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中郁闷的时候,一时心血来潮,给自己一个假期。直奔雪域高原骑行游西藏,经雪山过草甸、从寺庙到雪山,从热闹的城到下一个陌生的镇。沿途遇见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心境。随性所至,随遇而安,不计较舒适亦不论人性凉薄职场刀枪棍棒。有一颗随时准备好上路的心。或骑车游拉萨,或独自在色拉寺听辩经,不发一语,再回家去,这才叫生活。
骑行拉萨,别有风味
第一个骑车去西藏的人,会是谁呢?他出发前,有没有经历家人的劝阻同事的嘲笑?他在路上的时候,有没有因为劳累和缺氧而受伤?他在路上结识伙伴时,有没有暗自庆幸上天安排的缘分?他在到达拉萨时,有没有在布达拉宫前匍匐祈祷长久流泪?他在圣地的大道上一路狂奔时,有没有飞翔!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人面前,递上一路人和事以及风景的印迹时,他已然向恶狠狠的生活报了仇,见血封喉,快意恩仇。旅行,就是报仇!就是唤醒那些沉默的人肉陀螺,点燃众人温吞的心。
骑行拉萨"入门级"
市内骑行线路图
在拉萨城区骑车,无需负重太多,停走随性。这是骑行西藏的入门篇章,简单易行且不耗费体力,圣城之旅,毕竟适应为先!
圣城古韵心中叹
永远不会让你无聊的拉萨,会随时勾引出你的好奇心。街头,由巷道枝节横生而出的小径、转角,处处有惊喜静候。千年久蕴的藏文化已经深入到这座城市的肌理与骨髓,每一座屋舍、寺庙都在诉说着段段千年的故事。暖暖春日,跨上你的"战车",在这座城市自由驰骋吧,任两耳呼呼的风声弹奏那千年的古韵,而你却在古风遗韵里开始一段心的征程!
3月,拉萨的太阳仿佛染上春怠。8点多才欲显又遮地从山头而出。春日拉萨,阳光熨帖得人心都是暖而舒展的,没有阳光的地方却依然冷到刺骨。周身裹得像木乃伊般严实,仍会冻得直哆嗦。这时候,最好是先搞定早餐。一碗热腾腾的豆浆,可以让人从头到脚里里外外苏醒过来。今天拉萨市内骑游,行程十分轻松,总的骑行路程只有大约十多公里,那准备上路吧!
且慢!既然是骑行,一辆靠得住的好车是必不可少!出发之前上车行租车,和老板讨价还价一番是必须的。 每辆车25元一天,押金600元。交钱、提车、走人!
从车行出来。"车队"一个猛子扎进密集的人潮里,这里是拉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冲赛康批发市场,狭窄的巷道里挤满了过往的行人,还有各式的小贩。自行车以蜗牛的速度在人群里避闪穿行,实在是车技和耐力的一种考验。拥挤的人潮,像流沙一样把我们"滤"到人群边缘。豁然开朗之后,旅程正式开始啦!
初探雪域之上的"颐和园"——罗布林卡
小雪飘飘的罗布林卡内
首先抵达的柳梧大桥是必经之地,这是一座崭新的藏式风格大桥,藏式符号的装饰物点缀着整座大桥,灯柱之间也拉满了祈求幸福的经幡。远远看去,拱起的桥好像一头充满了力量的牦牛,载着拉萨城前行。放眼处,人行道逐渐变得宽阔,白色围墙顺着街道向前无限延伸。围墙的尽头在哪里?那里有什么?四下茂密的树林,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循着长长的围墙转过去。
原来围墙的尽头是罗布林卡的正门。门口检票的大叔对我们指了指左边一间房子,示意我们买票。锁上车、排队、买票吧!游客的花费是60元,而当地藏族同胞只需要3元,别看他们的门票只要区区3元,可是这些藏族同胞怀揣着一颗虔诚的向佛之心千里迢迢赶来,将一生积蓄毫无保留地献给寺庙,这是我们一般旅客无法想象的。
和拉萨的很多景点一样,在这里游客只有通过安检后才可以进入。走进罗布林卡,就好像走进一片幽美的森林,在春日暖阳的抚摸下,园林显得格外秀美恬静,完全没有尘世的喧嚣繁杂。尽管高原才入初春,但这里已绿树成荫,树木遒劲苍密,生机不可抑制地尽兴舒展。地上尚有些许金黄色的树叶,和绿荫层叠的景致形成别致的辉映,也为园林增添了一分温暖的意趣。不过这种温暖并没有持续多久,几阵冷风吹过,天空便毫无预兆地飘起鹅毛大雪。纷扬的雪,无疑让我们领教了高原气候的多变与神秘。雪愈见稠密,渐渐覆盖起整座园林。我们漫步其中,好奇、敬畏油然而生。
好比北京的颐和园,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也因此向来被称为"宝贝林园",每年春暖花开时,达赖喇嘛便会从布达拉宫移居于此生活和处理政务,自七世达赖开辟罗布林卡以来,历世达赖喇嘛不断地对其扩建,罗布林卡才有了现今宏大的规模。
