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2005年五一雪宝顶装备清单和个人评测

[日期:2007-06-02]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05年五一雪宝顶装备清单和个人评测

  雪宝顶山峰简介和2005年五一气候介绍: 雪宝顶位于四川阿坝洲,大本营4200米,位于山谷间,有水源,无大风,无雪崩危险,平均积雪30cm以上,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10度. 从大本营到C1需先经过几段不短的雪坡,再经过乌龟背和黑色走廊,乌龟背这段坡度大部分在50度以下,黑色走廊的坡度达到70度以上,需拉路线绳,积雪都在50cm以上. C1营地位于山脊上,海拔5100米,晚上6级以上的大风,部分裸露岩石和部分30cm以下积雪,最低温度在零下10度左右. 从C1出发需经过骆驼背,无厚积雪,表层有薄冰层,落差较大,需拉路线绳保护、上升和下降,从骆驼背到顶峰全部是亮冰面,坡度约40-60度,需全线拉路线绳.

A. 技术装备
头盔: Petzl Elios
冰爪: Charletmosert Super 12全绑式冰爪
冰稿: Black Diamond Raven 70cm
安全带: Black Diamond Bod
主锁: Black Diamond Airlock 2 screwgate
简易锁: Black Diamond Neutrino
快挂: Black Diamond Quicksilver2 Anodized
下降器: Black Diamond Super 8
上升器: Petzl Ascension
绳套: Singing Rock 20mm/120cm
头灯: Black Diamond Zenix


B. 服装装备
冲锋衣: Marmot #4998 Vertex Jacket GTX两层压胶重量级冲锋衣
防风抓绒衣: Marmot #5624 DriClime Flex Windshirt
排汗保暖抓绒衣: Marmot Polartec Power Dry
贴身排汗保暖长内衣: Craft Pro crew
羽绒衣内胆: ozark 200克冲绒鸭绒服内胆
冲锋裤: Marmot #1277 Alpinist Bib GTX两层压胶重量级冲锋裤
快干裤: Montbell Schoeller Dry Skin
排汗保暖长内裤: Ozark排汗保暖长内裤
贴身内裤: CK 100%coolmax内裤
袜子: 三夫加厚Coolmax羊毛袜
手套: Windstopper抓绒手套GORE公司赠品,Black Yak GTX手套
帽子: Codeba Nowind薄抓绒帽,Buff


C. 其余装备
背包: Arc’Teryx Neddel 55L,Adidas25L无背负小包
帐篷: 牧高迪Yes2三季帐
睡袋: Camp Arctic 1100
防潮垫: Therm-A-Rest Z-lite
内地席: 无品牌150*150cm
登山靴: La Sportiva Tibet
雪套: Black Diamong GTX Frontpoint Gaiters
登山杖: LEKI Makalu Titanium
眼镜: 定制雷朋大弧度近视太阳镜
刀: 蜘蛛Dragonfly
水壶: Tiger0.8L双层保暖壶
登山表:SUUNTO X6


关于技术装备:

  对技术装备实在不太懂,只能讲讲自己的一些直观感受. Petzl Elios头盔真的是好东西,315克的重量实在很轻,大小调节也很方便,戴上头盔后拉上冲锋衣的帽子不觉得有任何影响,感觉和Petzl的所有产品一样,做工非常精细,虽然感觉很薄却对其耐冲击有信心.

  Charletmosert Super 的Super 12和BD 的Sabretooth是比较常见的冰爪系列,虽然国内用的最多的是CAMP的,但是CAMP绑式冰爪比较容易松脱,而Supper 12和Sabretooth就不容易松脱,相比而言Super 12的做工也是其中最好的,当然价格也不菲. 看到四川队还有很多韩国冰爪,牌子忘了,感觉嫩的都不敢用,穿着肯定没信心发力.

  主锁、8字环、简易锁和快挂用的都是BD的,而且都是铝合金的,感觉重量要比以前的老款式轻了很多,如果换成Simond的,就这几样东西,估计重量要上升100克以上. 我知道在行家的眼里这样的配置很菜,但是至少很实用,重量也轻.

