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拍下的美景
蹬上坎川岭
一辆自行车,一个简易背包……22岁小伙张巍胧为宣传大运会历经11天11夜,单骑行程1537公里,于7月13日从江苏省南京市出发,7月23日19时32分到达家乡吉林省白山市。
张巍胧是南京工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昨日,在采访中记者获悉,张巍胧骑车途经江苏、安徽、山东、辽宁、吉林五省,一路上他骑着贴有宣传大运会标语的自行车回到家乡。他称:“一路骑自行车回到白山,路途虽然艰辛劳累,但能为宣传大运会出一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会,作为一名大学生他感到很有意义。”
7月7日 骑行300余公里 上海宣传大运会
张巍胧告诉记者,学校于7月7日放假,放假后他和两名同学自发组织骑单车从南京奥体中心出发骑行至上海人民广场宣传大运会,并做了宣传大运会的展板,当到达上海火车站时,张巍胧和他的同学把一个宣传大运会的长达24米的横幅拉了出来。
据悉,南京至上海的距离约300公里,张巍胧一行三人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张巍胧记得当天出发时,天还下着雨,但仍没挡住他们的热情,他们顶着雨,于当日中午出发。在路上张巍胧和另外两名同学饿了就停下来在路边的饭店随便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三个人为了赶路,在夜晚还骑行在无人的马路上。张巍胧说,“回想起来其实很害怕,自己曾想过以后坚决不赶夜路了。”
7月13日 大运单车旅开始出发
张巍胧很喜欢运动,特别是骑自行车,他认为通过自己的力量骑行到目的地,和通过乘坐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前者会让自己在瞬间认为眼前所有的困难都不是问题,还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
张巍胧说,在去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骑单车回家的梦想,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推迟到现在。前段时间骑车从南京到上海的经历,为他此次回家增添了信心。从上海回来后,他便为回家做准备,例如准备修车的工具,夜间赶路用的手电筒和防中暑的药品,以及防蚊虫叮咬的花露水等。张巍胧称:“当时,很多同学知道自己要骑车回家,行程1537公里,途经五省,都觉得是个笑话,不可能实现。
13日一早天阴沉沉的,但是没有下雨,张巍胧简单地收拾了行李,便骑车到校门口,将大运会的会徽贴到行李上并在行李上贴上“大运单车旅从这里开始”的字样。
风雨归乡路 一路前行 饿了就吃面包咸菜
张巍胧告诉记者,一路上他也曾走错路,还赶上过大雨。他向记者讲述:有一次他一路“飙”到205国道,在一个入口发现没人拦着,就“嚓”的一下上去了,感觉高速公路确实是‘高速’,连个摩托车都没有,除了开汽车飞奔的,就剩下自己一个骑自行车的,相当另类,当时张巍胧心想反正上都上来了,就先在紧急通道上面骑吧!有人赶自己的时候再说,没骑多久,雨便落了下来,最开始是几滴,但慢慢就下大了,张巍胧换上拖鞋,披上雨衣,继续走,正当自己在雨中狂“飙”时,一辆警车开了过来,车内的民警问,“自行车怎么上来了,上面不安全赶紧下去。”下了高速,雨逐渐停了下来。
张巍胧说,一路上他曾多次想过路“好远啊”,有时累得都蹬不动了。记得有一次张巍胧蹬不动了,他便停了下来,把包里准备好的榨菜和小面包翻了出来,狼吞虎咽地把它们消灭掉,也顾不上路边池塘里前仆后继扑上来的蚊子了,一边跺脚一边吞吃面包咸菜。
张巍胧告诉记者,第一次独自赶夜路,路边的稻田和树林阴森森的,他都不太敢看,一个劲地提醒自己好好看路,不要胡思乱想,那时候每次路边有大货车驶过,他都觉得比较亲切,他觉得最起码证明这路上还是有同伴和他一起行走的。
跨越最难关 不到30分钟 爬上坎川岭最高点
张巍胧说,“辽宁省宽甸至桓仁有个坎川岭, 岭长达7公里,是连续的大坡,那是他回家路上要爬的最高的一座岭,他曾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一鼓作气把岭征服!此前他计划用一小时爬上山顶然后去看美丽的风景,但想不到的是仅花了不到30分钟就站在了坎川岭的最高点。他告诉记者:“这种努力后成功登顶的成就感无可替代。”
7月23日 驶入白山市地界
张巍胧于7月23日19时32分,驶入吉林省白山市地界。他告诉记者,他没有机会参加大运会,但他希望能为大运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说“宣传”大运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会,同时他认为骑自行车很环保,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骑自行车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