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
图四
。(图三:Janak南壁,走在前面的是Miha Habjan,右边为2005年尝试的路线,左边为2006年首登时的东南侧柱状山体路线 photo/Andrej Stremfelj)
(图四:唯一的过渡营地 photo/Rok Zalokar)
Janak岩壁一如五年前一样动人心魄,无法忘怀——但我看她时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有那么一点点紧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 仅是看,而是要接近、攀登她。然而就在出发前,Miha的喉咙发炎了。
“我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能领攀东南侧柱状山体路线上的绳距,”他在大本营帐篷里对我说。他的身材比我矮小,一头长发总让我想起Nejc。我仔细倾听他陈述自己的决定。“如果我的身体状况不能做到交替领攀,那么我就不认为我应该去攀登那条路线。我更愿意去尝试岩壁右侧的另一条路线。”
当你决定以阿尔卑斯方式攀登,并且又是东南侧柱状山体这种难度的路线时,结组的绳伴必须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虽然不甘心,但我知道他说的没错。
他提议的路线是位于陡峭的混合岩壁右手边的一条坡度稍缓的沟槽。我们一大早出发,计划全天攀登,在夜间登顶,随后第二天清晨原路下撤。岩壁上的大部分路段我们都没有结组,只在最后五段绳距才交替保护。但是等我们攀上岩壁顶的时候,开始刮起大风,云层将整个天空都遮蔽住。没有月光,能见度很差,根本没办法找到冲顶的路线。
我们既没有带帐篷,也没有睡袋,只得赶紧找个避风的地方。我们用了半晚上时间挖了一个小雪洞,然后两个人挤在里面,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撑到天亮,我指望天气能有所好转,但却看到更多的云正从南面飘过来。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快下撤。
刚下降了第一段绳距,就下雪了。几分钟后,流雪开始不断击打在我们身上。还好我们没有慌乱,依然有条不紊地下撤,我首先架设好阿巴拉克夫V字线保护(V-threads),很快Miha就跟了上来,在他绳降的时候,雪崩带起的飞雪持续攻击着他。下降了15段绳距后,我们终于到了岩壁根部的背隙窿,成功从地狱中逃生。
每攀登一条路线,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每一个支点、每一次移动、看到的每一眼风景,都是全新的体验。而如果这座山峰还是未登峰,那么这种体验所产生的快感更是被放大到极至。为了这样的时刻,我做着艰苦的准备。
2005年冬天,攀登Janak的机会再次降临:我的一个朋友组了一支团队去攀登海拔7150米的Pathibara。我和Miha可以以协作的身份加入他们,在Pathibara适应完海拔后,再尝试Janak的东南侧柱状山体路线。但Miha临时改变了计划,他要去攀登卓奥友的西壁路线,因此也就没法和我们去喜玛拉雅了。
Miha的缺席让我非常失望,我只有重新寻找搭档。可绝大多数我信得过的朋友在当时都已经确定好了各自的攀登目标。几近绝望时,我想起了Rok Zalokar。
Rok曾在我供职的登山学校学习过四年,不过其实我们只见过一面,那还是很久以前我代表斯洛文尼亚登山协会授予他年度最佳新人奖的时候。虽然才23岁,但他已经攀登过了Fitz Roy的卡萨洛托立柱路线(Casarotto Pillar),并且在国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完成过一些长距离、艰苦的首登路线,攀登的风格也非常干净、漂亮。记得那次颁奖典礼过后,我曾和他说起过未来的攀登计划。他说他没有想过;事实上,那会儿他还是个学生。
于是我拨通了他的电话,听出是我后,他有点惊讶,在我道明来意之后,电话那头就开始有人自言自语了:“我还要完成论文....还得想办法筹集资金....”
