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航拍的魅力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浪网  作者: [字体: ]
  现代影视作品常常借助于航拍的镜头来增益其气势和艺术张力。航拍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以彻底解放的视角来面对事物,从而带给人们异乎寻常的全新体验。

  近日参加武汉风光片的航拍,空中的视角不仅使我们得以方便地飞掠三镇之美,而且带给我们许多奇妙的感觉:我们的胸怀忽然变得异常宽广,似乎可以包容宇内,气吞万里,我们的目光也不再见木不见林,让一时一地的景致局限我们辽阔无垠的视 野。平日需要我们仰视的一座座摩天大楼现在都在我们脚底下,就象小朋友摆弄的积木一般,似乎只要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把它们从地面上拾起来,重组它们的序列。我们清晰地看到长江和汉水怎样把武汉分割成三镇,又怎样用各式各样的桥梁把它们联辍成一个整体。正如郭沫若曾经说过的,长江大桥就像一管洞箫在龟蛇二山之间吹奏着;而长江二桥看上去又颇似一架竖琴摆在金波荡漾的长江之上,琴箫和鸣,演奏着今日江城的交响乐之间。当这些画面生动而有序地再现在屏幕上时,观众的感觉自然别有一番生趣。

  航拍的经验似乎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观赏或观察事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角度,但跳出来反观或俯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关于这一点,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早已心领神会,试看他对庐山的俯仰顾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好家伙!短短四句诗中竟接连运用了七个不同的角度:横、侧、远、近、高、低、中。七个角度组成一串独特的视觉蒙太奇,把庐山的神奇绝妙演绎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但东坡先生发现少了一个重要角度,一个超然物外、凌驾于庐山上空的角度,于是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东坡先生是希望凭借超人的神力,拔离尘俗,俯视苍生。

  现在有了飞机,苏轼的困难迎刃而解。中央电视台摄制大型电视片《庐山》时,便在充分运用苏轼的角度远近高低顾盼生姿的同时,又凭借现代化的航拍手段,对庐山作空中观照(这是苏轼无法办到的),终以新奇的视像弥补了苏轼的缺憾。

  我们不能想象,没有航拍的《庐山》会是什么样子;那会让我们再一次重复苏轼的感叹的。

  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三峡》也是借助航拍镜头,做出它的“大”文章的。

  乘船游三峡,感官只会告诉我们:三峡不愧是长江画廊。我们会有“屡迷青嶂合”的感觉,好像峡江总被千重万叠的山峦所阻隔,永远只能让人看到其中的一小截,“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是当我们的视点提升到《大三峡》中航拍的角度时,我们的感觉更焕然一新:千里峡江如一条凌空飞舞的彩练,飘落在千峦万嶂之间,袅娜多姿,款曲可人;绵延起伏的青山和婉蜒曲折的江水相偎相伴,相亲相狎,惹人无限遐思。三峡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便由此得以突现,宏伟的三峡工程也正是置于这样的背景下才透射出震慑古今激动人心的魅力。

  这里,航拍镜头显然在给电视的魅力加分;我们知道,当我们感受电视魅力的时候,我们也不时在感受航拍的魅力。

  航拍,给了我们超人的神力,给了我们无边的视野,给了我们阔大的胸襟,给了我们囊括万物的魄力。航拍,让我们领略到身心解放的滋味。

  (来源:武汉电视台 李炳钦)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