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际前由德国人设计的胡里山炮台如今已经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而炮台中那尊饱经风霜的“世界古炮王”也杂海风吹拂中锈迹斑斑,日渐衰老。
撰文/胡汉辉
爆炸——急性发作的恐慌
现场“会诊”开始不久,随着炮口仰角的摇低和大炮尾部上翘,一个圆凹型状的东西逐渐显露,外观类似现代火炮中“一体式”炮弹的“底火”——“问题非常严重,有一颗炮弹卡壳在弹膛里,只要一不小心触动底火,炮弹起爆,大炮和炮台全都完蛋!”一位在场的专家论断:“如果从炮口退弹,也势必撞击弹头的撞针,同样是爆炸与毁灭的惨局!”现场的 空气仿佛突然凝固了……
厦门胡里山炮台的这尊克虏伯大炮在海风中屹立已经整整113个年头了。自从1893年从德国家乡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战争的考验和海洋气候带来的各种侵蚀,已使它全身锈迹斑斑。荷载着该炮50多吨重量的中心主轴是该炮旋转的中枢神经,其状况更可以用“病入膏肓”来形容!好像一个腹腔生了毒瘤的病人,病灶如果不彻底切除,肯定活不长;主轴里外的锈蚀如果得不到彻底的修复,大炮也必定会最终锈蚀倒塌。世界惟一完整现存在原址上的巨型钢质文物难道就要这样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掉?情况危机之下,几位国内火炮专家受邀前来为大炮“汇诊把脉”。这一把脉不要紧,一位专家的“爆炸论”语惊四座。
“爆炸论”一出,我们当机立断,抬高炮口仰角,把大炮尾部深深藏匿在炮架底下,并派保安人员,日夜守护,防止大炮底火被触动,稀世文物毁于一旦。“底火”好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大炮和整个炮台的安全。如何化解这场“危机”?福建省文物局的领导指示:解铃还需系铃人……到德国埃森找克虏伯档案馆的博士们,请他们帮忙!
在美丽的巴尔登尼湖畔的胡格尔山庄,我们急切地找到了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专家们。他们早已准备好了1869年至1875年间由中国驻德公使李凤苞翻译的《子药准则》、《克虏伯炮图说》等相关记录克虏伯大炮功能、原理、使用、兵法操练以及保护维修的书籍以及数百卷微型胶卷供我们寻找所需的相关历史资料。资料显示胡里山炮台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采用的是药包分装式炮弹。也就是说在发射时将弹丸、药包和点火具分三次装填,最后用炮闩来密闭。使用时通过炮闩中心的火门管孔拉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能量巨大的气体,高速把弹丸送出炮口。炮弹发射后,炮闩又回到原状。这时我们恍然大悟,我们专家所发现的“底火”原来是炮尾所裸露的炮闩火门管孔——一场虚惊终于被化解了!
临离开胡格尔山庄别墅的时候,德方几位博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克虏伯家族从十六世纪开始生产火炮,在二战期间更是生产了无数的大炮供应各参战国,现在仅存一门280毫米的克虏伯海岸炮完整保留在厦门胡里山炮台……我们无法用金钱来判断这座珍贵文物的价值,你们可要保护好它!”他们还幽默地说:“大炮在你们手中,‘病人’也在你们家里,希望你们当好医生,通过观察、积累,掌握更多的‘临床经验’,这样 ‘病人’才可以安全地度过‘危险期’。相信你们将来一定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锈蚀——寻找慢性病变的主因
面对克虏伯大炮这座稀世的巨型钢质文物,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随着“爆炸论”的不攻自破,“古炮王”暂时躲过了毁灭性“急性病”的发作,但是慢性锈蚀的不断困扰已经使得它老态龙钟,状态岌岌可危。面对日益衰弱的“病人”,我首先尝试找到它“病变”的真正原因——这还得从炮台环境入手。
胡里山炮台当年由普鲁士将军之子、德国退役陆军少尉汉纳根设计,是一座结合“西洋式”设计方案与“闽南式”建筑材料的半地堡半城垣式,可360o旋转的完全敞开式炮台。汉纳根根据厦门海域的海潮状况﹑风力风速状况﹑空气湿度与温度状况以及现场地形,将主炮台设计修建在距海平面25米的高处,同时将炮阵地的小弹药库、暗道、战坪、壕沟、兵营、操练场、地下排练系统等配套设施有机地连成一片。此外,他在充分考虑海风流向、空气对流、阳光与潮汐、紫外线照射等诸多因素之后,将炮台地下水的出口埋设在地下12米深处,然后引入大海。这样,即使有台风和雨季频繁困扰,以及酸雨与海洋盐雾的侵蚀,合理的设计都使主炮台的克虏伯巨炮在其后的44年风雨中昂然挺立,毫发未损。然而,情况在1937年的海战之后发生了改变。
