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一直令我十分向往。她曾经辉煌的历史、近代的重重磨难、这十几年的励精图治,看起来跟中国有惊人的相似。近年来,国内国外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亚洲龙象之争”,“印度是否能赶超中国
”,“中印两个大国的平衡游戏”等类似的话题,使得一向爱好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我越发想亲身感受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看看究竟谁会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跑者。
2006年 春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我从北京出发直飞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印度东奔西走了整整30天,足迹踏遍了印度的东西南北。
种族宗教对立
从首都新德里机场出来,打算直接搭乘夜车到斋普尔。告诉司机去“老德里火车站”。司机听到这个地名的反应就好像我要去瘟疫区,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这个时间老德里站很危险,你还是等到明天白天再去吧。”我问他怎么危险,他却沉默不语。过了一阵儿忽然说:“那些穆斯林……”
这是到了印度后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面对种族对立的问题。
印度的十亿人口分属不同族群,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仅印度官方承认的就有18种主要语言、844种方言、六大主要宗教。尤其是占人口总数82%的印度教同占12%的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在印度的近代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笔。上个世纪,因为两大宗教之间的仇杀冲突,死者无数。
在位于恒河河畔的印度教圣城瓦伦纳西,我们在一所著名的印度教寺庙入口处遭到了几个荷枪实弹警察的阻拦。向周围的人打听后才知道,这是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穆斯林恐怖袭击。
在我们离开印度不久,就听说瓦伦纳西的印度教寺庙和火车站分别发生了爆炸事件,死亡20多人。事件发生后,当地几乎所有的穆斯林商店都不约而同地关了门。
当印度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时,英国统治者把莫卧儿王朝 (Mongul Empire) 的部分领土,同说兴都语的北部地区和说泰米尔语的南部族群结合为一体,全部统一在一个国家政体之下。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差异经过两个世纪的磨合并没有完全消除。另外,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对立也由来已久。对于现在独立自主的印度政府,把使用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团结起来,是个极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族相对单一化,90%以上的人口是汉族,有共同的文化,使用同一种语言,尽管发音不同,沿用的却是同一套文字系统。几千年历史凝聚而成的共同命运,使中国人更能团结一致,随时随地横跨地域局限,发动资源完成使命。
传统与种姓制度
我们在乌代普(Udaipur)时住在一个家庭旅馆里。主人邦提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很热情也很健谈。还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当晚他的一位好友的婚礼宴会。
宴会场面很热闹,至少有两三百个客人。盛装打扮的新郎新娘坐在台上,轮流跟客人合影。我问邦提,新郎新娘认识很久了吧?邦提摆手说,是父母包办的,他们在婚礼前只见过两面。
直至今日,印度的绝大多数的婚姻还是由家庭包办的,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女往往在父母安排见面一两次后就结婚了。包括婚姻习俗在内的传统文化形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又问邦提,新娘是做什么的?邦提说,她从初中辍学后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出嫁前由父亲做主,出嫁后就听丈夫的了。
看来在印度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据说女性的文盲率高达61%。传统观念的约束使多数女性在家料理家务,不能抛头露面。确实,走遍印度各地的饭店,都没遇到一个女服务员。
在婚礼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围成一圈说话的人大多穿着相近,仪态举动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有一圈人跟别人都不一样,肤色较黑,衣饰简单得近乎寒酸。我问邦提,你认识他们吗?邦提掩饰不住不屑的神情说,不认识,他们是"首陀罗",我们不是一类人。
这就是对印度文化影响深远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从高至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比四个种姓更低的是“贱民”阶层,地位最为低下,他们是不可接触的不洁的群体(the untouchables)。
在历史上,不同种姓的人拥有不同的地位、社会分工及权利义务。印度独立以后,政府颁布了废除“贱民”制度的法律,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待低等种姓的措施,人们的种姓意识有所减弱。不过,几千年的痼疾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直至今日,种姓制度仍然是压在人们头上的阴影,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连大学的招生制度都难以摆脱种姓制度的影响。
像邦提一样仍然抱着低等种姓生来就不如高等种姓看法的人比比皆是。残害"贱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北方邦,几个贱民因为涉嫌贩卖被印度教视为圣物的牛,而被较高种姓的人活活拨了皮。
印度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传统中一些不利于发展壮大的因素。同先进的、民主的思想格格不入的落后传统及种姓制度,将是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
虽然中国不存在传统的种姓制度,但城市和农村长期处于分割状态,整个社会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巨大挑战。
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
在印度第一大商业城市孟买,我们因为临时行程改变而需要改签火车票。在3个小时,上上下下辗转了7个窗口以后,终于办完了改签。当我们向新认识的当地朋友抱怨时,他们说这种情况很平常,一点也不奇怪。还说有人因涉嫌谋杀被押,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多年案子还没审。
看来抱怨的不仅是外国游客,印度人也对本国官僚主义、程序繁琐和效率低下的作风颇有怨言。
翻开近期的“当日印度”,据统计,在印度新公司申请营业执照平均要等待270天。出口货物需要22个不同部门的签字。供出口的货物需要15天才能从内地运送到达港口。就连运输轮船在港口附近掉转船头也需要整整4天。
