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后勤工作的“公公”进县城去买蔬菜,萨嘎县城有三家蔬菜店,却没什么蔬菜可买。冬瓜卖八元一斤,一个就得上百元,都不敢下手。
在萨嘎打电话时,当地边防团的一个副团长和我们聊得很熟了,他私人掏钱赞助了我们两盒压缩饼干。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情况,当地老百姓传说在离萨嘎100多公里的一个峡谷里,雅鲁藏布江被一个巨大的山洞给吞噬了,江水流入了地下,不知道又从什么地方冒 了出来。“幺哥”拿着地图和那个副团长分析了半天,估计那个峡谷在达孜附近。其他具体情况那个副团长也不太清楚。我们分析,那个所谓“大洞”和“流入地下”,可能是一个很深的峡谷里的大跌水。因为当地人可能无法靠近,从远处的山顶看去,江水流入跌水后自然就看不见了,就传说成了“流入大洞”。
从萨嘎到拉孜有两300公里,我们手头的资料说法不一。关于其中的抗耐峡谷,一份资料比降是9‰,另一个说是1.9‰,差得太离谱了。两份资料都确认有这个“长约16公里”的抗耐峡谷,但是对水情的描述却大相径庭。一份资料显示峡谷从入口到出口的江面落差只有30米,而另一份却说“落差达150米,河面多险滩急流、峡谷两侧山脉海拔达6000米左右,山地陡峭……”如果后者所述属实,那么这个峡谷将与长江上最凶险的“虎跳峡”不相上下(虎跳峡全长16公里,落差206米)。孰是孰非?难以判断,更何况这还是二十几年前中科院的科考资料,谁知道这个峡谷现在变成了什么样。杨勇与冯春研究了半天资料后也下不了定论,只好自己嘀咕:“但愿是印刷时校对错了……”
晚上,璀璨星光下,全队开会,众人聚集在帐篷里听杨勇介绍情况,神色凝重。大家都知道,下一段自己将面对探险的古老命题:生与死的考验。我想,这与士兵上战场前的气氛应该很相似。
虽然大家都愿意相信真的是“资料印错了”,但还是做足了思想准备。在成都警校任教官的李宏李二哥,谈到面对峡谷的危险时索性说:“要真出事了就当我水葬算了,无怨无悔!”众人纷纷表示要在这一段上船,参加这个神秘峡谷的漂流。
杨勇沉默许久,他虽然不大相信在雅江上游会有如此险恶的峡谷,但前程未卜,对队员的挑选也是大费思量。最终,出于安全的考虑,杨勇决定精简队伍,漂抗耐峡谷只下两艘漂艇共12名队员,而且随队记者全部上岸做接应。杨勇宣布漂流队员名单后,有几个落选的哥们儿仍对他“死缠烂打”,希望能参加。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曹公公”其实体力较弱,本来应该是做接应队员的。但他是队里唯一的队医,所以也就成为这一段峡谷漂流的成员。“怕,怎么能不怕呢?但我是医生,队伍需要我,你只能去战胜恐惧。”曹德的回答让我明白了勇气的来源。恐惧感是可以战胜的,勇气来自于我们每位队员的坚强而形成的集体。
一宣布名单,曹德忙着去给漂流队员们再次恶补急救知识了,还做起了人工呼吸的示范。“幺哥”冯春则忙着整理物资,曾参加过多次探险的他对我说:“在高原,江水的温度太低了。一旦翻船,人掉到水里很快会冻僵。而且在峡谷里面江水流速很快,可以说除了自救,获救的机会很小,我们只能尽力避免翻船。冲击峡谷,我想是三分技术、七分运气吧!”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心里也没底儿。
前途生死莫测,为减少风险,“幺哥”还找了两根碗口粗的长木棒,说是冲险滩时用得上。下水的弟兄号称“十二人敢死队”——
1号船:冯春、杨浪涛、万麟、张涛、曹德、包安康;
2号船:杨勇、罗浩、林波、李宏、廖中行、聂丹陵;
我和黎文、罗凯三个记者都被赶下船,只留老包文字记录,林波做电视记录。气氛不由得凝重起来,我和黎文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要采访一下,虽然有点残忍。
谁知道这是不是生死诀别?