相对于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则更像是一个养心养性的桃源之地。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平日处理繁重政教事务的地方。而在这里,他们有时间得以亲近大地,聆听自然,观赏景致,感受园林中的草木花石......从万物性灵中,开悟生命与轮回,为世人留下指引和生生不息的启迪。
和其他地方的宫殿有着先天的不同,安闲与舒适是罗布林卡最突出的特点。所有的建筑和设施都围绕这一理念而建,并事无巨细地累年完善。在历代喇嘛的授意和精心规划上,罗布林卡无疑仍能让人领略到昔日的惬意悠然。
可以想象,当年达赖喇嘛处理完政务后去乌尧颇章(凉亭宫)冲个凉水澡,涤荡心神,一解政务之乏;得闲可行至则措吉颇章(湖心亭)喂养动物;到了一年一届的雪顿节,达赖喇嘛便身着盛装登上康松思轮(观戏台)观看盛大的藏戏表演......或许,去过颐和园的人也能在这展开同样的想象,关于至高无上的权贵,也关于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奢适与堂皇富丽。
尽管大家都说罗布林卡是个热闹的地方,那可能也是因为纷至沓来探幽猎奇的游客。今日骑行于此,初春的罗布林卡特别安静,没有拥攘的人群,没有高声的叫卖,只有从寺庙里传出的喇嘛们的念经诵佛声悠远飘荡,如同从岁月深处浸润而出的清流,洗涤身心。恍然间,仿佛时光缓缓回到几百年前,一切返璞归真。
沉醉于高原上的"绿脂"——拉鲁湿地
关于拉萨城有这样一句话:"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凡是去过大昭寺的朋友,都会听到关于这座寺庙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故事。
相传大昭寺的选址是由文成公主通过测算确定的,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为了建设寺庙就由羊驮着一筐筐泥土将沼泽填平。在藏语中羊读"惹",土读"萨","惹萨"就是"拉萨"这个城市名字的最初由来。
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可通过草甸
由此,湿地和拉萨渊源久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温软的沼泽之境,化为一座钢筋铁骨的繁华城邑。然而在卫星地图上鸟瞰拉萨,一大块灼人的"绿脂"仍不可撼动地镶嵌凝固在城市的西北角,这里就是拉萨最后的一片沼泽——拉鲁湿地。离开罗布林卡,我们继续向北骑行来到拉鲁湿地。
春季的拉鲁湿地,别样动人。脚步越慢,越能真正地领略到它慑人心魄的美。满目的金黄浸染着水。大小不一的清潭被叠映成连绵不绝的金色。浩荡摇曳的芦苇荡在微风中,曼妙不可方物。由于特殊原因,拉鲁湿地的大门并没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隔着河道怅然望去。美丽的湿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湿地因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一河之隔,却是两个世界。一头是喧嚣的城市主干道,另一边是静谧的鸟儿天堂。初春的拉鲁湿地并不冷寂,反而有几分热闹。北方的候鸟越过万水千山迁徙到这里来过春,参加一年一度的Party。赤麻鸭在草甸子上翔舞,百灵、雪雀也不甘示弱地在芦苇丛中打闹,在水平面上掠水滑翔,吓得鱼儿四处逃窜。
拉鲁湿地曾经面临沙漠化的危险,当地环保机构为了保护这片"绿脂",将拉萨河道引到湿地旁,随后又在河道上修起数座凉亭——这些凉亭看似景观设计,实则全是水坝,主要用来在枯水期向湿地送水。此外,河堤上的路灯设计也别有趣味:它们无需用电,自身有风能和太阳能两种模式来保证自身的运作。这不禁让我想起苏黎世——环保设施创意新奇,随处可见——那个世界另一头的骑行天堂。
仰望藏文字起源圣殿——帕邦卡
帕邦卡下的巨石被称为"母乌"
没有去过帕邦卡,就不算完整地到过西藏。沿着娘热路向北行进,穿过若干个十字路口,从西藏军区总医院门口向左拐进一条小路,进入娘热乡境内。位于岔路口的指示牌将我们的视线引往山腰,一条蜿蜒的公路将我们与帕邦卡相连。这段路是大约三四公里上坡路,路面很好。我俩半骑半推地向寺庙行进,时不时回头打量一下拉萨风景。
去帕邦卡不需要门票,甚至连感觉都有别于其他寺庙千篇一律的历史气息和沧桑感。帕邦卡很Open(开放)!没有高高的围墙将寺庙与外界隔离起来,也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喇嘛在太阳下晾晒衣服,袅袅炊烟从房子里冒出......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幻想的乌托邦么?