和中国各地的大兴土木相比,在印度几乎就没有看到建筑工地,尽管有许多地方路况很差,破败不堪的民宅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硬体设施比印度强得多。有资料显示,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长达三万公里,是印度的九倍;每1000人口中的流动和固线电话使用率,也比印度高出五倍。
“今日印度”的统计资料显示,印度包括11个国际机场在内的126个机场,只有9个是盈利的。每年有1600万吨粮食和40%的果蔬在到达市场之前腐坏变质。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冷藏、处理和加工设施。而如果建立这些设施,不仅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会为占人口2/3的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印度要想迎头赶上,必须要投下大笔资金建造道路、机场、码头、电信和电力网络。尽管印度也在大力吸引外资,但每年进入印度的外资还不及中国的1/10。连居住在西方的印度侨民都说,我们宁愿到中国投资,也不到印度投资,因为印度不仅基础设施差,而且办事效率低,使得投资没有保障。
民主两面观
在斋普尔的瑜伽冥想中心,老师还没介绍完上课内容,下面的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的提问了,有人说到激动处干脆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好像发表演讲一般。老师也不介意,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我的一个在驻印使馆签证处的朋友说过,印度人爱争辩,签证窗口外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跟你辩论一番。
争论和雄辩可能是印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古印度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中充满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和反论。传说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其门徒举行了多次集经和辨经活动。
有人认为,争辩的传统使得民主精神在印度得以生根发芽。印度人骄傲的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如果民主的意义在于发表观点的自由,那么印度的确很民主。连政府的政策都往往要经过各派政党的反复辩论才能做出决定。这样的机制确实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同时也为不同政见、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
然而,从北部的新德里到南部的孟买,从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到东部的西孟加拉邦,不管走到哪里,到处都看得见身后跟着骨瘦如柴搬运工的胖硕富人,几乎每走几步,也能看见一个穿着脏旧得看不出颜色衣服的流浪汉。据说,全印有1/3的人口生活在每天不足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另有1/3的人一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对于许多生活贫困的人来说,生存是他们最大的追求,民主成了奢侈品。
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副总编辑桑贾伊曾表示,印度目前的状况根本不配拥有民主制度。在贫困落后的地区,金钱可以收买选票,使民主程序失真。他认为,民主制度应该建立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国民素质比较高的国家。作为一个还很不发达而且民族主义嚣张、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印度在经济起飞阶段需要的更多的是集中而不是民主,只有集中才能带来效率,只有效率才能保证印度不会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
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
我所接触的印度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这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印度来说,对人口不加以控制可能引起人口过渡增长。然而,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造成人口急速老化,也将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一个国家在未致富前就先老化,世界当前还找不到另一个先例。对比中国人口平均年龄33岁,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人口效益显然更高。
一路上,很多印度人不相信我来自中国,因为他们所接触过的中国人没几个能说好英文的。在孟买时,旅馆的老板得知我是中国人,马上拉我去当翻译,原来有几个住店的中国商人一句英文都不懂,没有翻译就无法交流。
一个孟买的企业家对我说:“跟贵国人打交道,语言是一大障碍。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跟你一样说英文,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可就更了不得了。”
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多数印度人能自如地应用英文,对西方文化也有相当的理解。路边的小贩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和我讨价还价,连九岁的小童都能用标准规范的英文跟我交流思想。
不少印度人在欧美的跨国企业、世界银行、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及大学里身居高位,这么一个国际网络将给予印度额外的竞争优势。虽然也有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国际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国人对英文和西方文化始终欠缺同等水平的掌握和认知。
在费德普古城里就餐时,遇到一个19岁的年轻侍者,是阿格拉一所著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每天坐来回三小时的长途车去学校。晚上回家后及周末在餐厅打工,自己挣生活费。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到美国读金融博士,然后回国当一流的金融专家。在孟买认识了贫穷但快乐的帕莫一家,他们11岁的女儿希望长大后能做一名导弹工程师。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印度年轻一代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信念,也看到了印度未来的希望。
[有感]
