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险的主因是这些驴友不仅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周,而且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乐观的冒险精神,不顾专业人士的告诫而最终酿成大祸。这些不良现象,也正是国内驴友们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国紧急救援联盟官方网站上《2010年度中国户外安全事故调研报告》的显示,我国户外事故主要集中在夏季,因为夏季户外活动比较频繁,几乎都和登山或者穿越有关,10月份最高有42起,其次是7月份有27起,8月份有23起。报告收集了22个省份的户外事故,其中陕西省有40起,遇难人数15人,为全国最多;四川省有6起,遇难人数3人。“事故一年比一年多。”该调研报告的起草组负责人远山称,在事故原因的统计中,迷路是户外事故的主要原因,占户外事故的51.6%以上,而本月在四姑娘山遇险的14人穿越团(9名驴友、4名背夫、1名协作)是在经验丰富的协作带领下,因为天气突变后迷路,导致“失踪”数日。在四川省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高敏看来,遇险的主因是这些驴友不仅户外知识缺乏、自身能力不足、准备不周,而且仅凭一腔热血和盲目乐观的冒险精神,不顾专业人士的告诫而最终酿成大祸。这些不良现象,也正是国内驴友们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
2011年10月4日,四姑娘山,海拔4500米。一群徒步四姑娘山的驴友,平均年龄不到30岁,领队名叫许宁,他们正在穿越“死亡禁区”———“海子沟—大黄棚子—龙眼—卧龙”线路,在下雪的间歇,他们看到了著名的“日照金山”奇观,一切都和预想中的一样美丽。然而,这支原计划于10月7日结束穿越的14人驴友团却没能按时出山,并一度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直到10月12日,在几百人的搜救队伍先后进山搜寻无果后,他们居然奇迹般地走出了大山,所幸无一人伤亡。
然而,“重回人间”的他们并没有受到英雄般的追捧,他们面对的,是铺天盖地的责备,因为官方称他们的“失踪”是因为违规在先。近年来,全国和登山、穿越等有关的户外运动事故频发,仅在全国知名的四姑娘山景区今年10月份就发生了两起事故,有人因此丧命,有人则失踪至今,这14人只是其中一个案例。但这一次却引起人们对户外运动如何管理的大讨论。户外运动组织散乱,驴友自身素质欠佳、安全意识差,协作、背夫愿为丰厚报酬铤而走险,处罚违规行为无法可依,成都商报记者近日通过多方走访,揭秘户外运动事故频发的背后原因。
1
勇敢而鲁莽的驴友———
探险=冒险
“户外运动在我们国家兴起的时间较短,驴友们对此的认知度较低,多数人都缺乏野外生存经验和技能,安全意识差。”在高敏看来,这是户外运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户外运动中多数带有探险性,属于极限和亚极限运动,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拥抱自然,挑战自我,固然可贵。但很多驴友并不了解户外运动的真谛,他们以为探险就是去冒险。”高敏说国内目前热衷于参加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而其中多数人都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往往只是凭借一时兴起就敢直接挑战“高难度”。高敏给成都商报记者举了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去年冬天,有一个驴友团队到四川省登协备案,准备去省内某山区进行穿越,当这个团队的路程进行到一半时,高敏接到了其中一个驴友打来的电话,“他居然问我衣服没带够怎么办?”令高敏哭笑不得,“可见这些驴友连基本的户外常识都没有。”违规穿越四姑娘山景区而被困的14人团队的领队许宁事后也在反思,为何当初进山时没有携带一部能随时与外界联络的卫星电话。
在许宁等14名驴友身上,可以折射出目前国内在登山等户外极限运动开展中所存在的一种浮躁情绪。成都商报记者加入了多个户外驴友的QQ群,发现很多驴友,并不具备野外生存的经验和技能,尤其在危险性极大,对个人经验和技能以及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登山运动中,很多驴友盲目乐观。圈内比较有名的巴山旅游部落组织者巴山告诉记者,在每一个户外爱好者心中,都有一个征服极限,挑战自我的梦想,这是可贵的。但如果不善加引导,这种梦想,也可能危害到自身的生命。“以登山为例,3500米以上的山峰,需要攀登者必须有熟练的技术,攀登这个高度的经验,以及身体能够适应这个高度的气压以及气候。但是现在在这个圈子里,自信心极度膨胀的例子比比皆是,‘刚爬了塔子山,就敢爬喜马拉雅山’,这就是我们用来描述这种盲目狂的。根本不去考虑每一座山峰的独特性,也不实地考察,仅仅在网上看了一点所谓的‘攻略’,就敢背着行囊出发。”