1937年9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侵略厦门,为了有效保护守军的生命安全,厦门海军司令黄涛下令在胡里山炮台的东、西主炮台及其炮阵地上建筑大型的钢筋水泥掩体。主炮台掩体周长46.5米,高4.65米,墙厚1.75米,掩体顶部厚0.6米。大炮炮口的扫射域宽度仅8.5米,高2.55米;大炮的后部的预留口宽也只有5.1米,高2.55米。与炮阵地相配套的有长达52米的暗道,小弹药库也全部用钢筋水泥加盖掩体。主炮位左右后侧惟一可以作为通风口的炮弹输送门宽仅3米,高1.8米;暗道两侧的进出口也只有宽1.15米,高1.8米。如此一来,原设计的依靠自然通风的炮阵地被完全封闭,风势流通力度和自然通风系统受到掩体的填塞和阻挡。 每当台风、海雾来袭和雨季到来之际,酸雨、海雾就会顺着风势刮入主炮位掩体内,饱含腐蚀物质的酸雨雨水及其空气中的灰尘、污物以及沿岸海雾气中所含浓烈的氯,都淤积于主炮位及其大炮的底部。这些腐蚀性很强的元素得不到自然风力及时的吹干和适时的除湿,同时也由于大炮阵地上的掩体遮盖了阳光与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无法自行蒸发﹑烘干,因此就和钢质文物中的碳产生了物理和化学反应,产生腐蚀,加速了大炮底部钢链护板的腐烂残断。找到了巨型钢质文物的真实“病变原因”,这只能是对其“动手术”的前奏曲,但是最为关键的措施是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来。
三大文本——七年编制的“治疗方案”
这尊“病魔缠身”的“古炮王”所组合的零部件,如炮管、炮闩、高低起落架、方向机构、提弹机及配重机构等等共有十一项硕大无比的部件。单大炮的螺丝、铆钉就有大小2752颗,总维修面积达600平方米;必须深度维修的“死角”众多,大到长11.2米、重44吨的炮管,小到直径只有15毫米的插梢吊环。大大小小的机械零件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要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实施妥善的保护,我们需要一整套完整翔实的数据、资料、图纸作为修复保护的依据,否则只会在“盲人摸象”的过程中贻误病情。然而详尽的资料又在哪里?
磨剑先知铸剑人——又是在德国埃森山庄别墅,我们找到了克虏伯家族从16世纪开始研制的各种类型、不同口径的大炮资料以及钢质元素数据、资料。之后我们将这些数据与胡里山炮台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进行综合比较,针对大炮的不同部位进行取样、化验。我们又收集了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环境的相关检测数据,从而分析钢质文物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受到的腐蚀影响。我们还有幸在德国、香港、日本档案库里找到了李凤苞关于克虏伯大炮的系列译著以及由德国教官瑞乃尔集译的《克虏伯海岸炮管理法》,为我们用现代科学手段比较和佐证检测成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在历经了7个春秋的潜心研究之后,“三大文本”——维修保护技术文本、施工方案、总装图纸终于在2005年10月完成并通过了国内外专家的论证。在论证会上,英国铁器文物专家哈理森博士称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维修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三大文本”是这一伟大工程行之有效的总体工程指南。然而,“治疗方案”的成功实施,还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医护团队。我们幸运地选择了北方重工业特种机械厂——一支从理论到实践技术都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施工团队。更为难得的是,北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克虏伯大炮全炮每一机械部件资料,不仅能够在瞬息之间毫无误差地读出全炮每一个零件的专业名称和每一部件的“表面积”,而且深谙大炮内在的机械原理及其防腐、防锈及其除锈的处理方法。我们和北方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们达成共识:遵照《技术文本》要求,对巨型钢质文物的修复,不能仅仅局限在表层封护的“面膜秀”,而必须“表里兼修”,确保它能在更长时间的岁月磨砺下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看着古炮王在修复团队的不断努力下,物质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原真性日益显露,逐渐走上了康复之路,每一个曾经为它而日夜担忧的人终于释怀了。这时,我们收到了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贺电:为了和平,成功修复克虏伯古炮,这是你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荣幸。你们为人类留下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将给人类带来永恒的记忆和快乐!
