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大利一侧看勃朗峰的全貌
攀登卡日密克山脊前合影(左起:毛毛、孙斌、范范、咖啡勺子)
结组行进在AiguilleduMidi的山脊
卡日密克山脊路线的难点(得从身后这岩壁上去)
混合攀登
第三次和孙斌一起在ENSA的沙盘前研究路线
勃朗峰,难吗?许多人会说:“哦,和徒步差不多!”
然而2005年8月23日,在连续攀登了16小时,眼望顶峰时,我和两位伙伴却决定放弃,进而向高山警队求援。次日,当局公告后续一周不适合攀登勃朗峰。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攀登,也不是那么光彩,因为我们最终求援了。然而不登顶的结果,留给我们的体会和思考却断然比如果登顶带来的喜悦多很多。
<一>上山赶考
自我评价的话, 我们三位应该算菜鸟+级以上的山友了。范范和毛毛5月份登顶了宁金抗沙;毛毛更曾经无辅助氧气登顶过卓奥友;我攀登过一些山峰,定期参加攀岩和登山活动。我们都先后参加过登协的攀冰、登山培训课程;8月8日到13日一起完成了法国登山俱乐部举办的为期6天的“阿尔卑斯式完全自助”登山课程;8月20日刚和在沙木尼参加ENSA国际高山向导培训的孙斌一块儿攀登过ArêtedesCosmiques(难度AD的混合攀登路线)。
勃朗峰,海拔4810米,阿尔卑斯山脉主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最近的两个城市是法国的沙木尼(Chamonix)和意大利的库马叶(Courmayeur)。攀登勃朗峰有4条或者说3条常规路线,其中从意大利出发的常规路线和从法国出发的古特(Goûter)木屋路线在后半程相同;另两条分别是大穆勒路线(GrandMuletsRoutes)和三峰连穿路线(TroisMontBlancs)。勃朗峰几条常规路线难度都不大,即便是难度高些的“三峰连穿”都只能算PD+(有些难)。我们计划的是走‘三峰连穿’路线来回,从ColdesCosmiques(卡日密克山谷,3610米)出发,穿过两座山峰MontBlancduTacul(勃朗杜塔库峰,4248米)和MontMaudit(穆迪峰,4465米),最后登顶MontBlanc(勃朗峰,4810米)。按照所有的攀登指南和向导们的指点,从扎营地出发到登顶需要6到8个小时;而且在夏季,通常都有很多人攀登勃朗峰(最甚一天有3、4百人登顶),基本上按照人家踩出来的道走上山顶就行了。
一周之内,我们已经二进沙木尼了。8月15日那周本计划参加了向导节后就伺机攀登勃朗峰;结果连续下雨,便改去了意大利游玩,19日星期五再次回到那里。多方征求意见和察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发现22号和23号天气将变好,23号特别是晾瓦晴天,而后的天气又将糟糕。范范和毛毛的回国机票订在29日,我的假期也即将结束;也就是说,这两天是我们这次最后的机会了。经过讨论后,决定最稳妥的做法是22日下午进入ColduMidi扎营,23日尽早出发,登顶后立即原路返回,争取在下午3点钟之前回到沙木尼。我们的策略:不做第一组,跟着人家走,也免得迷路。
22日下午4点半左右,我们乘坐缆车到海拔3810米的Aiguilledumidi车站后赶紧接组沿山脊下到3610米的山腰宿营地。毛毛临行忘记了冰爪,幸运地遇到一位叫尼古拉的工作人员,在返程缆车末班前5分钟把自己的冰爪借给了毛毛,否则我们的攀登就只好一开始就结束了。结果,毛毛到底也搞不清楚把冰爪丢到哪儿去了。
宿营里已经有5顶帐篷,除了3位西班牙人外,都说是要去攀登勃朗峰的。不远的山梁上就是著名的卡日密克木屋,那里也应该有人准备去登勃朗峰的,看来我们会有不少人做伴的。于是享用了香甜的餐后蜜瓜后,我们便安心休息了。我把闹钟调到了次日凌晨2点。其余几组中,最早的也说要到3点半才出发。
<二>跟攀变先锋
凌晨2点半,毛毛率先醒来,前两周都是我叫他们俩起床,看来毛毛真的是进入状态了。帐外满天繁星,的确是个好天!
