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不只是攀爬山壁、享受一览无遗的美景以及体验野外生活而已,登山也是一种挑战,既要冒生命危险,又要备尝艰辛,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来的。登山十分刺激,魅力无法挡,但登山过程也充满挫折,有时甚至因此丧命。登山所带来的启发和乐趣,其魅力已不仅限於是消遣或运动,更是令人为之著迷,有时甚至欲罢不能。
美国登山家佛列德·贝奇(Fred Beckey)曾问∶“登山的魅 力到底何在?在於某种复杂、无法言喻的力量;在於‘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吸引力。”许多年前,英国登山家乔治·雷·马洛瑞(George Leigh Mallory)另有答案∶“登山探险,所为何来?无非纯粹的乐趣。”
远观山景的人可以大谈登山是种冒险,但登山的乐趣经常是伴随艰苦而来。想爬山的人要有心理准备接受大自然的一切——要享受微风轻拂,也要承受狂风暴雨;欣赏高山的艳丽花朵,也要接纳刺人的灌木;聆听鸟雀鸣唱,也要忍耐 人的昆虫。登山是用艰辛的方式来消磨时光,凡是登山者都能体会波兰登山家佛伊塔克·柯提卡(Voytek Kurtyka)话中的真谛∶“攀登高山是一门忍受磨难的艺术。”山区环境完全漠视人类需要,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备尝艰辛,以求得丰厚的实质收获和精神报偿。
山林间的自在
“邀游山林”(Freedom Of The Hills)这个观念包含了山区提供的单纯乐趣,以及以纯熟技术、齐全装备、足够耐力登山,使自己、他人或环境都毫发无伤这两部分。
本书以太平洋岸西北部山区为主,拥抱、维护这份自由自在的感觉,提供各级登山者完整的资讯——初学者到资深者皆然。本书综合许多长征万山的登山家之经验;然而书中渊博的知识并不代表真理,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错,但假以时日,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登山经验中汲取教训,
足以为后辈的借镜。
读者在阅读此书之际,请切记登山技巧和工具是日新月异的,所谓的“尖端”技术很快就会落伍。请谨记这一点,将此书视为一般的通行证,带领你遨游山林。
爱护野外环境
自然环境的美可说是一种“错误”,因为山川的秀丽吸引游客,使得山水原貌受到游人破坏。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吞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因而改变了大自然。
虽然我们偶尔有力求维护自然原貌的“良心”产生,但大自然并非是为了提供人类游憩而存在,它既不欠我们的情,也对我们无欲无求。哈德逊·史塔克(Hudson Stuck)曾在书中提及,他和其他队员首度攀登从未有人迹的麦肯尼山(Mount Mckinley)时,感到上苍赐给他们“与高山心灵相通的特权”。登山者在野外旅游,享受这份特权之后,只需支付极小的代价,就是保存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必须研究到访的地区,了解该地区最易遭受哪些破坏,好在蚕营和攀登时,采用对自然环境冲击最小的方式。
我们在山区享受特权,故须保护山川原貌,包括申请入山许可证制度(Permit system)使末开发之地的人迹减少,封闭道路及山径,推行恢复环境原貌之计画,订立相关法令,以及减少利益团体之剥削。我们一方面放轻脚步走过山林,一方面也必须向大众大声疾呼,支持保育山林的活动,审慎使用山林。为了让下一代能欣赏我们目前看得到的美景,登山者务必要全力为大自然请命。
知识和技巧
登山若想获得快乐,又要能全身而返,就必须熟悉登山技巧;为了自身和夥伴的安全著想,必须学习低冲击性蚕营、导航、确保技术、绳索下降、冰川行进(Glacier Travel)、安全守则、野外急救法、救难、攀岩、冰攀等所需的工具和技巧。本书即为这些知识之指南。
做好体能准备
登山需要极佳的体能和精神,尤其是攀岩,高难度的攀岩更是如此——数年前还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现代的登山者已经做到了。认真的攀岩者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专门健身房内的人工岩壁上练习,并以参加国际比赛为重。在登山界重视的是以无氧登顶世界最高峰,破最短的攀登时间记录,而且攀登的路线也一次比一次困难。我们只要观赏他们世界级的表现即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满足感,我们没有必要把全副的精神放在这种高难度的活动上。