问了几句我问不下去,想了个懒办法,让每个人给我随便写几句话,写为什么参加“雅漂”的想法和自己的简历。这是一个偷懒、残忍却不得不进行的采访。我知道这时我无法一个个去问,队员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使我这时问什么都显得多余,职业却使我却不得不进行这残忍的采访。
这是我们将要冲击的第一个生死攸关的险滩,生与死这时都显得无比真实。谁都明白,这段险滩无法接应,滩情不明,一开漂,一切都在瞬间。
萨嘎,翻译成汉语就是“可爱的地方”之意。也不知道藏胞是怎么为这个地方命名的,反正那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四周都是荒山的地方一点都不可爱。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宿营地就选在雅江岸边的那个水葬台边,让人觉得有点阴森吧。水葬是西藏除塔葬、天葬、火葬、树葬、土葬等等复杂之极的丧葬方式之外比较常见的一种葬礼,据说只有死于非命的人才会实行水葬。在那个水葬台边,有一个用白色经幡搭成的门,下面是堆成几层的玛尼堆(刻有经文的石头)。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还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这道经幡之门,无疑就是死者的“天堂之门”。
似乎有一丝丝不祥的预兆笼罩着我们。
萨嘎那个难眠之夜,大家虽然一切照旧,嘻嘻哈哈,但气氛总是让人感觉有些沉重。
在萨嘎打电话时,当地边防团的一个副团长和我们聊得很熟了,他私人掏钱赞助了我们两盒压缩饼干。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情况,当地老百姓传说在离萨嘎100多公里的一个峡谷里,雅鲁藏布江被一个巨大的山洞给吞噬了,江水流入了地下,不知道又从什么地方冒 了出来。“幺哥”拿着地图和那个副团长分析了半天,估计那个峡谷在达孜附近。其他具体情况那个副团长也不太清楚。我们分析,那个所谓“大洞”和“流入地下”,可能是一个很深的峡谷里的大跌水。因为当地人可能无法靠近,从远处的山顶看去,江水流入跌水后自然就看不见了,就传说成了“流入大洞”。
从萨嘎到拉孜有两300公里,我们手头的资料说法不一。关于其中的抗耐峡谷,一份资料比降是9‰,另一个说是1.9‰,差得太离谱了。两份资料都确认有这个“长约16公里”的抗耐峡谷,但是对水情的描述却大相径庭。一份资料显示峡谷从入口到出口的江面落差只有30米,而另一份却说“落差达150米,河面多险滩急流、峡谷两侧山脉海拔达6000米左右,山地陡峭……”如果后者所述属实,那么这个峡谷将与长江上最凶险的“虎跳峡”不相上下(虎跳峡全长16公里,落差206米)。孰是孰非?难以判断,更何况这还是二十几年前中科院的科考资料,谁知道这个峡谷现在变成了什么样。杨勇与冯春研究了半天资料后也下不了定论,只好自己嘀咕:“但愿是印刷时校对错了……”
晚上,璀璨星光下,全队开会,众人聚集在帐篷里听杨勇介绍情况,神色凝重。大家都知道,下一段自己将面对探险的古老命题:生与死的考验。我想,这与士兵上战场前的气氛应该很相似。
虽然大家都愿意相信真的是“资料印错了”,但还是做足了思想准备。在成都警校任教官的李宏李二哥,谈到面对峡谷的危险时索性说:“要真出事了就当我水葬算了,无怨无悔!”众人纷纷表示要在这一段上船,参加这个神秘峡谷的漂流。
杨勇沉默许久,他虽然不大相信在雅江上游会有如此险恶的峡谷,但前程未卜,对队员的挑选也是大费思量。最终,出于安全的考虑,杨勇决定精简队伍,漂抗耐峡谷只下两艘漂艇共12名队员,而且随队记者全部上岸做接应。杨勇宣布漂流队员名单后,有几个落选的哥们儿仍对他“死缠烂打”,希望能参加。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曹公公”其实体力较弱,本来应该是做接应队员的。但他是队里唯一的队医,所以也就成为这一段峡谷漂流的成员。“怕,怎么能不怕呢?但我是医生,队伍需要我,你只能去战胜恐惧。”曹德的回答让我明白了勇气的来源。恐惧感是可以战胜的,勇气来自于我们每位队员的坚强而形成的集体。
一宣布名单,曹德忙着去给漂流队员们再次恶补急救知识了,还做起了人工呼吸的示范。“幺哥”冯春则忙着整理物资,曾参加过多次探险的他对我说:“在高原,江水的温度太低了。一旦翻船,人掉到水里很快会冻僵。而且在峡谷里面江水流速很快,可以说除了自救,获救的机会很小,我们只能尽力避免翻船。冲击峡谷,我想是三分技术、七分运气吧!”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心里也没底儿。
前途生死莫测,为减少风险,“幺哥”还找了两根碗口粗的长木棒,说是冲险滩时用得上。下水的弟兄号称“十二人敢死队”——
1号船:冯春、杨浪涛、万麟、张涛、曹德、包安康;
2号船:杨勇、罗浩、林波、李宏、廖中行、聂丹陵;
我和黎文、罗凯三个记者都被赶下船,只留老包文字记录,林波做电视记录。气氛不由得凝重起来,我和黎文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要采访一下,虽然有点残忍。
谁知道这是不是生死诀别?
问了几句我问不下去,想了个懒办法,让每个人给我随便写几句话,写为什么参加“雅漂”的想法和自己的简历。这是一个偷懒、残忍却不得不进行的采访。我知道这时我无法一个个去问,队员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使我这时问什么都显得多余,职业却使我却不得不进行这残忍的采访。
这是我们将要冲击的第一个生死攸关的险滩,生与死这时都显得无比真实。谁都明白,这段险滩无法接应,滩情不明,一开漂,一切都在瞬间。
萨嘎,翻译成汉语就是“可爱的地方”之意。也不知道藏胞是怎么为这个地方命名的,反正那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四周都是荒山的地方一点都不可爱。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宿营地就选在雅江岸边的那个水葬台边,让人觉得有点阴森吧。水葬是西藏除塔葬、天葬、火葬、树葬、土葬等等复杂之极的丧葬方式之外比较常见的一种葬礼,据说只有死于非命的人才会实行水葬。在那个水葬台边,有一个用白色经幡搭成的门,下面是堆成几层的玛尼堆(刻有经文的石头)。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还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子。这道经幡之门,无疑就是死者的“天堂之门”。
似乎有一丝丝不祥的预兆笼罩着我们。
萨嘎那个难眠之夜,大家虽然一切照旧,嘻嘻哈哈,但气氛总是让人感觉有些沉重。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