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亭桥
筑造不只是为了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栖居。
——海德格尔
静思园,江南最年轻的私家园林,也是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占地一百余亩,为拙政园的两倍。吴江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于1993年起建,备经艰辛,十年始成。园名“静思”,乃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手泽,取宁静思远之意。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又开拓创新。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别致,亦有皇家园林的宏大气 派。九曲回廊,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水榭石舫,假山奇石,曲径通幽。景色如画,宁静清幽,赏心悦目。园之西部清流潆绕、曲水弥漫;临流或筑书斋曲廊,或置石桥画舫,有嘉会堂、鹤亭桥、如归舫、庞山草堂、古香书屋诸景,波光阁影,错落有致。四时花木丛出于墙垣山石之间,或倚或斜,柳色烟波,山花烂漫。园之东部为住宅、庭院,多厅堂楼阁,古朴典雅,花木掩映。园主爱石成癖,罗天下奇峰异石千余枚于一园。诸石或立厅院,或供书案,鬼斧神工、斗巧争奇,蔚为大观。静思园2003年开园之后,短短三年即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江南,在中国人的眼中一直有着别样的意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提及江南,心底便会有某种水一样的情感流淌而过。江南是杨柳依依、细雨霏霏;是小桥下的流水,流水旁的人家;江南是青楼佳人素手纤纤、轻拢慢捻,婉转而出的一支小曲;亦是布衣才子葛巾飘飘、浅斟低唱,悠然而诉的一段惆怅。“江南”,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在历经许多岁月之后,却依然饱含着新鲜的汁液,轻轻脱口时,竟有一种齿颊留香的芬芳。江南确实是个好地方,但谁能说出具体的江南在哪呢?我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只是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南并非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文化范畴--你完全可以说它只是一种朦胧的回忆和梦想的后花园,它存在于数千年来关于家园和栖居的缅怀之中。
也许是为了让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江南人爱上了造园,据地方志记载,古时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近二百处,私家造园居全国之冠。一般而言,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它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更是诗意的人文空间,供人们在这里细细体味他们所辛苦寻觅的哲理、诗情、宗教和韵律。
太湖之滨古镇之畔的静思园,就是这样一处梦想栖居的所在。
吴江城外,距京杭大运河不远,在通往同里古镇的路上莺歌燕舞、春风熏煦,正不经意间,粉墙黛瓦、雍容大度的静思园就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
我们赶了个巧,静思园的游人不是很多,没有苏州园林旅游旺季时“门庭若市”的热闹,但却更显优雅之韵。入口处是一座门面不宽的砖雕门楼,与所有的苏州园林一样,从外面看娴静素雅,并不露富。然而这里却是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号称古建博览、奇石世界,不但有吉尼斯世界之最,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秀美与宏阔。更撩拨人心,让人意欲前来一探究竟的是,静思园还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有园主的私家园林……这里一定有好多故事。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走进静思园,我们就被这么大一处开阔的水面震住了。如果说园林的水是美的符号、活的灵魂;那么,静思园的水和建筑相融合所形成的意境却另有一番情趣。苏州园林一向是善于用水的高手,但是唯有静思园,才给水以这么大的篇幅,三有其一,亭台廊榭、山石楼阁皆依水而建,这不但让静思园平添了柔媚温润之感,也使整个园子通透开阔起来,这在苏州园林中大概也可以算个异数了吧。