然而休闲式的登山活动,其水平也正逐年提升。登山究竟能否乐在其中或是苦不堪言,端视登山者的体能状况是否良好而定。更重要的是,全体队员的安全可能完全系於某一位队员的体力之强弱。
许多登山者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健身。跑步、骑脚踏车、游山泳、爬楼梯都是时下流行的有氧运动,如果一周至少有三天从事这类活动,便可以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至於背重装备,登山的朋友则可以利用附近健行路径进行训练;冬季则可进行全国越野滑雪、特乐克式滑雪(Telemark Sking)和雪攀(Snowshoeing)。除了有氧运动之外,举重亦可锻铃肌力,靠著伸展运动来增加柔软度。
健身中心提供不少健身器材,如固定的脚踏车、跑步机、楼梯、划船器等,便於使用者定期运动;健身教练可告知哪些运动对登山有帮助。登山种种的活动很费力,因此最佳的体能状况便是登山的基础。
做好心理建设
体力固然重要,登山的心态也是成败关键,“清醒的头脑”才是度过难关或判断撤退与否的要角。
攀登者须乐观、实际、对自己诚实、心理平衡。争强好胜可能导致过度自信,无法实际评估己身之极限以及周遭环境,因而陷入险境。
许多登山界的老手都认为,登山最大的挑战来自自己的内心。或许登山的魅力就在这里∶追求遨游山林的同时,也得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经验兴判斯力
本书介绍基本装备和基本技巧,教导读者如何学习经验。登山不但需要熟练的技术,也需要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健全的判断力是登山最重要的能力,结合知识和经验才能培养判断力。
登山者需要因应的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能力应付恶劣天候、长途步行、浓密的灌木林、日晒雨淋、山区意外等。经历这些状况之后,我们的决策能力会因此增强,可以做为日后经验。
然而登山的状况层出不穷,必须仰赖细心的判断,而不能靠直接反应。登山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和魅力所在,也是危机伺伏之处。
登山者俱乐部在多年前拟定一套指南,指导民众登山的安全。内容包含登山老手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意外发生的详细分析,不但是登山者的良伴,稍做修改,对户外活动者也十分适用。这份指南并不需要死背,但是下列法则已经证明是一份完整的指南,足以减低登山风险。
登山法则
*除非事先备妥充分支援,否则登山队成员不得少於三人。攀登冰川者,至少需要两个绳队(Rope Teams)。
*冰川行进以及在户外时一定要组成绳队,确保点须牢固(Anchor All Belays.)。
*必须团体行动,遵从领队或多数人之指示。
*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
*选择登山路线或决定是否回头时,必须冷静判断,不可冲动。
*随身携带必要之衣物、食粮和装备。
*将登山行程(Trip Itinerary)交给留守人员。
*遵循口碑良好的教科书上的原则指引。
*随时反省登山的意义,尽量维持环境原貌。
这些法则不能教你如何登顶,但能确保登山的安全。登山之魅力多半源於没有正式规则,因此登山者有时会质疑,是否有遵守这套法则的必要。但是如果遵守这套简单的法则,许多严重的意外就不致发生,或是后果就不致如此严重。这套法则的前提是安全且成功的登山。即使路途艰险或情况不明,也要以安全为先,避免误判。
登山老手若选择独立路线,事先了解风险,并且具备因应技巧,往往可以因地制宜,稍事修改这套法则。但是需要多年的登山经验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判断力不足的登山新手,尤应奉行登山法则。