  个人非常喜欢BD Raven的设计,拿在手上的感觉非常舒服,重量也刚好,做制动时也较有信心. BD的Bod安全带是专业为登山设计的,大腿部的联接用的是插扣,穿戴时不用套脚,这就不影响到鞋子和冰爪什么的,方便了很多,腰带是软式的,比较容易压缩,穿在冲锋衣外面用时舒适感也较好. 只是重量还是要400多克,不过倒有款Bod Alpine的简化版,重量要轻很多.

  家里BD头灯有两个,除了这次带的Zenix外,还有个Gemini,Zenix的主灯头虽然比常规的LED亮了很多,但分辨率毕竟还是差了许多,尤其是在白茫茫的雪地里用,分辨率实在不是很理想,下次上雪山还是带Gemini吧,更好使.

关于服装装备:

  雪宝顶的五一通常气候不太恶劣,温度也不太低,但考虑到是雪山,所以还是把重型冲锋衣裤带上了,回头想想还幸亏带了,今年五一天天下雪和冰雹,什么鬼天气啊…这款Marmot的冲锋衣是针对高山探险和高山滑雪设计的,很有针对性,帽子和衣服的连接用的是拉链,有上下两个位子,上面那个位子是用于戴厚帽子或头盔用的,下面的位子是为平时用的,面料为防刮尼龙,和大部分两层压胶冲锋衣一样较柔软,穿着较舒服,肘部和背部和包接触处用的是上下单向有弹性的面料,考虑很是周到,背部内侧甚至有个装水带的口袋,哈哈,如果带水袋,连冲顶包也可以不带了,袖子的设计很长,即使攀冰也能保证手碗不露出来,衣领内侧为了增加舒适感加了层薄绒,但是灰色的,所以温度低时老是感觉绒上有呼吸结成的霜,内侧前面有三个口袋,其中一个是特地为装大雪镜设计的.

  那款Marmot的冲锋裤太强悍了,两层GTX压胶,前面吊到胸口并有个大口袋,后面高到后背,带背带背部交叉,两侧全拉链加全部魔术贴,脚踝内侧还加了凯夫拉,我觉的没有必要,因为穿这种裤子,肯定是戴雪套的,加了凯夫拉重量和厚度都上去了,给穿雪套也带来点麻烦. 可惜没有臀部那里开拉链,所以上大号时有点麻烦.

  Craft的Pro crew的排汗性没有Coolmax的好,但是保暖性和舒适性要强很多,后摆很长,很适合在雪山用,而且非常地贴身. 再加上同样贴身的Marmot Polartec Power Dry,加强保暖性的同时,也加强了排汗效果. 外面再加件Marmot的DriClime外套,大家习惯把这类衣服叫Windshell,白天在大本营有太阳时和从纳米来回大本营时把它当外衣一点没问题,晚上冷时加件羽绒服就行,反正里面三件衣服加起来都很轻薄和贴身(我一直开玩笑说我是连穿三件内衣),也一点不臃肿,冲顶时把羽绒服换成冲锋衣就行了.

  这次最让我满意的服装装备还是我那条Montbell Schoeller Dry Skin快干裤,也是全程使用率最高的服装之一,我从上海出发到成都,从成都进出大本营,在大本营的那些天都穿着这条裤子,只有冲顶那两天换了冲锋裤. Schoeller的面料是近两年刚刚流行的,作为Softshell的主要材料之一,Schoeller在很多地方的确是可圈可点,Schoeller面料与普通抓绒材料相比,重量差别不太大,有类似的保暖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防风和防泼水,且有较好的弹性,面料的防污性也不错. 我们在大本营上下适应的那两天,我就是在这条裤子外面加了个雪套直接上的,踩到齐胯深的雪里,爬出来后抖抖就没事了,根本不用担心会透水(有些雪层表面经过阳光晒是有水的),在大本营风大的时候,也没觉的冷过,尽管里面只有条Coolmax.

