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
在珠市口西大街上,即可见故居外观。_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组图)_乐途旅游网

在珠市口西大街上,即可见故居外观。

  来纪晓岚故居的那个下午,春寒料峭,但远远地,记者便已望见故居前攒动的人头。走近一看,原来是导游正在讲解临街而立的紫藤树,只见它枝干虬曲,树皮灰白,显然还没有从冬寒中恢复过来。这棵紫藤据说正由纪晓岚亲手种植,原来身处两进院落的深闺之中,如今因为前面的房子已拆,所以被迫裸露于街边了。但别看它现在这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到了夏天又会枝繁叶茂、花香四溢。

  踏上游廊 进得南北朝向的院内,只见雕梁画栋、红油绿漆,一律色泽鲜亮、光彩夺目。院子的南端是正厅,厅内正对着门的便是等人高的纪晓岚画像,长须飘飘,面庞甚是清峻。四周陈列着有关宅主的各种资料,甚至还有一个纪念品销售点。有趣的是,几乎每个游客面对画像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惊诧反应,似乎不愿相信这就是他们心目中风流倜傥的纪大学士。

  院子很小,总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四角缀有草坪,院的正西方有个绿面红沿的大鱼缸,东北角则是纪晓岚亲植的海棠树,原先是两株,上世纪60年代砍去一株。如今,剩下的这株也被截去一半,孤坐在袖珍的小院中默默纪念着纪晓岚少年时与婢女文鸾相恋终又不能成为眷属的凄美故事。

  院子的北端便是大名鼎鼎的阅微草堂。堂内正对大门是一尊纪晓岚雕塑,后面陈列着古色古香的书房家具,但都是仿古物,用以营造气氛。正要赞叹草堂的宽敞时,旁边一位自称是古建学者的老人冷不丁说道:"这间房被改造过了,原先不可能这么大。一则纪晓岚只是个大臣,不够资格有这种规格的房子,二则这里只是书房,不可能建得这么大。很有可能是原先的廊子封起来,做了屋子的一部分。"但热情高涨的游客们显然不以为意,照样成群结队地围着雕塑、陈设,热烈地品头论足。

  这个下午,记者在故居里总共呆了两个多小时,期间老宅大约接待了近百名游客,而这还只是门卫口中的"淡季"。

  中国自古就有所谓"隐士",他们通常被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小隐隐于山林寺观,如弘一法师李叔同;第二类为中隐隐于田园,如晋代陶渊明;第三类为大隐隐于市,如书法家吴玉如;第四类是极为特殊的一类,叫做极隐隐于朝,即避世于朝廷显宦,听起来有些荒诞,但的确有人做到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汉武帝时的狂人东方朔和乾嘉时期的大才子纪晓岚。

  东方朔何许人也?纪晓岚一生旷世傲物,却在诗中屡屡以此人自况,所以要弄清楚纪晓岚,首先需认识东方朔。《汉书》中评此人为"滑稽之雄",善于各种各样的诙谐,智慧过人,敢于直谏,而又敏于以一些小的失礼污德的行为保全自己,像隐士一样。他甚至教导自己的儿子应该在朝廷做官容身,只要"不太贪,食可果腹,安步当车,便同隐居在田园山林没什么两样,完全可以不遭逢灾祸",更不会成为"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确,从各种史书记载和评论上来看,东方朔堪称"避世于朝廷"的高人。

  无独有偶,纪晓岚在千年之后重"演"东方朔。可惜的是,近两百年来,这位学术鸿儒多彩的内心世界却被平面化和单一化得太久太久。在百姓眼中,他是诙谐、幽默的大师;在学者心中,他是学贯古今的通儒。但这些认识却都有失全面和公允。在纪晓岚一生的八十余年里,除了领撰《四库全书》等11部巨帙、点勘20部名著外,他都是艰难地生活在君君臣臣的夹缝中。他虽因文采受宠,却被禁止参政议政;他曾经在被贬黜时无比向往出世,自号"观弈道人",但一朝官运走俏,又不能放下手中权贵,重归两袖清风。智慧过人、心思缜密的他深知触怒龙颜的后果,却也始终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矛盾心态,期望"隐于朝"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有所作为的机会。他一生宠辱不惊,其仕途也不如电视剧中描绘的那般,要达到"极隐"境界实在艰难。但纪晓岚毕竟做到了,隐身于朝廷的结果是他的确获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强过白白饿死的伯夷、叔齐。