学著运用技巧,安全地登山,身体和精神便能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达到约翰·墨尔(John Mair)多年前提到的境界,终生接受山野的邀请——“快来登山,”他说∶“聆听山的佳音。大自然的平和将流入你的心房,宛如阳光注入树心之中。微风令人神清气爽,暴风雨则一扫胸中郁闷块垒,赐与无穷活力。”
美国登山家佛列德·贝奇(Fred Beckey)曾问∶“登山的魅 力到底何在?在於某种复杂、无法言喻的力量;在於‘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吸引力。”许多年前,英国登山家乔治·雷·马洛瑞(George Leigh Mallory)另有答案∶“登山探险,所为何来?无非纯粹的乐趣。”
远观山景的人可以大谈登山是种冒险,但登山的乐趣经常是伴随艰苦而来。想爬山的人要有心理准备接受大自然的一切——要享受微风轻拂,也要承受狂风暴雨;欣赏高山的艳丽花朵,也要接纳刺人的灌木;聆听鸟雀鸣唱,也要忍耐 人的昆虫。登山是用艰辛的方式来消磨时光,凡是登山者都能体会波兰登山家佛伊塔克·柯提卡(Voytek Kurtyka)话中的真谛∶“攀登高山是一门忍受磨难的艺术。”山区环境完全漠视人类需要,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备尝艰辛,以求得丰厚的实质收获和精神报偿。
山林间的自在
“邀游山林”(Freedom Of The Hills)这个观念包含了山区提供的单纯乐趣,以及以纯熟技术、齐全装备、足够耐力登山,使自己、他人或环境都毫发无伤这两部分。
本书以太平洋岸西北部山区为主,拥抱、维护这份自由自在的感觉,提供各级登山者完整的资讯——初学者到资深者皆然。本书综合许多长征万山的登山家之经验;然而书中渊博的知识并不代表真理,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错,但假以时日,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登山经验中汲取教训,
足以为后辈的借镜。
读者在阅读此书之际,请切记登山技巧和工具是日新月异的,所谓的“尖端”技术很快就会落伍。请谨记这一点,将此书视为一般的通行证,带领你遨游山林。
爱护野外环境
自然环境的美可说是一种“错误”,因为山川的秀丽吸引游客,使得山水原貌受到游人破坏。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吞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因而改变了大自然。
虽然我们偶尔有力求维护自然原貌的“良心”产生,但大自然并非是为了提供人类游憩而存在,它既不欠我们的情,也对我们无欲无求。哈德逊·史塔克(Hudson Stuck)曾在书中提及,他和其他队员首度攀登从未有人迹的麦肯尼山(Mount Mckinley)时,感到上苍赐给他们“与高山心灵相通的特权”。登山者在野外旅游,享受这份特权之后,只需支付极小的代价,就是保存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必须研究到访的地区,了解该地区最易遭受哪些破坏,好在蚕营和攀登时,采用对自然环境冲击最小的方式。
我们在山区享受特权,故须保护山川原貌,包括申请入山许可证制度(Permit system)使末开发之地的人迹减少,封闭道路及山径,推行恢复环境原貌之计画,订立相关法令,以及减少利益团体之剥削。我们一方面放轻脚步走过山林,一方面也必须向大众大声疾呼,支持保育山林的活动,审慎使用山林。为了让下一代能欣赏我们目前看得到的美景,登山者务必要全力为大自然请命。
知识和技巧
登山若想获得快乐,又要能全身而返,就必须熟悉登山技巧;为了自身和夥伴的安全著想,必须学习低冲击性蚕营、导航、确保技术、绳索下降、冰川行进(Glacier Travel)、安全守则、野外急救法、救难、攀岩、冰攀等所需的工具和技巧。本书即为这些知识之指南。
做好体能准备
登山需要极佳的体能和精神,尤其是攀岩,高难度的攀岩更是如此——数年前还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现代的登山者已经做到了。认真的攀岩者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专门健身房内的人工岩壁上练习,并以参加国际比赛为重。在登山界重视的是以无氧登顶世界最高峰,破最短的攀登时间记录,而且攀登的路线也一次比一次困难。我们只要观赏他们世界级的表现即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满足感,我们没有必要把全副的精神放在这种高难度的活动上。