静思园所在的庞东村及四周,原本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庞山湖所在地。《太湖备考》说:“庞山湖乃是吴凇江之始。”清代诗人笔下,这一带曾是“风翻巨浪千层雪,雨洗遥山一带烟”,“湖光如练接长天,鸥鹜齐飞红蓼边”。据记载,庞山湖“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数倍于杭州西湖,曾在江南水利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末以来,风光秀丽庞山湖逐渐湮废淤塞,最终变成一片滩涂农田。不仅仅是水天一色的庞山湖,还有在历代诗文里被反复吟咏过的风景名胜,也早已犹如春梦了无痕迹。
或许是为了纪念,或许是另有深意,静思园内的水面被分成两部分,其中之一就被称为小庞山湖,另一部分即是在进门伊始吸引我们眼球的镜湖。一座高耸入云的苏式廊桥,把一泱泱镜湖水划分为二,形成一幅水上水下动静相映的风景画面。这就是静思园经典建筑之一鹤亭桥。在建筑形式上,它既传承了苏州古典廊桥的文脉,同时又创造性地一改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建筑风格,大胆袭用沧浪亭楼宇式飞檐翘角作为廊桥之顶,采用一高两低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凌空横跨湖水两岸作为隔景。鹤象徵着人类最优良的品质,它寓意长寿、贞忠、幸福。伫立在鹤亭桥上,两岸景点尽收眼底,徐徐春风扑面而来,沁人肺腑,心旷神怡。
鹤亭桥是园主陈金根先生最为钟爱的作品,除了因为它苏、徽交融的独特造型,据说还因为它浓缩象征了陈金根的人生历程。桥身那用金山石构筑的一大两小半圆形拱桥,与之平静如镜的湖水倒影形成三个动静相宜的园孔,被隐喻为园主姓名“成家立业,金玉满堂,根深叶茂”的写照。而桥面上步步高升的石阶以及那些支撑着桥顶的木柱、金山石柱、汉白玉柱,则交替阐释着园主人生奋斗的艰苦历程。
园子里的时空隧道
据明代莫旦《吴江志》记载:“庞山湖上游西出太湖,从甘泉桥出运河。下游由急水港出白蚬江入淀山湖而注入海。”湖滨原有快风阁、顾公庙、西隐庵、任仲桢故居、陶郎先墓等古迹。元末明初文学家、诗人杨维桢过庞山湖曾作诗一首表达对庞山湖的留恋:“湖上足晴昼,雨余生绿阴。扁舟到城远,曲港入村深。野叟频相问,郎君不过寻。西庵有分席,吾亦老山林。”清朝时,这里亦热闹非凡,有梅芬的《观莲招庞山湖赏荷并观竞渡》为证:“一片清波斗镜光,飞凫轻泛往来忙。旌旗欲掩红蕖色,兰麝分和雪藕香。画舫笙歌游子醉,棠舟罗绮美人妆。却怜此日湘江畔,可有行人一奠觞。”清初与李颙、黄宗义、顾炎武并称四大布衣的朱鹤龄居于庞山湖东渚,也曾发出过“如置身潇湘洞庭之间”的感慨。
从镜湖到小庞山湖,一条清溪玉带珠连着鳞次栉比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寻常人家,正如唐朝杜荀鹤的诗里所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桥。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虽然往事已矣,旧迹无存,但静思园却具体而微地成功再现了庞山湖古时风貌,快风阁、鲈市晓烟、西隐庵均悄然静立于湖畔水边,供与古人缘悭一面的我们登临凭吊、缅想。
有水必有桥,宛若彩虹的“小垂虹”是小庞山湖上的一处绝佳风景,与鹤亭桥一东一西,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猛一看上去我们差点误以为是拙政园的“小飞虹”。这其实也是园主借此而发思古之幽。吴江松陵镇东门外历史上曾有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十里波光连宝带,一弯月影映垂虹”。垂虹桥最早兴建北宋庆历年间,后数度重建,桥孔最多时达99孔。直到元泰宝二年(1325)才改建为连拱石桥,共62孔,总长一千三百尺,其中有三孔特大桥孔,以通巨舟。此后历经明清两朝近十次的修建,孔数增至72孔。桥堍有亭,石狮守卫。