爆炸——急性发作的恐慌
现场“会诊”开始不久,随着炮口仰角的摇低和大炮尾部上翘,一个圆凹型状的东西逐渐显露,外观类似现代火炮中“一体式”炮弹的“底火”——“问题非常严重,有一颗炮弹卡壳在弹膛里,只要一不小心触动底火,炮弹起爆,大炮和炮台全都完蛋!”一位在场的专家论断:“如果从炮口退弹,也势必撞击弹头的撞针,同样是爆炸与毁灭的惨局!”现场的 空气仿佛突然凝固了……
厦门胡里山炮台的这尊克虏伯大炮在海风中屹立已经整整113个年头了。自从1893年从德国家乡飘洋过海来到这里,战争的考验和海洋气候带来的各种侵蚀,已使它全身锈迹斑斑。荷载着该炮50多吨重量的中心主轴是该炮旋转的中枢神经,其状况更可以用“病入膏肓”来形容!好像一个腹腔生了毒瘤的病人,病灶如果不彻底切除,肯定活不长;主轴里外的锈蚀如果得不到彻底的修复,大炮也必定会最终锈蚀倒塌。世界惟一完整现存在原址上的巨型钢质文物难道就要这样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掉?情况危机之下,几位国内火炮专家受邀前来为大炮“汇诊把脉”。这一把脉不要紧,一位专家的“爆炸论”语惊四座。
“爆炸论”一出,我们当机立断,抬高炮口仰角,把大炮尾部深深藏匿在炮架底下,并派保安人员,日夜守护,防止大炮底火被触动,稀世文物毁于一旦。“底火”好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大炮和整个炮台的安全。如何化解这场“危机”?福建省文物局的领导指示:解铃还需系铃人……到德国埃森找克虏伯档案馆的博士们,请他们帮忙!
在美丽的巴尔登尼湖畔的胡格尔山庄,我们急切地找到了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专家们。他们早已准备好了1869年至1875年间由中国驻德公使李凤苞翻译的《子药准则》、《克虏伯炮图说》等相关记录克虏伯大炮功能、原理、使用、兵法操练以及保护维修的书籍以及数百卷微型胶卷供我们寻找所需的相关历史资料。资料显示胡里山炮台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采用的是药包分装式炮弹。也就是说在发射时将弹丸、药包和点火具分三次装填,最后用炮闩来密闭。使用时通过炮闩中心的火门管孔拉火点燃发射药,产生能量巨大的气体,高速把弹丸送出炮口。炮弹发射后,炮闩又回到原状。这时我们恍然大悟,我们专家所发现的“底火”原来是炮尾所裸露的炮闩火门管孔——一场虚惊终于被化解了!
临离开胡格尔山庄别墅的时候,德方几位博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克虏伯家族从十六世纪开始生产火炮,在二战期间更是生产了无数的大炮供应各参战国,现在仅存一门280毫米的克虏伯海岸炮完整保留在厦门胡里山炮台……我们无法用金钱来判断这座珍贵文物的价值,你们可要保护好它!”他们还幽默地说:“大炮在你们手中,‘病人’也在你们家里,希望你们当好医生,通过观察、积累,掌握更多的‘临床经验’,这样 ‘病人’才可以安全地度过‘危险期’。相信你们将来一定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锈蚀——寻找慢性病变的主因
面对克虏伯大炮这座稀世的巨型钢质文物,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随着“爆炸论”的不攻自破,“古炮王”暂时躲过了毁灭性“急性病”的发作,但是慢性锈蚀的不断困扰已经使得它老态龙钟,状态岌岌可危。面对日益衰弱的“病人”,我首先尝试找到它“病变”的真正原因——这还得从炮台环境入手。
胡里山炮台当年由普鲁士将军之子、德国退役陆军少尉汉纳根设计,是一座结合“西洋式”设计方案与“闽南式”建筑材料的半地堡半城垣式,可360o旋转的完全敞开式炮台。汉纳根根据厦门海域的海潮状况﹑风力风速状况﹑空气湿度与温度状况以及现场地形,将主炮台设计修建在距海平面25米的高处,同时将炮阵地的小弹药库、暗道、战坪、壕沟、兵营、操练场、地下排练系统等配套设施有机地连成一片。此外,他在充分考虑海风流向、空气对流、阳光与潮汐、紫外线照射等诸多因素之后,将炮台地下水的出口埋设在地下12米深处,然后引入大海。这样,即使有台风和雨季频繁困扰,以及酸雨与海洋盐雾的侵蚀,合理的设计都使主炮台的克虏伯巨炮在其后的44年风雨中昂然挺立,毫发未损。然而,情况在1937年的海战之后发生了改变。
