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山花行
春游山花行
景观国道——看景别开车
忘了交待同车的还有杂志社的摄影师叫做菠萝,一位染着金发的80后,这小子不知怎么就那么迎合老慈的胃口,俩人一点儿没有传说中的代沟。自打一出县城,老慈便开始口若悬河地背诵一系列数字,什么怀柔88.7%是山区、75%的绿化率,以及有多少旅游景点、多少民俗旅游村户、去年五一游客高达多少万等等,这些枯燥的数字几乎要让菠萝同学昏睡过去。于是老慈开始提问,当他得知菠萝老家大连的,又开始讲自己在大连当兵的青春岁月,并沿途解说这条山沟和那道河流在他小时候的样子,以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山乡巨变。曾经驾摩托万里走单骑穿越新疆、自称“读书之后本以为看尽沧桑,旅行之后才懂得洗尽铅华”的金发菠萝同学经老慈指点、望着车窗外满山鱼鳞一样密布的人造林大声兴叹道:把这么多荒山变绿,劳动人民真伟大啊!开车的老杨忽然很反动地接茬道:1958年把长了几百上千年的山林一下就全砍了,那些毁山的人更伟大呢!
沿111国道越往北,山花越烂漫。车过雁栖湖,道路变得幽静而婀娜,车里也变得安静起来。山形复杂,路的曲线温柔乖巧地拦腰缠抱着山体,车行进在这样的路上,与平素城里横平竖直的体验决然两样,像极了欧洲的乡间小道,路的本身便有种浪漫气息,遑论路边整座整座的山上遍开桃花、梨花和杏花,放眼望去,绵延数十里山花连成一片,仿佛层层叠叠的花的浪涛,驾车其间,便是在花海上冲浪了。我这么形容是不是有点夸张呢?反正上次我去木城涧那边爬山的时候,只是看到一面山坡的杏花,就已经激动得不行了。
好几次,我们不忍就这样走马观花,就着路边停车,感叹着湖光山色。湖面上,山民泛起竹筏,湖边踱着骏马,山峰也很隽秀,更比南方的多出些硬朗。虽然此时的山林还在深灰调的沉睡中,可是河流湖泊早已泛起青绿的底色,岸边深黄色的芦苇丛中,也新抽出嫩绿的草尖,敏于春暖的花儿也已开始飘零,芽头鼓胀,随时准备爆出鲜嫩的新叶,也许只消一天艳阳一夜细雨,这苍莽群山就绿比江南。
菠萝端着相机在花间在路基在河边不停地跳跃,踅摸着最佳的取景。老慈说,从青龙峡边的河防口村一直往北到汤河口镇的约八十里国道,是北京和华北地区第一条旅游景观公路,去年底由交通部直接参与进行了规划建设,这段路沿途景点十分密集,两边有著名的青龙峡、百泉山、幽谷神潭、云蒙山、龙潭涧、琉璃庙等。难怪呢,这一路路况这么理想,拐弯柔和设施齐全不说,很多较高路段还设有观景台,专供人停车赏景,所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游山的安全行走原则被搬用到这样一条容易让驾车人走神的美景公路上,实在人性化得很。
途经汤河汇入白河的“人”字形河口,就到了景观路段的终点汤河口镇,沿汤河继续往北,一路风光并未因景观路段的终结而减色,谈笑间,原本觉得遥远的喇叭沟门乡忽然就出现在眼前。正当大家急吼吼地闯进一间餐厅准备饕餮一番的时候,菠萝胸前臀后一通乱拍,宣布手机丢了,想来是丢在了上窜下跳地拍照的湖边。
高悬八旗的乡政府
虽然丢了手机菠萝的心里一定比菠萝还酸,但有酒喝的菠萝是镇定的,几杯酒下肚的老慈试图让他相信在回程路过湖边时还能找到自己的手机,我也认为找到的可能性不低于百分之一。
吃完饭,走到乡政府广场,才想起来忘了记下吃的是什么,只记得有些好吃的山野菜和满族特色的酱肉和点心。广场上高高飘扬着一排大旗,颇有点国际机构的气派,奇怪的是,
