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领略黔西煤海,与沧桑共舞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字体: ]
黔西煤海_领略黔西煤海,与沧桑共舞_乐途旅游网

黔西煤海

  作者:撰文/刘 睿 摄影/李贵云 等

  钟灵毓秀又脆弱不堪的喀斯特山峦,急波湍涌奔向珠江的北盘江水,日以继夜处于能源兴奋状态的新工业谷地,轰然掘向地心的庞然大物煤炭综采机,日理百万吨的西南运输通道网,被煤炭彻底改变了生活的原住民......40年来,因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而闻名的贵州西部乌蒙山,已经被开发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基地,它与绵延中国西部近千 公里的矿藏地质带一样,演绎出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最强劲乐章。但在它们向东部不间断地输送煤的同时,这些地方的自然平衡也不断地被打破。

  从贵阳发往红果的L151次列车非常普通,但车上的气氛很快就使我想起在甘肃嘉峪关曾经乘坐的一列开往镜铁山矿的通勤火车:许多人彼此熟识,他们热情地相互寒暄。当然这列火车上的乘坐者大多在铁路沿线属于六盘水市的几个矿区生活或者工作。

  “这段铁路虽然不算长,也就走七八个小时,可是却分成株六复线、水柏线、盘西支线三段,有3个编组站!”,与我同行的摄影师李贵云30年前就在六盘水做过煤矿工人,有种近乡情切的激动,“贵州地底下的煤比南方其他12省的总和还要多,我们刚过的何家寨隧道2335米长,开凿的时候还遇到过煤层,打出过瓦斯呢!”

  “呵呵,这里的煤炭这么好挖啊?”我开了句玩笑。

  “当然不是了,在贵州搞煤矿比北方难多了,很多北方大矿的工程师都抱怨贵州煤矿断层太多,煤层薄、瓦斯高!”李老师认真了起来。其实我在贵阳煤炭管理局采访时就知道这些:贵州喀斯特地貌对旅游者来说,虽是天生的美人坯子,可遇到修路、挖矿却举步维艰。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印象是丛丛的峰峦,层层的梯田,永远云雾缭绕的山丘和永远多雨的时节;但此时,在深秋时节穿越乌蒙山,这列坐满了煤矿工人的火车越接近前方的六盘水,我越能感到那是一个不同的贵州。

  贵州地形闭塞,一直穷困落后,这里历史上几次难得的发展机会,都是当时的中央集权政府出于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考虑而促成的。在汉武帝时代,这里修夜郎道,打通了四川宜宾到贵州江的通道;明代朱元璋在贵州屯军、屯田、大移民,也是为了稳定西南,从而巩固全国的统一;抗战期间,贵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工业交通发展。

  在随后几天中,我发现所接触的七成六盘水人都来自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他们或他们的父辈绝大多数是支援三线建设的移民一族,这也是为什么黔西方言会非常接近普通话的原因。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是在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对立加剧、越战升级、台湾海峡局势紧张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以备战、国防为主要目标,试图改变工业过于集中在中、东部的局面,而在中国西部的一些地区建立相应配套的一系列重工业,于是攀枝花的钢、六盘水的煤,都成了国家当年投资的重点。

  事实上,六盘水不愧为江南煤海的称呼。地质预测储量高达569亿吨,探明储量360亿吨,保有储量156.5亿吨,其中宝贵的炼焦用煤储量多达95亿吨,这组数据可列长江以南煤炭工业基地之冠。

  从黄果树到云南胜景关的这段高速公路通过盘县,据说这条高速公路在短短的70公里路段内,就为盘江几个大矿开了6条轧道,为煤炭运输大开绿灯,这在全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是绝无仅有的!黔西的煤炭就是通过这些交通运输网络发往两广和华东等地去解他们的燃“煤”之急!所谓远水不解近渴,贵州的西煤东送,可比山西河北的北煤南运经济多了。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