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刘吉成这样为了改变生活、吃饱肚子而参加红军的老百姓不在少数,红六军团第16师师长周仁杰的13个兄弟姐妹就全都饿死了,只有他因参加革命而唯一幸存下来。“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不是为了生存才加入红军,他们对中国了解更多,拥有更大的抱负。”
他希望这段历史能被客观地看待,希望自己的新长征历史考察项目能让更多人对长征感兴趣。正是抱着这种全面了解长征历史的目的,李爱德将 他一路上拜访的所有与长征有关联的人都还原成有名有姓的真实的人,而不是长征路上的一些符号。在“新长征2”的网站上,所有文章和图片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有名字,凡是接受他采访并同意他拍照的人,李爱德都会记下他们的详细地址,这样以后可以专门把照片寄回给这些普通的人们。
★感悟:穿越时空的长征
“如果那些长征的旧路还在,那些路以及路上发生的事情可能会给人们很多启示———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的过去,还有它的现在。”
———摘自《两个人的长征》
李爱德提到自己采访过的老红军,有的并没有因为退伍了就觉得革命结束了,而是还跑回农村去搞扶贫,去建学校。“历史并不是与现在相割裂的死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应该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如何影响现在的人和现在的生活方式,并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和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李爱德一路上与各族老百姓进行充分交流,话题不仅围绕长征历史,也涉及到当地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期望。
从“新长征1”到“新长征2”的四年跨度里,李爱德说他在长征沿途地区看到了更多的进步,“有更多年轻干部受过教育,孩子们有机会到县城去读书了,外地人到当地做生意的更多了,当地人出去打工的也更多了。”
对李爱德来说,能亲身造访这些地方并和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当地老乡攀谈,就是新长征的魅力所在。“在北京,我们对他们的无知程度与他们对我们的不了解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更无知。当有机会架起两边的桥梁,哪怕仅只一天,也是值得珍视的。”
1936
斯诺:震惊世界的行军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凭借一张法文地图,薄复礼帮助肖克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的红二军团成功会合,后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部分长征。与红军的偶然相遇,使得这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教义的中年人成为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长征的外国人。
薄复礼笔下红军的英勇顽强、纪律严明,红军的艰苦奋斗、无私相助,以及他们在漫漫远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气概,在长征的每路大军、每个阶段都能找到真实的注脚。
湘江之战中,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炊事班长每天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饿死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刻;党岭雪山上,很多战士冻成了僵硬的石头……
美国记者斯诺向读者热情推荐他的《西行漫记》:“读者可以略微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因报道长征而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3次接见的斯诺,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正如他所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无数目光投向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次远征。
1984年,70多岁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踏上了当年红军的长征之路。一年后,他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又一次将长征比作史诗。
他希望这段历史能被客观地看待,希望自己的新长征历史考察项目能让更多人对长征感兴趣。正是抱着这种全面了解长征历史的目的,李爱德将 他一路上拜访的所有与长征有关联的人都还原成有名有姓的真实的人,而不是长征路上的一些符号。在“新长征2”的网站上,所有文章和图片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有名字,凡是接受他采访并同意他拍照的人,李爱德都会记下他们的详细地址,这样以后可以专门把照片寄回给这些普通的人们。
★感悟:穿越时空的长征
“如果那些长征的旧路还在,那些路以及路上发生的事情可能会给人们很多启示———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的过去,还有它的现在。”
———摘自《两个人的长征》
李爱德提到自己采访过的老红军,有的并没有因为退伍了就觉得革命结束了,而是还跑回农村去搞扶贫,去建学校。“历史并不是与现在相割裂的死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应该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如何影响现在的人和现在的生活方式,并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抱着这样的历史观和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李爱德一路上与各族老百姓进行充分交流,话题不仅围绕长征历史,也涉及到当地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期望。
从“新长征1”到“新长征2”的四年跨度里,李爱德说他在长征沿途地区看到了更多的进步,“有更多年轻干部受过教育,孩子们有机会到县城去读书了,外地人到当地做生意的更多了,当地人出去打工的也更多了。”
对李爱德来说,能亲身造访这些地方并和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当地老乡攀谈,就是新长征的魅力所在。“在北京,我们对他们的无知程度与他们对我们的不了解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更无知。当有机会架起两边的桥梁,哪怕仅只一天,也是值得珍视的。”
1936
斯诺:震惊世界的行军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凭借一张法文地图,薄复礼帮助肖克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的红二军团成功会合,后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部分长征。与红军的偶然相遇,使得这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教义的中年人成为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长征的外国人。
薄复礼笔下红军的英勇顽强、纪律严明,红军的艰苦奋斗、无私相助,以及他们在漫漫远征中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气概,在长征的每路大军、每个阶段都能找到真实的注脚。
湘江之战中,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炊事班长每天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饿死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刻;党岭雪山上,很多战士冻成了僵硬的石头……
美国记者斯诺向读者热情推荐他的《西行漫记》:“读者可以略微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因报道长征而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3次接见的斯诺,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正如他所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无数目光投向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次远征。
1984年,70多岁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踏上了当年红军的长征之路。一年后,他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又一次将长征比作史诗。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