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在俄亚的天空下(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字体: ]
高土美的成人礼_在俄亚的天空下(组图)_乐途旅游网

高土美的成人礼

  东巴传承中的纳西成人礼

  黎明时分,伴随着东巴吟诵的《长寿经》、《平安经》,13岁的高土美脚踩小麦,戴上头饰,穿上由自家纺织缝制的一整套麻布衣服,腰系彩带,然后焚香叩首,吃月饼,给众神、长辈和道贺的亲朋敬酒。早饭后,再换上另一套上身红绸锦缎下边白色百褶裙的新衣服,她的“成人礼”就这样宣告完成了。

  我们到达的次日,正是俄亚纳西新年的腊月二十九。每 年的这一天,村里凡有13岁小孩子的家庭,都要举行这样的“成人礼”。目前的俄亚大村有1500多人,每年都至少有十来个孩子要经历这样的仪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

  对于俄亚纳西人来讲,孩子的“成人礼”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送来的贺礼大都是一块自纺的麻布或者一坨腊肉,主人家则回敬早已准备好的“份饭”,主要是厚厚的坨坨肉和一种油炸食品,客人吃不完可带回家。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俄亚纳西人好客且有自己的敬酒规矩。酒是自酿的黄酒,类似于泸沽湖摩梭人的“苏里玛”,度数不高,味道微酸。我们这些远道来客,是要连喝三碗的。酒量不大也没关系,可以每碗都尝一口,然后再添加。必须三次,表示喝了三碗。一点儿不喝,是不礼貌的。当然,你要是很有酒量把三碗都一饮而尽,主人家最高兴。

  在外界的传说中,“成人礼”后的男孩女孩即可谈情说爱,它差不多就是性生活的通行证。对这种庸俗化的说法,木苏郎很是不以为然:“‘成人礼’对俄亚的纳西族人来讲,更多意味着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家族和种族的责任,实际上是长大成人的一种宣示和提醒。”

  今年的“成人礼”,孩子们是要脚踩小麦换衣的—这是东巴推算出来的。和泸沽湖摩梭人“成人礼”脚踩猪膘肉不同,俄亚人“成人礼”脚踩的都是农作物:小麦、玉米、青稞等等。每年具体是什么,要由东巴推算决定。

  太阳从东方的山顶跳了出来,仿佛就在一瞬间,峡谷底部的整个村寨透亮起来,幢幢石头小楼轮廓分明。在顶楼的阳台上,高土美的姐姐瓦庚穿着新衣和妹妹正在窃窃私语,见着我来,便停止了谈话,一个劲儿笑,然后对我的数码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瓦庚今年15岁,在木里县民族中学读初二。毕竟见过些世面,瓦庚要比羞涩的妹妹高土美大方很多。她回忆说:两年前,她的“成人礼”和今年不同,是在那年的元旦以前,记得是在12月中旬。她告诉我,和丽江一带不同,俄亚纳西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日子,也由东巴决定。

  瓦庚说:“这些年,决定新年日期的是德高望重的东巴木瓜仁青。”

  姐妹俩的家在村子中间,而木瓜仁青的房子在东北角,大约100米距离。

  “主要是看星星和月亮的位置。”已经72岁高龄的木瓜仁青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火塘边,他悠然讲道:俄亚纳西有自己的历法,是一种月亮历。每年冬至前后,村里的东巴和会看星象的十多个人,就陆续把各自的观测结果和意见告诉他,他再根据自己的历法和星象来推算确定。

  “没有什么专门的仪式,”木瓜仁青的脸由于长年的烟火熏烤显得油黑,但依然透着智者的威严,“各人看各人的,最后由我把结果告诉村干部,一年一度的新年就是这样决定的。俄亚是大村,附近的五个小村子,按照这个日子过就是了。”

  在俄亚纳西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成人礼”,但凡祭天、祭祖、祭神、婚丧、驱鬼禳灾、婴儿取名、占卜凶吉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东巴”,“东巴”是纳西民间宗教的祭司。俄亚人至今还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与丽江等其他纳西族聚居区一样,这种文字也一般为“东巴”所独通,因此叫做东巴文。在丽江,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东巴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促进宣传的旅游品牌。而在俄亚,东巴文化仍然活生生地左右着俄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俄亚也因此成为东巴文化最具活力的地方。

  大村的源流和未来

  大年初一的早上,村民们按照传统习俗要到山上的神林祭天,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山里的太阳出得晚,冬日早晨的寒气逼人,但这一切并没有妨碍村民以极大的热忱扶老携幼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迎接新年:松枝燃起来了,一位穿着灰白色麻布长袍的东巴站在一块长满灌木的巨石前念念有词,然后带领所有人跪下去叩头,最后围绕着巨石一圈一圈地走,好像是在行军,也许他们正在感念当年祖先长途跋涉为他们找到这样一片乐土。

  “俄亚的居民,有专家考证是明代云南丽江木氏土司的军队后裔,”金贤志是俄亚乡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经陪许多专家在俄亚进行过田野调查,“俄亚大村实际上是作为‘兵站’被开发起来的。”

  金贤志告诉我,木氏家族自元初即受封土司,成为当朝命官。明朝开国,得以荫袭,因听命受宠于朝,南剿北征,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明万历年间,包括现在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南诸县、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南部等广大藏区尽为其所有。木氏土司为了巩固在扩张区的统治,每战胜一地,都要建立纳西人聚居的村寨和自己的统治机构,被迫迁徙的纳西人平时为农,战时为兵。随着木氏势力的衰减,这些无力返回丽江的部队只好在原地定居下来,军事首领演化为头人,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20世纪中期......

  作者:撰文/税晓洁 摄影/李天社 等 来 源: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4期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