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
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_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组图)_乐途旅游网

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

  穿过谏草堂,穿过当年的游廊,窗棂上的几何图案简简单单,不似豪门中的繁琐讲究。从杨椒山故居到松筠庵,这处平凡的宅院经过了300多年,到了光绪年间,酝酿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春天,住在南海会馆的康有为发动上京赶考的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光绪皇帝拒签《马关条约》。上千名举人聚集在一向是文人荟萃的松筠庵谏草堂,听康有为宣传 改革思想,所谓"国事危机,非变法无以自强。"以松筠庵为起点,奔向都察院"公车上书",以松筠庵为转折点,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历史通常都是吝啬的,却偏偏对达智桥胡同的这个小院子另眼相看,给了它很多出场的机会,给了它一条热血沸腾的主线。透过谏草堂的窗子,写谏书的杨椒山,写"万言书"的康有为,几组影像交替,几段历史重合。也许眼前的松筠庵,的确没有多少古迹可看,但至少有很多故事可讲,让行人驻足唏嘘凭吊一番。

  有个朋友在达智桥胡同12号-杨椒山故居里住过一段时间,我也就常去拜访,看到山门上那块文保单位的牌子,就向他讨教。他说知道杨椒山是个很久以前的忠臣,根据房子的规模判断,应该官职不大。宣武区这边的老房子太多,仅是会馆就数不清。要是深究起来,每栋房子都有不少故事。可去了解几百年前的事情,对今天究竟有什么用处?

  后来,这个朋友搬去了亚运村,见面就抱怨,说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眼睛落在那些崭新雪白的建筑上,思想却找不到落点,开始还新鲜,习惯了以后就无聊。不像过去在宣南,一座门楼,一个瓦顶望上去也许平凡,但回想起来都有一段可圈可点的历史,想起来不由得感叹。走一段路,就像听了几出大戏,看了几场悲欢离合的电影,天天走也不会厌。原来了解故事和历史也有"作用"。

  这次走访杨椒山故居,我被一位住户带着从头到尾走了一圈,知道了哪里是杨椒山写谏书的地方,哪里是"公车上书"千人集会的地方。之前在图书馆翻了两天故纸堆,从"弹劾严嵩"到"公车上书",这些书中故事,就在这次走访中一下子由平面转化为立体。这个过去就很熟悉的小院子,一时间被赋予了众多新含意。我和摄影记者站在一棵扭曲的老树前,感叹变革的道路其实就像这树干一样曲折。一百多年前,康有为是不是就站在这棵树下向众人宣讲:国势危急,非变法无以救国。一时间觉得连院子里散乱的一砖一瓦都有必要拾起来重新审视一番。

  了解历史,了解身边的这个平凡的世界绝非从来平淡。房前的一堵旧砖墙,房后的几棵老槐树,普通到你可以视它们为无物,丝毫不在意。但有一天,你听说了经专家考证,关汉卿就是在这树下构思了他的几部传世之作,而那堵砖墙竟然能和袁崇焕扯上一些关系。本来觉得无话可说的平淡生活多了一些话题,从此,经过那些普普通通的景物总要多看几眼,把相关的故事拿出来留恋回味一遍,也算是完成了一个思想审美的过程。

  其实审美的途径有很多种,我们习惯的视觉审美只是其中之一。好山好水,自然美不胜收,但又有几个人能放弃城市生活,退归林下,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不能走进山水,就把山水搬进家里,堆山引水的园林艺术在明清的时候盛行过一段时间。可现代生活,似乎要把所有的空间都纳入实用范围,杨椒山故居就受了"实用"二字的规范,游廊改成了居室,假山的位置上盖了小厨房,庭院之美所剩无几。

  定稿前又去了一次达智桥胡同,是由我的那位朋友陪同。我一路给他讲从明史中查到的杨椒山的故事,他也开始回忆,从前住在那里时或眼见或耳闻过几件奇闻趣事。在院子里转了一圈后,我们交换了一下感想,觉得这里过去就不因建筑闻名,现在又明显保护不当的古迹还是值得一游,进行视觉上的审美或许难为无米之炊,但思想审美绝对素材丰富。

  分手前,朋友说他决定查一下亚运村的历史,别看元明清三代那里都远离闹市,比不上宣武门,但相关的故事一定还是有的。他还说要搜集亚运村这十几年以来的新故事,英东游泳馆的故事,五洲大酒店旁花园的故事,让每个在亚运村漫步的人的思想也能跟着故事走一段路,就算没有几百年那么长。文化的积淀就是这样开始的,多留些故事,留住一段历史,让后人不用为找审美素材发愁。