成都商报记者还与一位曾经4次攀登过3500米以上高峰的驴友艾克进行过交流。艾克回忆说:“2005年我刚从大学毕业,在户外网上看到有人在召集去登雪宝顶。当时我只是在室内攀过岩,从来没有过户外经验。但就是觉得自己身体素质很好,应该没什么问题,就报名参加了。装备什么的,都是临时去买的,好几样东西都不会用。结果上去了才晓得厉害,几次都差点踩到雪窟窿里。幸亏当时的领队经验很丰富,而且请的几个当地向导也是老手,我才平平安安的回来。现在想想,简直是后怕。”
大自然千变万化,即便做了充分准备,仍有遇险可能,此时相应的急救知识就成了能否成功脱险的关键。高敏说,驴友要做好足够的功课,还要掌握基本的抢救知识,如遇到大出血,即使救援队赶到,也没法挽救性命。如迷路,应学会如何保存体力,如手机信号不强,如何使用信号报警等。“所以学习技能也是保护自己。”然而现实却是,成都商报记者在市内多家户外俱乐部走访时了解到,很多驴友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伤口,“没想那么多,反正队中一般都有人了解一些急救知识。”一名叫海风的驴友告诉记者。
2
没有资质的“驴头”———
登山=组团自杀
户外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被驴友们亲切地称为“驴头”,按理说,一名“驴头”至少应该具备省登山协会认可的高山协作资质,或者至少要有丰富的户外经验,但成都商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大部分的驴头,户外经验的确比较丰富,但并不具备省登山协会认可的高山协作资质。而且不少团队会到目的地附近寻找当地人当向导,这些人,也是不具备资格的。”巴山如此告诉记者。成都商报记者随后寻找到一位经常组织登山活动的杨姓“驴头”(应他本人要求隐去名字)。杨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他组织的登山活动接近百次了,但自己却并没有去考登协的高山协作资质,至于原因,他解释道:“要获得省登协认证的高山协作资质,需要参加他们组织的培训班,价格在1000-2000元之间,而且,培训的内容,也是最基础的下降和top rope保护之类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认为不值得交这笔钱。退一步说,即使省登协的培训很到位,每一个要领都讲到了。但理论和实践并不能等同,指望一个短时间内的培训班就能够教出一个合格的高山协作,这可能吗?而且,每一座山峰,特点各不相同,环境也有差异。这些,在培训中不可能完全涉及到。所以大家都喜欢请当地人做向导,这些熟悉情况的人,才是最好的向导。”
杨先生还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之所以近年来“违规登山”现象屡禁不止,也与登山管理办法有关,“照目前实行的登山管理办法,虽然登协不收费用,但像我们这种民间登山的人依然无法去进行登记,因为每个队伍需要一个所谓的证件,比如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员证。目前这些证件几乎全部被俱乐部或专业公司的少数人所垄断,所以“偷”登也是迫不得已。”对此,高敏承认目前在省内只有省登协具备培训和发放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员证的资格,但是培训是面向全社会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而在省登协登记备案的团队的领队必须持有高山向导证或者协作员证。
常年担任“驴头”的某知名户外俱乐部的老板吴晓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近年来驴友数量虽然逐年上升,但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其往往通过网络论坛发帖来组队,或者参加户外运动俱乐部组织探险活动。在这些团体中,负责人或组织者(驴头)的资质认定没有标准,在队员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就算是被认可了。吴晓江说,不少民间驴友团体,没有专业的户外运动指导人员和器材,无力提供专业安全保障,“在这样的组织下出去,我们称之为组团自杀。”但由于缺乏安全意识,一些驴友并不会这样理解,“我以前也组织过一些登山或者穿越的活动,我发现很多刚入门的驴友选择团队时看重的不是你专不专业,而是价格是不是便宜。”