旗子都是三角形的,定睛一看,竟分别是满族的八旗。这可真是少见也。老慈说,这喇叭沟门乡是满族乡,8000乡民有43%是满族,总面积302平方公里,也是北京市位置最北面积最大的乡,名为乡,实与镇同级。满族乡的旅游自然少不了民俗牌,据说民俗旅游接待户有150家,去年一共接待了10万游客。这怀柔区政府也够下本的,当初对乡里搞民俗接待的人家,一经验收合格,每户奖励3000—5000元!厕所改造得好的再加500元,并给每家一两万元的贷款。而且,这些为我们做农家饭的人家,在礼仪、民俗手工、餐饮厨艺、民族舞蹈,也都是经过民俗专家的知识培训和业务考核的。这么一算,去年整个乡900万元的旅游总收入就总的支出而言毫无利润,何况还有庞大的修路等里旅游基础建设开支,更不知哪年才能收回成本。然而民户是立即受益的,有的人家头一年的旅游服务收入就高达5万多元。
乡政府对面,有一处清代总督府规模的四合院式满族民俗展览馆。展品很少,说头却不少,比如有一张满清骑射手用的弩,保存非常完好,工艺精良,以前觉得潘家园等旧货市场的弩仿制得还挺不错,有些甚至像是真品,现在看来全是伪劣了。还有摆在炕上的茶具和木吊床,以及绣花鞋等等都很有满族生活特色。老慈说,被我称为木吊床的玩意儿应该叫作“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小孩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叫作“挂悠车”。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如果小孩哭闹了,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有一首《月儿圆》悠悠调词儿是这样的: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展馆外一角的一根五六米高的杆子、杆头顶着升斗的东西也引起我的兴趣,展馆的解说员说这叫“索罗杆”,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刨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说是当年明将李成梁要加害努尔哈赤,所幸有李成梁的夫人出手相救,努尔哈赤在骑马逃跑的途中摔到崖下,这时候追兵也到了,往崖下一看,一群乌鸦、喜鹊正落在努尔哈赤身上,好像正在啄食,追兵便确信他已经死了,这才侥幸脱险。后人为了报答鸦鹊的救祖之恩,便在院里竖起索罗杆做为供养,尤其腊月三十这天,满族家家都要往杆顶上的升斗里盛放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食用。
忘了交待同车的还有杂志社的摄影师叫做菠萝,一位染着金发的80后,这小子不知怎么就那么迎合老慈的胃口,俩人一点儿没有传说中的代沟。自打一出县城,老慈便开始口若悬河地背诵一系列数字,什么怀柔88.7%是山区、75%的绿化率,以及有多少旅游景点、多少民俗旅游村户、去年五一游客高达多少万等等,这些枯燥的数字几乎要让菠萝同学昏睡过去。于是老慈开始提问,当他得知菠萝老家大连的,又开始讲自己在大连当兵的青春岁月,并沿途解说这条山沟和那道河流在他小时候的样子,以及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山乡巨变。曾经驾摩托万里走单骑穿越新疆、自称“读书之后本以为看尽沧桑,旅行之后才懂得洗尽铅华”的金发菠萝同学经老慈指点、望着车窗外满山鱼鳞一样密布的人造林大声兴叹道:把这么多荒山变绿,劳动人民真伟大啊!开车的老杨忽然很反动地接茬道:1958年把长了几百上千年的山林一下就全砍了,那些毁山的人更伟大呢!