30天的印度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印度厚重的历史风貌、浓郁的人文氛围以及很多可敬可爱的印度人。这时候再回过头来寻找“谁将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跑者”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印度和中国都属于世界文明古国,都拥有10亿以上的庞大人口,把谁落下了对全世界、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如果印度和中国携起手来,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则将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一大福音。
”,“中印两个大国的平衡游戏”等类似的话题,使得一向爱好旅游和文化体验的我越发想亲身感受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看看究竟谁会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跑者。
2006年 春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我从北京出发直飞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印度东奔西走了整整30天,足迹踏遍了印度的东西南北。
种族宗教对立
从首都新德里机场出来,打算直接搭乘夜车到斋普尔。告诉司机去“老德里火车站”。司机听到这个地名的反应就好像我要去瘟疫区,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这个时间老德里站很危险,你还是等到明天白天再去吧。”我问他怎么危险,他却沉默不语。过了一阵儿忽然说:“那些穆斯林……”
这是到了印度后第一次,但绝不是最后一次面对种族对立的问题。
印度的十亿人口分属不同族群,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仅印度官方承认的就有18种主要语言、844种方言、六大主要宗教。尤其是占人口总数82%的印度教同占12%的伊斯兰教两大宗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在印度的近代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笔。上个世纪,因为两大宗教之间的仇杀冲突,死者无数。
在位于恒河河畔的印度教圣城瓦伦纳西,我们在一所著名的印度教寺庙入口处遭到了几个荷枪实弹警察的阻拦。向周围的人打听后才知道,这是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穆斯林恐怖袭击。
在我们离开印度不久,就听说瓦伦纳西的印度教寺庙和火车站分别发生了爆炸事件,死亡20多人。事件发生后,当地几乎所有的穆斯林商店都不约而同地关了门。
当印度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时,英国统治者把莫卧儿王朝 (Mongul Empire) 的部分领土,同说兴都语的北部地区和说泰米尔语的南部族群结合为一体,全部统一在一个国家政体之下。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差异经过两个世纪的磨合并没有完全消除。另外,印度教徒同穆斯林的对立也由来已久。对于现在独立自主的印度政府,把使用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族群团结起来,是个极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民族相对单一化,90%以上的人口是汉族,有共同的文化,使用同一种语言,尽管发音不同,沿用的却是同一套文字系统。几千年历史凝聚而成的共同命运,使中国人更能团结一致,随时随地横跨地域局限,发动资源完成使命。
传统与种姓制度
我们在乌代普(Udaipur)时住在一个家庭旅馆里。主人邦提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很热情也很健谈。还邀请我们一起参加当晚他的一位好友的婚礼宴会。
宴会场面很热闹,至少有两三百个客人。盛装打扮的新郎新娘坐在台上,轮流跟客人合影。我问邦提,新郎新娘认识很久了吧?邦提摆手说,是父母包办的,他们在婚礼前只见过两面。
直至今日,印度的绝大多数的婚姻还是由家庭包办的,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女往往在父母安排见面一两次后就结婚了。包括婚姻习俗在内的传统文化形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又问邦提,新娘是做什么的?邦提说,她从初中辍学后在家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出嫁前由父亲做主,出嫁后就听丈夫的了。
看来在印度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据说女性的文盲率高达61%。传统观念的约束使多数女性在家料理家务,不能抛头露面。确实,走遍印度各地的饭店,都没遇到一个女服务员。
在婚礼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围成一圈说话的人大多穿着相近,仪态举动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有一圈人跟别人都不一样,肤色较黑,衣饰简单得近乎寒酸。我问邦提,你认识他们吗?邦提掩饰不住不屑的神情说,不认识,他们是"首陀罗",我们不是一类人。
这就是对印度文化影响深远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从高至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比四个种姓更低的是“贱民”阶层,地位最为低下,他们是不可接触的不洁的群体(the untouchables)。
在历史上,不同种姓的人拥有不同的地位、社会分工及权利义务。印度独立以后,政府颁布了废除“贱民”制度的法律,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待低等种姓的措施,人们的种姓意识有所减弱。不过,几千年的痼疾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直至今日,种姓制度仍然是压在人们头上的阴影,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连大学的招生制度都难以摆脱种姓制度的影响。
像邦提一样仍然抱着低等种姓生来就不如高等种姓看法的人比比皆是。残害"贱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北方邦,几个贱民因为涉嫌贩卖被印度教视为圣物的牛,而被较高种姓的人活活拨了皮。
印度要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传统中一些不利于发展壮大的因素。同先进的、民主的思想格格不入的落后传统及种姓制度,将是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
虽然中国不存在传统的种姓制度,但城市和农村长期处于分割状态,整个社会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将是摆在全体中国人面前的巨大挑战。
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
在印度第一大商业城市孟买,我们因为临时行程改变而需要改签火车票。在3个小时,上上下下辗转了7个窗口以后,终于办完了改签。当我们向新认识的当地朋友抱怨时,他们说这种情况很平常,一点也不奇怪。还说有人因涉嫌谋杀被押,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多年案子还没审。
看来抱怨的不仅是外国游客,印度人也对本国官僚主义、程序繁琐和效率低下的作风颇有怨言。
翻开近期的“当日印度”,据统计,在印度新公司申请营业执照平均要等待270天。出口货物需要22个不同部门的签字。供出口的货物需要15天才能从内地运送到达港口。就连运输轮船在港口附近掉转船头也需要整整4天。
