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沙旅游尚未正式开放前,私自搭船前往西沙的行为均被视作非法。是何原因让西沙"黑旅游"屡禁不止?
出事后"黑旅游"仍公然叫卖
1月8日,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到一名沈先生报警称,有23名游客和一名导游乘坐"琼临高113098"渔船游览西沙群岛时,遭遇风浪,船只发生机械故障,被困在西沙群岛鸭公岛海域,请求救援。为确保游客安全,"中国渔政306"船和"南海救115"船分别从文昌和三亚出发赶往出事地点,三沙市政府也积极协调各方组织救援。经过近4天的紧急救援,被困游客于11日安全抵达三亚。
刚刚下船的"驴友"张女士仍惊魂未定。她说,20多名"驴友"是在网上结识,通过三亚"导游"符华恩联系一艘渔船前往西沙进行海钓。"根本没想到会出这种事情,幸亏手机还有信号。"张女士说。
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非法西沙游仍在各种渠道中公开叫卖,丝毫未受此次事件影响。打开蚂蜂窝网、K2户外旅游网、乐途旅游网等"驴友"群体聚集的旅游网站,相关论坛和分享区有不少关于三沙旅游的游记、攻略。网上更有许多宣称"偷渡海疆宝岛"、"西沙群岛7天6晚原生态梦幻之旅"、"西沙深度探秘游"等内容的招募广告和专门网站。
记者拨通了K2户外旅游网组织西沙游联络人曹勇的手机号码,此人声称曾三次带队前往西沙,并表示春节期间2月11日也会组织驴友出发,"是我跟其他组织的哥们儿拼船做的。这次出事的船小了点,我们的船也是渔船,不过一般没有问题。"
在网上发布西沙游信息的三亚海之信旅行社工作人员万泉向记者保证:1月20日和大年初三都有发船。"我们的船都是有手续的。而且都是双引擎,只管放心上船。在海上也不会有海警来检查的,我们这边都做好关系了,都是自己人。即便是封海我们也能出去的。"
高额利润驱动非法组织者铤而走险
记者了解到,网络上非法组织西沙旅游的行为从2004年就存在,之后每年呈增长态势。据海南省边防部门介绍,2006年,有统计的租用个体渔船赴西沙旅游人数为417人,到2010年达到了704人。
三亚市一名组织过西沙旅游的许先生透露,现在对私自拉游客去西沙的船舶负责人罚的少,而去一趟利润又很高,这才让非法组织的西沙旅游有生存土壤。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船舶擅自进入、停靠国家禁止、限制进入的水域或者岛屿的,对船舶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相对于1000元以下的罚款,单去西沙一趟的利润则非常可观。据此次被困的张女士介绍,他们一行平均每人交纳"市场价"8500元给"导游"符华恩,23人就将近20万元。
三亚市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石水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艘140吨的渔船从三亚到西沙永兴岛往返一趟需柴油约2吨,油费为1.8万元,船上人员伙食等费用月每人每天100元。这次出事的渔船加上油费以及伙食费也就5万元左右,再加上中介费用等等,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
而出事渔船船长临高县人陈德群也透露,这是他第一次去西沙。当时自己在三亚海域捕鱼,通过同乡介绍载"驴友"在三亚附近海钓。在"导游"劝说下,开船到西沙。"最早他给我和其他两个船员一万二,我说自己没去过,给多点,他很爽快地给了一万五。"陈德群说,出海一次打渔大部分情况下连1万元都挣不到,所以"动心了"。
渔船缘何变"旅游船"?
旅游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西沙"黑旅游"的船只大多数是渔船。渔船缘何变成"旅游船",出海之后监管部门为何没有采取措施进行管理,渔船船籍港对渔船监管是否存在漏洞值得深思。
"驴友"张女士告诉记者,此次出事渔船"琼临高113098"为一艘吨位不到90吨的小渔船,而且是报废船只,整艘船只装有一个马达,导航系统落后,也没有卫星电话。
而记者在出事当晚拨通了临高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邓朝林的手机,他告诉记者对本县渔船出事的情况不知情,甚至表示"没有船去西沙,根本不可能"。
海南省旅游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西沙旅游本身比较敏感。主管部门一边说加强监管,实际上并没采取有力措施,游客、中介人的违法成本低,就是西沙"黑旅游"存在的土壤。
海口民间旅行社总经理赵沾认为,西沙旅游即将开放,非法组织的"黑旅游"严重冲击了正常市场秩序。这些人根本不具备旅游服务资质,不可能为游客提供正规安全的服务。针对此类非法行为,相关部门的监管严重不到位。"我们都能在网上发现这么多非法信息,监管部门为什么做不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