沿111国道越往北,山花越烂漫。车过雁栖湖,道路变得幽静而婀娜,车里也变得安静起来。山形复杂,路的曲线温柔乖巧地拦腰缠抱着山体,车行进在这样的路上,与平素城里横平竖直的体验决然两样,像极了欧洲的乡间小道,路的本身便有种浪漫气息,遑论路边整座整座的山上遍开桃花、梨花和杏花,放眼望去,绵延数十里山花连成一片,仿佛层层叠叠的花的浪涛,驾车其间,便是在花海上冲浪了。我这么形容是不是有点夸张呢?反正上次我去木城涧那边爬山的时候,只是看到一面山坡的杏花,就已经激动得不行了。
好几次,我们不忍就这样走马观花,就着路边停车,感叹着湖光山色。湖面上,山民泛起竹筏,湖边踱着骏马,山峰也很隽秀,更比南方的多出些硬朗。虽然此时的山林还在深灰调的沉睡中,可是河流湖泊早已泛起青绿的底色,岸边深黄色的芦苇丛中,也新抽出嫩绿的草尖,敏于春暖的花儿也已开始飘零,芽头鼓胀,随时准备爆出鲜嫩的新叶,也许只消一天艳阳一夜细雨,这苍莽群山就绿比江南。
菠萝端着相机在花间在路基在河边不停地跳跃,踅摸着最佳的取景。老慈说,从青龙峡边的河防口村一直往北到汤河口镇的约八十里国道,是北京和华北地区第一条旅游景观公路,去年底由交通部直接参与进行了规划建设,这段路沿途景点十分密集,两边有著名的青龙峡、百泉山、幽谷神潭、云蒙山、龙潭涧、琉璃庙等。难怪呢,这一路路况这么理想,拐弯柔和设施齐全不说,很多较高路段还设有观景台,专供人停车赏景,所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游山的安全行走原则被搬用到这样一条容易让驾车人走神的美景公路上,实在人性化得很。
途经汤河汇入白河的“人”字形河口,就到了景观路段的终点汤河口镇,沿汤河继续往北,一路风光并未因景观路段的终结而减色,谈笑间,原本觉得遥远的喇叭沟门乡忽然就出现在眼前。正当大家急吼吼地闯进一间餐厅准备饕餮一番的时候,菠萝胸前臀后一通乱拍,宣布手机丢了,想来是丢在了上窜下跳地拍照的湖边。
高悬八旗的乡政府
虽然丢了手机菠萝的心里一定比菠萝还酸,但有酒喝的菠萝是镇定的,几杯酒下肚的老慈试图让他相信在回程路过湖边时还能找到自己的手机,我也认为找到的可能性不低于百分之一。
吃完饭,走到乡政府广场,才想起来忘了记下吃的是什么,只记得有些好吃的山野菜和满族特色的酱肉和点心。广场上高高飘扬着一排大旗,颇有点国际机构的气派,奇怪的是,
旗子都是三角形的,定睛一看,竟分别是满族的八旗。这可真是少见也。老慈说,这喇叭沟门乡是满族乡,8000乡民有43%是满族,总面积302平方公里,也是北京市位置最北面积最大的乡,名为乡,实与镇同级。满族乡的旅游自然少不了民俗牌,据说民俗旅游接待户有150家,去年一共接待了10万游客。这怀柔区政府也够下本的,当初对乡里搞民俗接待的人家,一经验收合格,每户奖励3000—5000元!厕所改造得好的再加500元,并给每家一两万元的贷款。而且,这些为我们做农家饭的人家,在礼仪、民俗手工、餐饮厨艺、民族舞蹈,也都是经过民俗专家的知识培训和业务考核的。这么一算,去年整个乡900万元的旅游总收入就总的支出而言毫无利润,何况还有庞大的修路等里旅游基础建设开支,更不知哪年才能收回成本。然而民户是立即受益的,有的人家头一年的旅游服务收入就高达5万多元。
乡政府对面,有一处清代总督府规模的四合院式满族民俗展览馆。展品很少,说头却不少,比如有一张满清骑射手用的弩,保存非常完好,工艺精良,以前觉得潘家园等旧货市场的弩仿制得还挺不错,有些甚至像是真品,现在看来全是伪劣了。还有摆在炕上的茶具和木吊床,以及绣花鞋等等都很有满族生活特色。老慈说,被我称为木吊床的玩意儿应该叫作“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小孩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叫作“挂悠车”。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如果小孩哭闹了,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有一首《月儿圆》悠悠调词儿是这样的: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展馆外一角的一根五六米高的杆子、杆头顶着升斗的东西也引起我的兴趣,展馆的解说员说这叫“索罗杆”,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刨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说是当年明将李成梁要加害努尔哈赤,所幸有李成梁的夫人出手相救,努尔哈赤在骑马逃跑的途中摔到崖下,这时候追兵也到了,往崖下一看,一群乌鸦、喜鹊正落在努尔哈赤身上,好像正在啄食,追兵便确信他已经死了,这才侥幸脱险。后人为了报答鸦鹊的救祖之恩,便在院里竖起索罗杆做为供养,尤其腊月三十这天,满族家家都要往杆顶上的升斗里盛放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食用。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