然而就是这个并不怎么显眼的地方,却是藏族文字的发源地。关于文字起源,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那是在一千多年前,布达拉宫建成,邻近各国都派了使节前去朝贺。有一天,天竺使节对藏王说:"明天我即将离开贵国,我君主有令,要我带一封贵国的国书回去。"只见松赞干布面露难色,随即,他一句一顿地说:"请转告贵国君王,吐蕃王国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你们的文字记下我的口信,写好后我在上面按下手印以作实证。"
正是这一次外交上的尴尬,让松赞干布产生了创建自己文字的迫切愿望。于是,他派出大臣桑布扎带领15个随臣,去遥远的天竺国学习文法和造字。桑布扎在国外整整学习了13年。这期间,藏王松赞干布在一块巨石之上修建了一座九层宫殿,特意供他学成归来后潜心造字。这座宫殿就是帕邦卡,藏语意为"磐石顶上"。据说后来桑布扎在此潜心研究了一年,终创造出藏族文字。寺庙中现存一块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就是藏王松赞干布亲手所写。
经过千年岁月的侵蚀,曾经的九层宫殿现在仅残存两层,巍然耸立在巨石之上,气势仍存。要欣赏帕邦卡,永远需要45度向上的仰视,或许这样才可以体现藏王权的高高在上。
"野玫瑰"里的那些僧人们——色拉寺辩经
色拉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
骑自行车最爽的事情莫过于行下坡路了,沿原路下山,彻底享受骑行的飞翔,来时的辛苦被我随风抛诸脑后。来到色拉寺门口,本想夹杂在人群中鱼目混珠地悄悄溜进色拉寺。一位身高马大的大叔手持一叠门票像门神一样突然闪现在我们面前,对我们这帮小鬼呵道:"买票!"看这位大叔长相和善,于是无耻地装无辜,扮可怜,一番讨价还价后,他终于法外开恩,象征性地收费放行。
初春的色拉寺正在从冬眠中复苏过来,满山遍野的野玫瑰正抽出新芽,用零星的嫩绿为整座寺庙增添了一丝生气。难怪"色拉"在藏语中意为"野玫瑰"。
很多人来到色拉寺,都是为了看一场辩经。这项活动在此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色拉寺的一道"招牌菜"。辩经在下午3点钟开始。我俩在指示牌的指引下,穿过狭小的巷道,通过迷宫般的七弯八拐,终于来到辩经院。此时,辩经已经开始,四周挤满了人。院子中间,一群喇嘛或坐或立,他们三三两两形成不同组合,有的一对一,有的一对多。站立者用藏语发问,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席地而坐者回答。我们听不懂他们的话,据介绍,他们的提问范围十分宽广,大到天下苍生,小到家常琐事。通过这种言辞激烈的辩论,僧人们不仅交流学经的见解与体会,还可以加深对佛经的理解。辩经是一种进阶制度,也是一种追逐真理的方式,他们用本真、清修的态度来解释世间百态,同时也探索更深的奥义。
骑行拉萨"进阶级"
在适应性锻炼结束后,接下来,迎着拉萨的春风,我们将骑行拉萨的经典线路——拉萨东线,从市区到达孜,整条路线都与安静柔美的拉萨河并行。这条线路在难度、行程和体力消耗方面都比市内游略有提升,在越过市内"一档"起步的"入门级"之后,接下来将享受的是"三档"慢拉风。当然所见的风景也会越来越拉风。
东线副本
起了一个大早,从拉萨大桥出发,沿着繁华的江苏路一直向西行驶。这是闹市区地段,来自西藏各个地区的生意人和小摊贩都在此聚集,自行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穿。在拉萨市区内骑车久了,我自然也练就一身不凡的"闪让躲避"功夫,时刻准备着避闪"不期而遇"的行人。其实拉萨的自行车道非常宽阔,但在闹市区的车道早已被大大小小的汽车所占领,彻底沦为停车道。我们的自行车只能见缝插针地在狭小的缝隙里穿梭。
