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在训练。
核心提示
今天是国际志愿者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志愿者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民间救援组织。
就在上个月28日,广西首支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在这支以武警部队官兵为骨干力量,以通讯、医疗、装备、保障等专家为技术核心的专业救援队伍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建筑工程师、行政人员、医生以及在校学生等群体组成的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成立于2010年7月,是广西为数不多的民间户外救援组织之一。
在国际志愿者日前夕,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队长卜一峰和队员聪仔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一次搜救 星夜奔赴长滩河
时间回溯至将近两个月前―――
10月8日,一则 “有人失踪了”的消息在南宁某驴行户外群里传开―――驴友“Q队”独自徒步穿越长滩河,失踪4天,音信杳无。
当天17时许,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队长卜一峰接到“Q队”家属来自桂林荔浦的求助电话。家属告知,“Q队”是个四十来岁的老驴友,原本计划和3位朋友一起徒步穿越长滩河,后因天气不好,3位朋友取消了行程,只剩“Q队”一人独自前往。按计划,“Q队”本该10月4日回到家,可直到8日下午仍不见人,电话也没有一个。家人十分担心。
放下电话,卜一峰立即向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报备,同时向队员发出了紧急搜救召集令。
18时30分,5名队员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奔赴集结在一起,组成第一救援梯队,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20时,“Q队”家属再次打电话来确定需要援救。漆黑的夜色中,一辆越野车从南宁往荔浦方向急驰。出发的是搜救第一梯队,包括卜一峰在内共5名队员。与此同时,第二梯队15人也在集结,等待出发。第三支队着手准备,待命。
次日凌晨2时20分,车抵荔浦县,救援队员与当地的消防、武警、向导、搜救志愿者汇合。接下来,是缜密细致的商讨和制订搜救计划。
根据地形图、卫星图以及天气等因素,甚至 “Q队”的性格、年龄、职业、所带装备与干粮、手机电池和信号、对长滩河的熟悉度等,大家制订了三个搜援方案、两条路线。
6时30分,搜救人员整装待发。
7时整,搜救行动开始。兵分两路,一路由卜一峰带队走山路搜救,一路携带绳索装备与皮划艇,由队员“聪仔”带领,沿峡谷水路逆流搜救。
8时30分,眼看着再走10多分钟就要进入手机信号盲区时,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了卜一峰的手机上:“Q队”联系上了,正在长滩河果园里。再三确认消息后,卜一峰马上派出第二支队伍,驱车前往果园接“Q队”。
12时,驴友“Q队”被接回荔浦县城。看到他生龙活虎地走下车,所有搜救人员绷紧的神经一下放松了。
原来,“Q队”在徒步穿越时,山里下起了大雨。“Q队”知道这种天气出山是冒险,便在山上一个守林人住处借宿了4天。深山里手机无信号,没法和家人取得联系。搜救队进山那天,赶巧雨停了,他往山外走,快出山时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家人得讯后,马上联系搜救队报告“Q队”所处的方位。
尽管这是一次尚未完全展开的救援行动,但是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快速反应能力、严谨的作风和专业的技术,仍获得驴友和当地武警一致赞赏。
面对赞许,队员聪仔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的责任就是在别人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做到的就尽力去做。”
这也是队员们的集体心声。
野外训练绳渡。
一个感触 有经验的志愿者太少了
随着户外探险活动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走出城市,向往山野,在自然之中寻求心情的放松和挑战自我。然而,卜一峰告诉我们,像“Q队”这样的老驴友算是比较成熟和富有经验的了,一旦情况有变便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行动,不鲁莽行事,最终化险为夷。可是,现实中大多数驴友缺乏应付复杂多变的野外情况的经验以及自救与互救的技能,常常造成遇险事件发生。仅大明山一带,2006年、2008年和今年,就发生过多起严重的驴友遇险事故。户外救援成为一个亟须关注的问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而在我国,这方面还有待发展,许多救援依赖军队、武警和医疗机构以及地方政府进行,缺乏更专业的技术。
说起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成立,卜一峰痛心地说:“2006年‘手手事件’中的‘手手’是我的朋友,可惜当时我不在南宁,没有跟去。”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户外运动者,卜一峰相信如果当时他在场,能够施与援助,“手手”也许就不会遇害。这次事件令卜一峰开始关注户外救援。
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成立救援队伍的是两次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一窝蜂地跑到地震灾区,希望能帮得上忙。可是,这些志愿者本身缺乏应对灾难和救援的经验,反倒给救援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到最后,有关部门不得不把一些志愿者挡在了灾区外。所以,当卜一峰打电话到四川救灾应急办提出要到灾区参与救援时,对方立即拒绝了他。可是,当卜一峰自我介绍说他长期从事户外拓展运动、有一定救援经验的时候,对方只说了一句话:“你马上过来!”后来,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卜一峰以丰富的经验成为许多志愿者的指导,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傲哥”(卜一峰网名‘天地傲’)。也正是在这次救援中,卜一峰与广西红十字会建立起了联系。
2010年4月,玉树发生地震,卜一峰跟随广西红十字会的方南亭会长及其他志愿者一起奔赴玉树救援。在救援现场,他们看到许多参与救援的医生和志愿者在余震不断的灾区都还需要救助。方南亭当即向卜一峰提出要组建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伍,把救援经验教给更多的人。
