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佛教的分支和教义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诞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20年诞生于古印度,成道后被称为佛陀,意为觉者。因他的家系属释迦族,一般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者。

  佛经上说,以须弥山为中心最高的山,同一日月照的四天下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是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

  佛教的分布,北传梵文系佛教(汉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后传至日本/朝鲜/蒙古等国。七世纪中叶,藏语系佛教在西藏兴起。二者同属大乘佛教。而南传的巴利文语系佛教则是以锡兰为中心,后传至泰国/缅甸等国家,属于小乘佛教。大乘修菩萨道,小乘专修解脱道。

  佛陀简称[佛],即自已觉悟并使他人觉悟,达到圆觉,[智慧和功行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末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众生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佛教中的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简称为罗汉。到达这个果位要经过四个阶段。这时,见惑思惑便已断尽,证得涅槃,解脱生死。但要成佛仍需修菩萨道。只有出家人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佛教里的菩萨是菩提萨的简称。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都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从愚痴中解脱出来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

  大乘佛教经典里,特别称道四大菩萨,即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菩萨的大行、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地藏王菩萨的大愿。中国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是四位受教徒崇敬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

  法是佛教教义。佛法共分为五乘: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乘、声闻乘、菩萨乘五乘。修中品五戒十善为人乘;听法修行解脱生死者为声闻乘;不听法自觉了生死者为独觉乘;既求取解脱又广度众生为菩萨乘,即成佛之道。

  僧人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佛法的弘扬流布仰赖于僧人,僧人在德行上要为在家佛徒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佛、法、僧合称为"三宝"。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而这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即"缘起性空"这一教理。即世间万物都是由各种关系结合而生;万物又变化无常,非永恒实在,是缘生缘灭的,一切皆空。故人们又称佛教为"空门"。

  佛教的戒律有三方面: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包括五戒、八戒、十戒、六法及具足戒(比丘具足戒有250条,比丘俗称和尚。比丘尼具足戒有340条,比丘尼俗称尼姑)。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通常讲有十善戒。三、摄众生戒,即大乘菩萨戒,以大悲心为其根本。

  佛教的宗旨在于解脱世界及众生的痛苦。在佛教看来,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才是出世间法。世间一切苦痛即生老病死等八种苦恼。世间一切又皆虚幻不实、变化无常,不足贪恋。因此,众生须通过修行来解脱烦恼,达到寂静快乐的涅磐境界。

  佛教所讲的苦不同于基督教里讲的"原罪"。佛教认为"有漏皆苦"。"漏"就是烦恼,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烦恼有贪、嗔、痴"三毒"及慢、疑、恶等六种根本烦恼。

  佛教认为世间万法是"因果相续"的关系,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因果法则决定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要获得解脱,必须种下善因、精进修行,才能在来世得到善报。

  佛教认为物质世界无非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聚合产生的。而四大要素本性变化无常、缘生缘灭,是空幻不实的。它们都是依借人的"识"而起的精神作用。因此,佛经上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人生问题一般说是十缘起或十二缘起。而对于苦乐的感觉来自"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只有六根清净、不受引诱而造染污之业,才能达到清净智慧的境界。

  要成为一个佛教徒必须归依佛法僧三宝,而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佛是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在小乘佛教里指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里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是指佛陀宣讲的教法;僧是奉行佛法的出家人和合众。归依一般需要请法师依法接受。

  佛教的理想是为世间众生求得解脱。但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出家有很多条件,比如要得到父母的允许,要身体健康,要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等等。佛教称赞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出家而在家学佛的居士。如大乘经典中的《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称赞在家学佛者。

  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对一些由于生计所迫不得已从事诸如贩酒、屠宰、渔猎等职业的众生,不认为他们完全没有善根,但他们会造下恶业。所以佛教教导人们从事善良正当的职业,不要造下恶业。

  佛教信徒要出家,男子应先到寺院请一位比丘为自己的"依止师"。在征得全寺僧人同意后方可剃除须发,并受到沙弥戒(10条)。沙弥最小者是七岁,依止师对其负有教养责任。待其二十岁后,受比丘戒(250条),便正式成为比丘。