人少路宽对我们来说是吉兆,大约十几分钟后,我们脱离了吵闹的街市,大家深吸一口气,将先前的紧张情绪通通抛诸脑后。内心的"引擎"终于开始点火,启动,加速......一路向东,离开闹市,远离喧嚣,我们开始车轮上的"隐居生活"。阳光照耀着金黄的白杨树,我踩动踏板的频率越来越块,两旁的房屋从我身旁飞速闪过,身体好像脱离地心引力,被车辙载着飞翔,自由飘荡。风在我耳边呻吟,好像在悄悄地对我述说着什么,一定是关于放纵的自由。大路笔直向前,风灌满我们的衣服,鼓囊囊的后背里竟然伸出一双翅膀,我们就是愤怒的小鸟,飞奔在寻梦的路上。
原来车轮上也可以展开一段隐居生活,缓慢掠过身旁的是金色的阳光,裹着树叶的斑斓,洒在骑行的路上闪烁出一片金光。此时,汪峰的《春天里》从耳机里蹦哒出来,一米阳光,一辆自行车,有没有那把破木吉他,我都可以率性走天涯。逃离闹市喧嚣的我,将自己交付于这段旅程,任缓慢滚动的车轮,载我去享受那短暂的隐居生涯。
车头上的码表停止跳动,我们"撞"上了一个丁字路口。刹车、顿足、举目前望。眼前一片开阔的视野,蓝天白云下一条蓝色的玉带在眼前蜿蜒而过。我们情不自禁地靠近岸边行驶,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偶尔几只水鸟在河面滑翔,阳光洒在河面上,像打碎的玉石发出星星点点的光芒。
路遇"天使"——翻越纳金山
沿路的高山
拐过丁字路口,我们驶上202省道。蓝色的拉萨河陪伴着蜿蜒曲折的公路静静地流淌,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峰依然披着银装,眼前的天地就像一幅美丽的素描画,干净、俊朗。我们走走停停,尽情地欣赏美丽的风景,这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解放,把心交付世界,任由万物将其洗涤。
不知不觉中骑了十多公里,原来的平坦大道开始出现缓坡。难道我们要到纳金山了吗?来时曾听当地人提起过这个地方,纳金山是拉萨前往达孜路上需要翻越的唯一一座大山,海拔4200多米。从山脚下到垭口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海拔却要上升四五百米,难度可想而之。
看着道路缠绕着山体盘旋而上,大家心里有点犯怵。但是走到这里也没有回头的道理呀!其中几位同伴一开始就铆足劲儿,打算将自行车推上垭口。开始我还严重鄙视这种吊车尾的行为,但是几分钟之后,我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阵营里。想一鼓作气地骑上这座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刚刚上行百来米,双腿就开始发胀,蹬脚踏板的力气也越来越弱,速度比推快不了多少,索性推着车走还轻松些。就这样,一路上半推半骑地前行,虽然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我们都感觉比前面的好几十公里平路还长。因为没有吃午饭的缘故,体力也开始透支,尽管挂满风马旗的垭口就在眼前,可对我来说却好像相隔千里。大家迈着虚弱的步伐,撑着自行车一步步往前挪。
几经辛苦,大家终于到达垭口,插在山顶的海拔4800米的标识牌立刻让我清醒,一个小小的标识牌,对我来说却是巨大的奖励。我意识到,我的辛苦是可以找到慰藉的,我的付出已然不仅是完成一段路途,它是一种自我肯定,当我坐在办公室,总为一遍又一遍地无为劳动而严重怀疑自己时,我没有想到一段路途能让我敬畏自己,包括我的脉搏和心跳,都是值得敬畏的。
可是,体力上的不支让我瘫倒在地上,眼前一片模糊。怪只怪我们没有十足的骑行经验,在没有口粮的准备下就勇敢上路了。同伴们也坐在一旁气喘吁吁。隐隐约约听到由远及近的自行车链转动声,"有人!太好了!"我欣喜若狂。从薄雾的背后淡淡地透出两个人的身影,各自介绍后发现,这两位竟也是骑行达孜的朋友,只是方向和我们相反。俗话说骑行路上皆兄弟,见我们这副狼狈样,他们很仗义地从包里掏出压缩饼干给我们吃。一刹那,我顿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什么精神呀!是雪中送炭呀!这两位是人么?不是呀,是天使呀!
