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以下内容仅供沙漠遇险应急只需,切勿没事自行进入沙漠挑战自己的极限,野外探险需征询专家的意见~
沙漠生存是野外生存训练中一个专门课题,美国和俄罗斯,以及我国军队都有专家在积极研究探讨。《军事气候学》指出:“沙漠主要特征是空气干燥,终年少雨或无雨,气温变化剧烈,日温差可达50℃以上,地面最高温度可达60~80℃。”因此,沙漠生存的基本要求是:带足饮用水,学会找水的方法;夜行晓宿,切不可在烈日下行动;学会寻找食物的技能;掌握发出求救信号的方法等。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研究了北非和中东的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戈壁沙漠及伊朗沙漠后认为,在缺水的情况下,人在15.5℃气温中的生存时间约为18天,在49℃的气温中,可能只生存一天。而我国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西北沙漠在最炎热的夏季,如不带水在遮阴的地方休息,可生存3天,如果在太阳下行走,只能生存1~2天。夜间行走者无水行走距离不超过100km,而烈日下行走距离则更短。在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如无水,在沙漠中也很难走出200km。
沙漠生存首先要掌握找水的方法,而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是困难的,特别是我国新疆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和中部。而古尔班通古特、巴丹吉林、腾格里和毛乌素沙漠中的水源大多是盐碱水,未经处理难以饮用。进入沙漠地区的人员,主要靠自己携带足够的饮用水以维持生命(个人物品总携行量不应超过15kg,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在沙漠缺水的情况下,水的合理饮用极为重要。应该采用“少量多饮”的方法。试验证明:一次饮1000ml水,380ml则由小便排出;假若分10次喝,每次80ml,小便共排出80~90ml,水在体内就能得到充分利用。每昼夜喝水500~600ml,在5~6天内对人体不会带来害处。
沙漠中跟踪动物的足迹,常常可以找到水源。或是根据植物判断,如生长着芦苇的地方一般1~5m以下有地下水;芦苇生长茂密的地方,地下水只在1m左右(这个我有疑问,我会自己去验证一下);有芨芨草生长的地方地下水在地表下2m左右;生长着柽柳等灌木丛,通常地表下6~7m深处有地下水;有胡杨林生长的地方地下水距地表5~10m左右。此外,牧民废弃的牛羊圈可能有水源,凡是有水井的地方,牧民会在附近堆石块作为标记。 ^
我国沙漠地区找到的通常是含矿物质较多的盐碱水。西北沙漠地区的居民,用一种当地的干地椒草与盐碱水同煮。经过这样处理的水,虽不能脱去苦碱味,但可以防止饮用后发生腹泻、腹痛、腹胀。
在有湿沙或苦咸水的地方,为获取可饮用的淡水,可挖一个直径1.5m、深1m的沙坑,上面覆一层透明洁净的塑料薄膜,四周用石块或沙子压牢,再在塑料薄膜中间放一块小石头,使之呈漏斗状。在这个漏斗状的薄膜尖端下面预先放一个接水的容器,阳光透过塑料膜使湿沙坑中的水气蒸发,水蒸气遇到塑料膜结成水滴,顺漏斗状的塑料膜滴入容器中。据试验,这种简易的太阳蒸馏法,每天可产生淡水约1.5l。冬季在沙漠中,可将苦咸水装在容器中冻冰,以使其淡化。结冰的即为可饮用的淡水。
沙漠生存,对人威胁最大的是急性脱水。人体大约2/3是由水分组成的。一个人如果消耗相当于体重5%的水分,即可认为到了削弱体力的临界点。沙漠中急性脱水的主要原因是身体内消耗水过多,或摄水不足。消耗水主要是出汗。此外,沙漠中暑是非常严重的病症,死亡率很高。特征是体温非常高,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此时应将患者抬至阴凉处,脱掉衣服,向患者身上泼凉水,同时,不断向患者全身扇风降温。当患者清醒后给他喝凉盐水。