垂虹桥自宋代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如龙”。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宋代诗人苏舜钦在垂虹桥新建不久的八月中秋夜,即在桥上对月吟唱“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王安石也赞誉垂虹桥“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途经吴江时的七绝《吴江垂虹亭作》,其中名句“垂虹秋色满东南”一直传诵至今。令人遗憾的是,垂虹桥于1967年坍塌,目前仅存东西两端二十余孔。园主自幼在吴江长大,自然见过此桥,故在园中建“小垂虹”以追怀。
进数最多的江南园林
作为私家园林,静思园呈东宅西园布局,东部座北朝南建筑为第宅,共十一进之多。如此之多的进数在江南园林中不可多见,原因是封建社会宫室制度对厅堂的进数,以及厅堂的开间、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今世道变迁,宅地立基主要是根据园林布局的需要而定。从第宅格局上讲,静思园基本上沿袭古典园林的立基原则,前半部分为厅堂,后半部分为内室庭院,平行由南向北延伸,每进地坪适当提高,寓意“步步高”,这同时也是采光通风的需要。宅与宅之间组合有序,之字型排列,其中构筑若干个大小适中的花园,花园中布置着各种不同的园林小景,让人在前庭后院中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淡雅幽静、曲房深户、屋宇飘逸之美。
“静远堂”为第宅的大厅,亦称正厅。为接待宾朋和举行礼仪所用,是全宅中空间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建筑。“静远堂”匾额下方为园主陈金根先生著名的《静思园记》。最为吸引我们的还是正厅的砖雕门楼,尤其是“拥绿晚晴”四个俊秀大字格外惹人注目,细看落款原来是末代状元“凤石陆润庠”的作品。题额上方雕有七个富贵花瓶和鹿十景,据导游介绍,花瓶中的梅、竹喻指夫妻,十只幼鹿代表十个孩子,周围寿石、芭焦、松树、灵芝、祥云等,造成了一个充满吉祥的天地,系琼林的象征,因此,该图又称“琼林十子”,寓意夫妻长寿有福,子孙封官受禄。整个门楼古朴典雅,想来应该是表达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事业的潜在的希翼吧。
当我们正在流连忘返,浑然忘却今夕何夕之际,工作人员匆匆走过来告诉我们:园主回来了。
静 思 园 记
吴江松陵三里外庞山湖,乃吾生养之地。志书载:庞山湖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自七里港以南,甘泉桥以北,凡西来之水越运河而东者,无不入焉。湖水北入吴淞江,南入淀山湖,盖泄太湖下流之要处。清末,水利失修,疏浚不继,淹废淤塞,湖面萎缩。民国,围湖造田,遂成滩涂。建国后,躬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吾经营实业三十载,不无薄赀,遂戢明清厅堂雕梁门楼;采花石纲老坑灵璧巨石;悟计成《园冶》之精意;集吴地工匠之众长;历十年之艰辛;圆幼时之梦想;成今之静思园也。而问静思何意者,则曰:富而思进,静以致远也。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闻之,欣然命名,昭示后世。
静思园广百余亩,园中堂构,宏伟轩敞,风雅精致,汲古图新。风亭雨楼,水榭月舫;九曲回廊,斗折蛇行;假山奇石,深容藏幽;湖水淼淼,荷香悠悠。伫鹤亭桥,隔水相望,弘雅堂、兰花厅、嘉会堂、盆景园、米芾拜石,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穿历代科学家碑廊,落霞亭、如归舫、快风阁、庞山草堂、小垂虹、天香书屋,移步换景,悦人心目。信步静远堂,末代状元陆润庠题额之砖雕门楼,刻意求工,古趣盎然;石生胡澍之地屏,古朴典雅,遗韵犹存。凤凰伉俪之秀石,五亿年自然造化,稀世神品,千古绝唱,今栖息于吾园,非天意耶?
吾思吴江多水寡山,不为无憾,仁者之静,特须彰明,故不辞辛劳,屡赴灵璧,踏访寻觅,得石千余,尤美者不胜枚举。惟灵壁巨石“庆云峰”,创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通体孔窍,瑰伟玲珑。远观犹如太湖之风帆,鬼斧神工,叹为观止。此石高九点一米,宽二点九五米,厚二点二四米,重一百三十六吨;一千六百余孔,委婉贯通,一百六十八个过桥孔,洞洞相连。若峰底举燧,百窍生烟;顶端注水,千泉泄玉,实乃镇园之宝也。奇石异峰之畔,历代咏石诗廊环列,似前贤与吾同赏美石,信可乐也!
园落成,叹曰:吾自幼向学,少时闲暇,随父览姑苏名园,品茗赏景,流连忘返,立志他日亦能造园。今夙愿得偿,有幸再续姑苏私家造园中断百载之弦,回馈盛世,诚邀天下诸君至此游憩,不亦乐乎!