和中国各地的大兴土木相比,在印度几乎就没有看到建筑工地,尽管有许多地方路况很差,破败不堪的民宅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基础硬体设施比印度强得多。有资料显示,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长达三万公里,是印度的九倍;每1000人口中的流动和固线电话使用率,也比印度高出五倍。
“今日印度”的统计资料显示,印度包括11个国际机场在内的126个机场,只有9个是盈利的。每年有1600万吨粮食和40%的果蔬在到达市场之前腐坏变质。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冷藏、处理和加工设施。而如果建立这些设施,不仅将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会为占人口2/3的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印度要想迎头赶上,必须要投下大笔资金建造道路、机场、码头、电信和电力网络。尽管印度也在大力吸引外资,但每年进入印度的外资还不及中国的1/10。连居住在西方的印度侨民都说,我们宁愿到中国投资,也不到印度投资,因为印度不仅基础设施差,而且办事效率低,使得投资没有保障。
民主两面观
在斋普尔的瑜伽冥想中心,老师还没介绍完上课内容,下面的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的提问了,有人说到激动处干脆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好像发表演讲一般。老师也不介意,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我的一个在驻印使馆签证处的朋友说过,印度人爱争辩,签证窗口外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跟你辩论一番。
争论和雄辩可能是印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古印度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中充满了无休无止的争论和反论。传说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其门徒举行了多次集经和辨经活动。
有人认为,争辩的传统使得民主精神在印度得以生根发芽。印度人骄傲的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如果民主的意义在于发表观点的自由,那么印度的确很民主。连政府的政策都往往要经过各派政党的反复辩论才能做出决定。这样的机制确实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同时也为不同政见、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
然而,从北部的新德里到南部的孟买,从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到东部的西孟加拉邦,不管走到哪里,到处都看得见身后跟着骨瘦如柴搬运工的胖硕富人,几乎每走几步,也能看见一个穿着脏旧得看不出颜色衣服的流浪汉。据说,全印有1/3的人口生活在每天不足1美元的贫困线以下,另有1/3的人一天生活费不到2美元。对于许多生活贫困的人来说,生存是他们最大的追求,民主成了奢侈品。
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副总编辑桑贾伊曾表示,印度目前的状况根本不配拥有民主制度。在贫困落后的地区,金钱可以收买选票,使民主程序失真。他认为,民主制度应该建立在一个经济比较发达,国民素质比较高的国家。作为一个还很不发达而且民族主义嚣张、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印度在经济起飞阶段需要的更多的是集中而不是民主,只有集中才能带来效率,只有效率才能保证印度不会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边缘化。
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
我所接触的印度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甚至更多。这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我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印度来说,对人口不加以控制可能引起人口过渡增长。然而,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造成人口急速老化,也将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一个国家在未致富前就先老化,世界当前还找不到另一个先例。对比中国人口平均年龄33岁,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人口效益显然更高。
一路上,很多印度人不相信我来自中国,因为他们所接触过的中国人没几个能说好英文的。在孟买时,旅馆的老板得知我是中国人,马上拉我去当翻译,原来有几个住店的中国商人一句英文都不懂,没有翻译就无法交流。
一个孟买的企业家对我说:“跟贵国人打交道,语言是一大障碍。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跟你一样说英文,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可就更了不得了。”
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多数印度人能自如地应用英文,对西方文化也有相当的理解。路边的小贩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和我讨价还价,连九岁的小童都能用标准规范的英文跟我交流思想。
不少印度人在欧美的跨国企业、世界银行、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及大学里身居高位,这么一个国际网络将给予印度额外的竞争优势。虽然也有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国际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国人对英文和西方文化始终欠缺同等水平的掌握和认知。
在费德普古城里就餐时,遇到一个19岁的年轻侍者,是阿格拉一所著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每天坐来回三小时的长途车去学校。晚上回家后及周末在餐厅打工,自己挣生活费。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到美国读金融博士,然后回国当一流的金融专家。在孟买认识了贫穷但快乐的帕莫一家,他们11岁的女儿希望长大后能做一名导弹工程师。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印度年轻一代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信念,也看到了印度未来的希望。
[有感]
30天的印度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印度厚重的历史风貌、浓郁的人文氛围以及很多可敬可爱的印度人。这时候再回过头来寻找“谁将成为未来世界的领跑者”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印度和中国都属于世界文明古国,都拥有10亿以上的庞大人口,把谁落下了对全世界、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如果印度和中国携起手来,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则将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一大福音。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