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换个活法 焦德明七年全国“漂流”记

[日期:2012-12-06] 来源:极限户外网  作者: [字体: ]
        他把锅、碗、被褥,七八件夏冬季的衣服都放进了平时送货用的三轮车,又自制了一个炉子,装了几大塑料瓶的冷水,一个保温瓶的热水,还没忘记每日要喝的酒。第二天,带上3000元积蓄,迎着朝霞,骑着三轮车就出发了。

 

  他就像一个漂流瓶,从最近七年的中国大地,装载来一张有关梦想、自由和社会善意的真实小纸条。

 

 

焦德明骑着他的三轮车走南闯北

 

  2005年7月13日,65岁的焦德明突然决定换个活法。

 

  前一天他过的生活还是"起床后喝喝茶、晒晒太阳、打扫卫生、抽烟、喝点小酒,偶尔打点零工";但突然一个念头就出现了他年轻时看过 《鲁滨逊漂流记》,总想着自己哪一天也能这样。

 

  当晚,他把锅、碗、被褥,七八件夏冬季的衣服都放进了平时送货用的三轮车,又自制了一个炉子,装了几大塑料瓶的冷水,一个保温瓶的热水,还没忘记每日要喝的酒。

 

  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检查了要带的物品,带上3000元积蓄,迎着朝霞,骑着三轮车就出发了。

 

  路过市场,他买了一大筐西红柿,因为"不仅能当菜,也能当水"。

 

  "过不了几天,就可以离开新疆了!"他心情特别好。

 

  焦德明是上海人。1961年来新疆支边后,除了1984年有一次在来自江苏海安的两个小伙子的怂恿下踏上去江苏的火车,并在之后跑回上海老家看过,他从未出过远门。

 

  远行第一晚,他还没走出县城,露宿戈壁滩,离哈密市还有270公里。前后都没有人,可是他却一点都不害怕,很兴奋。

 

  他把三轮车的后挡板支起来,加长了铺子的长度作为床,盖上被子就睡了。

 

  他打算穿过甘肃陕西河南,直奔上海,要看看老家的样子,之后就走遍神州大地。

 

  在吐鲁番生活了40年,他对上海并没有很深的记忆,但是老家的门牌号倒是能像顺口溜一样背出。

 

  回忆起7年前从新疆第一天出发的情景,他眉头舒展,咧开没牙的嘴哈哈大笑,仿佛那是一辈子最开怀的时刻。

 

  他的日记本上,第一句颇有文艺范儿:"欲望天成,禁欲伤身,释放自己欲求吧,尽情宠爱世上一切,也别闷坏了世上最珍贵的自己。"

 

  直觉的勇气


  "这次长途跋涉,虽说是道路艰难,而且全部是山区,全都要爬坡,只要有决心我想没有问题。可以走到我想要去的目的地西藏。"

 

  2010年10月28日

 

  7年时间,他就像一只蜗牛,拖着全部家当,走过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唯一没去的是西藏。有些地方去了不止一次。

 

  路线是蜿蜒曲折的,没有刻意规划,常根据喜好而设定下一个目的地:先是2005年出发后直接奔着上海而去,花两月余抵达上海;之后北上,2006年至2007年在山东辽宁等地辗转;2008年南下,经过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2009年踏入苏浙,并再次北上至河北吉林等地;近两年,在云南、四川重庆、湖南等地盘桓,为进藏做准备。

 

  焦德明几乎每天都要记下自己行走的里程数,多数是根据里程碑或路牌来计算。多的时候,一天能走30公里,因为"有好多下坡路,路平整";有时一天只走200米,因为走着走着,发现天要下雨,干脆停下休息;更多的时候,一天走十几公里。

 

  也常走冤枉路。有的地方是特别陡峭的山路,很难骑行,只好走上几十公里再返回选择另一条路。

 

  有的土路特别难走。今年年初,他在云南,从昆明去昭通,小路坑坑洼洼,难以骑行,于是他从小路折返,走上了高速。在离昭通100公里处,有辆警车开到他前面,叫他停下。

 

  "这是高速公路,你怎么能骑到这上面来?"

 

  "下面土路不好骑,"焦德明解释,然后又故作镇静地"狡辩","为什么高速公路我就不能走?"