公元二千零三年仲夏园主陈金根谨志
唯一有园主的中国园林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这位中国园林唯一的园主:属马,已过知天命之年。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或着西装,或着中式夹袄,戴礼帽。谢顶,但脑后蓄发,有人戏言:“前看像科学家,后看像艺术家”。为人谦和,亲切有加。但有客来,早早迎出,虚心求教,有问必答。香茶待客,自己总是白水一杯。貌似木讷,实则精明,说到园林,便有滔滔不绝的话。
陈金根,民营企业家,2002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以苦干、诚信闻名遐迩,其生性豪爽,好结交各界朋友,热心各项社会事。从事企业经营已逾三十载,现任吴江新兴玻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江市政协委员、吴江市工商联合会常委。诗情画意的苏州古典园林,与玻钢通风管道之间,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陈金根却硬是把两者扯到了一起,并且神奇地融为一体。
陈金根先生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早在童年,常随父亲出入苏州园林,凡是吴下名园游历赏览无遗。他在这里寻找到特有的宁静与闲适,从这里探求到人世间美的源泉。还在8岁那年,他就在拙政园的烟波柳色中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他对父亲说:“我也要造一座自己的园林。”一个春日的下午,啜着香茗在陈金根的办公室里听着这样的故事,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仿佛是坐在那个满脸憧憬的孩子的梦里。
陈金根的办公室叫“嘉会堂”,意为“嘉宾如云,高朋满座,会客四方之大雅厅堂”。这座建筑是从苏州整体移建的,该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用材多为“黄柏树”,故原名为“黄柏厅”。翁同和撰书的两边抱拄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敏而好古的陈金根最为喜欢的。陈金根虽然在工商业界奋斗了30多年,但一点看不出烟火气,带着一顶帽子反倒显得古雅风流,谦谦可亲。陈金根所追慕的古贤中,首当其冲的要算其明代同乡,著名园林建筑学家计成。
自有造园之梦始,陈金根每逢闲暇必研读计成《园冶》,从中吸取精华,运用到建造静思园之中。为了纪念这位一生鞠躬尽瘁造园、呕心沥血著书的艺术家,园主特意在“古代科学家碑廊”旁显要位置为其建造了一座“计成亭”,亭中树碑正面勒有计成画像,反面勒有计成生平,以此传诵这位造园艺术家的丰功伟绩,告慰后人永远缅怀这位为造园艺术奋斗毕生的鼻祖。
计成亭
计成(1582)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县同里人,爱好游历山水风光,园林名胜,喜作诗绘画,中年定居镇江,常往来于南京、扬州、苏州,考察各地园林。他曾为武进吴又予叠石造园,又为仪征汪士衡营造花园住宅,颇得时人好评。明崇祯四年(1631),他将自己造园心得写成《园冶》三卷。著作原名《园牧》,由朋友郑元勋改“牧”为“冶”。“园冶”在日本的译名为“夺天工”。书中主张“造园无格”,并对相地、立基、造屋、铺地、叠山、选石、借景等造园要素作了详细论述。《园冶》对我国建筑史、园林史、美术史都具有极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老江南的归宿
静思园虽然是新建的园林,但漫步其中那精致古雅的门楼斗拱、画栋雕梁、隔扇花窗、亭台楼阁,多是原汗原味的明清建筑,甚至那些地砖、石桥、石径,往往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些都是从江南地区搜集、移建过来的古旧建筑,它们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消失,却又在静思园找到了他们最后的归宿,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的建筑风景画。五亿年石龄的灵璧石;宋代的汉白玉石狮;元代“小九华寺”后花园里的湖石;明清时代的柱础、家具等,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述说着那年代久远的神奇故事。因而园林虽年轻,气韵却一样的醇厚耐读。