  家里有件#5000 Marmot Plasma Parka 700蓬的羽绒服,但是这次杀鸡不用宰牛刀,只带了那件Ozark的薄羽绒内胆,想想刚开始玩户外时有几乎全套的Ozark,而今天这次只带了一件Ozark的东东了,终于恍然大悟,对我来讲,对装备的了解程度和Ozark东西的使用程度成反比(Ozark的人看到这里肯定会火气很大,兔崽子,以后Ozark打特价就不给你打电话了,嘿嘿,其实Ozark的东西我还是有很多,不过大多是休闲装备,因为我觉的它除了0254和0288的冲锋衣裤以及MT99的高山帐,别的都不适合雪山). 其实这件羽绒衣内胆本来是给老婆买的,买好后发现我穿着较紧身,但大小刚好,因为袖子很长. 所以我到北京练攀冰和这次到雪保顶就带它. 好象记的是冲绒200克的(也有可能是150克的),80%的灰鹅绒,蓬松度不到500蓬那种很普通的,但是在大本营当外套穿穿够用了,晚上冷的时候在外面套件冲锋衣也就可以了.

  可惜这次没带我的Bridgedale Summit,否则不会在黑色通道窝在雪里等了1小时路线绳时脚冻得没知觉. 寻思着这次回上海添两双Bridgedale或Samrtwool中量级的袜子,好填补这类温度不是太低的雪山和冬季徒步时的空缺.

  Codeba的No Wind抓绒帽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这帽子很薄,很适合戴在头盔里面用,并且能把两个耳朵全盖住,虽然样子难看了点,不过很实用嘛.不过也有个很不好的地方,因为这帽子是德国品牌,而我怀疑不是德国人脑袋大就是我的比较小,帽沿全翻下来后前面有点遮住眼镜,不戴头盔时感觉还好,戴了头盔时感觉不太好. 记得论坛上有朋友讲过No Wind的抓绒防风凑合但是湿了不容易干,可能这次还没到出汗的帽子都湿的程度,对这个没体验.

关于其余装备:

  出行前2个礼拜搞到的小鸟Needle 55L很是让我喜欢,在背负15公斤以下时,表现得相当完美,且自重也不重,面料也防水,加上全部的防水拉链,在雪地里根本不用担心被打湿,腰带的设计很容易收紧,这是我背过几款背包中腰带最容易在插好扣件后收紧的,只是织带太长了,在风里被刮起来再打在身上,虽然不疼,但老感觉被鞭子在抽,更郁闷的是下山时居然发现有条线开裂了,可能是上山被骡子驮上来时,藏民打包下手太狠了,出于对鸟包质量的无比信赖大家都觉的不可思议,居然还有人问这鸟包是真货吗? NND,郁闷得紧.

  这次带牧高迪的Yes2到大本营用真的是个明智之举,这款连防风绳都没有的三季帐让我在大本营渡过了4个舒服的夜晚. 大部分高山帐的透气性都比较差,而Yes2内帐1/3以上是纱,所以晚上呼出的气体结露都结在了外帐上,变成水和霜掉下来时就没有掉在脸上的不良记忆,而且透气的帐篷还可以减缓高山反应,晚上睡觉不容易头疼,帐顶位置配了个纱质网兜,四个角吊起来,放放头灯什么很实用,不过容易掉下来,钩子设计太宽松了,两侧门厅一大一小的布置很合理和实用,大的一侧我们共摞了4个大包,小的一侧供出入再放放鞋和餐具什么的,身体的热量把帐底下的大部分雪和冰熔化了,但是防水3000的帐底没有任何渗水. 扎营时在打地钉的位置把雪踩实,踩入地钉后的感觉当然还是不牢固的,但是在上面再加点雪踩踩实,到第二天就冻地邦邦硬了,虽然大本营的风不大,但是这款帐篷7角型的外型我估计在地钉冻上后来个8级风也没问题.