吃饱喝足,出发时已经是3点半了。我们把露营装备留在了卡日密克山谷,轻装出发,背包里只带了羽绒服、水和足够2天的食品、以及各自的照相机、手机。我额外带了大比例的地图和GPS。我们带了条60米的绳子,带了2支冰锥和一支雪椎。昨晚,毛毛把登顶后三人分别要发的短信都已经编写好了。
范范走在接组的前端,毛毛居中,我走最后。按照指南,从宿营地攀登到山脊的塔库山谷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这段路线的危险在于裂缝和悬冰区,要小心快速通过。出发时,已经有人在我们前面了,后面还有人从缆车站下来,木屋上也有头灯探照过来。大约1小时后,我们赶上了前面一个三人结组,他们正在厚厚的积雪中奋力而缓慢地攀登。简单交谈,得知对方来自前前南斯拉夫,他们已经是第一组了。无意抢人家的头彩,我们紧随其后。。一阵子,对方问‘你们是否很强?’原来是希望我们领攀,在深至膝盖的积雪中攀登无疑是件极耗体力的事儿。两队人达成协议轮流开路,并说好要一起攀登到勃朗峰顶。
连续几天的降雪早就将陡峭雪坡上前人走过的痕迹掩埋了;对方说对路线很了解,然而确认后发现大家其实都是第一次。没有现成的路线,只得不时停下来讨论。到了冰川中部,豁然一条巨大的裂缝横亘在眼前。在脊上小心来回走了两遍,我们决定从下部的雪桥爬过去。用三人结组过河的方法,我们先后匍匐着过了这个不牢靠的雪桥;斯拉夫人犹豫了阵子也跟了上来。余下一段是头顶悬冰川的路线,要么直上,要么走右侧斜坡。由于担心右侧斜坡积雪不牢,我们仍然选择了直上。终于翻上了巨大的平台,回望时,朝阳已经把山谷映成了金色,异常美丽!
我们攀登这一段路线竟然用了4个半小时。怎么办?这样状况的积雪,登顶后原路返回可能很危险。就在7月下旬,我们起攀的地方发生过一次巨大的雪崩,吞噬了3位登顶后下撤至此的英国人。我们决定登顶后从相对最安全的古特木屋路线下撤,帐篷等回去后再上来撤了。但按照目前这个速度,有可能完攀不了,而明天就要变天了,那么今天的目标至少是要登顶,并下到顶峰另一侧无人看守的瓦勒木屋RefugeVallot(4362米)过夜,明天再继续从古特木屋路线下撤。原地站着休息了片刻,我们赶紧补充了些能量,拍了些照片,范范抽了今天第一支烟,另一支要等很多个小时之后了。
说好要和我们共进退的另三位,喃喃地说‘太晚了’。祝我们好运后,他们目送我们沿ColduTacul(塔库山谷)向第二座山峰出发了。此时,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放弃的念头,天气这么好,法国夏季的白天很长,巴黎的8月甚至要到晚上11点才天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时间。
<三>无心插柳攀高峰
经过前两周的磨合,我们已经是一队默契的攀登伙伴了。范范和毛毛的体力出众、意志坚强,有不错的高海拔经验;我则对冰岩路线和技术操作信心稍大些。三个人轮流着开路并不断地评估和调整攀登路线。远远地,我向两位同伴指示了MontMaudit(穆迪峰)段传统的攀登路线(图中绿色路线),先从覆盖整个北坡的冰川底部斜切至中央部位,沿冰川大部35度的雪坡直上至近乎垂直的冰川根部,再从右边45度的斜坡攀上峰顶右下侧200多米的山肩,从山肩再横切继续攀登余下的路程。
还未接近冰川,远远就看见斜坡底部有一堆堆的雪崩残骸。连续降雪数日后刚晴了才一天,在这样的雪坡上发生雪崩的概率太高了。范范仍然前导开路。随着我们越走越近,愈发感觉到传统的路线走不得。再一次停下来讨论路线,毛毛建议从左侧的一条看似‘机耕道’的悬冰川边上直接上去。范范攀了10来米感觉比较玄,小心翼翼倒攀下来。换我领攀接下去的几段路线,冰面很脆弱,而且是中空的。继续攀了20来米,范范说没绳了,把背包里余下的30米绳取出来,结果发现给缠绕得乱七八糟无法理开。只得勉强找到一两处相对牢靠的冰面作保护站,让他们俩先后上来再继续攀登。如果我们不是采用向导带客户的短绳结组法,并采取行进中用冰锥和雪椎作保护点的方式,应该可以大大缩短。
高山警队的直升机飞过来,到跟前仔细看看我们后继续巡逻去了其他地方。
直上过了悬冰区,冰川的整体一览无遗,再次确认了传统路线不可行,经过理智的比较,我们决定继续直上,到最上发悬冰处向左横切到山脊,再沿着山脊去走。换作毛毛领攀,走几步就确认了这是个正确的判断,积雪层越来越松软,其他横切的路线面临雪崩的危险都是非常大的。接近悬冰川的最后5、6米处,走在第二位的范范试了好一阵都因脚下雪太松上不了,我超上去和毛毛一块压镐作上方保护,范范终于几乎跪着攀了上来。