撑一支时间的长蒿 在"金色池塘"里放歌——金色池塘
漂亮的池塘
挥别两位"天使"兄弟,我们开始一段轻松的行程。有上坡就必定会有下坡,穿过垭口,一段疯狂的发夹弯把我们引向山下。幸好先前"天使"兄弟曾提醒过我们,下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路上处处暗藏杀机,沥青的路面表面平坦实际上有很多凹凸处,肉眼很难辨认,下行的自行车如果快速经过很容易飞出去。因此,我们一直压抑着放纵的心情,捏着刹车缓缓行至山脚下。
拉萨河又回到我们身边,向着达孜的方向继续前行。途经扎耶巴寺的路牌来到一个三岔路口,顺着指示的方向望去,一座寺庙在山间若隐若现,甚是壮观。可是15公里的上坡让我们有心无力。这比刚刚翻过的纳金山难度更大。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我们还是放弃了去这座寺庙,带着遗憾和不甘挥泪前行。
离达孜不远了。"金色池塘就在前面!"一位同伴突然叫喊起来。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脑中浮现出一片金灿灿的湖中仙境的画面。金色池塘应该在秋季才能完美地展现出它的韵味,而现在是初春呀!
脑子里正在胡思乱想,我们已经闯进了一片斑斓的林海。初见嫩绿枝条的树木,与蓝天白云、碧绿湖水融为一幅宁静的油画,有着凡高笔下的张扬,也有着莫奈画作中焕发的一种非凡的能量和生命力。将自己放逐到景色如画的树林里,极目四望,眼花缭乱:红色绿色黄色相映成趣,远处湿地上的野鸭在浅滩嬉水,近处清澈见底的池塘里鱼儿成群嬉戏,动静相织,甚是热闹。这里便是赫赫有名的"金色池塘"。置身其中,它的美就近在身旁,而幸福就在这一刻降临,在我们挑战自己的极限之后,来到这里,享受这里的宁静、安详以及各种生物的惺惺相惜。
只想此时的时光,慢些再慢些,让我们撑一支时间的长蒿,向青草更深处慢游,满载一船星辉,在"金色池塘"里放歌 。
倾听佛祖的召唤——达孜大桥
离达孜还有两公里......一公里......900米......GPS上不断刷新着我们与达孜的距离。精疲力竭的我们越临近越激动。原来饿得咕咕直叫的胃,已经没有力气叫唤,此刻大家的心情一致——恨不得马上找家饭馆,狠狠地填满已经干瘪的 "五脏庙"。
终于和达孜只有百米之遥,突然眼前闪出一条金色的铁索吊桥横跨在拉萨河上。"达-孜-大-桥"四个红色大字赫然刻在巨大的柱子上。拉萨河水从桥下奔腾而过。这是一座十分破旧的大桥,桥面用钢板铺成,相当简陋,车辙碾过桥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大桥在风中轻轻地晃荡。经历多年风雨的吊桥正在逐步老去,所以这里只允许小型汽车经过。两边钢索上挂满了经幡,这是藏民族的风俗。他们认为飘扬的经幡是对佛祖虔诚的祈祷,桥过得越多,自己就会越有福气,每当走过一座桥梁,都要挂上经幡祈祷平安。阵阵微风吹过,这些迎风飘扬的经幡仿佛是在为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送上祝福,祈祷平安。
曾经听人说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达孜大桥上往拉萨方向望,会看到布达拉宫金顶上散发出的耀眼光芒。它就像佛祖的召唤,告诉前往朝圣的人们,圣地就要到了。是的,达孜到了,圣地就在不远处。
贡塘寺 供奉神仙之间的爱情——终点之后的余温
藏式建筑
急急地饱餐一顿,时间已经不早。精疲力竭的同伴们再也提不起劲儿骑车了,合计坐车回拉萨。为了一睹蔡巴寺和贡塘寺的容颜,我决定单独前行,沿着318国道往拉萨方向进发。