沙漠中很多地方并非寸草不生。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动植物。1980年,我国科学考察队在新疆罗布泊沙漠地区进行考察。其中有懂得生物特性的队员,因而他们在食物、饮水缺乏的艰苦环境中,捕捉蜥蜴而生吞其肉,吃蛇,饮野骆驼奶,还用梭梭(一种沙漠植物)的根茎和芦苇根来充饥。他们“茹毛饮血”,表现出极强的生存能力。
沙漠中的动物常见的有黄羊、野驴、狼、狐等。较易猎捕的动物是野兔和各种鼠类,在植物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它们的踪影。野兔可用枪或设套捕捉,鼠类则以设套为主。冬季在向阳的半固定沙丘,可寻找鼠洞,捕食冬眠的鼠类。但注意不可在疫区捕猎。
我国沙漠地区可食的植物有“沙枣、沙拐枣(又称头发草)、沙蓬(又称沙米)、小根蒜、肉苁蓉、锁阳等。其中沙枣树所结的黄色、酸甜的果实,在西北沙漠地区最为普遍,最易识别,且可生食。
必须指出的是,只有在充足的饮水条件下,才能进行猎捕动物、采集食用植物的活动,否则体力消耗过大。
沙漠地区景物单调,常常使人迷失方向。沙漠地区因风的作用,沙丘移动,道路不固定。寻找辨认道路可根据地面上的马、驴、驼的粪便来辨认,成规律者,一般是人畜走过的路线。如实在无路可走,可以沿着骆驼的足迹行进,在干渴的沙漠中,骆驼对水源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依此常能找到水源。在固定、半固定的沙丘上,道路少但比较顺直,变迁不大。只要保持了总的行进方向,便可一直走下去。在有流沙的地区,个别路段会被覆盖,出现左右绕行的道路,这种绕行距离一般不会很远,应及时回到原行进方向上,切勿沿岔路直下而入岐途。在沙漠地区,还应注意不要受海市蜃楼的迷惑。)
沙漠中如寻求救援,夜间可在高处燃点火堆。白天可燃烟,在火中放青草就会发出白烟,每隔十几秒钟放一次青草,正确的方法是每分钟6次,这是世界上通用的求救信号。还应在易被空中或地面发现的地方用石块或其他物品摆放求援的信号。同时用镜子或其他发亮的金属物作信号反光镜,向有飞机声音的方向闪动,即使听不到飞机的声音,也要每隔一段时间向地平线方向闪动一次。这种方法在沙漠中的联络距离可达10km以上。当被救援飞机发现之后,切不要离开原地,以待救援。
沙漠中遇险,而善于利用多种求救方法的成功范例是1959年美国人维瑞尔与其妻罗娜驾车带6个孩子去沙漠旅行遇险获救的事例。
维瑞尔一家人没有在人们常往来的道路上行驶,却铤而走险,插到一条小路上。他们的去向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汽车走出600m就无路可寻了。维瑞尔试图拐弯时,车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碰坏了水箱,水开始向外流。当车行驶了16km后,水箱里的水就开始沸腾了。全家人此时既无饮用水也无食品。这时头脑清醒的罗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孩子们在汽车的遮荫处休息;与丈夫将两条毯子裁成条状,组成了“SOS”的求救信号;卸下照后镜放在地上,借用阳光的反射向空中的飞机发求救信号;将备用的车轮胎浸透了油以便随时点燃作为求援信号,将4个轮胎罩放在地上准备采集清晨的露水;白天丈夫和孩子们的嘴唇及皮肤上的水泡都被涂上口红,并将孩子们的身体埋在较阴凉的沙子里,还将他们的脸用东西盖上,然后将自己也埋在沙子里,剥去树皮吸吮树液;中午气温高,孩子们脸上的皮肤晒破了,夫妇俩就将收集在水壶里的尿用破布抹在孩子们的脸上借以降温;他们让孩子们吃一盒无毒的淀粉浆糊充饥,将仙人掌切开放在火上烤,吸水滴借以止渴。3天后,救援队发现了他们的求救信号,他们终于成功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