回头一看,下方居然有两个人踩着我们的路线正一路往上攀登。踩前人的脚印,速度显然快多了。
再次压镐相互保护过了悬冰下的裂缝横切到了左边山脊,我们松了口气,赶紧嚼了几口巧克力。山脊风强劲,我们赶快穿上外套,抓紧时间攀向最高处的岩石下方。毛毛建议从岩石下边的冰壁攀上去,我则认为应该从山脊攀上去,抬头就能看出来一条狭窄的通道直接到山顶。除了起步的一个2米多的垂直壁外其余的路线都是4级路线,但有不同程度的积雪覆盖,看上去岩石壁比较破碎。由于只带了2支冰锥,想想后我决定应该走山脊。试了好几次,终于用冰镐钩好一个牢固的点翻上了岩石。这样的地方不能采用行进保护的方式。毛毛在下面不停地叫冷催促,我赶紧找到牢固的岩石裂缝作保护点。毛毛象刘连满一样把范范驮举着上了第一段岩壁后也跟了上来。这一路,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小心,还得提防落石。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终于我们都翻上了山顶。而跟来的两位选择了岩石下的攀冰路线,还先于我们到达右侧的山脊。
山顶很小,但此时的风光已经是此次攀登极好的回报了。穆迪峰的是三座峰当中最难的一个,我们没有因循传统的路线而是随机应变,居然也闯出了这样一条路线,个人感觉难度是AD+或者D了。后来,认真查看过穆迪峰现有的路线,居然没有找到有人走这条混合路线登顶的记录。用这样的方式顺利攀上4465米的峰顶,令人信心大增。
<四>勃朗峰就在眼前
跟来的两位是匈牙利人,他们是带了露营装备的,计划到穆迪峰另一侧的ColdelaBrenva就扎营,明天才冲顶。他们明显是打算了继续跟在我们后面,虽然先到山脊,却迟迟不愿动身下山。毛毛领头沿着山脊向右下方走了一百多米,这一侧的坡度还要大些,看来不可能从雪坡下去。我建议从左侧有岩石暴露的山脊绳降下去。匈牙利人建议我们把绳子合起来,这倒是个好主意。于是5个人先后下到了山肩。这时大概已经是4点半了,毛毛和范范在等待我们绳降的间歇里已经把羽绒衣套上了。从这里到勃朗峰顶还有2小时的路程。
匈牙利人终于决定领头继续下山,当中领头的一位先后滑坠了几次。毛毛性急,我们又超了过去,一刻不停地向山谷另一端的最后一个坡走去。虽然气温有些下降,但仍然晴朗,我们希望尽快登顶后到那个无人看守的木屋过夜了,下山是不可能的了。翻过眼前这个坡,剩下的路就四平八稳的了,勃朗峰那个馒头一样的峰顶就在我们眼前。
走到山谷另一侧,风越来越大,表面的粉雪开始被吹起来,风刮在脸上已经颇有些割脸了。我大声地说明通常的攀登路线,是沿左边靠山脊的地方直接上去并翻过这个坡。在斜坡起步的地方发现了明显的路线痕迹。大概这里的风一直都很大,积雪没有淹没部分路线。但是一会儿痕迹消失了,毛毛选择向右上方的路线攀了一阵子,我再次提醒道应该从左边的山脊向上,当然山脊旁边不远就是意大利一侧的深渊。毛毛将信将疑地往左横切到山脊附近,攀登了几十米,又停了下来。上方路线的冰面状况很差,他很肯定地说“很危险,不能上!”
既然不能上,那只能再找其他的出路了,于是又切回原处继续向右上方攀登。上方的冰雪状况更差,直接向上攀登不可行,毛毛说应该走再下方一些的路线,于是三个人先后小心翼翼地倒攀了20来米。毛毛的主意是往右边横切,看看有没有出路。于是在离岩石不远的雪坡上,我们很小心地一点点横切。我走在结组最后,但每往前进一步,愈发觉得不安。研究过勃朗峰的攀登地图好多次了,没听说要往右边切;而且,雪坡边缘往右就是和山谷落差越来越大的岩壁。如果发生滑坠或者雪崩,断然没有逃生的可能!
切了30来米,我终于却步了,很肯定地说再下去要出事。僵持了阵,大家决定回到起步的地方好好看看再说。转身回撤,在斜坡起步点不远的地方,我一眼看见雪地上有条向左侧山脊横切的分道,离分岔口两三米远还有一只前人遗落的背包卡环。无疑,我刚才说的路线的确是前人的登顶路线。但既然毛毛也肯定地判断左侧山脊走不通,而往右的风险远远超出了理智的范畴。毛毛说,“要么,你再领头走左侧路线试试?”他已经不停地鼓励给大家几次了,只要可能,我们攀到半夜也要登顶勃朗峰。抬头看看天空,黑云早已经压了过来,顶峰还能模糊地看到,风也更大了。这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雪坡上消耗了2个多小时,到傍晚7点过了。应该上吗?说起来,有可能过的。或许面对上面的冰壁,我的判断和毛毛的不一样?
犹豫了一下,我回答道“今天肯定不能继续攀登了!太危险了。”
<五>你不是一个好的登山者!
默默地走到巨大的山谷平地,大家都在考量下一步。毛毛由衷感慨了一句“法国人的天气预报真准呀!”