独自骑行总是孤独的,完全没有心思观看身边的风景,不断搜索着蔡公堂乡的位置。顺着国道骑行,一路上不停打听,终于在离拉萨约十公里的地方找到了蔡公堂乡的位置。村子很隐蔽,公路边一座破旧的候车亭孤独地竖立在那里。两条小路从公路两侧分支出来,延伸进两旁的村落里,蔡巴寺和贡塘寺就藏匿其中,隔着公路遥遥相望。蔡公堂乡是一个典型的藏式村落,每栋房子都涂了一层白石灰的土墙,土红色的屋顶上长满了草垛。一条条只有一米多宽的巷道穿插其间,巷巷相连,编织成一座迷宫。如果没有当地人为你做向导,很难在院落丛中找到这两座寺庙的位置。
推着单车好不容易在一个村子的尽头找到了蔡巴寺,而迎接我的只是紧闭的大门,宁静的村庄冷清空旷,寻了半天才看到一位正在刷墙壁的阿姨,上前询问,被告知村子里的人每天晚上七八点会在寺庙念经诵佛,只有这个时候蔡巴寺才开门。
我只好怏怏地来到几公里外另一边的村子里,一位热情的藏族老者带着我七弯八拐地在"迷宫"里穿行。我在后面骑着车摇摇晃晃地跟着行了几分钟,不知道方向,完全迷失。突然他在一个巷子里停下,指着面前的一家院子对我说:"贡塘寺到了! "
"这就是贡塘寺?"我满腹狐疑。从外面看,这寺和附近的房屋没有区别,白色的围墙红色的顶,连门都不比其他房屋的门大,看上去像个标准的藏族小院。
我半信半疑地推开大门,眼前豁然开朗。原来里面还真是别有洞天呀!金黄色的贡塘寺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寺庙,方石砌墙,顶饰金瑞、宝幢等物。大殿前面有一个小小的广场,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的"鲜花供佛节"就在此举行,这也是当地人年年踊跃观瞻的举世盛会。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武士叫做宗赞,他跟随文成公主护送释迦牟尼佛像进藏,死后成了大昭寺的护法大神,因为和美丽的护法女神白拉姆相爱,被赶出大昭寺,流放到拉萨河对岸次角林村。八世达赖强白嘉措念其可怜,派人在拉萨河对岸修建了次角林寺,并派宗赞为次角林村当地的护法神,掌管拉萨河谷的晴雨丰歉。在这里,多情的宗赞大神又与附近贡塘寺女神相爱,掌管整个拉萨的大神知道后,不准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有藏历四月十五日"鲜花供佛节"时可以有一天一夜的欢聚时光。次角林村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在这一天以隆重的仪式,把宗赞神像抬到贡塘寺,在贡塘寺神殿里和贡塘女神同住一宿,互诉衷肠。第二天两神与民同乐,与民同舞,踩着强烈的节奏,应着激荡的鼓点,进行一场神的表演,把整个节日以及所有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然后依依不舍地再度分开,盼来年再相会。这和我们的七夕颇有几分相似。
看惯了人世间苦恋鸳鸯们的海誓山盟,没有想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众神也会有如此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骑行拉萨"专业级"
这是拉萨"最高难度"骑行路程。海拔4000米以上的崎岖路上,氧气的剥离给人带来微醺的醉意,然而天上的湖泊,尽头的云彩却富含心灵之氧。你看那远方,骄傲的冈巴拉山耸立,寂静羊湖高悬在天涯,将冒险的勇气装满袋子挂在腰间,在这条我们梦里熟识的路途上,我们像少年飞驰!