 

  30岁出头的警察,脱下能够反光的马甲说,"你赶紧穿上!"并让焦德明在最近的出口离开高速。

 

  焦德明现在还留着那件马甲。

 

  2011年3月初,在翻越四川拖乌山时,焦德明几年中第一次摔跤,把左脚也扭了。他想"等消肿不痛继续行走",但低估了自己的伤势。这一休息便是一个多月。期间不少好心人买来药酒,给他天天擦天天换,还有人特意买了草药熬制之后为他敷上......可休息了一个多月,脚还是没好。

 

  焦德明很懊恼,某一天起床后,他等不及地拖着伤脚"急急地赶路了",甚至连炉子都忘了拿。

 

  但这个鲁莽的决定差点让他送了命。


  4月底至5月初的某一天,"不知是多少号",当时他在拖乌山上"蜗行"。刚爬完一段陡坡,开始下坡,走到一个拐弯处,他想减速,可是车子却不听使唤了!

 

  眼看车子要冲出道路,滑进山沟,他急急抓住龙头,硬是把车头扭向路的内侧。整辆车翻倒在路面,他也摔下了车,裤子磨破了。

 

  呆呆地坐在地上,他抽了一根烟,"啥也没想"。

 

  后来他才发现,是右轮的一个插销掉了,插销一掉,刹车就起不了作用。

 

  继续行走。可是走了还不到五公里,又遇到一个下坡,"雪上加霜"。这一次摔得更厉害,裤子、鞋子、袜子全都磨破了。左脚竟有七八个伤口。

 

  车也没法骑了,只能拖着走。

 

  走了五六天山路,没有一个人......

 

  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2010年12月26日,四川省石棉县,因为山路难走,有人叫他退回去算了,他写道:"我不能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我内在的心声。最主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我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我真正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我决不会退缩或放弃,这是我最根本的意志。"

 

  中国的善根

 

  "自身虽残,不劣于畜生,吾人虽贫,犹胜于饿鬼。世间之难住多忧,身虽卑贱不言贵。但我绝不会在垃圾箱或桶内拣着吃,更不会向人气(乞)讨。"

 

  2010年9月7日

 

  2008年,南方遭遇特大雪灾。焦德明也恰巧赶上了。

 

  那天是1月20日,离春节还有12天,当时他在广东省乐昌市云岩镇,离目的地韶关市约60公里。焦德明看天色不太好,就稍微停留了一下,结果一停留,就是半个月。

 

  他把车停在一家商铺边,去买了几包方便面。买第二次时,40岁左右的老板娘就问了焦德明的情况,她好奇这个老头到底是做什么的。

 

  当她得知焦德明的梦想之后,极力邀请焦去她家吃饭。

 

  焦德明拒绝了,他并不太习惯去别人家里。结果,这位老板娘就把饭送到车里。


  有一天早晨,他被隆隆作响的机器吵醒,还有那位老板娘的声音:"停下!停下!那里面还有人呐!"他从"雪堆"里爬出来才知道,一个用来铲雪的挖掘机差点连他一起"清理"了......

 

  整整半个月,处处冰天雪地,焦德明无路可走。

 

  老板娘在焦德明来到的第三天就给镇政府打了电话。镇长、民警、医生都来了。镇长二话没说,就从门市部买了一箱饼干拿给焦德明;而且第二天又来了,送来一床被子和半箱饼干。

 

  "我吃不完啊!"焦德明说。

 

  "慢慢吃!"镇长不容他拒绝。

 

  派出所民警劝他到敬老院休息几天,等天气好了再走。焦德明自嘲"是个不知趣的人",坚持要呆在自己车里。

 

  医院送来很多药品,焦德明说自己从来不吃药。医生却硬塞给他,"你拿上,都是感冒药"。

 

  除此之外,老板娘每天三顿地给焦德明送饭,"到了饭点就送来",因为临近春节,还先后给他送了两瓶酒驱寒。

 

  "半个月啊,叫谁能做到?"焦德明说,他常常不愿意接受令他觉得受不起的"恩待"。

 

  曾经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沙坪镇,也同样是因为天天有人送吃的,他在日记中写下,"我不能在这里留下去了,不然别人以为我要白吃喝......哪怕雨天也要走,"他很怕别人当他是乞丐。

