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
谏草亭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后人将杨椒山当年所写的弹劾仇鸾、严嵩的谏言草稿刻于石上。_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组图)_乐途旅游网

谏草亭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后人将杨椒山当年所写的弹劾仇鸾、严嵩的谏言草稿刻于石上。

   杨椒山故居

  历史通常都是吝啬的,却偏偏对达智桥胡同的这个小院子另眼相看,给了它很多出场的机会,给了它一条热血沸腾的主线。透过谏草堂的窗子,写谏书的杨椒山,写"万言书"的康有为,几组影像交替,几段历史重合……

  历史上的杨椒山是明朝著名的直谏名臣,因弹劾严嵩遇害,令后世英雄为之扼腕。杨椒山故居在清朝一度成为翰林院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 —松筠庵,而松筠庵是称得上风云际会的,有许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最著名的当属1895年的"公车上书",它的意义在于冲破了清朝厉禁知识分子干预时事的规定,并为之后的"戊戌变法"掀起了一个预热的高潮。

  在这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一脉相承

  金玉其外,未必金玉其中。古往今来,大人物们未必个个都气宇轩昂。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不能单看外表。评判一处老住宅是否有价值,也是同样道理。走进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经过几个路边摊,碰到抱着孩子出来买菜的主妇们,呼吸着弥漫着油烟味道的空气。停在12号门前,打量着灰墙灰瓦的一座山门,这就是杨椒山故居,不过一座小庙的规模,远没有周围的几座门楼堂皇。就算少了华丽的背景,在这平凡山门后的院子里,忠臣、雅士、爱国文人照样轮番登场。

  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人称杨椒山先生,是这个院子里的第一位名人。公元1551年,椒山先生改授兵部车驾员外郎,全家迁入达智桥胡同,住在今天12号的位置上。《明史·列传》中记载,杨继盛曾先后上书弹劾仇鸾、严嵩-两位嘉靖年间相当得宠的权贵。书中细表他从入狱到行刑的过程中,如何意气自如,令英雄动容。向来惜墨如金的史书之所以如此钟情于杨公,是因为相对于颇为阴柔的明清士人文化,杨椒山划下的无疑是血性阳刚的一笔。

  公元1555年,杨椒山被害,杨夫人也自缢殉夫。这座达智桥胡同里的杨府被改建成了供奉城隍老爷的寺庙,改名松筠庵。

  如今记者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后的松筠庵山门,石额上的题刻已经被磨平了,门里盆盆罐罐罗列,开起了日杂用品店。据说,山门后第一进院子的正房就是当年杨府的正堂。到了清代,正堂被改建为景贤堂,里面供奉过杨椒山的衣冠彩塑一尊。堂外还有乾隆年间刘墉书写的一块石碑。打开后门,院子堆满了木料等杂物,店主解释:之前这间门脸房一直住人,松筠庵的前一进院子不剩什么了,说到老房子,后花园倒还有几间。

  绕道校场三条胡同,松筠庵的西南门就开在胡同中间。一个八角攒尖的灰瓦顶探出墙头,门前两位居民在阳光下摆出一副棋盘,交战正酣。清朝年间的松筠庵,北起达智桥胡同,南到这西南门为止了。

  经历了清代的几次修缮扩建,松筠庵的后花园里游廊环抱,假山嶙峋,成了文人雅士们游吟唱和、流连玩赏的好地方。光绪年间,著名画家张士保客居京城。清雅幽静的松筠庵无疑是会友谈画的好地方,张士保就把这里作为活动基地,和秦炳文等几位画家联手组织了松筠画社,名噪一时。

  走西南门,就是松筠庵的后花园。刚刚在墙外看到的八角攒尖顶是道光年间修的"谏草亭"。解放后松筠庵就被分给了纺织局、粮食局等大单位做家属宿舍。50多年来,这座小庙接受了居民们的拆拆建建、修修补补,如今彻头彻尾成了民居。以"谏草亭"为例,本来可以倚栏观景,享受八面来风的凉亭,柱间封了砖,亭前砌了围墙,当了一间小砖房。

  敲开花园东北角的一扇门,屋主很爽快地把记者让进屋:"别看松筠庵在宣外隐姓埋名,参观者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断过。住在文物里,偶尔也要客串一下导游。"这间南房本是谏草堂的一部分,房里还保留着木刻的暖阁。据说谏草堂是杨继盛的书房,杨公在此奋笔疾书写成了弹劾严嵩的奏疏。至今,东墙上还留着两块清朝道光年间的石刻,内容就是杨继盛弹劾严嵩时列出的"十大罪状"。传说这位刻书人,久慕杨公之名,为临摹谏书草稿积劳成疾,石刻刚刚完成,就病死在庵中。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