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湿地的旗舰物种和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白鹤不但是国内外观鸟者的“心头好”,更是整个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焦点”
“枯水一线,洪水一片”,枯水期的鄱阳湖面积收缩到只有高水位时期的1/7,原本是汪洋一片的泽国却成为野蒿遍地的草甸,却同样一望无际,让人感叹自然之力的莫测。人们在小型的浅底湖中捕捉来不及退回大湖区的鱼儿,并在草滩上放牧自家的牛羊。白尾鹞也来碰运气,土洞里的啮齿类和体弱掉队的小型候鸟都是它食谱上的家常菜,它的竞争者包括红隼、大鵟、黑翅鸢等,好在这里食物丰富,大家都能分得一杯羹。广袤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不但为数十万只候鸟提供冬季的栖息地,更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猛禽提供获得蛋白质的机会,它们将清理掉迁徙候鸟群中的老弱病残,相对于种群庞大的数量,这点损失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相反,种群中优秀的基因将会获得更多延续的机会。
落日镕金的傍晚让鄱阳湖享受到了一天中最有画意的时刻,湖面成为一个被揉碎了的金色大盘,犀利的光线已是强弩之末,却将泥沼的质感强调出来。泽鹬忙着在最后的光线中觅食,以获取挨过漫漫寒夜所需的能量。苔原天鹅开始从各个小湖泊里聚集过来,它们把脖子埋进厚厚的羽毛里,并缩起一只脚,最大限度地降低热量的损耗,自然是如此的严酷,对于迁徙的候鸟来说,能够看见第二天的日出,才是飞翔的意义。
鄱阳鸟,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就像那个温暖而湿润的冬日午后,我穿着渔民用的水裤,站在齐膝深的淤泥里,看着对岸数万只青脚鹬和鹤鹬组成的“鸟浪”,疯狂地按着快门的时候,我丝毫都没有怀疑,谁才是此时鄱阳湖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