一座座濒临消失的古代建筑精华,被园主陈金根不惜花费重金一一拾起,拂去尘灰,让它们的生命在静思园中得到延续,并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了搜求古建筑,陈金根的足迹遍及江苏、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静思园,以及园主陈金根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情有独钟的有心人,我们还能拥有多少历史,还能从这些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感受到多少先人留下的璀璨文化。静思园的价值,不仅仅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版私家园林,它的意义,更多地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保护、传承与认同,为老江南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栖的家园与巢穴。
吉尼斯之最与奇石王国
“石为园之骨”,苏州园林大多以小巧娟秀的太湖石叠山点景,陈金根却偏爱产于安徽灵璧县磬石山带的灵璧石。据说静思园的珍贵灵璧石有两千块之多,分别被安置在厅院湖边,或临妆照水,或沉思苦吟,也有栩栩如生而憨态可掬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静思园镇园之宝、被誉为天下第五石的“庆云峰”。这块江南罕见的灵璧奇石,曾令无数游客和赏石家赞叹不已,2001年更创下灵璧石基尼斯世界之最。它高约9.1米,长2.9 米,重达136吨,整块石头上约有大大小小1600多个孔,通体孔窍相连。据说从庆云峰顶上浇水,每个孔都会有水涌出;在庆云峰下焚香,每个孔都会有轻烟袅袅。
青云峰是宋徽宗花石纲老坑遗物,清代乾隆帝时,也曾企图挖掘未果。园主陈金根为庆云峰亲自八赴灵璧,历时三年终将此石挖掘移之地表。为了将巨石从800里之外运至静思园,陈金根甚至投资修路五公里,架桥两座。整整历经五十五个昼夜,才安然无恙地把这块“宝石”运抵到静思园。据园子里的工作人员江,立石之日,风和景明,晴朗无云。几经周折,将其落驻完毕后,所有围观者和施工人员都欢呼雀跃,园主夫妇和老母奉香膜拜,感谢上苍恩赐。就在此时,天空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将庆云峰洗刷一新。转瞬,云开雾散,霞光万道,甚为灵异,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讶。
庆云 峰 记
灵璧巨石“庆云峰”,高九点一米、宽二点九五米、厚二点二四米、重一百三十六吨。二千零一年创灵璧石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记录,实乃静思园镇园之宝。此石原为灵璧宋花石纲老坑遗石,距今约五亿年,为寒武纪海相沉积环境产物。清干隆皇帝曾欲置之御园而未果,千载尘封,鲜为人知。园主陈金根先生八赴灵璧,探秘寻石,历时三载,终得宝物。
石之初现,瑰伟玲珑,千夫舁之不动。幸有石农李富贵君擅启重之术,分段立架,同步发力,且用古人堆土填石之法,日升数寸,累时逾岁,始出地表。然山高无路,涧深无桥,陈君出资筑路五公里,架桥两座,并用大型载重车启运,凡五十昼夜,备尝艰辛,将宝石安然无损运抵静思园中。
石至,两台一百五十吨吊机将其驻落。仰观峰峦,通体孔窍密布。一千六百余孔,委婉贯通,一百六十八个过桥孔,洞洞相连。若峰底举燧,百孔生烟;顶端注水,千洞喷泉;鬼斧神工,叹为观止。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此石当年若运至艮岳,将与“庆云万态奇峰”同一声价。而今“万态奇峰”不知所在,此石则落户江南。故仍以“庆云峰”名之。
癸未年仲秋徐建谨记
静思园的许多屋宇都是为石头而建的,悟石山房、弘雅堂、咏石碑廊以及庆云峰前的拜石轩,不一而足。其中陈列各精品名石千余块,如奥运火炬、虎啸、亿年寿龟、迎客松、莲花宝坐、紫云峰等。这些五亿年前留给人类的天然雕塑,无论是神似也好,形似也罢。无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人品赏之余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从那些精美无言的飞禽走兽、人文山水的怪石中,园主从中悟出人生的“德、心、道、神”的最高境界。每日园主都要摩挲一遍心爱的石头,人石心意相通,廓然物化。
站在盆景园隔湖相望,耸立在湖心的“米芾拜石”,身穿宋朝官服,手持玉笏,虔诚膜拜,形意逼真,可谓天工巧夺,栩栩如生。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院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称他“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知无为军时,初到官衙,见立石奇丑,石状峥嵘,甚喜,口称“石丈”,著朝服持笏便拜。此事记载于比米芾小26岁叶梦得写的《石林燕语》中。这是赏石界众人皆知的事。因为米公爱石成癖,传为佳话,有一次察使杨杰到米公守地涟水视察。杨正色对米说:“朝庭以千里郡邑付你,哪能终日弄石,不省录郡事”。米从左袖取出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秀,石质清润,对杨说:“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暗暗称奇,但不动声色。米将石藏入袖中,又出一石,迭嶂层峦,奇巧又胜,又纳入袖中。如此再三,米公出示鬼斧神工精巧奇美之石,又对杨说:“如此之石,安得不爱?”杨早已动心,对米说:“非得公爱,我亦爱也。”杨得石而去。米公在山东泰山有题刻“拜石”二字。米公爱石,总结出“瘦、透、漏、皱”赏石标准,影响深远。