西线副本
在西藏我们最爱陌生人——骑车"撞"到牛皮船
第一天的目的地是曲水县城,离拉萨50公里左右。经过布达拉宫时,每个人都很激动,在照相机前各自摆起张扬的Pose,大声对着拉萨说:"Bye-bye。"是的,对于我的队友来说,这是在拉萨最后的纪念,也是漫漫长征前的一次誓师,他们即将离开西藏往印度去了。门牙甚至激动得泪流满面地说:"我终于要实现我的理想了。"信仰漂浮在布宫前的高空之中,他辞去工作来到西藏这一路,每天都要泪流满面数十次,这并不是没有理由。一个在事业上做得风生水起的都市白领突然放弃眼前的一切,开始流浪,在他曼妙的梦想背后,是强大的行动力。我们能在一百个人的嘴里听到我想去流浪,却鲜能见到背起行囊的那个人。
骑上自行车,沿着马路一直往西南方向行进。渐渐离开市中心,两边的房子越来越稀少了,景色也渐入野外的风光。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进入318国道,路面很好,拉萨河一路伴随我们前行。途中只要经过村庄就会遇到热情的藏族同胞,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会远远地向我们招手,对我们说:"Hello!扎西德勒!"我们礼貌地回敬:"Hello!"然后迎来一脸阳光般温暖的笑容。
坐牛皮船漂流
蔚蓝的天空将多余的蓝色溢进拉萨河里,河水和天空蓝成一片。长满灌木芦苇的金色浅滩犹如点睛之笔,恰如其分地打破颜色的单一,使眼前的画面更加生动和谐。我正陶醉在这片碧水蓝天中,突然看见一只小船从河中心向我们飘来,里面坐着一个藏族小伙儿热情地挥手示意我们上去坐。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团长,团长示意:"同意。"大家都一个个利索地从车上跳下来......
自行车全部停在大树边,我们下河玩起了漂流。我们乘坐的这种船就是当地著名的牛皮船,由于船身很轻,我们即使纹丝不动,整个船还是剧烈地摇摆。船夫不会说汉语,我们只好通过比划和简单的藏语单词来进行交流。他住在河对岸的村落,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我们隐约能看到那个清淡小巧的村庄,他们几户人家邀约一起到这边的丛林里劈柴,用于日常生活。
船家载着我们在河流中间漂流游玩,周围的风景随着我们的前行,而呈现出随意变幻的姿态,丝绸般的河水缠绕在船桨之上,世界被这柔软的生命托起......不多时,船家在原地靠岸,我们又要远行。离别前我想为他拍一张照片,没有想到当我把相机举起时,他竟背起船儿为我们跳了一支欢快的牛皮船舞,在他脚步落地的当当节奏中,相机背后的我不禁红了眼眶,在我的城市,我也许永远不会有机会见到这样热情而质朴的陌生人。
学校+牛粪屋=旅馆——夜宿冈巴村
继续赶路,朝着日落的方向前进,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第一天就要赶夜路,都是狗腿睡懒觉惹的",门牙开始抱怨起来。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拌着嘴。沿着漆黑的公路,大家在瑟瑟寒风中来到曲水。
离开曲水县城,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就到达冈巴拉山下。看着公路沿着山脉盘旋而上,不由得心悸起来。为了让这次的旅途不至于那么赶,我们决定在附近的冈巴村支帐篷,明早再出发。
冈巴村坐落在冈巴拉山脚下,是前往羊卓雍错的必经之路,令人崩溃的上坡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每一栋房子都是由石头砌成的藏式风格小院,大门上挂起一颗牦牛头骨用以辟除邪气,保佑全家平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村庄特别安静神秘,几栋残破废弃的房子为这里增添了一种苍凉的气氛,好像是一座"空城"。
我们兵分三路挨家挨户地敲门投宿。有的因为语言不通只好作罢,有的被拒绝,只有门牙高兴地回来:"找到地方了,一位婶婶允许我们住在废弃的学校里。"这小子今天人品爆发呀。
跟随门牙穿过几条巷道,进了一座院子。竖立在中心的旗杆表明这里是一所学校,操场上遍地铺满了牛粪。这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最小的学校了,学校一共只有四间教室。推开其中一间,一股刺鼻的、发酵般的气味充斥着整个屋子;屋内空间很小,大概有六七平方米,只有墙上那块布满灰尘的黑板在极力地告诉我,这就是教室。
"这里的孩子上学还真是不容易呀!"我自言自语。
"现在好多了,这里的孩子都搬到附近新修的学校去了,听说那里条件相当不错。现在这里只是作为当地村民用来晒牛粪和储存稻草的地方。"门牙就像当地导游一样很认真地回答我。找了一间稍微干净点的教室,搭起帐篷。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夜宿了。
超越"无法超越之山"——攀爬 "九曲十八弯"