风越来越强劲,我也把羽绒服套上了,天已经黑下来了。下一步怎么办?我们所处的地方毫无避风之处,气温迅速在下降。要么在这里露宿一夜?我们带了羽绒服和足够的食品,多熬过一天也没有问题。要是留在这里的话,明天也要面临前进还是回头的选择。天气已经变坏了,明天的情况一定更糟糕。范范基本一直沉默着,我和毛毛讨论后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是和高山警队联系,看看他们怎么说;二是准备在这里挖雪洞露宿。平台上没有手机信号,试了好一阵都不行,我有些放弃了,也不确定是否真的应该寻求援助。范范坐在地上背包上抽了今天第二支中华,然后开始耐心地挖筑雪洞了。我去匈牙利人帐篷借雪铲来一起挖,他们说没有,而且已经进睡袋休息了。
毛毛说,刚才从穆迪峰绳降下来的山脊上发过短信给过山下等待的小珺说还有2小时就能登顶。他建议我们攀登到平台左侧一个4300来米的山顶上去试试。一直攀登到山顶下方岩石边缘,果然断断续续有些手机信号。一手把住岩石,小心地拨弄电话,终于拨通了高山警队的电话。我把方位和情况简要地报告了一下,问他们有什么建议。值班人员建议我们呆在平台,明天早上再说。信号断了…再次拨通,他又询问了山上的情况,我们是哪里人、有没有其他人啥的…我试探着问他能不能有人来?他说让我过半小时再打过去,没有明确的答复来还是不来。呆在这个仅能立足的地方,时间过得很慢,十来分钟后,又拨了一次。这次,他告诉我们,有一组巡逻队在其他任务上,但是能来,让我们下去等着。
回到平台,范范已经挖好了能容纳三人的雪坑,用挖出的雪砖在迎风的一面码起了一堵60来公分高的挡风墙。我们赶紧都脱掉冰爪跳进雪坑坐在自己背包上,没有风顿时觉得舒服了很多。毛毛仍然说冷,说脚已经有些麻了。开始下雪了,雪花从黑黑的夜空中飘落进没有顶的雪坑。大家沉默着等待。
过了一阵子,远远地有盏灯从平台沙木尼方向靠过来,我赶紧爬出雪坑迎着灯光分举双手示意。直升机巨大的气浪顿时把雪墙给吹塌了,强烈的探射灯照射下,约约看见2个背包扔下来,两个身影跟着跳下来,然后飞机飞开了…两位精干的搜救队员关照我们都脱掉冰爪,和我们一块儿七手八脚把所有装备塞进背包。搜救队员简短给了几个指令,我们全部蹲下背对飞机来的方向等待直升机再次飞临。我们鱼贯爬进了机舱,里面还有3位队员。夜幕中的沙木尼显得很安静祥和,然而在机舱里却感觉到浓浓的紧张。强风中的高山夜航是很危险的!对他们能来救助,我们充满了感激和钦佩!落地时,晚上8点30分。从早上离开帐篷到打电话,我们连续攀登了近16个小时。
从山上到镇上的机场,至多也就花了15分钟。都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搜救人员应该是紧急呼叫来的。平安落地后,他们明显有些愤懑…我们像做错了事的学生样被叫进值班室去登记并接受质询。搜救队长是位三十多的高个儿。我努力地解释面临的情况和为什么寻求援助。对于是否应该呼叫,队长最终没有责备…气氛缓和了下来。
突然,队长看着我,定定地说了一句:“Tun’espasunbonalpinist!(你不是一个好的登山者!)”
心里一顿,不知如何应对,我还是硬着头皮问了一句,“Pourquoi(为什么)?”
“Tudevraist’arrêterpendantlapremièreheureoùtuasvulaneigedeplusde60centimètres.(在你出发后第一小时里,看见超过60公分的积雪时就应该放弃!)”
我彻底语塞…
<六>后记:我们准备好了去阿尔卑斯式吗?
第二天上午,我和毛毛第三次上Aiguilledumidi去拆帐篷。整个山区都笼罩在迷雾之中,在GPS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帐篷。又下起了雪,沙木尼又一整天大雨。找到借冰爪的尼古拉,毛毛好一阵感谢!除了一群日本游客,缆车里都是下撤的队伍。
9月2日,孙斌一行回到巴黎,开口就告诉我“你们走的路线是正确的!”在离开沙木尼前天,他们和ENSA的教练反方向穿越了同样的路线(除了攀岩的那段)。另外他还带来了个不幸的消息,ENSA一位资深的教练两天前带队进行基本技术训练时不幸坠崖殉职,整个学校被悲伤所笼罩。
这次考试,我们算及格了吗?路线选择和团队协作上,我们应该是合格了;16小时能够保持高度的兴奋,连续进行较高难度的高海拔攀登,从体质和技术方面来看应该不算很菜。对时间的把握显然是不及格,对冰雪和山的了解比自己以为的少得太多。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去阿尔卑斯式攀登吗?
