想的。
继续前行,总能遇见一些牧民站在岸边默然看着我们。我们总要用“三句半”“对谈”一番——从源头开始,碰到岸边有藏族同胞,杨勇总要不厌其烦地站起来高喊:“霍尔巴(帕羊、仲巴……随前方的地名而定)在哪里?”
对方自然听不懂,奇怪地看着我们。
杨勇又喊:“谢谢!”
对方还是很奇怪。瞪着我们看。
再喊一句:“扎西德勒!”
这句谁都懂,这时候就有反应了:“扎西德勒!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再见!”
回答一般还是“扎西德勒!……”
每次都这样。很快,我们都是集体喊这几句话,喊得热火朝天。这是每天我们船上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这天,船过一个两山夹峙的峡谷,忽然从岸边高山上传来一阵悠扬婉转的歌声。仔细搜寻半天,才从左边那座高耸入云霄的山巅上,那与萦绕的白云浑然一体的羊群旁边,看出几个像天空中飞翔的苍鹰一般小的黑点,无疑就是那唱歌的牧羊女了。牧羊女的身影在云端缓缓移动,不时被不知是白云还是羊群所形成的“云团”所遮挡,恍如神女在徜徉。
下午4点多,我们就看见了萨嘎县城。却总还是找不到接应点的影子。直到漂过了萨嘎县城,仍然不见接应营地的影子。只好往下漂去。走了有几公里的时候,看见前方一条石块铺设的小路直通河里,小路上还有一些随风飘扬的经幡。“幺哥”讲,那是水葬台。
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的接应点,就设在水葬台下面100多米远的地方。从水葬台边流下来的江水就被接应队员们打来洗碗洗锅。营地前有一道伸到水里的石墙。石墙缝隙里挂着一些破烂的衣物,下面一个泛着白沫的回水荡里也漂浮着一些布条,大概都是从水葬台那边漂下来的。
看着罗凯和“老苦”就在那儿淘米、打水,我们面面相觑。但吃晚饭时,用那水蒸的饭,用那水淘洗后做的土豆丝、回锅肉,还是直吃得满嘴流油,早把看到的一切都给忘了,饥饿战胜了一切。
从GPS测定的数据对照地图以及种种情况分析看,今天到萨嘎县的距离肯定不会超过30多公里。下水后大家都挺悠闲地划着,一点都不着急。这一段,水的流速也快了起来,大家只需要偶尔划几桨,就可以躺在船上晒太阳。
11点多,漂在前面的人用对讲机喊,左岸有一排房子。停船一看,是几个白塔、玛尼堆、一些建筑 物的废墟。空寂无人,也没有风,江面水波不兴,一切都仿佛静止了,时光也似乎停止了流动。看不出这到底是什么所在,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像是个很多年前的宗教场所。我又想起那天蜇我手的那个神秘的土葬墓。
杨勇怀疑是以前修行者的幽闭所在。管它是什么,先拍下来再说。我们拍照片、录像一个小时,拍得有些累了,就躺在高处的一个平台上,俯视脚下静静的雅鲁藏布江,我浮想联翩,公元九世纪末叶,一度威震大唐,称雄中亚的吐蕃帝国走入穷途末路,遍地而起的奴隶和平民大起义,再加上王室内讧,末代赞普沃松之子贝考赞在后藏江孜地区被杀,辉煌王朝寿终正寝。末代赞普沃松之孙、贝考赞之子吉德尼玛衮仓皇西遁,抵达象雄,也就是今天的阿里一带。这时阿里象雄十八王遗风已荡然无存,但席卷藏地的连年战火却未殃及于此,即为香格里拉。这位令人尊敬的王孙做了当地土王的女婿后,继承了一份家业,以此为基地,在这一带再次称王。三个儿子渐渐长大成人,吉德尼玛衮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分封。云彩汇集的普兰分给了大儿子,云彩弯弯处的古格分给了二儿子,云彩最高处的玛隅分给了三儿子,即后来的普兰王朝、古格王朝和拉达克王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里三国”。其后,古格王国渐渐如日中天,最为著名。
雅鲁藏布江是藏族人民的母亲河,我们从雅鲁藏布江顺流而下,行踪也是从古格时代的阿里高原走向现在的西藏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拉萨,这一片地域又发生过多少幕历史正剧、喜剧、悲剧、闹剧。
在古格王朝之前阿里至少有象雄王朝存在。两唐书称之为“羊同”。藏族重要文献《青史》认为,象雄故地即古格所在。“象雄之谜”是近些年藏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主要问题在于象雄的时间、空间、宗教文化、语言文字以及在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等等。但这之中西藏本土宗教的原始本教源于此时的阿里已被多数人认同。一般认为,由于藏文化是由农、牧两大支文化组合而成,象雄文化的参与具有相当的意义。不复存在、难寻线索的象雄至今仍是认识阿里最为炫目的一道神秘光环。
在这片酷寒、广袤的世界最高处,俯瞰人间的这些人们,祖祖辈辈留下的这些东西,使我想起来就如同面对青藏高原特有的深不可测的满天繁星,令我敬畏到甚至恐惧,以及一种深深的空灵,好在最后心中还是一片温馨。这些,总是不能想又不能不想的。
继续前行,总能遇见一些牧民站在岸边默然看着我们。我们总要用“三句半”“对谈”一番——从源头开始,碰到岸边有藏族同胞,杨勇总要不厌其烦地站起来高喊:“霍尔巴(帕羊、仲巴……随前方的地名而定)在哪里?”
对方自然听不懂,奇怪地看着我们。
杨勇又喊:“谢谢!”
对方还是很奇怪。瞪着我们看。
再喊一句:“扎西德勒!”
这句谁都懂,这时候就有反应了:“扎西德勒!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再见!”
回答一般还是“扎西德勒!……”
每次都这样。很快,我们都是集体喊这几句话,喊得热火朝天。这是每天我们船上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这天,船过一个两山夹峙的峡谷,忽然从岸边高山上传来一阵悠扬婉转的歌声。仔细搜寻半天,才从左边那座高耸入云霄的山巅上,那与萦绕的白云浑然一体的羊群旁边,看出几个像天空中飞翔的苍鹰一般小的黑点,无疑就是那唱歌的牧羊女了。牧羊女的身影在云端缓缓移动,不时被不知是白云还是羊群所形成的“云团”所遮挡,恍如神女在徜徉。
下午4点多,我们就看见了萨嘎县城。却总还是找不到接应点的影子。直到漂过了萨嘎县城,仍然不见接应营地的影子。只好往下漂去。走了有几公里的时候,看见前方一条石块铺设的小路直通河里,小路上还有一些随风飘扬的经幡。“幺哥”讲,那是水葬台。
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的接应点,就设在水葬台下面100多米远的地方。从水葬台边流下来的江水就被接应队员们打来洗碗洗锅。营地前有一道伸到水里的石墙。石墙缝隙里挂着一些破烂的衣物,下面一个泛着白沫的回水荡里也漂浮着一些布条,大概都是从水葬台那边漂下来的。
看着罗凯和“老苦”就在那儿淘米、打水,我们面面相觑。但吃晚饭时,用那水蒸的饭,用那水淘洗后做的土豆丝、回锅肉,还是直吃得满嘴流油,早把看到的一切都给忘了,饥饿战胜了一切。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