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蓝天救援队成立三年,队员近130余人,每人每年为救援支出万元以上,他们中有政府官员、私人老板、工厂工人......最年轻的18岁,最老的47岁。
三年来,他们组织的救援达30多次。
燕赵都市网驻张家口记者 刘雅静
塞外的七月,骄阳似火。烈日下,口号震天:"一二、加油......加油、一二......"身穿深蓝色作战服,黑色高筒靴,黑红脸庞的一群人正顶着酷暑,在大山中上下攀爬,抬着担架营救遇难者......这是张家口蓝天救援队正在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他们额上汗珠儿未拭,烈日当头,没有人懈怠,表情出奇一致的坚毅。
7月6日,蓝天救援队的队员正在模拟救援
张家口蓝天救援队在场地上演练
张家口蓝天救援队在场地上演练
救援经费自掏腰包
张家口蓝天救援队隶属于北京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王东升今年45岁,是张家口下花园区人。2006年他迷恋上了登山运动,并加入了北京绿野俱乐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东升随俱乐部成员赶到灾区,整整5天,他们作为志愿者与救援队伍相互配合,亲历了无数生的喜悦死的悲痛。
"只有在生死较量间人才能真正明悟生活的意义。"王东升说,那个时候他终于深刻体会到生死一线间"救"、"援"两字多么弥足珍贵。
汶川回来后,同行的志愿者"远山"成立了北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隶属于中国紧急救援联盟,是国家官方唯一认可的民间救援队。王东升也萌发了加入的念头。
在张家口周边,小五台山、大海陀、箭扣长城都是户外运动者钟情的地方。这里每年都有不少"驴友"失踪、迷路、被困。情况紧急时,北京的救援队往往来不及赶到。2009年,王东升决定成立北京蓝天救援队张家口分队。为了方便管理,就近救援,救援队成立之初仅有8个人。救援需要经费保障,一条救援绳索动辄就万元以上,并且有有效期限,需要经常更换;救援服必须防水防火耐高温,最便宜的也得上千元;小五台救援一趟车辆燃油费就要300多元......
没有一分钱,怎么办?
队员自掏腰包,全部AA制!
李胜利是一名外科医生,有一家自己的诊所。偶然机会知道了蓝天救援队,便跑来找王东升。
"我有四辆救护车,可不可以加入?"谈起第一次与队员们的接触,李胜利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怕他们不要我,使劲儿强调自己会技术,有特长。后来才知道他们看上的不是我,是那几个'老伙计'。"李胜利指着停在远处的救护车开玩笑。
从那天起,耽误着生意,自掏着油费,李胜利和他的四个"伙计"成了救援对不可缺少的成员。每年仅仅油费,李胜利为救援队的支出就好几万元。
"每次救援之后,觉得自己对他人有用,还有价值,很高兴。"李胜利从来没有计算过自己的损失,他觉得自己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
在救援队,每个人都是如此。
队员"尘埃落定"是一名下岗女工,每个月打工挣五六百元工资;
队员刘成军说:"我能提供的都竭尽全力提供";
队员"海豚"的车是救援队的专用车;
记者在一份救援费用支出明细表中看到,数十次救援中,每一次队员们都自己自掏腰包分摊救援费用,从几百块到几千块不等。
王东升告诉记者,因为救援队的经费都是队员AA制,即使有机构或个人愿意给救援队捐资,但民间组织没有账号,根本无法接受。这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他们非常想征得有关部门支持,最大限度地保障救援队员的安全。他们希望得到捐助,用于队伍建设使用。而日常出动救援,依旧是由队员AA制。
可喜的是,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救援队在下花园区有了一个办公场所,可以用于日常办公和培训。
救援任务分工合作
"户外运动会让人着迷,自由、刺激也冒险。"说起户外,王东升的激动难以抑制。他钟情于此,所以更明白户外运动者最需要的是什么。
"懂得急救常识非常重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便是性命攸关。"王东升通过学习取得了《应急医疗救护资格证书》、《中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电台操作资格证书》、《救生员证》及其它救援培训技能证书。为保证救援的专业性,救援队还把不同人员编制成网络、通讯、救援组、后勤、心理治疗等十多个小组,每个队员都定期接受急救知识的培训。
"救援,很多时候就是生死一线间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王东升说。
2009年夏天,一个叫"毛眼"的登山者从小五台山北台的一处30多米的悬崖掉下。得到消息已经是傍晚,正赶上暴雨。通讯组发出召集令后,救援队17名队员火速出发。乌云压顶,天色阴沉。四辆车一路疾驰赶到小五台山脚下。
一队搜救!
