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汶:有路不忘无路苦 重走朱毛挑粮路

[日期:2011-07-22] 来源:中国记协网  作者: [字体: ]

部队出发了 

 

挑粮小道上的卖瓜人 北外陈婷摄

21日上午,来自北外、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八十多名国际新闻研究生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切身感受了当年红军战士在根据地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这条小道上,当时42岁的朱德和毛泽东一道,亲自带领红军一起从山下往山上挑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美谈。

“我有信心走完全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北外的范丽雅同学信心满满地说道。

大家身着蓝灰色红军服,肩挎红军包,背着竹斗笠,手持登山杖,斗志昂扬,整装待发。

我们先乘车路过黄洋界到达出发点源头村,然后从源头村徒步走山路到达黄洋界哨口,全程6.2里。

“我们今天走的只是当年朱毛挑粮小道三条道中的一条道的一小段。这段路保存比较完整,路况比较好。”带队老师杨伟波向大家介绍道,“红军当年挑粮的时候每天往返一百多里,从宁冈到黄洋界哨口,每个人都要挑三十多斤粮食。”

“当年挑的是什么粮食呢?是井冈山的特产红米吗?”有同学问道。

“不是单一的,以稻米为主。时条件很艰苦,山上不能种粮食,一般是碰到什么能吃就挑上山。”杨老师解释说。

挑粮小道刚开始的一段是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路边立着一块路标,上面写道:3100米。小道上每隔100米就有一块里程标志。

走了几分钟之后,鹅卵石变成了大块的岩石,凹凸不平,道路也渐渐变窄了,窄的地方只能一个人单行,宽的地方也只能三个人并行,山路也比先前的陡峭。这时,我们随身带着的竹杖就派上了用场,大家拄着竹杖,手脚并用继续往上爬。

“加油,我们已经爬了900米了!”

“我帮你拿着斗笠吧,你喝点水吧,看你满头大汗的样子。”

大家一路上都相互鼓励,相互帮助。

路上不时走过几个挑着西瓜上山卖的当地村民,热情地与同学们交谈起来。

“累吗?要不把包放我的筐里,我帮你挑。”卖瓜大姐说道。

“谢谢您,不用了,我们是特地来体验当年红军挑粮的艰苦生活的。”这位同学抹掉额头的汗珠,微笑着说道。

“当年朱毛挑粮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树和竹子,因为那样会便于敌人往上攀爬,这些树都是后来为了绿化,飞机播种栽下来的。当年道路两边只有草。”大姐热情地介绍说。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当年的红军并不是像我们这样统一着装,因为当时还没有统一的军服,大家都穿着破烂,仅靠一条红色的“牺牲带”来识别敌我。我们今天走过的路程也仅仅是当年的百分之六还不到,而且还是路况较好的一段,须知当年的井冈山山道可是“险处不须看”。而且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负重前进,即便是这样,到达黄洋界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大汗淋漓,衣衫湿透了。

“我们每一期的学员培训项目都有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这个体验式教学课程,不过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的大学生参与。我们这个班充满了青春活力。”带队老师翁建华说。

带队的杨老师也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大家表现都很好,比我们想象的好多了,劲头都很足。有的同学虽然很累,但也都拄着竹竿走完了全程。”

“想到当年红军为了保证口粮的正常供应,每天都要挑几十斤的粮食,走那么崎岖的山路,我就感到由衷的敬佩。”北外同学吕冬走完挑梁小道后深有感触。

“我们学的是国际新闻专业,以后如果做记者的话,也需要到各地采访,适应各种艰苦的工作环境,红军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后要多多锻炼身体。”北外的杨子曼同学说道。

时代变了,我们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还原当年的红军挑粮的情景,但通过重走挑粮小道这次体验活动,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当年红军在根据地生活的艰辛,革命创业初期的艰难和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宝贵。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