“论文的事可以等到回来后再说,”我说,“但象这么好的攀登机会则是稍纵即逝。至于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给我一两个小时。”他答复我说。不过很快他就打了回来,他的论文可以延期了。
我和Rok把装备和食品都摊放在帐篷前的防水布上。昨天我们刚刚从Pathibara的前进营地撤出。在去Janak的路上,我停下来给GPS更换电池,结果半小时后才意识到,我把它给丢那儿了。
“没事儿,”Rok说,“我去把它给找回来。”
“哦,不用,”我说,“还是我去吧。”不过听到他主动提出帮我还是让我非常开心,尽管这一点都不奇怪。就和Miha一样,Rok也很乐意去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在剩下的四天时间里,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先徒步17公里到达Janak的前进营地,爬上岩壁,登顶,然后至少下撤到一半的位置,如果预报准确,这时候天气将开始恶化。去年我已经受够了这座山上的暴雪,今年绝不能重蹈覆辙。
天没亮我们就离开了温暖的营地,外面空气清冷,除了天上闪烁的星光,四周一片漆黑。一想到昨天在齐膝深的积雪中跋涉的痛苦,我就觉得背包沉重无比。幸好有Rok在,我还没暗示,他就主动走到了前头去开路了。
我们在夜色中穿上安全带,向着岩壁起步处前进。路线上雪很深,经常会陷下去;冰面上也走得磕磕绊绊;有次还掉进了一条暗裂缝里,慢慢地我们横切到了背隙窿上面的第一个岩石堆,从这里可以沿一连串陡峭的冰台阶继续向上,带领我们进入巨大的垂直岩石立柱投射的阴影中。
每向上一米,我们对这座山峰就多了点了解,撤退的想法就消退一分,同时攀登的信念更加坚定。天亮后,我们同时攀登,只用一些岩钉做自我确保,直到Rok在冰塔林顶部宽阔的雪台上停了下来。稍事休息,补充了一点能量后,我开始领攀。
我们沿着沟槽中陡峭的雪脊攀登到了一面花岗岩壁垒的底部,我在那里做好了保护。然后Rok动作熟练地爬上上面光滑的岩石。在攀登中,我总是喜欢领攀,跟攀的角色会让我心不在鄢,有些懈怠,因此容易犯错。这次也没能例外,在跟着Rok后面完成这段绳距时,我总是回想起给他颁发最佳新人奖的那个晚上。
岩壁的第二部分轮到我了。顺着陡峭的混合路线攀登到了中央冰坡的底部,随后又是一段超长的绳距,末尾是一条冰裂缝。
我们原计划当天继续攀登两段绳距,直到横切路线的起点,毕竟在午后的阳光下通过这段难点总好过受清晨严寒的折磨。不过我们还是慢了点,所以只得赶在夜幕降临前在平台上扎营。
周围的山峰一座接一座消失在红色的晚霞中。夜幕给天空染上了一层金属般冰冷的兰色。帐篷里充溢着令人愉悦的热汤的香味。可刚关掉气炉,寒气就悄无声息钻了进来,结果我们就在里面不停地变换姿势,辗转反侧。由于没带睡袋和防潮垫,基本上我们活动的时间要比躺下的时间还多,不得以我们又把炉子点燃,指望它能带来点温暖。
当我再次拉开帐门往外瞧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潮湿的雾气模糊了远方的地平线。不到六点,我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段陡峭的硬冰坡。我完成这段绳距后就到了一个岩石带的中心。再往上是一条纵裂隙,如果能通过,我们就可以到达上方的横切路线了。
(图四:唯一的过渡营地 photo/Rok Zalokar)
Janak岩壁一如五年前一样动人心魄,无法忘怀——但我看她时的心态却发生了变化,有那么一点点紧张,因为这次我不再仅 仅是看,而是要接近、攀登她。然而就在出发前,Miha的喉咙发炎了。
“我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能领攀东南侧柱状山体路线上的绳距,”他在大本营帐篷里对我说。他的身材比我矮小,一头长发总让我想起Nejc。我仔细倾听他陈述自己的决定。“如果我的身体状况不能做到交替领攀,那么我就不认为我应该去攀登那条路线。我更愿意去尝试岩壁右侧的另一条路线。”
当你决定以阿尔卑斯方式攀登,并且又是东南侧柱状山体这种难度的路线时,结组的绳伴必须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虽然不甘心,但我知道他说的没错。
他提议的路线是位于陡峭的混合岩壁右手边的一条坡度稍缓的沟槽。我们一大早出发,计划全天攀登,在夜间登顶,随后第二天清晨原路下撤。岩壁上的大部分路段我们都没有结组,只在最后五段绳距才交替保护。但是等我们攀上岩壁顶的时候,开始刮起大风,云层将整个天空都遮蔽住。没有月光,能见度很差,根本没办法找到冲顶的路线。
我们既没有带帐篷,也没有睡袋,只得赶紧找个避风的地方。我们用了半晚上时间挖了一个小雪洞,然后两个人挤在里面,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好不容易撑到天亮,我指望天气能有所好转,但却看到更多的云正从南面飘过来。现在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快下撤。
刚下降了第一段绳距,就下雪了。几分钟后,流雪开始不断击打在我们身上。还好我们没有慌乱,依然有条不紊地下撤,我首先架设好阿巴拉克夫V字线保护(V-threads),很快Miha就跟了上来,在他绳降的时候,雪崩带起的飞雪持续攻击着他。下降了15段绳距后,我们终于到了岩壁根部的背隙窿,成功从地狱中逃生。
每攀登一条路线,都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每一个支点、每一次移动、看到的每一眼风景,都是全新的体验。而如果这座山峰还是未登峰,那么这种体验所产生的快感更是被放大到极至。为了这样的时刻,我做着艰苦的准备。
2005年冬天,攀登Janak的机会再次降临:我的一个朋友组了一支团队去攀登海拔7150米的Pathibara。我和Miha可以以协作的身份加入他们,在Pathibara适应完海拔后,再尝试Janak的东南侧柱状山体路线。但Miha临时改变了计划,他要去攀登卓奥友的西壁路线,因此也就没法和我们去喜玛拉雅了。
Miha的缺席让我非常失望,我只有重新寻找搭档。可绝大多数我信得过的朋友在当时都已经确定好了各自的攀登目标。几近绝望时,我想起了Rok Zalokar。
Rok曾在我供职的登山学校学习过四年,不过其实我们只见过一面,那还是很久以前我代表斯洛文尼亚登山协会授予他年度最佳新人奖的时候。虽然才23岁,但他已经攀登过了Fitz Roy的卡萨洛托立柱路线(Casarotto Pillar),并且在国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完成过一些长距离、艰苦的首登路线,攀登的风格也非常干净、漂亮。记得那次颁奖典礼过后,我曾和他说起过未来的攀登计划。他说他没有想过;事实上,那会儿他还是个学生。
于是我拨通了他的电话,听出是我后,他有点惊讶,在我道明来意之后,电话那头就开始有人自言自语了:“我还要完成论文....还得想办法筹集资金....”