换了你呢?你能在出发的第一个小时里决定停止吗?你会是一个更好的登山者吗??(作者:咖啡勺子)
然而2005年8月23日,在连续攀登了16小时,眼望顶峰时,我和两位伙伴却决定放弃,进而向高山警队求援。次日,当局公告后续一周不适合攀登勃朗峰。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攀登,也不是那么光彩,因为我们最终求援了。然而不登顶的结果,留给我们的体会和思考却断然比如果登顶带来的喜悦多很多。
<一>上山赶考
自我评价的话, 我们三位应该算菜鸟+级以上的山友了。范范和毛毛5月份登顶了宁金抗沙;毛毛更曾经无辅助氧气登顶过卓奥友;我攀登过一些山峰,定期参加攀岩和登山活动。我们都先后参加过登协的攀冰、登山培训课程;8月8日到13日一起完成了法国登山俱乐部举办的为期6天的“阿尔卑斯式完全自助”登山课程;8月20日刚和在沙木尼参加ENSA国际高山向导培训的孙斌一块儿攀登过ArêtedesCosmiques(难度AD的混合攀登路线)。
勃朗峰,海拔4810米,阿尔卑斯山脉主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最近的两个城市是法国的沙木尼(Chamonix)和意大利的库马叶(Courmayeur)。攀登勃朗峰有4条或者说3条常规路线,其中从意大利出发的常规路线和从法国出发的古特(Goûter)木屋路线在后半程相同;另两条分别是大穆勒路线(GrandMuletsRoutes)和三峰连穿路线(TroisMontBlancs)。勃朗峰几条常规路线难度都不大,即便是难度高些的“三峰连穿”都只能算PD+(有些难)。我们计划的是走‘三峰连穿’路线来回,从ColdesCosmiques(卡日密克山谷,3610米)出发,穿过两座山峰MontBlancduTacul(勃朗杜塔库峰,4248米)和MontMaudit(穆迪峰,4465米),最后登顶MontBlanc(勃朗峰,4810米)。按照所有的攀登指南和向导们的指点,从扎营地出发到登顶需要6到8个小时;而且在夏季,通常都有很多人攀登勃朗峰(最甚一天有3、4百人登顶),基本上按照人家踩出来的道走上山顶就行了。
一周之内,我们已经二进沙木尼了。8月15日那周本计划参加了向导节后就伺机攀登勃朗峰;结果连续下雨,便改去了意大利游玩,19日星期五再次回到那里。多方征求意见和察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发现22号和23号天气将变好,23号特别是晾瓦晴天,而后的天气又将糟糕。范范和毛毛的回国机票订在29日,我的假期也即将结束;也就是说,这两天是我们这次最后的机会了。经过讨论后,决定最稳妥的做法是22日下午进入ColduMidi扎营,23日尽早出发,登顶后立即原路返回,争取在下午3点钟之前回到沙木尼。我们的策略:不做第一组,跟着人家走,也免得迷路。
22日下午4点半左右,我们乘坐缆车到海拔3810米的Aiguilledumidi车站后赶紧接组沿山脊下到3610米的山腰宿营地。毛毛临行忘记了冰爪,幸运地遇到一位叫尼古拉的工作人员,在返程缆车末班前5分钟把自己的冰爪借给了毛毛,否则我们的攀登就只好一开始就结束了。结果,毛毛到底也搞不清楚把冰爪丢到哪儿去了。
宿营里已经有5顶帐篷,除了3位西班牙人外,都说是要去攀登勃朗峰的。不远的山梁上就是著名的卡日密克木屋,那里也应该有人准备去登勃朗峰的,看来我们会有不少人做伴的。于是享用了香甜的餐后蜜瓜后,我们便安心休息了。我把闹钟调到了次日凌晨2点。其余几组中,最早的也说要到3点半才出发。
<二>跟攀变先锋
凌晨2点半,毛毛率先醒来,前两周都是我叫他们俩起床,看来毛毛真的是进入状态了。帐外满天繁星,的确是个好天!