  因为五一雪宝顶的温度不是很低,所以这次用的不是那个准备转让CAMP Arctic Plus 1300睡袋,而是另一个Arctic 1100,的确足够了,每个晚上都很暖和,包括窝在C1透风的帐篷里那一晚,但是Arctic 1100的面料Pertex S043明显比Arctic Plus 1300的面料Pertex P627UE差,其一是易漏绒,其二是防泼水性较差(当然是和P627UE相比),其三是防刮性较差,不挑剔了,总体来讲国产CAMP的性价比还是让人满意的,能用到S043也算对得起大家所花的钱了.

  临出门添了个Therm-A-Rest的Z-lite,贵是贵,但真的是好东西,它表面的凹巢很深,睡觉时背部散发出来的热量变成水后就积在这凹巢中,不会打湿睡袋,而且隔热效果也另人满意,折叠型的设计非常有个性,我的是130cm的(买来是183cm的被我剪下4节后就变成130cm了),折叠后正好捆在鸟包的边侧(另一侧放内地席),整个防潮垫才300多克,真的是很轻.

  我很心疼我的Tibet,雪宝顶的烂路已经把上山时还好好的它搞得面目全非了,因为雪宝顶从大本营到乌龟背的岩石很多是页岩,而且风化非常严重,就变成了细小和尖锐的岩石片,非常非常的伤鞋子. 而且Tibet的鞋尖没有包裹耐磨橡胶层,所以鞋尖已经有很多地方被划出大大小小的口子,尽管2.2mm厚的皮子还不至于被划穿,但是有些伤口还是深的让人担心,当初在选择Tibet时曾经考虑过鞋尖没有耐磨橡胶层这个问题,但没想到后果会如此严重. 另外在雪地里泡了那么多天,皮面经过无数次冻融,表层的防水层已经损耗待尽,得马上做保养了. 其它方面Tibet还是非常完美地达到了我的预期要求,结实的设计,对脚的完美包合,让我在很多次踩到深雪里石头尖时没有拐到脚,在深雪里踢雪做台阶时也很好使,保暖性也相对可以,和绑式冰爪的配合也很不错,毕竟是La Sportiva的东西,一份价钱一份货啊. 不过下次上雪山我还是准备双层塑料靴,除了不容易磨损外,至少每天早上不用等半个多小时鞋子在脚上花了霜后才能绑紧鞋带.

  元旦在小五台牺牲了付雪套,所以这次带的是新买的BD GTX雪套,好东西啊. 倒不是因为GTX可以防止雪套内积霜,而是这付雪套的绝大部分设计正好避免了我以前所用几付雪套的弊病,首先这付雪套下面的绑带是强度很大的合成皮制的,为了加强其强度,还可以看出合成皮的中层还加了耐磨纤维,大部分雪套都是用绳子或织带做这绑带的,但是绳子和织带一是容易断,二是很容易在脚底形成冰坨子,三是带着手套时很难绑扎和固定,而用皮质和合成皮的做法就能避免上述情况,特别是相当结实和耐用,常规雪套的联接有用拉链的,有用拉链加局部魔术贴的,这付雪套是直接用魔术贴在小腿骨正面上方做粘和联接的,因为以前用拉链的好几次拉链被细小杂质卡死,所以我非常喜欢只用魔术贴的做法,还有这付雪套的上部收紧是用的松紧绳,操作比较容易,但是抽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雪套的下半部用的好象是凯夫拉一类的高强度尼龙,估计冰爪不容易踢穿它,上部是薄尼龙加GTX,整付雪套非常合脚,穿Montbell Schoeller快干裤外面时大小刚好,很是舒服,穿我那条Marmot带凯夫拉裤腿冲锋裤外面时还略嫌紧,在整个使用周期内没有松动,脚底没有积过冰或雪坨子.

