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步邮”者不寂寞 驴友跟着灵宝乡村投递员共走邮路

新闻背景

[日期:2007-12-1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大河网-河南日报 [字体: ]
新闻背景:


在这条“步班邮路”上,柴书朝独自跋涉了25年

  “能把你的投递线路画出来吗?”记者问。

  憨厚的柴书朝想了一会儿,回答道:“不太好画,但我都记得。”

  柴书朝是灵宝市朱阳邮政支局的投递员。记者跟随他走了三天邮路中的一天,才明白柴书朝为什么画不出他走的投递线路,因为他走的是没有路的邮路。

  初冬的一个早晨,出灵宝市朱阳镇不远,一条七八米宽的小河流淌在眼前,柴书朝脱下鞋袜,卷起裤腿,赤脚趟了过去。

  迎着朝阳,他的身影渐渐融入连绵的群山中。柴书朝开始踏上了他3天行程的“步班邮路”。这样的“步班邮路”,全省仅有4条。

  在新建成的山间小路上行不多远,柴书朝忽然拐入漫山遍野的灌木丛中。他手里拿着镰刀,在根本没有路的山间穿行,从山腰下到谷地,再顺着山间小溪迂回前进。两个多小时后,才来到对面半山腰中的周关村窑火底沟自然村。而此时,记者身上已经扎了许多的荆条刺。

  说是自然村,也就几户人家。柴书朝的邮路涉及4000多口人,在平原,可能就是一个大村庄的人口,而在朱阳镇的深山中,却分成了135个自然村,沟沟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

  整整一天的行程,柴书朝就在这外人根本看不出路的“路”上跋涉,为7个自然村的村民送去了报刊和邮件。为照顾跟随的记者,他急促的步伐比平时慢多了。

  记者问一位村妇:“你们也走这样的路上下山吗?”

  她正在晾晒捡来的野酸枣,笑答:“那是书朝的路,我们也很少走。”

  柴书朝用他独特的邮路串起了135个自然村的1000多户农家,3天时间行程130多公里,如果沿着固有的山路行走,也许要十天八天。

  傍晚,来到燕子坡,这里几乎是一段垂直的石崖,记者手脚并用,战战兢兢方下到山底的河谷。而柴书朝却每次要从这里经过。有一次,他为了给周关村枣园组的宋长生家送快件,凌晨两点还在爬燕子坡。

  47岁的柴书朝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走在这条朱阳镇到蒲陈沟的“步班邮路”上,而且一走就是25年。有人计算了一下:25年他共走了大约36万多公里,相当于30次长征的路程、绕赤道9圈的距离。

  有人形容柴书朝的人生是“独自行走在路上”,但独行者不寂寞。

  柴书朝有三件“宝”:一把镰刀、一个手电筒、一只陪伴了25年的水壶。三件“宝”与他形影不离,每件都与他有着难忘的故事。2006年的冬天,他在柳沟村翻山时,脚下一滑,整个身子顺着山坡滑了下去,幸亏镰刀钩住了树枝,才没有摔到山底。

  最近十几年来,柴书朝的邮包里又多了一个“宝”,那是他自费买的一部收音机。在路上、在晚上歇息的时候,听听新闻和戏曲。朱阳镇地处三省交界处,他说:“能听到三个省的台呢。”

  其实,真正让柴书朝感到不寂寞的,是十里八乡那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焕臣,在家吗?”

  “书朝来了,屋里坐。”

  每到一个农家,柴书朝就像来到亲戚家串门,随意而亲切。一个邮班有两个晚上要休息在途中,走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25年来村民把柴书朝当成了自家人,1000多户,4000多口人大多都认识柴书朝。送邮件到谁家,如果家里没人,柴书朝会一直找到田间地头,农活忙时搭把手更是家常便饭。

  周关村驼岭4组的张小胖告诉记者:“2003年我们正在家吃年夜饭,柴书朝突然走进家里,头发、眉毛上都挂了白白的一层冰霜。”张小胖回忆当时的情景仍感慨不已:“原来他是为俺家里送儿子在外打工寄来的汇款单。”

  高会村支部书记赵定甲感慨道:“书朝对工作认真负责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尊敬他,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记者初次见到柴书朝的时候,他的脸和手肿得老高。一询问,柴书朝满不在乎地说:“前几天在路上不小心被野马蜂蜇的,不碍事。”

  当天,他仍然背上重重的邮包上路了。25年里,柴书朝换过33个邮包。

  身高不到1.7米、体重不足55公斤的柴书朝,背的邮包可真不轻,最重达30公斤,平常也在20公斤左右。

  邮包里,承载着乡亲们越来越富裕的新生活。

  一路上,柴书朝聊起山乡的变化,通了路、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等如数家珍;聊起谁家盖了新房,谁家买了农用车等更像是自家的事一般高兴。

  在记者跟随的这次投递途中,柴书朝的邮包里就有3份汇款单,分别来自广东上海,金额均在3000元以上。提起汇款单,柴书朝自豪地说:“我每年送出的汇款单总计近10万元呢,大多是在外地打工的乡亲们寄来的,这在以前根本都不敢想。”山区群众的富裕在柴书朝的邮包里得到最直观的反映。

  邮包里,寄托了乡亲们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欲。

  柴书朝邮包里最重的是报刊,投递任务最多的也是报刊。柴书朝说:“过去邮包轻,如今越来越重了,主要是农民自费订阅报刊的越来越多。”

  柴书朝送报十分认真,到农户家,送上报纸,还要拿出签收单,让订户签上名字,自己再盖上章。25年,柴书朝一丝不苟严格履行程序,每年投递报刊18000多份、函件1200多份、包裹100多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邮包里,满盛着柴书朝对乡亲的点滴亲情。

  在周关村燕子坡自然村,柴书朝走进杨有才老汉家里,这次从邮包里拿出的是一包盐、两包调料、一袋洗衣粉……他从衣袋里掏出个破旧的小本,对杨有才的老伴一一报出捎带的东西和价格,说:“总共9.4元,你数数看。”

  “十几年了,让老柴捎东西从来都放心。”杨有才的老伴一边数钱,一边对记者说。杨有才老两口已经60多岁了,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两口行动不便,十几年前柴书朝便开始义务替老人家捎些生活必需品。

  柴书朝口袋里的小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民们要捎带的东西。柴书朝还给自己的小本起了个名字:物流登记本。

  提起“步邮”者柴书朝,当地人大都知道。一位在镇上开吉普车的小伙子说:“老柴走的路我走过一次,太难走了,路上还有蛇,给我多少钱我也干不了。”

  而邮政局的领导问柴书朝有什么要求时,他说:“没别的要求,就是太费鞋,一个月穿烂一双,多发几双鞋就好了。”

  47岁的汉子,25年的“步邮”路,平凡的要求,伟大的精神。

【内容导航】
第1页:“驴友”跟着老柴走邮路 第2页:新闻背景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