吃饱喝足,出发时已经是3点半了。我们把露营装备留在了卡日密克山谷,轻装出发,背包里只带了羽绒服、水和足够2天的食品、以及各自的照相机、手机。我额外带了大比例的地图和GPS。我们带了条60米的绳子,带了2支冰锥和一支雪椎。昨晚,毛毛把登顶后三人分别要发的短信都已经编写好了。
范范走在接组的前端,毛毛居中,我走最后。按照指南,从宿营地攀登到山脊的塔库山谷需要两个半小时左右,这段路线的危险在于裂缝和悬冰区,要小心快速通过。出发时,已经有人在我们前面了,后面还有人从缆车站下来,木屋上也有头灯探照过来。大约1小时后,我们赶上了前面一个三人结组,他们正在厚厚的积雪中奋力而缓慢地攀登。简单交谈,得知对方来自前前南斯拉夫,他们已经是第一组了。无意抢人家的头彩,我们紧随其后。。一阵子,对方问‘你们是否很强?’原来是希望我们领攀,在深至膝盖的积雪中攀登无疑是件极耗体力的事儿。两队人达成协议轮流开路,并说好要一起攀登到勃朗峰顶。
连续几天的降雪早就将陡峭雪坡上前人走过的痕迹掩埋了;对方说对路线很了解,然而确认后发现大家其实都是第一次。没有现成的路线,只得不时停下来讨论。到了冰川中部,豁然一条巨大的裂缝横亘在眼前。在脊上小心来回走了两遍,我们决定从下部的雪桥爬过去。用三人结组过河的方法,我们先后匍匐着过了这个不牢靠的雪桥;斯拉夫人犹豫了阵子也跟了上来。余下一段是头顶悬冰川的路线,要么直上,要么走右侧斜坡。由于担心右侧斜坡积雪不牢,我们仍然选择了直上。终于翻上了巨大的平台,回望时,朝阳已经把山谷映成了金色,异常美丽!
我们攀登这一段路线竟然用了4个半小时。怎么办?这样状况的积雪,登顶后原路返回可能很危险。就在7月下旬,我们起攀的地方发生过一次巨大的雪崩,吞噬了3位登顶后下撤至此的英国人。我们决定登顶后从相对最安全的古特木屋路线下撤,帐篷等回去后再上来撤了。但按照目前这个速度,有可能完攀不了,而明天就要变天了,那么今天的目标至少是要登顶,并下到顶峰另一侧无人看守的瓦勒木屋RefugeVallot(4362米)过夜,明天再继续从古特木屋路线下撤。原地站着休息了片刻,我们赶紧补充了些能量,拍了些照片,范范抽了今天第一支烟,另一支要等很多个小时之后了。
说好要和我们共进退的另三位,喃喃地说‘太晚了’。祝我们好运后,他们目送我们沿ColduTacul(塔库山谷)向第二座山峰出发了。此时,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放弃的念头,天气这么好,法国夏季的白天很长,巴黎的8月甚至要到晚上11点才天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时间。
<三>无心插柳攀高峰
经过前两周的磨合,我们已经是一队默契的攀登伙伴了。范范和毛毛的体力出众、意志坚强,有不错的高海拔经验;我则对冰岩路线和技术操作信心稍大些。三个人轮流着开路并不断地评估和调整攀登路线。远远地,我向两位同伴指示了MontMaudit(穆迪峰)段传统的攀登路线(图中绿色路线),先从覆盖整个北坡的冰川底部斜切至中央部位,沿冰川大部35度的雪坡直上至近乎垂直的冰川根部,再从右边45度的斜坡攀上峰顶右下侧200多米的山肩,从山肩再横切继续攀登余下的路程。
还未接近冰川,远远就看见斜坡底部有一堆堆的雪崩残骸。连续降雪数日后刚晴了才一天,在这样的雪坡上发生雪崩的概率太高了。范范仍然前导开路。随着我们越走越近,愈发感觉到传统的路线走不得。再一次停下来讨论路线,毛毛建议从左侧的一条看似‘机耕道’的悬冰川边上直接上去。范范攀了10来米感觉比较玄,小心翼翼倒攀下来。换我领攀接下去的几段路线,冰面很脆弱,而且是中空的。继续攀了20来米,范范说没绳了,把背包里余下的30米绳取出来,结果发现给缠绕得乱七八糟无法理开。只得勉强找到一两处相对牢靠的冰面作保护站,让他们俩先后上来再继续攀登。如果我们不是采用向导带客户的短绳结组法,并采取行进中用冰锥和雪椎作保护点的方式,应该可以大大缩短。
高山警队的直升机飞过来,到跟前仔细看看我们后继续巡逻去了其他地方。
直上过了悬冰区,冰川的整体一览无遗,再次确认了传统路线不可行,经过理智的比较,我们决定继续直上,到最上发悬冰处向左横切到山脊,再沿着山脊去走。换作毛毛领攀,走几步就确认了这是个正确的判断,积雪层越来越松软,其他横切的路线面临雪崩的危险都是非常大的。接近悬冰川的最后5、6米处,走在第二位的范范试了好一阵都因脚下雪太松上不了,我超上去和毛毛一块压镐作上方保护,范范终于几乎跪着攀了上来。
回头一看,下方居然有两个人踩着我们的路线正一路往上攀登。踩前人的脚印,速度显然快多了。