然而休闲式的登山活动,其水平也正逐年提升。登山究竟能否乐在其中或是苦不堪言,端视登山者的体能状况是否良好而定。更重要的是,全体队员的安全可能完全系於某一位队员的体力之强弱。
许多登山者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健身。跑步、骑脚踏车、游山泳、爬楼梯都是时下流行的有氧运动,如果一周至少有三天从事这类活动,便可以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至於背重装备,登山的朋友则可以利用附近健行路径进行训练;冬季则可进行全国越野滑雪、特乐克式滑雪(Telemark Sking)和雪攀(Snowshoeing)。除了有氧运动之外,举重亦可锻铃肌力,靠著伸展运动来增加柔软度。
健身中心提供不少健身器材,如固定的脚踏车、跑步机、楼梯、划船器等,便於使用者定期运动;健身教练可告知哪些运动对登山有帮助。登山种种的活动很费力,因此最佳的体能状况便是登山的基础。
做好心理建设
体力固然重要,登山的心态也是成败关键,“清醒的头脑”才是度过难关或判断撤退与否的要角。
攀登者须乐观、实际、对自己诚实、心理平衡。争强好胜可能导致过度自信,无法实际评估己身之极限以及周遭环境,因而陷入险境。
许多登山界的老手都认为,登山最大的挑战来自自己的内心。或许登山的魅力就在这里∶追求遨游山林的同时,也得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经验兴判斯力
本书介绍基本装备和基本技巧,教导读者如何学习经验。登山不但需要熟练的技术,也需要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健全的判断力是登山最重要的能力,结合知识和经验才能培养判断力。
登山者需要因应的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能力应付恶劣天候、长途步行、浓密的灌木林、日晒雨淋、山区意外等。经历这些状况之后,我们的决策能力会因此增强,可以做为日后经验。
然而登山的状况层出不穷,必须仰赖细心的判断,而不能靠直接反应。登山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和魅力所在,也是危机伺伏之处。
登山者俱乐部在多年前拟定一套指南,指导民众登山的安全。内容包含登山老手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意外发生的详细分析,不但是登山者的良伴,稍做修改,对户外活动者也十分适用。这份指南并不需要死背,但是下列法则已经证明是一份完整的指南,足以减低登山风险。
登山法则
*除非事先备妥充分支援,否则登山队成员不得少於三人。攀登冰川者,至少需要两个绳队(Rope Teams)。
*冰川行进以及在户外时一定要组成绳队,确保点须牢固(Anchor All Belays.)。
*必须团体行动,遵从领队或多数人之指示。
*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
*选择登山路线或决定是否回头时,必须冷静判断,不可冲动。
*随身携带必要之衣物、食粮和装备。
*将登山行程(Trip Itinerary)交给留守人员。
*遵循口碑良好的教科书上的原则指引。
*随时反省登山的意义,尽量维持环境原貌。
这些法则不能教你如何登顶,但能确保登山的安全。登山之魅力多半源於没有正式规则,因此登山者有时会质疑,是否有遵守这套法则的必要。但是如果遵守这套简单的法则,许多严重的意外就不致发生,或是后果就不致如此严重。这套法则的前提是安全且成功的登山。即使路途艰险或情况不明,也要以安全为先,避免误判。
登山老手若选择独立路线,事先了解风险,并且具备因应技巧,往往可以因地制宜,稍事修改这套法则。但是需要多年的登山经验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判断力不足的登山新手,尤应奉行登山法则。
学著运用技巧,安全地登山,身体和精神便能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达到约翰·墨尔(John Mair)多年前提到的境界,终生接受山野的邀请——“快来登山,”他说∶“聆听山的佳音。大自然的平和将流入你的心房,宛如阳光注入树心之中。微风令人神清气爽,暴风雨则一扫胸中郁闷块垒,赐与无穷活力。”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