高敏对此也非常认同,正因为如此,来自欧美等户外运动开展较为成熟发达的国家的驴友团队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陆续接待外国团队到四川省内开展户外运动,他们的素质确实要高很多。”高敏说这些国外团队在登山或者穿越之前,都会先对穿越地区做好细致的调查工作,会事先制作出详细的计划,包括危险性评估,线路选择,选择协作、装备清单等,“目的非常明确,感觉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的。”安全理念上的差距也是相当明显,“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在成都街上骑自行车的外国人,基本上都会戴头盔。”
3
以网会友的“AA制”———
遇难者
=无名氏
“AA制”是目前国内驴友圈中最常见的一种组队模式,驴友们通过网络发帖相邀,发帖人起着“召集人”甚至“驴头”的作用,队伍中的所有人费用平摊,风险公担。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驴头”,而多数驴友之间都是以网名相称,这也给安全埋下了隐患,“相互之间可能之前都没见过面,连对方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一旦出事,连遇难者的名字都不知道。”
这次在四姑娘山遇险的9名驴友也是由“AA制”聚集起来的。成都商报记者粗略在网上搜寻发现,目前驴友网站很多,甚至在一些高校论坛上也有专门的旅游板块。而在网上发帖组织旅游的方式,因为其简单、方便、费用低等特点,更是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然而,这种看似简单方便的“组团”方式,却存在较多安全漏洞。高敏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网上发帖的“召集人”或“领队”往往没有专业的资质。通过这种方式聚集起来的队伍较为松散,在大家相互没有更多了解的情况下,很容易便掉入了种种陷阱,风险升级。“出事的队伍中,网上发帖组织起来的队伍占了绝大多数!”而高敏一再强调,对于没有经验的驴友来说,这种方式极不安全,“最好是能寻找有相关资质的正规户外运动俱乐部”。
由于户外运动从业机构资质认证不够规范和严格,这种“AA制”使得很多驴友团的人数严重“超标”,召集者一般只管发帖邀人,而很少想到去如何管理,“一般一个团队二三十个人就很多了,但我曾经还见过100多个人的穿越团队,简直不可思议。”吴晓江说,一个专业团队要按照人数比例配备协作或者背夫,根据性别和身体状况,一般是3名驴友配备1名背夫,而人数如此众多的团队,很难实现科学安全的管理。
另外,“AA制”也使户外运动的法律风险陡增。2006年,21岁的广西女孩小骆与12名“驴友”露营时山洪暴发,不幸遇难。随后,小骆的母亲把与小骆同行的12名“驴友”告上了法庭。当年11月16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12名“驴友”要赔偿21万余元,其中领队赔偿约16万元,该判决很快在“驴友”中引发震荡,被称为“中国户外第一案”。关于这一事件,经常组织“AA制”方式出游的巴山旅游部落组织者巴山向成都商报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这个领队,之前也跟我们一起徒步过,当时我们也知道他没有资质,但没想到他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居然在夏季,将营地扎在河道附近……稍微有点户外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去当组织者。”巴山告诉记者,他们组织户外活动,会详细了解报名参加者的相关经验,如果不符合要求,他不会被接受参加。但巴山也承认,目前国内的“AA制”组队模式“很不健全”。
本组稿件由成都商报记者 武萧迪 何鹏楠 采写
网友声音
亲爱的“驴友”,能不能专业点?不要再浪费纳税人的钱了,道什么歉?你们向贫困山区捐助点钱最实际。———一位北京网友
还有人在这说大江大河哪都能走,四姑娘山旁边就是卧龙自然保护区,而国家保护区在全世界都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地方。
———duke潇
遇险和找死是两回事,这帮人就是拿着“反正有人来救”的心态,违规进入险地,这些以及有这种心态的愚蠢“驴友”就不该救。
———飞扬骨头
支持严肃的探险者和探险活动。说实话,有些人即使征服再多,人格依然猥琐。但有些人,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超越了自我。后者保持沉默,而前者却纠集在一起咋咋呼呼。
———nbchen2003
做“驴友”是件很专业的事情。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体,需要专业仪器,需要野外求生技能,需要详细的地图,队伍里还需要一个医生或者护士,最起码也要有相关经验或者知识。现在有些人,以为“驴友=旅游”。啥都不懂,平常生活里恐怕连韭菜和禾苗都分不清楚也跟着去。———一位云南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