再次压镐相互保护过了悬冰下的裂缝横切到了左边山脊,我们松了口气,赶紧嚼了几口巧克力。山脊风强劲,我们赶快穿上外套,抓紧时间攀向最高处的岩石下方。毛毛建议从岩石下边的冰壁攀上去,我则认为应该从山脊攀上去,抬头就能看出来一条狭窄的通道直接到山顶。除了起步的一个2米多的垂直壁外其余的路线都是4级路线,但有不同程度的积雪覆盖,看上去岩石壁比较破碎。由于只带了2支冰锥,想想后我决定应该走山脊。试了好几次,终于用冰镐钩好一个牢固的点翻上了岩石。这样的地方不能采用行进保护的方式。毛毛在下面不停地叫冷催促,我赶紧找到牢固的岩石裂缝作保护点。毛毛象刘连满一样把范范驮举着上了第一段岩壁后也跟了上来。这一路,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小心,还得提防落石。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终于我们都翻上了山顶。而跟来的两位选择了岩石下的攀冰路线,还先于我们到达右侧的山脊。
山顶很小,但此时的风光已经是此次攀登极好的回报了。穆迪峰的是三座峰当中最难的一个,我们没有因循传统的路线而是随机应变,居然也闯出了这样一条路线,个人感觉难度是AD+或者D了。后来,认真查看过穆迪峰现有的路线,居然没有找到有人走这条混合路线登顶的记录。用这样的方式顺利攀上4465米的峰顶,令人信心大增。
<四>勃朗峰就在眼前
跟来的两位是匈牙利人,他们是带了露营装备的,计划到穆迪峰另一侧的ColdelaBrenva就扎营,明天才冲顶。他们明显是打算了继续跟在我们后面,虽然先到山脊,却迟迟不愿动身下山。毛毛领头沿着山脊向右下方走了一百多米,这一侧的坡度还要大些,看来不可能从雪坡下去。我建议从左侧有岩石暴露的山脊绳降下去。匈牙利人建议我们把绳子合起来,这倒是个好主意。于是5个人先后下到了山肩。这时大概已经是4点半了,毛毛和范范在等待我们绳降的间歇里已经把羽绒衣套上了。从这里到勃朗峰顶还有2小时的路程。
匈牙利人终于决定领头继续下山,当中领头的一位先后滑坠了几次。毛毛性急,我们又超了过去,一刻不停地向山谷另一端的最后一个坡走去。虽然气温有些下降,但仍然晴朗,我们希望尽快登顶后到那个无人看守的木屋过夜了,下山是不可能的了。翻过眼前这个坡,剩下的路就四平八稳的了,勃朗峰那个馒头一样的峰顶就在我们眼前。
走到山谷另一侧,风越来越大,表面的粉雪开始被吹起来,风刮在脸上已经颇有些割脸了。我大声地说明通常的攀登路线,是沿左边靠山脊的地方直接上去并翻过这个坡。在斜坡起步的地方发现了明显的路线痕迹。大概这里的风一直都很大,积雪没有淹没部分路线。但是一会儿痕迹消失了,毛毛选择向右上方的路线攀了一阵子,我再次提醒道应该从左边的山脊向上,当然山脊旁边不远就是意大利一侧的深渊。毛毛将信将疑地往左横切到山脊附近,攀登了几十米,又停了下来。上方路线的冰面状况很差,他很肯定地说“很危险,不能上!”
既然不能上,那只能再找其他的出路了,于是又切回原处继续向右上方攀登。上方的冰雪状况更差,直接向上攀登不可行,毛毛说应该走再下方一些的路线,于是三个人先后小心翼翼地倒攀了20来米。毛毛的主意是往右边横切,看看有没有出路。于是在离岩石不远的雪坡上,我们很小心地一点点横切。我走在结组最后,但每往前进一步,愈发觉得不安。研究过勃朗峰的攀登地图好多次了,没听说要往右边切;而且,雪坡边缘往右就是和山谷落差越来越大的岩壁。如果发生滑坠或者雪崩,断然没有逃生的可能!
切了30来米,我终于却步了,很肯定地说再下去要出事。僵持了阵,大家决定回到起步的地方好好看看再说。转身回撤,在斜坡起步点不远的地方,我一眼看见雪地上有条向左侧山脊横切的分道,离分岔口两三米远还有一只前人遗落的背包卡环。无疑,我刚才说的路线的确是前人的登顶路线。但既然毛毛也肯定地判断左侧山脊走不通,而往右的风险远远超出了理智的范畴。毛毛说,“要么,你再领头走左侧路线试试?”他已经不停地鼓励给大家几次了,只要可能,我们攀到半夜也要登顶勃朗峰。抬头看看天空,黑云早已经压了过来,顶峰还能模糊地看到,风也更大了。这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雪坡上消耗了2个多小时,到傍晚7点过了。应该上吗?说起来,有可能过的。或许面对上面的冰壁,我的判断和毛毛的不一样?
犹豫了一下,我回答道“今天肯定不能继续攀登了!太危险了。”
<五>你不是一个好的登山者!
默默地走到巨大的山谷平地,大家都在考量下一步。毛毛由衷感慨了一句“法国人的天气预报真准呀!”