  ● 官方言论

  部分故居目前暂不推荐给游人

  ●贾文静(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宣武区境内名人住过的会馆很多,名人故居也不少,可现在,大部分都住着居民,不适合推荐给游人。只有珠市口的纪晓岚故居,经过整修,能正式接待游人。

  ● 钩沉辑佚

  松筠庵、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松筠庵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当时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人。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2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集会,草定了一份长达1.8万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36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 相关人事

  明朝直谏名臣杨继盛二三事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河北保定容城县人。32岁中进士,官拜南京吏部主事,4年以后进京,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因弹劾咸宁侯仇鸾被贬到甘肃临洮做典史。仇鸾死后,得到平反,返回北京。到任1个月,又上书弹劾严嵩,被削职下狱。1555年被害。杨继盛死后7年,严嵩倒台,明穆宗追赐他太常少卿,谥忠愍,并在河北保定为他建了旌忠祠。

  杨继盛7岁的时候就没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放牛。他反驳:"能放牛,就能读书。"上学后,他果然读书放牛两不误,并在嘉靖二十六年中了进士。后来,杨继盛上奏疏弹劾严嵩,反被严嵩所害,削职下狱,被100廷杖打得皮开肉绽。亲友们听说就托关系送了一颗蛇胆给他解毒,杨继盛不肯吃,说:"我杨椒山有胆量,不需要吃蛇胆。"

  在狱中得不到治疗,杨继盛的腿部伤口逐渐化脓溃烂。一天半夜醒来,他把瓷碗打破,手持碎瓷片,亲手把自己腿部的腐肉一块块割掉,神情自如。在一旁帮他打灯的狱卒,看不了这样惨烈的场面,浑身颤抖,手一松,灯也摔在地上。杨继盛过了3年的牢狱生活后,严嵩把他的名字和死刑犯一起上报,秋后问斩。在刑场上,杨继盛可以说得上是铁骨铮铮,临刑前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 民间记忆

  谏草堂石刻是仅存的文物之一

  ●张秋生(54岁,现故居住户)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全家就搬进院里来住了。当时,整个院子还都是贯通的,从东北角的山门进来可以从后花园的西南门出去。前后的院子里都有假山,还有几棵果树,环境不错。听说我们住的谏草堂原来都是打通的,有五间宽,两间深。后来为了住人方便,才用薄墙隔成几间,成了现在的样子。屋里墙上的石刻可以算是经过"文革"后,院子里仅存的几件文物之一。我印象中文物局的人来做过至少3次拓片。石刻上的文字本来没有颜色,现在看起来发白,是因为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按老传统刷一遍墙,石灰粉就填进了凹槽。

  ● 专家考据

  松筠庵的公祭

  从前清到民国直至解放初期,松筠庵一直由河北旅京同乡会管理。该会有工作人员100多人,到1955年为止,每年仍由河北同乡会筹办,按"松筠庵条规"如期在夏历五月十七日隆重公祭杨椒山先生。祭品是购买整猪、整羊各5头左右,与祭者虽无定员,但总在200人上下。祭后用祭品会餐,解放后改为将猪羊肉等祭品分发与祭者带回家,每人1份。

  -林克光 《松筠庵与公车上书》

  ● 地名溯源

  达智桥:最早称"鞑子桥",因为这里曾经是蒙古或满族士兵驻扎练兵的地方。达智桥胡同虽不长,却也曾车水马龙、风光一时。清朝凡是在内城没有赐第的汉人,一律住在外城,而宣武门南一带也由此而官宦云集。

  杨椒山被害后,其住宅屡经变迁。曾为城隍庙,后称"松筠庵"。清乾隆年间,刑部官员设立祠堂,起名"景贤堂",以后道光、光绪、宣统年间曾多次扩建。据说杨椒山祠对面的建筑原称"嵩云草堂",是袁世凯的住宅,后改为河南会馆、河南中学,现已成民居。如今的达智桥胡同12号的松筠庵及谏草亭依然安在,但被分割成若干部分,里面已是大杂院。

  杨椒山在北京另有一处故居在宣武门内西单东侧旧刑部街"杨忠愍祠",是杨椒山死后,明穆宗为其平反建立的。现已不存。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