  女子出家同样先要依止一位比丘尼,先受沙弥戒(10条)。到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6条),成为式叉摩那尼。年满二十岁时,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戒(340条),便正式成为比丘尼。

  佛教讲究孝道。出家时不经父母允许便不能出家。佛教认为,众生应报四重恩:即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佛恩。只要信仰佛教,广施善行,不一定非出家不可。

  佛教认为,要消除烦恼,必须经过戒、定、慧三学的修持。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定,是精神安和,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慧,指从定而引发的通达证悟真理的智慧。

  佛教主张平等,众生不分门弟、贵贱高低,都有佛性。只有因修行层次、所持戒律不同而有的等级之分。佛教按修行达到等级不同分为九种。受了三归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

  佛教待本身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二者合成为双重的教团。

  出家男女二众都称为僧人。僧伽则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的组织有六项原则即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就是和谐一致的制度。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很多制度。最重要的是"羯磨"(会议办事)制度。

  佛教根据"缘起"和"业报"的理论,认为凡事都有"因果"。

  佛教特别重视人的修行,以免受果报。有句话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对自己的念头都很重视,而一般凡夫则只是害怕得到恶果,所以修行做菩萨要求从心念做起。

  佛教认为天堂与地狱是存在的。修了五戒十善可升天堂;而造下十恶五逆的便下地狱。佛教认为天堂共有三界二十八层,接近人间欲界的有六层。往上的色界天有十八层,再往上无色界天有四层。

  佛教讲的地狱,有无量数目。它是由在狱中所受苦报的不同而分的。大恶有大苦,小恶有小苦。

  佛教在亡者临终之际,由家属请经师或自己念诵阿弥陀佛经。超度功用很有限,修善主要还是看各人生前的行为。

  佛教不想念纸锡箔焚烧后能够供鬼使用的说法。认为应当布施、供佛、斋僧,所做功德可使亡故的亲人安息。

  佛教提倡忏悔(又叫"自恣")和发愿。也就是断除恶业,生起善念。这们可以断尽前生所有由身语意识所生的恶业

  ,而获清净。然后再修行,跳出生死轮回,求得觉悟。

  佛教不提倡自杀,更不是消极地对待人生。佛教鼓励人生的建设,要求人们修善努力,以改造现实的及至未来的命运。佛教戒律里已明确规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赌博、不饮酒等戒律。

  佛教一般来说主张素食。在因身体有病需要时或因环境、习俗限制,也可适当食"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的肉类,称为三净肉。杀生是绝对不允许的。

  佛教里讲的食荤并非与食肉相同。荤类主要指大蒜、葱、韭菜、小蒜等刺激性的蔬菜。这些东西有较大刺激性,生吃增恚。所以佛教禁食。

  在家佛教徒学佛必须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而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

  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佛陀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仆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

  佛陀教导佛教青年要方便具足(职业修养的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和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而对当时的国王则讲如何处理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

  佛教里讲的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在就的佛国净土。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得在平日修善积德。佛教徒更是要发大愿心,救济他人,勤俭自律,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菩萨要最终成就佛果,必须依照戒定慧三学修习,实行六度四摄,经过无数生死才能达到。大乘佛教特别鼓励兴起大慈悲心,"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的菩萨行人生观。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学):①声明,即语言学;②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③医方明,即医药学;④因明,即逻辑学;⑤内明,即佛学。

  佛教里的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指通达佛法并能为人讲说的人。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即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在蒙藏佛教中,对修行有成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世的人称为"朱毕?quot;(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即"转世者"或"化身"。汉族地区的人则称呼他们为"活佛"。

  佛教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在无量劫之前有过去世,那时的教主是燃灯佛;现在这个世界是现在世,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佛教预言,将来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灭尽之后,经过很久远时期,弥勒菩萨将作为未来佛在这个世界上成佛说法。

  佛教传来中国将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学术成果逃煌灿烂,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延伸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佛教在当今人类面临着各种危机和困惑时,其和平、慈悲、利他的精神为庄严国土,为利乐有情,为世界人类的和平、进步和幸福将作出积极的贡献。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