 

  大年初三那天,焦德明起得特别早。一方面是"路上的冰没了,得抓紧时间上路";一方面是想快点离开,再不要麻烦这位老板娘了。

 

  结果还没骑出去几步,老板娘也开门了,她坚持让焦德明吃完早饭再走。临行时给他车里塞了一袋饼干和两副手套,另外还送了一瓶跌打损伤的药酒和20元钱。

 

  这七年来,这么多路,并不全是他一个人的脚印。一位彝族的司机开着汽车帮他足足拉了8公里的车,直至上到一个坡顶,他可以轻松顺着下坡"滑行"。有两位女孩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他,不但帮他把车推到坡顶,还特意回家给他盛来了一碗饭......顺手拿起一捆备胎,焦德明说:"这是一位四川师傅给的。"

 

  就在那次摔伤之后,一家医药公司的女老板亲自给他洗伤口,还给他擦了消炎药和止痛药,另外送了一瓶消毒药水;一位陈姓师傅为他换了一次药,据说是好药,但问起价钱时,对方却回答"不会要你的钱";卖包子的老板娘每天给他早饭吃却不肯收钱,还有几家饭馆也是如此,店主是他在日记中记录得最多的好心人,很多人不仅免费提供吃喝,反而还给他钱,在他不肯接受时,又会提供米、面、油、蔬菜等;端午节有几人不约而同送来了粽子......


  在石棉那年春节,因为柴火存量不足,焦德明每天只能煮一次饭。马路对面废品收购站的两位师傅对他特别照顾,每天为他烧一壶开水,还送来大米和挂面。大年三十那天,更是送来了熟肉和蔬菜,"还有一袋元宵"。

 

  点点滴滴,举不胜举。当这些年"路人"成为道德滑坡代名词、人们开始寻找"中国的善根",这位漂流者提供了同样是在这些年的,一份来自中国大地的真实行走记录。

 

  点点滴滴,如此真实,大都来自他的日记。焦德明并没有拿这些对记者大肆宣讲。

 

  但他也说了、只说了这样一句:"世人用一种温情的眼光看待我,这就是对我莫大的关怀和支持。"

 

  他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

 

  自由的乐趣

 

  "今天是七月初二,又是我的生日。可在这个地方什么也没有,没什么可以买来吃的。除了大小车轮外,什么也没有,只能吃点干粮,也算是过了一个生日。就连喝的酒也没有了,只能喝茶。"

 

  2012年8月18日

 

  一个人行走不孤单吗?

 

  焦德明说:"确实是有点寂寞,但寂寞和孤独,我已是习以为常。"

 

  他的父母就只生他一人,并没有兄弟和姐妹,随后父母离异,他也不曾与远在上海的父亲、继母有什么联系。对于自己的婚姻,认为不合的他也直截了当地离婚。

 

  他自言比较少去关心周遭发生的新闻。日子的流逝对他而言也并不重要,日记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开头是,"今天不知道是几月几号......"他去每一个地方也都基本不进市区,"进城太吵了,不安静"。最爱在市郊或小镇找一个偏僻的角落 "安营扎寨","安静能让我思考,我会思考人这一生要怎么过,如何生存"......

 

  在路上,他看到不脏不破的杂志、书就留下读。他喜欢看书,看《水浒》、看《三国演义》,"虽然我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社会这个大学,我一直在上,很多人读到了本科、研究生,但是在社会这个大学远远没有毕业,我想我大概算读到了初中吧"。

 

  他不喜欢被视为异类,有些人认为他像乞讨或是流浪者,他也不屑搭理;但若认为对方是认真和自己交流后,又会不吝啬地讲述所见所闻,开心时更是咧嘴大笑。周围人若问得不顺他的意思,立马眉头一皱意思是,"我刚刚不是说过了嘛",或是,"这个你都不晓得"。但随即又解释,"我脾气暴,性格强,说干就干","我们姓焦的人性格都比较强,你看那个焦裕禄,他性格也强的,是不是?"

