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徒步旅行最容易碰到哪三种危险?登山遇到暴雨应该如何处理?意外遭遇泥石流该往什么地方跑?近日黄埔区人民政府侨务办“海燕博客”携手上海漫道,为沪上热衷徒步旅行的白领做了一次户外旅行安全知识的公益讲座,共有80余名白领就自身经历和感悟一同探讨户外旅行的心得。
迷路是户外事故主因
2011年10月,一群徒步四姑娘山的驴友,一度与外界失去了联系,8天后,在几百人的搜救队伍先后进山搜寻无果后,他们才走出大山。2011年6月,和静县克尔古提乡发生泥石流,致使37名网友自发组织的旅游团被困,3人不幸遇难。
近年来户外运动发展很快,各种户外探险运动论坛和QQ群非常活跃。很多“新驴”认为,户外运动就是“两条腿走路”,缺乏对这项运动的必要了解。记者在中国紧急救援联盟官方网站上看到《2010年度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我国户外事故主要集中在夏季,大都和登山或穿越有关,10月份最高有42起,其次是7月份有27起,8月份有23起。
该调研报告的起草组负责人远山表示,事故一年比一年多。在事故原因的统计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一半以上。业内人士表示,相当一部分的遇险原因是这些驴友缺乏户外知识、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周全,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乐观的冒险精神而最终酿成大祸。这些不良现象,也正是国内驴友们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希望能对新驴友们进行安全扫盲,让大家在挑战自我,享受旅行的同时,既保护自己生命,也不给其他人造成不便。 ”活动策划者之一,黄浦区人民政府侨务办施海燕说。
模拟蛇咬、失温和中暑
当天的演讲者,国家职业资格户外运动培训教师、中国登山协会中级户外指导员冰河说,野蛇咬伤,失温和中暑是最要提防的情况。冰河让参与者分成了三组,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情景模拟。
通过小组的讨论分析,组员们需要对这些情况提出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记者看到,不少缺乏户外经验的白领听众缺乏知识,临时抱佛脚,偷偷用手机上网查对策。而经验丰富的老驴友将自己以往的经历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毒蛇出没的地方活动,宜穿厚长裤、皮靴,裤管最好与靴统相连。一旦被蛇咬伤,最好坐下,避免血液循环加速。同时辨认蛇的类型,如果确信是毒蛇咬伤,且咬伤时间在5分钟以内,应切开伤口并吸出毒液,轻轻地用肥皂和水洗伤口。不要擦伤口,应用布轻拍,以使其干燥。记者看到现场很多听众迅速用笔记录,有的索性把手机放在台前录音。一位在淮海路某写字楼工作的女白领说,这些内容实用,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户外旅游另一个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低体温症”,又称失温,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通过皮肤丢失的热量多,当体温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 “低体温症”。失温的人会控制不住地颤抖,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言语含糊。这种情况下,要把病人送到避风所,确保病人身体干燥,要脱掉湿内衣,降低热散失。同时不断进食温热含糖的饮料。
户外运动者到山野,往往奔放追逐,而长时间曝晒在猛烈的阳光下,体内的热温未能充分散发,使体温升高,脑内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连受破坏而停止活动。中暑者会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最好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别把旅行变成“组团自杀”
在专业的户外运动人士眼中,一些民间驴友团体,在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和器材,无力提供专业安全保障的情况徒步出游无异于“组团自杀。”冰河幽默风趣的讲解引来了阵阵会心的笑声。在户外运动中,一定要事先弄清楚所选路线的气象及地质情况。如遇雷雨天,千万不要在狭窄的山谷、泄洪区域滞留,更不要在铁皮屋内避雨,要尽量选择在山脊或有碎石的地方避雨。如行囊内装有金属物品,一定扔到地上。万一发现泥石流,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一边的山坡上面爬,绝对不能向泥石流的流动方向走。
冰河还表示,任何一次出行,参与者都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在负重、攀登、徒步前,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预判。二是装备一定要齐全,徒步鞋、背包、冲锋衣、抓绒服、棉袜、太阳镜、遮阳帽是必不可少的。三是选择具有丰富户外运动经验、熟悉当地情况、具有资质的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