2010年7月,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成立了,卜一峰担任救援队队长。救援队利用夜间和周末每周开展3次训练和学习,包括体能锻炼,高空、水上救援,通讯操作,医疗救护等多方面知识。
此前,2003年,广西第一家民间救援组织―――广西户外运动救援队成立,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并不顺利;而在此之后,广西第三家民间救援组织―――蓝天救援队南宁分队也成立了。
一个心愿 希望能够永远不出动
记者问卜一峰,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成立以来,实施过多少次救援。卜一峰回答说,今年就一次,也就是长滩河救援。
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一年一次,那救援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面对质疑,卜一峰说:“我们更希望一年都不出动。有谁希望外出游玩时出事?队员们都希望大家在户外平安,让我们这支队伍永远都派不上用场。”
尽管这么说,队员们对参与救援队还是充满了热情,因为他们发现,拥有救援知识和技能不单单在户外探险活动的救援中发挥作用。
今年国庆期间,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的几名队员到西藏自驾游。他们在车上准备了不少医疗用品。没想到,车还没到藏边,这些医疗用品已经用完。因为进藏的路上不时见到车祸,队员们几乎是一路参与救援进藏的。其中,仅协助警察参与大部分救援过程的车祸就达到了7次;从撬开遇险车门、把遇险者拖出车辆开始参与救援的有3次。
在这些救援中,队员们充分利用了平时学到的知识。“救人是个技术活。碰到这种情况,你绝对不能生拉硬扯,也许你这一拉就让这个人一生瘫痪……”卜一峰开始给记者上起了课。这一次进藏之旅虽然旅途辛劳,但救援队的队员们看到了自身更大的价值,都感到十分欣慰。
“所谓的户外救援并不仅仅指山地救援。”卜一峰强调。
在不久前,一个队员出门时在小区门口碰到一起车祸。这名队员立刻到来车方向放置三角警告牌,并查看伤员,将伤员抬下车,作出伤情判断后进行简单包扎。与此同时,不少群众跑过来,由于没有经验,不敢参与救援,只在一旁围观。这位队员立即组织群众,有的报警,有的叫救护车,有的维护现场。在他谨而有序的努力下,伤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
“这就是拥有援救知识的好处。除了训练和救援,我们并不是无事可做。”卜一峰告诉我们,救援队有两个职能,一个是救援行动;一个就是救援知识的普及。“如果你身边有人因高血压倒下,抢救的黄金时间是5分钟,而救护车20分钟后才能赶到,你应该怎么做?如果有人车祸遇险,你又应该怎么做?”12月4日,救援队在大板二区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的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学员互动演练,传授心脏复苏、现场救护技巧等知识。这样的活动,成立一年多来,队员们已经到社区、学校进行过许多次。
城市救援训练。
一些问题 我们最渴望的是人才
和许多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一样,民间救援组织也面临着许多发展问题和困境。
卜一峰和聪仔告诉我们,相对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内地救援队的出现和发展比较落后。但是这几年来民间救援组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目前,以北京、深圳两地的民间救援组织发展得比较好。然而,一方面国家对民间救援队的管理和认证还处于一片空白,许多民间救援组织只能挂靠红十字会或民政部门。另一方面,民间救援队因为是自发的组织,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救援队是自愿者凭着一腔热血组建,却缺乏基本的救援知识,难以胜任救援需要。
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序的管理和资质认证,是许多民间救援组织共同的希望。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民间救援组织才能更健康更长远地发展。
由于是民间自发,资金来源也成为民间救援队发展的一大障碍。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挂靠在广西红十字会下,可以从红十字会相关项目得到一点资金,但更多的是靠队员自筹。在许多发达国家,受救助的人员要向救援队支付救助所需的经费。然而,在国内,这种模式尚未被接 受,救援队的服务基本是免费,并且自行买单。
“我们每次活动都是AA制,包括出去救援消耗的伙食和油费等,哪怕一餐饭,也全部由队员自行解决。”聪仔说,由于经费短缺,救援队里设备也不齐全。在长滩河救援中,有一套高空设备还是队员从一家户外运动经营店里借来的。按照国际通用的规定,训练设备不能用在实际救援中。然而,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装备,这一点很难做到。
令人欣慰的是,救援队正在得到认可,社会上不少单位开始支持和帮助他们。广西中医学院向他们提供了训练场地。大明山风景区则与他们开展了合作,由救援队培训景区工作人员;而救援队可以自由进出景区并利用场地培训。良凤江国家森林则向他们提供了一块地作为野外训练场。
卜一峰和聪仔告诉记者,他们最渴望的是有企业能够赞助队员购买保险。因为,无论救援还是训练都是充满危险和意外。在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每一个队员入队都会被询问是否购买了相关保险。如果没有,不管训练得有多好,经验有多丰富,也不允许外出救援,以免发生意外。然而,并不是所有队员都有能力购买保险。
“但目前我们最渴望的是人才!”卜一峰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和完善,整个救援队分为医疗、后勤、通讯、交通、新闻等不同小组。按照计划,正式队员50人,预备队员200多人。自成立至今,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已经收到300多份入队申请,但经过锻炼筛选以及部分人畏难而退,目前只有100多名队员。“我们希望更多不但有爱心而且有特长的人加入我们。”
“具体哪一方面的人才最需要?”记者问。
“哪一方面都需要。”卜一峰答。因为一次救援就是一次复杂的团队行动,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配合。志愿者在申请加入救援队并通过后勤锻炼后,会根据个人所长及意愿分到不同的小组。
在广西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大队下,有一支专家组,由在某一方面比较厉害的专业人才对队员进行日常训练。整个专家组只有6人。其中,卜一峰自己担任野外生存的教练;聪仔负责高空技术训练;46岁的队员老宣本职是通信方面的工程师,负责通信技术方面的指导。“我们需要许多这样的人才。”卜一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