  因为有200度的近视力,而且不喜欢在高海拔不太敢用隐型眼镜,所以这次带的还是我那付在美式眼镜城定做的太阳眼镜,这付雷朋的架子弧度相当大,镜面也偏大,戴好后上下和左右两侧的漏光很少,已经和高山镜的边侧漏光接近了,按照店里朋友的介绍,这是他们用200度近视片能做出的最大弧度了,近视片染了深灰色已加强防光,框架虽然是金属的,但两个脚外层却是包塑料的,能防止低温时粘手. 这付眼镜是我最喜欢的装备之一,每次进山都带它(平时不带,特别是开车,因为弧度太大,视觉多少有点偏差),但是这次带他到雪保顶真的是个错误. 没想到今年雪这么大,在从大本营到C1时,基本一直在雪地里,而且太阳很好,这样的雪面反光更厉害,而这付眼镜虽然防漏光很好但是不偏光(没办法,根本就找不到偏光近视片),所以后面一段路眼睛有点抗不住了,不停地流眼泪,我真的有点担心雪盲的发生,所以在行进时争取只盯着前面人花花绿绿的冲锋衣裤看,一休息马上闭上眼睛,只到了C1进了帐篷眼泪不再流了我才放心,然后下定决心,下次爬雪山说什么都要买付大雪镜套在近视镜外面用,这付太阳镜就只留在大本营用.

  LEKI Makalu Titanium的登山杖一直是我很喜欢的,这款是小号的,本来有两根,另一根在一次探路活动中遗失了(说来太郁闷了,我们在一个70度左右的灌木从中下撤,走了一段发现挂在手腕上的登山杖最下面一截没了,找了一小会儿没找到,为了赶路只能作罢,气呼呼地把剩下的扔出老远,但没走几步就听到后面的一家伙说酒鬼那是你丢的那截登山杖吗,天哪…),回来后买了根Super Makalu带避震的,但是比较后还是喜欢这款Makalu Titanium,虽然没有避震但是很轻,而且较短容易携带.

  蜘蛛Dragonfly蜻蜓是我那3把Buck和2把蜘蛛中最喜欢的一把,登山时习惯把它和一个救命哨用一小快挂挂在头颈上的伞兵绳上. 前几年有段时间曾迷恋过刀,这把Dragonfly就是那时购进的,用的是AUS8钢,硬度一般般,但是强度很高,也就不容易锈和便于保养,刀柄用的也不是G10纺织纤维,只是一般的塑料柄,刀刃很短只有5cm多,2mm厚,但却很宽,刀尖曾水滴型,刀柄的设计象轮弯月非常特别,整把刀虽然小巧精美地像艺术品,但在实际使用时刺、捅、削、切、披等技术动作都能非常好的完成,只是砍的动作因为太小巧而不适合做. 实际使用这把刀的机会很少,记得除了有次在天目山探路时被树藤缠住用它脱身外,别的只是用来削削苹果,嘿嘿,主要还是做秀用的. 不过这次在C1那吓人的帐篷中,我非常庆幸带了它,万一帐篷被吹下去,至少我可以在第一时间用它从帐篷中脱身.

  Tiger的保温壶是2年多前在新加坡时买的,记得当初上海没有国产Tiger(现在Tiger在上海已经有工厂了,销售价格也和膳魔师差不多了),进口的价格很贵,所以只花了相当于200多人民币就得到它时,兴奋地当场就打电话给老婆邀功请赏. 这个水壶已经跟我去过好多地方了,没有让我失望过,基本12小时内能保持半烫,24小时内能保持半温,0.8L的大小刚好够一人大半天或冲顶时所需携带的量,壶嘴的设计简单而实用,从不漏水也便于清洁,因为已经养成了每次喝水后擦干壶盖和壶口的习惯,所以重来没有被冻住壶盖过.

  那款SUUNTO X6当初是托朋友从香港带回来的,只花了2300港币,比在国内买便宜多了,但是到了我手里只能说有点浪费,因为我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整看过说明书,其中很多功能如天气预测等根本不会用. 我老是安慰自己能用用测海拔、温度、气压和方向就不错啦. 所以我至今没考虑买过GPS,因为我知道到了我手里也是白搭.

(酒鬼 2005.05.19)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