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寂寞文笔峰(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远看文笔峰_寂寞文笔峰(组图)_乐途旅游网

远看文笔峰

  文字:王姹

  对于从小在定安县城长大的我,终于有一天,竟然惊异地发现,在这片自小生长的土地上,有一处极深的景致在自己的熟视无睹中,寂寂寞寞地散发着它独特的风情。而更让我诧异的远不止这个原因,探究更深层次的文化渊源,竟然发现它存在的历史价值始终贯穿着定安乃至海南宗教文化的发展过程,甚至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你不得不对它的存在进行重新的价值审视和历史定位, 继而以一种歉疚的心情对它表示深深的歉意。

  它便是文笔峰,我家乡东南面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峰。偶尔经过的时候,看它没有丝毫奇特,总是颔首垂眉、沉默无语,不张不扬,让游人的目光轻轻掠过之后,便不再留有太深的印象。只是觉得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峰竟然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真有些卖弄风雅的味道。

  “定安无海,文昌无黎”,这是古代海南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而置身岛内陆的定安,缺少的又何止是海。定安的山不多也并不高,仅有几座也都散落在离县城几十公里远的南边山麓。靠近县城称得上山或峰的,显然少之又少。这样一来,文笔峰便显得格外寂寞了。在距县城20公里、离南丽湖风景区不远的一个空旷的山坡上,文笔峰突兀地耸立着,方圆百里之内,此峰一柱擎天,没有古木参天,没有庙宇殿堂,没有碑亭廊苑,就连能够证明年代久远的残存瓦片或断壁残垣都不曾寻见,文笔峰就这样孤标傲世地存在着,在定安一页页飘过的历史风云里,它不显山不露水地悄悄占据一隅角落。

  但凡以文笔命名的山峰,总有它自身的渊源。古人对于大地山川的景仰,总要来得自然而朴实,犹如山野里无名的小花,灿烂而寂寞地开着,融入一些愿望或内涵就足以使之鲜活起来。据风水文献《相宅经纂》记载:“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可见命名为文笔峰的山峰,可以开启一方文思,振兴一方文脉。据《定安文史》记载,定安的文笔峰本来并不叫文笔峰,原名为李家岭,唐·咸通5年(公元864年)李懿宗皇帝派遣辛、傅、李、赵四支军队平定黎母山叛乱后,返回京城路过此地时,登峰远眺,见其峰灵性秀美、气象恢弘,青睐不已。回京奏请懿宗皇帝将其方圆三十里划为皇家禁苑,取名李家岭。后明朝中叶的儒将陈英担任两广总督按察司副使期间,为激发定安子民的文才之思,唤醒这个地方追求斯文的风气,将其改名为文笔峰。从此,定安的斯文风气果真一发而不可收。文笔峰下的荒烟古道、阡陌小径相继走出王弘诲、张岳崧、张钟彦、王映斗、王器成等一批盛名绰绰的才子,贡生、举人、进士竟多达数百人,定安出现亘古未见的“瑞兆题名欣叠叠,人才蔚起绍前徽”的辉煌景象,并因此盛誉琼州。

  但也有人注定要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为文笔峰涂上一笔苍凉遒劲、浓妆淡抹的色彩,他便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南宋时期,道教由中原的移民传入海南,白玉蟾经四传谱系,在文笔峰山麓正式开宗立派、创建南宗道场。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的玉蟾宫,后来就建在文笔峰之巅。南宗虽没有北宗“鼓动海乐”的鼎盛之势,却以其丹道文化的影响彰显一时。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