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探访青岛救援队队员:培训救援得自掏腰包

[日期:2013-01-18]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 [字体: ]

 

      队员每周日都会组织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攀岩速降、负重登山、医疗救护、火灾应急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  

 

      前一段时间,寻找驴友老高的救援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救援队也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很多市民很关心,救援队员平时究竟是如何训练的?他们又是怎么加入进救援队的?1月13日,城市信报记者跟随青岛救生协会世宝特救援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崂山深处的训练基地,探访救援队背后的故事。

 

  人员 职业背景多样,多为骨灰级驴友

 

  13日上午,记者来到崂山深处的训练基地时,发现这里面已经聚集了八名救援队的队员以及几位志愿者。记者了解到,这些队员都是来自世宝特救援队城阳分队。

 

  据40岁的队长张玉忠介绍,他从事搜救事业已经有四年多了,参加过的救援行动数不胜数,仅仅在2012年这一年当中就有胶南水灾以及搜救驴友老高等活动,他和他的队员们几乎走遍了崂山上的每一座山头,在他的救援队办公室里面也挂着一张自己制作的崂山山脉地形图。说到这张图,他也感到十分自豪:"这张图是我们队员自己爬山总结出来的,我们很多都是骨灰级的驴友,几乎爬遍了崂山上的每个山头,上次搜救老高的时候也是用的我们的地图,市面上卖的地形图也没有我们自己画得详细。"

 

  记者随后了解到,张玉忠所负责的城阳分队目前已经有了50多名救援队员,年龄从24岁到42岁不等,受训练程度也是情况各异,目前还有200多位未经培训志愿者加入,而他们的职业也是十分复杂,张玉忠自己之前曾经做过多年的汽车修理工,而其他的队员也情况各异,有个体经营者、公司职员 、退伍军人等。

 

  培训 每周日培训,内容地点多变

 

  刚到训练基地,记者就看到这里有一个海拔100米左右的小山坡,在山坡的下面有一片十分开阔的沙地,还有一座废弃的旧楼以及一些日常的训练设施,例如单双杠、独木桥等。张队长告诉记者,他们每周日都会组织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体能训练、攀岩速降、负重登山、医疗救护、火灾应急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训练地点经常是随着训练内容的变化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当天他们的主要训练内容是攀岩和速降练习,所以就来到了这个训练基地 。

 

  张队长告诉记者:"这些训练场地都是我们自己想办法与一些单位协商之后才让使用的,现在也是很珍惜每一次训练的机会,攀岩和速降训练主要是在这里 ;还有火灾应急以及消防演练是在上马镇那边;负重登山以及野外急救训练就是在深山里面了,真正的针对性负重训练一般都要背三十斤左右的东西,走二十里山路;医疗救护等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可以在我们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交流学习;训练内容都结束之后,基本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救生员了。"

 

  上午9点30分 ,救援队的训练终于开始了。简单的队列训练后,大家做了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中午11点左右,伴随着两下清脆的哨声,大家又重新集合,准备进行当天的主要训练项目:攀岩和速降。

 

  食宿 基本都是队员们自掏腰包

 

  攀岩和速降都在那座废弃的旧楼上进行。记者看到这座旧楼有四层,13米高,在楼的外墙上放着很多用作攀登的方形小孔。在队员训练之际,记者也趁机体验了一把。别看队员做得很轻松,记者试了下,发现还真不容易。在速降的时候,记者刚走了一会儿就停在了半空中,多亏张队长一直在旁边讲要领,记者才鼓起勇气继续降下去。

 

  攀岩和速降训练结束之后,已经到了下午1点多。说到训练装备以及食宿的问题,张队长也是比较无奈:"我们训练时候的一些物资和装备基本都是由队员们自己解决的,上次去营救老高的时候一共花了九万多,在山上的花费基本都是由队员们自掏腰包,但是大家都不怎么计较,例如今天从城阳来这边训练,有车的两位队员就开车把大伙儿一块捎过来,这样也可以节约很多成本。我们救援队本身也没有很多钱,吃饭好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大的行军锅,大家训练完之后可以一起野炊或者露营,有时就直接让队员们自己解决。"

 

  采访中,队员刘传宝乐观地说:"其实训练也当是我们自己爬山游玩了,顺道还能认识很多新朋友,加入救援队就是想利用自己的一些专长或者优势,为大家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至于所谓的付出与回报也都不怎么计较了。"听到队员们这么说,张队长也是很感动:"不知道应该怎么回报他们,只能跟他们说声谢谢。"

 

  分工 有男有女,分工明确

 

  在训练过程中记者发现,除了那几位十分健壮的男队员之外,还有一位女队员也在其中。张队长告诉记者,现在城阳分队就有三分之一是女队员,主要负责后勤以及急救方面的项目,在救援行动当中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救援这种行动不是光靠着一腔热血就能做到的,需要有合理的分工和正确的指挥才可以,就拿上次老高那件事吧,救援队员们到了之后都想一股脑儿往上冲,但是我们考虑到天气和地形的原因,猜测到救援会很困难,光靠一批次的队员肯定不行。于是就把我们下属的几支救援队的精英骨干们全汇集到一起,组成第一梯队,先上山探路,并且为后面的梯队做好标识。除了上山的队员们之外,负责后勤保障、通讯指挥以及急救药物的队员们同样很重要,搜救老高的时候,队员们都没有想到会那么困难,带的衣服和食物都不够,这就需要有人负责后勤,当时很多队员都是自掏腰包买的食物和水。还有队员从节约时间和节省油料的角度考虑,决定在明霞洞道观建立前进营地,也是需要动用协调一些关系,期间我们也得到了相关负责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也很感谢他们。"

 

  记者随后又联系上了青岛市救生协会的会长王超。对于救生协会目前的一些状况,王会长也表示十分担忧:"这里的很多队员都是志愿性质的,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像上次发现老高的队员唐国林,平时是安装上下水的维修工人,因为忙于救援,他没怎么干活,一次下来也损失了几百元的工钱,虽然老唐自己没什么怨言,可是一直长期这么下去的话,估计他的家庭也受不了。有些队员的家人很不理解这样的行为,认为从事救援行动不赚钱,还倒贴,会引起一些家庭矛盾,甚至有队员因为参与救援行动丢了工作。"

 

  ◎困难 最难的是资金问题

 

  王会长还提到,这些救援队员一直都是没有任何保障的,"队员们受皮外伤是常事儿,这部分医药费基本也是自己掏钱。人身保险方面的保障一直是救援队发展的重大障碍,从各个保险公司得到的都是不予承保的答复——'对于明知有危险,前去救援的行为是不理赔的',所以我们也是尽可能想办法,让这些队员在参与救援行动的时候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于协会的发展,王会长最担心的还是资金问题。王超向记者透露,协会成立至今,所有跟资金、装备沾边的,只有10%来自几个企业和俱乐部的支持,其余90%的日常开支,均由作为会长的他一人掏腰包,他自己有一个企业,虽然投几十万元暂时能支撑住,但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他也不知道协会还能支持多久。现在令王会长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目前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还没有人有过退出的念头:"希望他们的行为能够给社会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