“论文的事可以等到回来后再说,”我说,“但象这么好的攀登机会则是稍纵即逝。至于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给我一两个小时。”他答复我说。不过很快他就打了回来,他的论文可以延期了。
我和Rok把装备和食品都摊放在帐篷前的防水布上。昨天我们刚刚从Pathibara的前进营地撤出。在去Janak的路上,我停下来给GPS更换电池,结果半小时后才意识到,我把它给丢那儿了。
“没事儿,”Rok说,“我去把它给找回来。”
“哦,不用,”我说,“还是我去吧。”不过听到他主动提出帮我还是让我非常开心,尽管这一点都不奇怪。就和Miha一样,Rok也很乐意去做一些额外的工作。在剩下的四天时间里,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先徒步17公里到达Janak的前进营地,爬上岩壁,登顶,然后至少下撤到一半的位置,如果预报准确,这时候天气将开始恶化。去年我已经受够了这座山上的暴雪,今年绝不能重蹈覆辙。
天没亮我们就离开了温暖的营地,外面空气清冷,除了天上闪烁的星光,四周一片漆黑。一想到昨天在齐膝深的积雪中跋涉的痛苦,我就觉得背包沉重无比。幸好有Rok在,我还没暗示,他就主动走到了前头去开路了。
我们在夜色中穿上安全带,向着岩壁起步处前进。路线上雪很深,经常会陷下去;冰面上也走得磕磕绊绊;有次还掉进了一条暗裂缝里,慢慢地我们横切到了背隙窿上面的第一个岩石堆,从这里可以沿一连串陡峭的冰台阶继续向上,带领我们进入巨大的垂直岩石立柱投射的阴影中。
每向上一米,我们对这座山峰就多了点了解,撤退的想法就消退一分,同时攀登的信念更加坚定。天亮后,我们同时攀登,只用一些岩钉做自我确保,直到Rok在冰塔林顶部宽阔的雪台上停了下来。稍事休息,补充了一点能量后,我开始领攀。
我们沿着沟槽中陡峭的雪脊攀登到了一面花岗岩壁垒的底部,我在那里做好了保护。然后Rok动作熟练地爬上上面光滑的岩石。在攀登中,我总是喜欢领攀,跟攀的角色会让我心不在鄢,有些懈怠,因此容易犯错。这次也没能例外,在跟着Rok后面完成这段绳距时,我总是回想起给他颁发最佳新人奖的那个晚上。
岩壁的第二部分轮到我了。顺着陡峭的混合路线攀登到了中央冰坡的底部,随后又是一段超长的绳距,末尾是一条冰裂缝。
我们原计划当天继续攀登两段绳距,直到横切路线的起点,毕竟在午后的阳光下通过这段难点总好过受清晨严寒的折磨。不过我们还是慢了点,所以只得赶在夜幕降临前在平台上扎营。
周围的山峰一座接一座消失在红色的晚霞中。夜幕给天空染上了一层金属般冰冷的兰色。帐篷里充溢着令人愉悦的热汤的香味。可刚关掉气炉,寒气就悄无声息钻了进来,结果我们就在里面不停地变换姿势,辗转反侧。由于没带睡袋和防潮垫,基本上我们活动的时间要比躺下的时间还多,不得以我们又把炉子点燃,指望它能带来点温暖。
当我再次拉开帐门往外瞧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潮湿的雾气模糊了远方的地平线。不到六点,我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段陡峭的硬冰坡。我完成这段绳距后就到了一个岩石带的中心。再往上是一条纵裂隙,如果能通过,我们就可以到达上方的横切路线了。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