早就听说过要去羊卓雍错,首先必须征服这座海拔约5030米的冈巴拉山。从它藏语的意思 "无法超越的山"里面,我们可以想象,要征服25公里、海拔上升1200多米的山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地图上查看,它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与羊卓雍错间的拉轨岗日山的鞍部,是前藏与后藏的习惯分界线,也是浪卡子县与贡嘎县的界山。
弯曲的公路
由于前一天养足了精神,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希望一鼓作气翻过山顶。山的坡度比我们预想的要陡,从村子出来才骑了两三公里,士气就开始慢慢消失,骑行的速度越来越慢,我们三个大男人干脆推着车走起来。团长不愧是团长,上坡路也依然生猛,踩着踏板没心没肺地向前冲,一会儿就看不见"尾灯"了。只有在每个里程碑上面看到她到过的痕迹——她总是不放弃任何表达的机会,用鲜艳的红笔在里程碑上写满了各种字句。
一路上虽说缠绕于山间的307省道路面平坦,但是公路旁边就是万丈深渊,站在路边往下望去,心惊胆战。在大山深处,黄褐色的山脉光秃秃的,部分地段简直是寸草不生,峡谷里的河水结了冰,犹如一根白色的哈达悬挂在沟壑里。公路顺着山势修建,这里"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以曲折而闻名,好像一条长蛇缠绕着大山。听当地人说,冈巴拉山一共有六层盘山路。我们站在高处往下看,离开了几乎大半天的冈巴村却依然在眼前,好像我们从来没有走远过。
就这样,半推半骑地缓缓向前行进,到达垭口时天已经漆黑,累得半死的我们决定在垭口的一间废弃的房子里住宿。屋外刮起刺骨的大风,窗户上发出"呜呜"的鬼嚎声,手脚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没有知觉了。本来只是要体验一下"风餐露宿",现在看来这下玩大了。
那一世,只为途中与你相遇——羊湖,在冈巴拉山后静静等你
清早,外面已经闹成一片。一群藏族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闯进了屋子里,我迷迷糊糊地睁开双眼,猛地被吓了一跳。帐篷外一群孩子瞪着大大的眼睛怔怔地看着我,我索性赶紧起床。这些孩子并不怕生,很热情地围在我们周围叽叽喳喳地讲起话来,原来他们是羊湖附近村子里的孩子,每天都会来到这里向前来羊湖旅行的客人兜售手工艺品。
"这么说羊湖就快到了?"
"这里就是羊湖的观景台呀?"一个孩子用疑惑的表情看着我。
大家顿时激动不已,昨天夜里太黑,居然不知道咱们已经到了羊湖。我赶紧推开大门冲了出去。一刹那,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羊湖就像一颗翠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黄褐色的连绵山峦间,在蓝色的天空下,美得惊艳!
但是就在这美景前面,我却黯然神伤。今天是我骑行路程的最后一天,接下来我即将前往目的地浪卡子县。这也就意味着,我的团友们就会向更西的方向而去,而我却要就此折回了。即将分别,心情难免有些沉重,在狗腿和江江的安慰下,我收拾起心情开始这段最后的征程。
公路沿着宝蓝色的羊湖岸边蜿蜒。当地人将"羊卓雍错"称为"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这个比喻非常形象。从卫星地图上俯视整个羊湖,它就像一颗碧绿的耳坠镶嵌在山的耳廓上,湖岸曲折蜿蜒,形状像是一根珊瑚,分支繁多。无论站在哪个山头远望羊湖,都无法看到整座湖的全貌。我们沿着湖边骑行,恨不得把自己永远镶嵌在这幅美丽的风景中,恐怕这是其他旅行方式无法体会得到的。
沿羊卓雍错,我们能看到很多藏族人在湖边一边转经,一边虔诚祈祷,他们嘴里默默地念着一些吉祥的话,为自己和家人积福气。甚至有的藏族同胞五体投地地匍匐在圣湖边上,长久地凝视这方水土。他们可能从千里迢迢的地方用这种觐见朝拜的方式赶到这里,只为完成多年的夙愿,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转湖。大家放慢速度,也学着当地人,走走停停地转起湖来。有缘来到这个圣洁的高原湖泊,我们各自怀着敬畏的心,慢慢地感受和体会大自然的赠予,
想起那首诗: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道路状况:307省道和318国道路况较好
到达浪卡子县已是下午。分别的时刻终于来临,队友们将继续前往尼泊尔,而我将返回拉萨。这几天拉风的骑行给我留下了异常优美的回忆。我享受这样的相遇,在避开尘嚣的路途之上,我们相遇对方,彼此陪伴走完一段路,嬉笑怒骂间相互联结心灵。到了该分道的地方,互道一声珍重,再重起一段旅程。临别前,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早已湿润的眼睛像泄洪的堤坝,眼泪泛滥起来。
我只想对他们说:一路顺风!我的团友,我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