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点多开路,从清源洞西侧小路转折向上爬山,不久就钻出树林切入到通向花甸坝的马帮大道。
这条马帮路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虽然已经没有了长途马帮,但我遇到了好几拨来自洱源县右所镇的白族老乡,赶
着骡马上山驮运松针厩肥。
这六位快乐、健康而爽朗的白族阿姐,来自右所镇海棠村一社。我只问到了其中两位大姐的名字,粉白色上衣的
是罗常秀,蓝色毛衣的是毕真秀。她们大方地让我合影后,就牵着各自的骡子下山了。
滇西僻地善良淳朴的农村人,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是那么自由自在。

翻过小龙潭南侧的山口,就看到了大理州面积最大的高山草甸 —— 花甸坝。

花甸坝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和沧浪峰西部,总面积七点二万亩,海拔 2920 米,也是大理州唯一一处饲养牦牛的
地方。
在花甸坝农场场部,我认识了杨跃春场长。他介绍说,农场于1958年5月1日成立,体制上几经变革,现在是地方
性国营企业。
虽是国营农场,但集约经营、自负盈亏。这里的人和山下的农民不太一样,他们自称为“职工”。种职业以中药
材、脱毒马铃薯和山嵛菜为主要农产,养殖业以牦牛、黄牛、骡子为主要畜产。
除了农牧业生产,农场也代地方政府兼任了行政职能,如森林管理、治安管理和土地管理。
这里的农业工人,就是因为经济效益好于山下的村民,才安心扎根于无霜期长、气候冷凉的坝子上。也正是因为
自然条件和历史沿革,在大理州的地面上,还存在着花甸坝农场这样一个有活力的、国营体制的农场。

以前的花甸坝是土匪出没的地方,纵贯这里的马帮大道上常有劫匪剪径。花甸坝真正垦荒开发是在1957年,1958
年成立国营农场,当年就被评为全国农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单位,获得周恩来亲笔签名奖状一面。
杨场长说,有不少文物商人找他收购这面奖状,不管出多少万,也不卖历任老场长留下来的传家宝。

在苍山的第一场冬雪降临前,我在广阔的花甸坝上露营一夜,明天就要下山,到达此行终点 —— 喜洲镇了。

下山路上看到了当地人称为“红碑”的一面巨大石碑,这是研究“大跃进”的一个绝佳标本。
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若被注入“政治任务”的强心剂,那简直会被搞得惊天地泣鬼神。花甸坝虽然生态环境好
、土壤肥沃降水充沛,但气候冷凉,除了药材、洋芋以外不适合其它农作物,发展畜牧倒是风水宝地。建场初期
,3800多人来到花甸坝大力开垦,还不合时宜、不制地宜办起了酒厂、砖瓦厂、水泥厂、造纸厂,结果搞得满目
疮痍。
现在,花甸坝农场的职工编制合理而稳定,经营和管理倒是一个良性、可持续的状态。

沿着万花溪下山,马帮大道还是老样子。09年4月底,我们的旅行马帮即将踏上这条茶马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