1937年9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侵略厦门,为了有效保护守军的生命安全,厦门海军司令黄涛下令在胡里山炮台的东、西主炮台及其炮阵地上建筑大型的钢筋水泥掩体。主炮台掩体周长46.5米,高4.65米,墙厚1.75米,掩体顶部厚0.6米。大炮炮口的扫射域宽度仅8.5米,高2.55米;大炮的后部的预留口宽也只有5.1米,高2.55米。与炮阵地相配套的有长达52米的暗道,小弹药库也全部用钢筋水泥加盖掩体。主炮位左右后侧惟一可以作为通风口的炮弹输送门宽仅3米,高1.8米;暗道两侧的进出口也只有宽1.15米,高1.8米。如此一来,原设计的依靠自然通风的炮阵地被完全封闭,风势流通力度和自然通风系统受到掩体的填塞和阻挡。 每当台风、海雾来袭和雨季到来之际,酸雨、海雾就会顺着风势刮入主炮位掩体内,饱含腐蚀物质的酸雨雨水及其空气中的灰尘、污物以及沿岸海雾气中所含浓烈的氯,都淤积于主炮位及其大炮的底部。这些腐蚀性很强的元素得不到自然风力及时的吹干和适时的除湿,同时也由于大炮阵地上的掩体遮盖了阳光与紫外线的直接照射,无法自行蒸发﹑烘干,因此就和钢质文物中的碳产生了物理和化学反应,产生腐蚀,加速了大炮底部钢链护板的腐烂残断。找到了巨型钢质文物的真实“病变原因”,这只能是对其“动手术”的前奏曲,但是最为关键的措施是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来。
三大文本——七年编制的“治疗方案”
这尊“病魔缠身”的“古炮王”所组合的零部件,如炮管、炮闩、高低起落架、方向机构、提弹机及配重机构等等共有十一项硕大无比的部件。单大炮的螺丝、铆钉就有大小2752颗,总维修面积达600平方米;必须深度维修的“死角”众多,大到长11.2米、重44吨的炮管,小到直径只有15毫米的插梢吊环。大大小小的机械零件让人看了眼花缭乱。要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实施妥善的保护,我们需要一整套完整翔实的数据、资料、图纸作为修复保护的依据,否则只会在“盲人摸象”的过程中贻误病情。然而详尽的资料又在哪里?
磨剑先知铸剑人——又是在德国埃森山庄别墅,我们找到了克虏伯家族从16世纪开始研制的各种类型、不同口径的大炮资料以及钢质元素数据、资料。之后我们将这些数据与胡里山炮台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进行综合比较,针对大炮的不同部位进行取样、化验。我们又收集了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环境的相关检测数据,从而分析钢质文物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受到的腐蚀影响。我们还有幸在德国、香港、日本档案库里找到了李凤苞关于克虏伯大炮的系列译著以及由德国教官瑞乃尔集译的《克虏伯海岸炮管理法》,为我们用现代科学手段比较和佐证检测成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在历经了7个春秋的潜心研究之后,“三大文本”——维修保护技术文本、施工方案、总装图纸终于在2005年10月完成并通过了国内外专家的论证。在论证会上,英国铁器文物专家哈理森博士称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维修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三大文本”是这一伟大工程行之有效的总体工程指南。然而,“治疗方案”的成功实施,还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医护团队。我们幸运地选择了北方重工业特种机械厂——一支从理论到实践技术都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施工团队。更为难得的是,北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克虏伯大炮全炮每一机械部件资料,不仅能够在瞬息之间毫无误差地读出全炮每一个零件的专业名称和每一部件的“表面积”,而且深谙大炮内在的机械原理及其防腐、防锈及其除锈的处理方法。我们和北方厂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们达成共识:遵照《技术文本》要求,对巨型钢质文物的修复,不能仅仅局限在表层封护的“面膜秀”,而必须“表里兼修”,确保它能在更长时间的岁月磨砺下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看着古炮王在修复团队的不断努力下,物质层面和知识层面的原真性日益显露,逐渐走上了康复之路,每一个曾经为它而日夜担忧的人终于释怀了。这时,我们收到了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贺电:为了和平,成功修复克虏伯古炮,这是你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荣幸。你们为人类留下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将给人类带来永恒的记忆和快乐!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