 

  他说现在单身匹马畅游神州大地并没什么不好,"无牵无挂,光杆司令一个,想去哪去哪"。

 

  他的"房车"一直在改进从一开始的无顶车(在新疆很少下雨),逐步升级到有篷车。他用钢筋来搭建整体框架,再买来几大块塑料布遮蔽起来。这是一个没有"门"的屋子,有时骑着骑着,东西就会滑落。在山路尤其如此,他掉过几瓶水,还有壶。有时容器没有盖紧,里面的东西流出来,弄得铺盖油迹斑斑......


  但他从不离开自己的三轮车,即使到了景区,一般也不进去,也没想过寄存三轮车,"我最多在别人家吃个饭,睡觉一定还是睡到自己车上去"。

 

  "因为这是我的家呀!"他说。

 

  邓国禄是在2009年8月遇到焦德明的。当年他在四川省沐川县交通局工作。那天焦德明停在一个中学门口,在休息,"皮肤黑黝黝的,粗糙,满手老茧,显得干瘦"。

 

  他与焦德明聊过好几次,每天下班后都去看看他。"也许正常人想要的就是吃饱、穿暖,但他的目标不是这样的。他有点像长征,目标非常明确,其他的都不重要。"邓国禄说。

 

  他还爬进焦德明的车感受在里面睡觉,检查车的结构是否牢固,因为他也一直有徒步中国的愿望。他甚至觉得"这就是我退休后想做的事情","不过我可能还是有牵挂",孩子或许不会同意他这样做;而且 "还是不太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也许等退休,存一笔钱,徒步的时候可以提资金出来用"。

 

  焦德明对很多事都无所谓。比如吃喝睡,只要能填饱肚子,吃什么都行。"那边的面条4块钱一碗,但只能吃一顿,买包子的话,5毛一个,我买8个,够吃一天哪!"他乐呵呵地计算着,竖起指头比划。大多数时候,他都是支起炉子,在路边自己做饭,所以一路往往要捡柴火。废纸也会捡来当作点火的引子。有时路过村庄,他会买个包子、一碗面条,再问店家要一点热水。而当很长时间没有走过一个村落时,水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渴也只好忍着。

 

  他有他"有所谓"的东西。

 

  他记得最美的景色是在峨眉山山脚下,清晨起床,从三轮车里爬出来,看峨眉山,云雾缭绕,"很好看"。

 

  他路过凤凰,在那里看南方长城,"虽说不能与万里长城相比,但在湖南省凤凰县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写下当地名称的由来。他路遇几位苗族的小姑娘对他问长问短,但听不懂,于是便问"你好"在苗族方言里怎么读,得知叫"吾遥"便记下。

 

  他还记录了一件趣事在四川路过一个矿区,焦德明看到一位骑自行车的送报师傅,当时想要份报纸用来卷烟,结果师傅告诉他:"报纸"没有。焦德明有点纳闷,却也没多说什么。没想第二天,这位师傅又找到了焦德明,给他送了4个大包子和面包。焦德明仔细一琢磨便觉得事情搞错了,他向别人买"报纸",可结果人家好心送来了"包子"。方言发音的不同让他觉得特别有趣......

 

  2012年1月,他在昆明市的一个汽车总站边住下,打算在这里过冬。周围刚好是一个小区,居民每日给他送来肉、鸡、蛋、米面、香肠、水果,还有被子、衣服、钱;还有人对他说,"不要再走啦,该停下休息休息啦,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好......"

 

  这恐怕是他意志最软弱涣散的一次。第一次,他在一个地方待了4个月,甚至有了家的感觉。

 

  但他还是认为 "不应该在一个地方呆太久",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

 

  现在,焦德明走遍中国的愿望,在扭伤脚后不再能实现,他已不能去西藏了。

 

  但他似乎又很能坦然接受这个结果,他打算一路往安徽走,希望能去黄山定居。他在日记中多次写到一段自创的打油诗:"不气不气不生气,人生那(哪)有长得意,留得一颗平常心,不与俗人论高低。"

 

  不管怎样,自由地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个在几十年前大多数人因为依附于单位、绑定在体制上而不敢触碰的梦想,这个他童年的梦想,在当下他实现了。

 

  而这趟漫长的旅途,如果没有一路上社会与民间自发涌现的善意与帮助,或许也无法成就。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