  令人不敢置信的是,短短几百年后,纪晓岚故居也表现出从它的主人那里继承来的气质,不过这次的"极隐隐于潮"却不是"朝廷"的"朝",而是"人潮"的"潮"。从故居工作人员的口述到我的亲眼所见,每天从早到晚,用"车如流水马如龙"来形容参观纪晓岚故居的游客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在故居中呆久了,听着、看着来客的各色言词和举止,竟会于忍俊不禁中感受到些许浮华,但正如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狐仙之口所言:"天下之大,孰肯以真形示人者,而欲我独示真形乎?"故居的存留,也并非强求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它背后深藏的历史分量和价值真意。怀古也行,猎奇也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织的人潮虽然令故居显得过于喧闹,但强过落寞寂廖。与其他众多命运令人嗟叹的名人故居相比,这所虽然已经残缺的老宅却被打扮得珠光宝气推到了热闹的前台。尽管左手繁花似锦,右手寂寞戏谑,但毕竟保留了下来,"大隐隐于潮"也因此不啻为"大隐隐于朝"的高级延续,老宅和它的主人一样练就了一身宠辱不惊的功夫,在面带谑笑的淡定中始终坚守一方立足之地,从而赢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故居某门卫

  旅游旺季还得再过俩月,那时这所故居里每天都能进出好几百人,随时随刻这房子、院子里都人满为患。您说今儿个参观的人多,其实眼下还真是淡季,不信您过一阵儿再来,人多得保您吓一跳。

  游客指名要来这里参观

  ●杨小姐(某旅行社导游)

  纪晓岚故居是我们近两年才增加的旅游景点,原先知道的人并不多,后来主要是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播出,一下子就火了起来。常常是游客主动提出要到这里来参观,所以后来我们旅行社索性将这里作为老北京旅游线路的固定一站。

  ● 名家后代

  老宅的保存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

  ●纪清远(纪晓岚第六代孙)

  2000年年初,我偶然听说两广路要拓宽,一下子想到路边上的纪晓岚故居可能有"危险"。于是,我先向有关部门咨询,得到的消息是"的确计划要拆除"。我一下子就急了,不单单因为我是纪家后人,更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我决定要为老宅做些事情。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推土机随时可能动工。今天老房子还在,明天也许就会变成一堆瓦砾,我想只有跳过正规程序,直接向时任市长刘淇"上书"了,颇有点"人在刑场,刀下留命"的架势。当然,这么大一件事,光我一个人明显势单力薄,于是近十位专家、学者慷慨挥毫,在我的请愿信上签名。5月21日,刘淇市长收到信,并批示:"此处文物需要妥善保护,道路不必求直,能让则让。"这也就是后来两广路为纪宅拐的一个弯。

  但整件事情还没有结束。纪宅的保存如愿以偿,但晋阳饭庄是否还应该在宅内营业呢?为此,我再次上书,重申了保护故居的意义,并建议将饭庄迁出,建立纪念馆,使之成为古迹研究基地和南城的文化亮点。这次的意见也再次得到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的拥护,甚至宣武区政协主席郑文奇也同时提案建议将纪宅门前的公交车站东移,允许汽车在珠市口十字路口处调头,为即将建立的纪晓岚故居提供便利交通,创造良好环境。在各方的努力之下,最终形成了现在的纪晓岚故居景点。

  ● 游客语录

  一位山西口音的游客(溜达了一圈,难以置信地):名气这么大的一个人,居然住面积这么小的一间房?

  一位湖南口音的游客(站在门口,做探寻状):要买门票吗?不要钱的话,咱还真想进来看看,要钱就算了。

  一位四川口音的游客(一进来就在大厅四处急切地寻找):烟袋呢?烟袋呢?那只大烟袋搁在哪儿啦?

  一位南方口音的游客(在纪晓岚画像前):纪晓岚怎么这么瘦啊,也难怪,清官么,胖的那是和珅。

  一位东北口音的游客(在纪晓岚雕塑前动情地高呼):纪大学士,我们看你来啦!

  一位陕西口音的游客:原来纪晓岚不帅,电视上是假的!

  ● 政府声音

  一个"弯"保了好几处文物

  ●马成(宣武区政府新闻中心工作人员)

  当年,宣武区决定花大代价让两广路拐弯,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两广路一线,纪晓岚故居是一处重点保护文物,除此之外还有三处,分别是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南角的京华印书局旧址、纪宅东边的德寿堂旧址和珠市口附近的基督教堂。出于对这一系列重点文物保护的综合考虑,两广路不惜在这里拐了个弯。

  ● 地理与人

  纪晓岚(1724~1805),名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士大夫家庭,其祖上在明永乐二年作为充实北方的大户,从南京迁来献县。为清乾嘉时期的大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总纂《四库全书》和撰著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闻名于世,后者以其故居内书斋命名,是其晚年追录见闻之作,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品中较著名的一部。

  ● 地名溯源

  纪晓岚故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占地570平方米,清式砖木结构,基本上属于两进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坐北朝南,临街大门为硬山顶吉祥如意式门楼,位于整个住宅的东南角。与大门洞相连接的西侧南房为四间开门"倒座",是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免费对公众开放。故居内设有展室,陈列当年纪晓岚曾用过的器物、诗文墨迹和阅微草堂中纪晓岚的旧物等,并对纪晓岚当年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和晚年所作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详细介绍。据沧州王敏之先生考证,纪晓岚在这所故宅居住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1岁到39岁)约计29年,后期(48岁到82岁)约计35年,前后共长达60余年。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