五亿年前,在灵璧县有一座秀丽的凤凰山,山脚下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村里有一个财主闺养着一个美丽的少女阿秀,天生丽质、伶俐乖巧、讨人欢喜。同村布衣少年阿文十分仰慕阿秀姿色,故寄居在老爷家做长工,然日久生情,互为爱恋,谁知老爷为攀附权贵,意将阿秀许配名门,而此时阿秀早已与阿文以身相许,已有身孕,为躲避父母之命,与阿文双双私奔凤凰山林,养育一子,后不堪父母威逼全家殉情于凤凰山,苍天为之感喟不已,玉皇大帝挥泪点石于凤凰山,沉睡五亿年之久,今重见天日,传颂于静思园中。
灵璧县地处皖北宿州地区,五亿年前为一片海洋,后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灵璧石”。由于该地区为“卡斯特”地形,石灰岩质,方解石(酸性红土)中“铁”的含量较高,以及海底生物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加之火溶岩喷发过程中与各种矿物质、生物、泥沙混合在一起,从而使“灵璧石”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叩之有声。人称“八音灵璧”的“编钟”,早在汉、唐便作为宫廷乐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所传送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灵璧石制作的“编钟”演奏的。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栖居乃是人的存在本身。只有栖居着才能获得自己的本真存在。紧接着他又指出,人类的栖居方式就是筑造。各式各样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私人居所、公共建筑都视为栖居服务的。然而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此处,他又说,“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某种正确的东西。但同时,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模式把本质性的关联伪装起来了”。“筑造不只是为了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栖居”,而且是“真正的栖居”。
园主陈金根虽然不是哲学家,但是他有一句话和哲学家关于栖居的思索很接近:“静思园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同时也属于全人类。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赋予这个园林建设,它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静思园二期工程“静思禅院”已然竣工,三期正在筹建之中。园主陈金根的心是宁静的,或许他正是在筑造中找到了本真的居所。而千年之后,静思园或许很有可能将成为一个梦想和栖居的哲学隐喻。
撰文/西里姆卡
——海德格尔
静思园,江南最年轻的私家园林,也是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占地一百余亩,为拙政园的两倍。吴江民营企业家陈金根先生于1993年起建,备经艰辛,十年始成。园名“静思”,乃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手泽,取宁静思远之意。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又开拓创新。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别致,亦有皇家园林的宏大气 派。九曲回廊,湖光山色,亭台楼阁,水榭石舫,假山奇石,曲径通幽。景色如画,宁静清幽,赏心悦目。园之西部清流潆绕、曲水弥漫;临流或筑书斋曲廊,或置石桥画舫,有嘉会堂、鹤亭桥、如归舫、庞山草堂、古香书屋诸景,波光阁影,错落有致。四时花木丛出于墙垣山石之间,或倚或斜,柳色烟波,山花烂漫。园之东部为住宅、庭院,多厅堂楼阁,古朴典雅,花木掩映。园主爱石成癖,罗天下奇峰异石千余枚于一园。诸石或立厅院,或供书案,鬼斧神工、斗巧争奇,蔚为大观。静思园2003年开园之后,短短三年即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江南,在中国人的眼中一直有着别样的意味。“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提及江南,心底便会有某种水一样的情感流淌而过。