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玖·寂静的飞翔] 二·彭错林的泥石流

[日期:2007-06-01] 来源:《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记》  作者: [字体: ]
  10月5日,中秋节。我们从拉孜大桥继续下漂。

  天气出奇地好,一直漂到下午也没有看见几丝云彩,没有大风,水流也颇急,不用怎么划船,漂在江上,种种烦恼一扫而光,惬意极了。

  沿岸有了一些村庄,这一带,地理环境优越,历来是后藏地区的粮仓之一。“拉孜”的藏语意思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该县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西藏自治区商品粮基地。

  下午我们漂到曲玛 乡境内,看到了久闻大名的昌木钦墓地,这里有墓葬130多座,多为梯形,亦有塔状和长条形殉葬坑。最大的一座墓葬外封土边长78米,高17米,据碑文记载,该墓与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有关。远远看去的确壮观,让我想起金字塔。

  烈日当头,都很想去仔细看看,我想最好能在这里能住一夜,好好探寻一番,好好拍点照片。可是只能停船望了一番,因为从江边到墓葬区,看上去还要步行两公里左右,要想拍点好照片,没有几个小时下不来。现在佳恒要撤,前路迷茫,还是赶路要紧。

  过了藏王墓以后,水流开始变得平缓,必须不停划桨才能前行。大家越来越疲惫,不知不觉中,一片沉寂,哗啦哗啦的划桨声越来越响。

  一直想找有清水的地方宿营,却总是找不到,天快黑时,只好胡乱找了个沙滩宿营。只好饮用混浊的江水。停船的地方也不巧,是个回水湾,开始没注意,打水的时候才发现水面上漂着一层油腻腻的东西,不知是什么。大家便开玩笑,今天中秋,老天看我们缺少油水,就把上游天葬、水葬遗物都集中于此了。

  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

  我们弄了很大一锅回锅肉,还有萝卜丝、南瓜汤,特意多做了一些,管够。“幺哥”还拿出了一瓶劣质白酒,感觉这顿中秋晚餐丰盛极了。

  中秋过得有点闷,喝了点酒,听了一会收音机,早早睡觉,很快进入梦乡。

  10月6日,早早拔营出发。前进了不到一公里,就到了昨天在地图上看着近在咫尺,却怎么也赶不到的多雄藏布汇入口。相比而言,多雄藏布的水清极了。赶快靠岸喝水。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靠岸处停下来。岸边全是陷脚的湿沙滩,冒险找到一处,万麟急着跳,结果一直陷到膝盖,差点出不来。

  从多雄藏布汇入口继续往前,是一个峡谷,水流却很舒缓。峡谷也不长,一两公里的样子。出了这个小峡谷,豁然开朗,只是左面的山已经全部沙化,像一滴滴眼泪。在这座山上,你能真的看见山流泪了。

  沙山下就是久闻大名的彭错林乡。眼前的彭错林乡却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泥石流灾后的狼藉。

  后面的那条船停下来,杨勇带着他们,扛着摄像机去采访了。我们几个留下来看船。我不知怎么回事,那天觉得疲惫不堪,一步也不想多动,就找了个高处用长焦吊着拍了些照片。

  不一会,四处瞎转悠的罗浩过来很神秘地告诉我——他发现了江边空地上一些石头很像人的生殖器。我跑过去一看,果然像极了。男的女的都有。罗浩说类似的景观,他在西藏其他地方也有个别发现。但像这么集中的,还是头一次看到。

  我们都拍了好几个卷,可惜后来找不到了。我有两个“雅漂”胶卷冲坏了,没准就在那两卷里面。

  直到下午两点,那帮人才采访归来,只胡乱又吃了些压缩饼干,就继续前进。

  烈日当头,晒得人口干舌燥,好在再往下,水流开始急了起来,速度也快了许多。下午3点,冲了一个小滩,有惊无险,只是危急中杨勇跳到水里拉船,结果衣服全弄湿了。

  继续往前,河谷越来越宽,两边的山褶皱挤压的痕迹非常明显,大山的纹理就如同顽童揉过的泥巴,眼前的景象让人对大陆板块说理解得非常直观。

  过了那段宽谷,河谷更加宽阔,眼前出现一个盆地。远处有若隐若现的村庄,天上仍然是没有几片云彩,但太阳没有那么毒了,晒在人身上舒服极了。不一会儿大家都有点昏昏欲睡,桨也划得越来越慢,弄得我掌舵累极了。索性停桨,拍照片。在这个小盆地,河流颇多拐弯,不断呈“S”形,特别是逆光下,真是美极了,看得人不忍离去。