二队救助!
三队接应!
令声还未落地,人员早已如宝剑出鞘。搜救的山坡上草木茂盛,本就无路可走,加上暴雨倾盆,根本无法前进。队员只能匍匐爬行。为了避免求助者二次伤害,二队队员还背着担架和药品。找到"毛眼"时,她的右腿骨折,头部轻微受伤。为了争取时间,队员们下山时轮流抬着担架,山路难走时四人抬着变为两人,再难走就一个人背着。伤员不能耽误,五小时的路程三个小时就到了山脚下。看着满脸雨水,冻得打颤的队员,"毛眼"感动地哭了。临上救护车的一刻,她坚持要向救援队鞠躬致谢。不顾骨折的疼痛,她深深弯腰......
这样的救援,他们已经不知道经历过多少。
2010年的8月的一个下午,一支登山队在小五台山走散,8人迷路。当时,正好救援队的6名队员也在山上游玩。得到消息后,6人分头行动,了解行进路线、推测可能迷路的岔道......只有6人,但搜救行动分毫没有延误。北台是小五台山第二高峰,沟壑纵横,苍松翠柏斜生,无路可寻,搜救非常困难。山上小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夜间又开始下雨。虽然装备充分,但是大家还是冻得瑟瑟发抖,雨水顺头往下流。山体太滑,大家只能坐在地上往下滑。
凌晨4点,终于找到了失踪者。一位被救者冻得说不出话,只能用拥抱表示感激。
队员"小兔"说:"那个僵硬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也有人在被救后给救援队报酬,但是每一位队员都是一口回绝。"我们只做应该做的,不需要回报。"也有人问他们要什么。
"一句谢谢足矣!"王东升这样说,"当一辆车子坏在荒无人烟的路上时,最渴望的就是有过往车来帮助自己,我们蓝天救援队就是那辆停车援手的人,无论生疏远近,我们都会无偿给予求助者最大的帮助,不求任何回报。"
王东升告诉记者,每一次救援大家都想冲到前面,可是救援就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分工合作。按照章程规定,救援队下设几个部门:救援队搜救组、民众安全服务组、后勤组、对外合作组以及秘书组,医疗组,心理组。这些部门人员兼并但在救援中能相互协调,做出第一时间反应。"张家口蓝天救援队能够组建起来不容易,也不能轻易就解散。"队长提出,民间救援队今后的发展可以从加入和应急服务相关的志愿者组织入手,成为注册备案的志愿者,可以更好地融入应急体系之中,现在的救援体系中,就有数量很庞大的应急志愿者队伍。此外,救援队员还要做好思想上的转变,不要总认为亲赴第一现场救出多少人才是救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外围服务,提供支持,也同样是一名救援队员、一名志愿者作用的体现。
"救援"无处不在
蓝天救援队成立三年,最初是为了救援户外运动者。时间久了,知道的人多了,别的事也会找到他们。有人的钥匙落在家里,一个电话,在附近的队员会热心相助;有车在高速路抛锚了,一个电话,他们火速赶往;有地方举办大型活动,需要后勤保障,一个电话,他们义无反顾......队员们还救助了12名贫困学生,文具、书籍、衣物......队员们常常会看望这些孩子,三年来救助金已经达到了上万元。
赵光友是个患有疾病的"瓷娃娃",28岁的她身高只有80公分,体重30几斤。她曾经就是蓝天救援队帮助的对象。
因为身体条件,赵光友很少外出,朋友也不多。王东升和队员们了解情况后,常到家里和她聊天。登山见闻、救援历险、身边故事......队员们的热情、阳光、乐观为赵光友驱走了孤独,带来许多欢乐。
有一次队员们把800元钱捐给赵光友时,女孩没有接钱,而是小心翼翼地问:"我这样的条件能加入你们吗?"
"可以!"王东升爽快地说:"你就去通讯组,可以从网上为我们收集信息。"
赵光友说:"那这钱我再捐给咱们救援队!"从此蓝天救援队又多了一名队员。
队员"海豚"在后勤组,她是一名营养师,每次救援后她都会亲手煮粥。她说:"救援队有时几经周折救了人。但我们还是想坚持做下去。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社会需要我们,我们无怨无悔。"奉献着,收获着。现在更多的人在加入蓝天救援队,而蓝天救援队也在一步步成长、完善。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为受困着照亮生命之旅,他们用钢铁双肩筑起一艘生命的诺亚方舟,一路行驶一路花香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