风越来越强劲,我也把羽绒服套上了,天已经黑下来了。下一步怎么办?我们所处的地方毫无避风之处,气温迅速在下降。要么在这里露宿一夜?我们带了羽绒服和足够的食品,多熬过一天也没有问题。要是留在这里的话,明天也要面临前进还是回头的选择。天气已经变坏了,明天的情况一定更糟糕。范范基本一直沉默着,我和毛毛讨论后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是和高山警队联系,看看他们怎么说;二是准备在这里挖雪洞露宿。平台上没有手机信号,试了好一阵都不行,我有些放弃了,也不确定是否真的应该寻求援助。范范坐在地上背包上抽了今天第二支中华,然后开始耐心地挖筑雪洞了。我去匈牙利人帐篷借雪铲来一起挖,他们说没有,而且已经进睡袋休息了。
毛毛说,刚才从穆迪峰绳降下来的山脊上发过短信给过山下等待的小珺说还有2小时就能登顶。他建议我们攀登到平台左侧一个4300来米的山顶上去试试。一直攀登到山顶下方岩石边缘,果然断断续续有些手机信号。一手把住岩石,小心地拨弄电话,终于拨通了高山警队的电话。我把方位和情况简要地报告了一下,问他们有什么建议。值班人员建议我们呆在平台,明天早上再说。信号断了…再次拨通,他又询问了山上的情况,我们是哪里人、有没有其他人啥的…我试探着问他能不能有人来?他说让我过半小时再打过去,没有明确的答复来还是不来。呆在这个仅能立足的地方,时间过得很慢,十来分钟后,又拨了一次。这次,他告诉我们,有一组巡逻队在其他任务上,但是能来,让我们下去等着。
回到平台,范范已经挖好了能容纳三人的雪坑,用挖出的雪砖在迎风的一面码起了一堵60来公分高的挡风墙。我们赶紧都脱掉冰爪跳进雪坑坐在自己背包上,没有风顿时觉得舒服了很多。毛毛仍然说冷,说脚已经有些麻了。开始下雪了,雪花从黑黑的夜空中飘落进没有顶的雪坑。大家沉默着等待。
过了一阵子,远远地有盏灯从平台沙木尼方向靠过来,我赶紧爬出雪坑迎着灯光分举双手示意。直升机巨大的气浪顿时把雪墙给吹塌了,强烈的探射灯照射下,约约看见2个背包扔下来,两个身影跟着跳下来,然后飞机飞开了…两位精干的搜救队员关照我们都脱掉冰爪,和我们一块儿七手八脚把所有装备塞进背包。搜救队员简短给了几个指令,我们全部蹲下背对飞机来的方向等待直升机再次飞临。我们鱼贯爬进了机舱,里面还有3位队员。夜幕中的沙木尼显得很安静祥和,然而在机舱里却感觉到浓浓的紧张。强风中的高山夜航是很危险的!对他们能来救助,我们充满了感激和钦佩!落地时,晚上8点30分。从早上离开帐篷到打电话,我们连续攀登了近16个小时。
从山上到镇上的机场,至多也就花了15分钟。都已经过了下班时间,搜救人员应该是紧急呼叫来的。平安落地后,他们明显有些愤懑…我们像做错了事的学生样被叫进值班室去登记并接受质询。搜救队长是位三十多的高个儿。我努力地解释面临的情况和为什么寻求援助。对于是否应该呼叫,队长最终没有责备…气氛缓和了下来。
突然,队长看着我,定定地说了一句:“Tun’espasunbonalpinist!(你不是一个好的登山者!)”
心里一顿,不知如何应对,我还是硬着头皮问了一句,“Pourquoi(为什么)?”
“Tudevraist’arrêterpendantlapremièreheureoùtuasvulaneigedeplusde60centimètres.(在你出发后第一小时里,看见超过60公分的积雪时就应该放弃!)”
我彻底语塞…
<六>后记:我们准备好了去阿尔卑斯式吗?
第二天上午,我和毛毛第三次上Aiguilledumidi去拆帐篷。整个山区都笼罩在迷雾之中,在GPS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帐篷。又下起了雪,沙木尼又一整天大雨。找到借冰爪的尼古拉,毛毛好一阵感谢!除了一群日本游客,缆车里都是下撤的队伍。
9月2日,孙斌一行回到巴黎,开口就告诉我“你们走的路线是正确的!”在离开沙木尼前天,他们和ENSA的教练反方向穿越了同样的路线(除了攀岩的那段)。另外他还带来了个不幸的消息,ENSA一位资深的教练两天前带队进行基本技术训练时不幸坠崖殉职,整个学校被悲伤所笼罩。
这次考试,我们算及格了吗?路线选择和团队协作上,我们应该是合格了;16小时能够保持高度的兴奋,连续进行较高难度的高海拔攀登,从体质和技术方面来看应该不算很菜。对时间的把握显然是不及格,对冰雪和山的了解比自己以为的少得太多。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去阿尔卑斯式攀登吗?
换了你呢?你能在出发的第一个小时里决定停止吗?你会是一个更好的登山者吗??(作者:咖啡勺子)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