  过这个大约有10多公里长的盆地用了漫长的两个多小时,我们希望盆地口的两山夹峙处会是峡谷,有滩能冲冲,可是仍然没有。水流平缓地出了峡谷,江中出现一座残破的古堡,空无一人,绕着圈看了一会,拍照若干,上岸停船。

  这里是一个渡口,一只木船停在对岸。这是我们自源头漂下以来,第一次看见当地的水上交通工具。这里属于谢通门县地界。

  耐着性子等到6点半,才终于看到那船怎么过江。和我们漂流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木桨要长很多。那船要先往上游拉一段,这样才能准确地靠到渡口。船是长方形,像一个大木柜,船头竖着一个木头雕刻的马头——我们称之为马头船。

  古堡以下,是窄窄的山谷,但水流仍然很缓慢。漂到晚上8点,我们在一个干涸的支流汇入雅鲁藏布江处的沙滩露营

  搭好帐篷。我躺在里面喘气,有点累。闭上眼,却感觉一直在沙沙响,像蚕吃桑叶的声音,闭着眼想,这里哪来的蚕?幻觉吧,又以为下雨。摸摸脸上不对劲,才明白是早上湿湿的就收拾了的帐篷,干了以后掉沙子的声音。

  这条支流早已干涸到滴水不剩,周围找了半天,没有结果。只好还是喝混浊不堪的雅鲁藏布江水。晚餐有菜有肉,虽然里面全是沙子,但感觉这两天伙食倒是好极了。

  吃完晚饭,已经11点半,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月光下去刷了个牙,美极了,3天没有刷牙了。

  第二天,继续下水开漂以后,总以为前面会有峡谷,水流会急一些,结果总是宽谷,宽得像盆地般的宽谷。河道总是呈“S”形,划得累极了。

  一般认为,正是雅鲁藏布江,特别是这些沿江的冲击盆地和宽谷,哺育了悠久博大的藏文明。遗憾的是,几个月前的洪水把江岸冲得七零八落,抗洪救灾留下的草袋之类四处可见。

  下午6点半,我们终于到达日喀则通往谢通门的公路大桥。本来希望接应的人会在这里出现,却一直没有他们的影子。只好过桥继续前进。

  日喀则市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心里倒是一点也不慌。日喀则市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处,这座昔日的后藏首府海拔3900米,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已经有500年历史,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扎什伦布寺内巨大的铜佛,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游客。日喀则市周围还有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许多宏伟壮观的著名古寺建筑。这一带日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带、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

  过大桥不久,就是大片茂密的树林。水流分成了好几股,到底走哪条水道才能到达不知在哪里的接应点?不知道。只能尽量走主水道了。问题是几条水道看起来都差不多,到底哪条是主水道,只好凭感觉了。不知不觉,在树林里拐来拐去又一个多小时了,对讲机不停呼叫,总是没有反应。走着走着,竟然走到了一个大垃圾堆跟前。天!日喀则的垃圾场竟然就在主流的岸边,这个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竟然就是这样任雅鲁藏布江冲走,不可思议。

  直到晚上8点,对讲机里才传来接应队员的声音,终于看见两辆接应车了。这时候,天边是红彤彤的火烧云。天空美极了。营地看来仍然很远,不想摸黑的话就还得拼命加快速度。光线很暗了,摇摇晃晃的船上,也没有办法拍照。遗憾啊!

  营地位于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口附近的一处开阔江岸边,离我们刚刚走过的大垃圾堆并不太远。

  岸上的家伙们发出阵阵狼嚎般的欢叫声。饭菜早已弄好,热气腾腾地吃了,非常舒服。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