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随梦西行,穿越罗布泊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那就是我梦中的罗布泊,虽然走过了一次,可至今仍有无数极致的美景与宿命的情感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以及在那纯蓝色的天空和金黄色雅丹交织成的天然美图中,我们就那样平静地经过,这些,吸引着平静中却充满躁动的灵魂,向西梦一样的境地,渴望再一次飞翔。

  起程

  罗布泊穿越探险之旅在下午4点钟从广州正式起程。到现场的车迷和媒体记者非常多,气氛十分热烈,这让我们感动不已 ,同时期待着尽快地到达“梦想中”的罗布泊。

  为了给后面的行程留下更多时间,前几天车队都是马不停蹄地走,平均每天1000公里左右的路程,走下来非常疲惫。路上还发生堵车,第三天进入四川后,路上的车明显比贵州多了许多,从叙永县塞车开始到纳溪短短的88公里,竟然浪费了近4个小时。到达成都后,又遇到了大雨,似乎我每次到达这座城市,总会遇到此种礼遇。第四天从都江堰向着汶川方向行驶,才走了10多公里,路上的车就越来越多,在极窄的213国道上排起长龙,焦急伴着无奈的心情等待路况的好转,往往是等上一小时才前进一两公里。早有预感会堵车,只是没想到如此严重,到达汶川县城已经5点半了。这座洁静、质朴的小城,让人忽地忘却了不久前的烦躁心情,灵魂和身体都安静下来,品味着一种独特的温柔。这一天也是文仔的生日。

  余下几天的路海拔越来越高,一路上看到了不少藏民,他们纯朴的风格和欢乐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第五天晚上,我们到达了瓦切乡,瓦切在藏语里意为大帐篷。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当年格萨尔王降魔时把妖怪压在两座大山底下,而这两座山形似帐篷,因此较大的一座叫“瓦切”,较小的一座叫“瓦穷”(小帐篷)。我们在瓦切乡停留了一天,了解到当地很多风俗和传说,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安多藏人的风俗。四川藏族有四大支系,九寨沟的白马藏族、康定的康巴藏族、马尔康的嘉绒藏族以及红源的安多藏族,只有安多藏族保留着完全游牧的生活方式。

  在海拔3600米广阔的高原上,车队有时会被细雨迷雾所笼罩,从远处隐约地辨别出安多藏人和他心爱的牦牛群的背影,那孤独的背影,那人类和牦牛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慢慢远去—不知怎地,眼前一浮现起这幅画面,心里就产生易碎的感觉。

  日月山和青海

  第八天,车队不断地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脉间爬行。由于是一天跨两省,气温也忽冷忽热。晚上6点多才到达西宁,正巧是邱sir的生日,大家又痛快地Happy了一次。

  次日,车队到达日月山。日月山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水岭,在历史上是“唐藩古道”的必经之地。日月山的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这里曾被称作为“赤岭”,当年文成公主知道自己被嫁给松赞干布,而且再也不能返回长安时,禁不住愁思万缕,不肯西进。唐太宗得知后,就赐给她一面日月宝镜,可从中看到长安城及亲人。后来,公主因为在镜子里看不到家乡和父母,就气而将其摔成两半,一半成了东面的日山,另一半成了西面的月山,海拔是3517米。近几年,日月山口(青藏公路旧路越过日月山最高处)纪念文成公主路过此地,两侧山顶修建了日亭和月亭纪念亭。

  日月山之前的居民以农耕为主,因此看到大片油菜和青稞。日月山之后是藏区,以放牧为主,但与川西草原明显区别是这里气候十分干燥,草原也没有那么茂盛。

  路上还有一条倒淌河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它源于日月山流入青海湖,全长40公里。最特别之处是“众河皆向东,唯此向西淌”,这是由于地壳运动,日月山隆起所致。11点半,远方的蓝色在视野中逐渐清晰:青海湖藏语名称是“错温布”,意为蓝色的湖泊,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我们沿着湖边行进,发现两位虔诚的朝圣者正在绕湖,他们大约花6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朝圣。

  我们发现,湖边漂着各种垃圾,污染比过去严重多了。其实,环境是由大家来维持的,毕竟我们都不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会出现又一个“罗布泊”。

  第十天傍晚,我们到达了梦想已久的敦煌,到达这里之前,就已进入了茫茫沙漠。车队在此修整一天,每个人都很清楚,真正的考验是从这里开始。

  心醉罗布泊

  罗布泊海拔780米,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罗布泊在古代是西域最著名的大湖,烟波浩淼,鱼肥虾美,由于人类过度砍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到1972年,这里最终干涸了。

  去罗布泊最好在4月中旬和10月中旬,因为沙漠风较少。沙漠里一天中的温差很大,白昼地表温度可达40度以上,夜间则在零度以下,须带足衣被。一定要多人多车结伴而行,备足至少15天以上的水和食品,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自备药品,因为万一遇到特大沙尘暴,逗留时间肯定会延长。搭的帐篷尽量用红色或其它颜色显眼的布料,穿的外衣也要醒目些,使个人目标容易被人看到。此外,必须有经验丰富的向导领路,否则很容易迷路出事。

  第十二天,出发后行程180公里,车队到达甘肃最后一站: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雅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最早使用这个词汇的是发现楼兰遗址的瑞典人斯文赫定,在赴罗布泊地区考察时,撰文中他就采用了“雅丹”一词,于是雅丹成为了世界上地理学和考古学的通用术语。雅丹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由于湖水干涸,粘性土因干燥而分裂,风沿裂隙不断吹蚀,亿万年过去,裂隙不断扩大,使原本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具有陡壁的垄岗和宽浅沟槽相间的地形。而罗布泊的雅丹地貌最为典型,规模也是最大的。身处雅丹林之中,看着旁边一座座自然的雕塑品,不知不觉间,一切都神秘起来了。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