江南是杨柳依依、细雨霏霏;是小桥下的流水,流水旁的人家;江南是青楼佳人素手纤纤、轻拢慢捻,婉转而出的一支小曲;亦是布衣才子葛巾飘飘、浅斟低唱,悠然而诉的一段惆怅。“江南”,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在历经许多岁月之后,却依然饱含着新鲜的汁液,轻轻脱口时,竟有一种齿颊留香的芬芳。江南确实是个好地方,但谁能说出具体的江南在哪呢?我不是仁者,也不是智者,只是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南并非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文化范畴--你完全可以说它只是一种朦胧的回忆和梦想的后花园,它存在于数千年来关于家园和栖居的缅怀之中。
也许是为了让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江南人爱上了造园,据地方志记载,古时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近二百处,私家造园居全国之冠。一般而言,回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它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更是诗意的人文空间,供人们在这里细细体味他们所辛苦寻觅的哲理、诗情、宗教和韵律。
太湖之滨古镇之畔的静思园,就是这样一处梦想栖居的所在。
吴江城外,距京杭大运河不远,在通往同里古镇的路上莺歌燕舞、春风熏煦,正不经意间,粉墙黛瓦、雍容大度的静思园就突然出现在我们身边。
我们赶了个巧,静思园的游人不是很多,没有苏州园林旅游旺季时“门庭若市”的热闹,但却更显优雅之韵。入口处是一座门面不宽的砖雕门楼,与所有的苏州园林一样,从外面看娴静素雅,并不露富。然而这里却是江南最大的私家园林,号称古建博览、奇石世界,不但有吉尼斯世界之最,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秀美与宏阔。更撩拨人心,让人意欲前来一探究竟的是,静思园还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有园主的私家园林……这里一定有好多故事。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走进静思园,我们就被这么大一处开阔的水面震住了。如果说园林的水是美的符号、活的灵魂;那么,静思园的水和建筑相融合所形成的意境却另有一番情趣。苏州园林一向是善于用水的高手,但是唯有静思园,才给水以这么大的篇幅,三有其一,亭台廊榭、山石楼阁皆依水而建,这不但让静思园平添了柔媚温润之感,也使整个园子通透开阔起来,这在苏州园林中大概也可以算个异数了吧。
静思园所在的庞东村及四周,原本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庞山湖所在地。《太湖备考》说:“庞山湖乃是吴凇江之始。”清代诗人笔下,这一带曾是“风翻巨浪千层雪,雨洗遥山一带烟”,“湖光如练接长天,鸥鹜齐飞红蓼边”。据记载,庞山湖“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数倍于杭州西湖,曾在江南水利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末以来,风光秀丽庞山湖逐渐湮废淤塞,最终变成一片滩涂农田。不仅仅是水天一色的庞山湖,还有在历代诗文里被反复吟咏过的风景名胜,也早已犹如春梦了无痕迹。
或许是为了纪念,或许是另有深意,静思园内的水面被分成两部分,其中之一就被称为小庞山湖,另一部分即是在进门伊始吸引我们眼球的镜湖。一座高耸入云的苏式廊桥,把一泱泱镜湖水划分为二,形成一幅水上水下动静相映的风景画面。这就是静思园经典建筑之一鹤亭桥。在建筑形式上,它既传承了苏州古典廊桥的文脉,同时又创造性地一改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建筑风格,大胆袭用沧浪亭楼宇式飞檐翘角作为廊桥之顶,采用一高两低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仙鹤,凌空横跨湖水两岸作为隔景。鹤象徵着人类最优良的品质,它寓意长寿、贞忠、幸福。伫立在鹤亭桥上,两岸景点尽收眼底,徐徐春风扑面而来,沁人肺腑,心旷神怡。
鹤亭桥是园主陈金根先生最为钟爱的作品,除了因为它苏、徽交融的独特造型,据说还因为它浓缩象征了陈金根的人生历程。桥身那用金山石构筑的一大两小半圆形拱桥,与之平静如镜的湖水倒影形成三个动静相宜的园孔,被隐喻为园主姓名“成家立业,金玉满堂,根深叶茂”的写照。而桥面上步步高升的石阶以及那些支撑着桥顶的木柱、金山石柱、汉白玉柱,则交替阐释着园主人生奋斗的艰苦历程。
园子里的时空隧道
据明代莫旦《吴江志》记载:“庞山湖上游西出太湖,从甘泉桥出运河。下游由急水港出白蚬江入淀山湖而注入海。”湖滨原有快风阁、顾公庙、西隐庵、任仲桢故居、陶郎先墓等古迹。元末明初文学家、诗人杨维桢过庞山湖曾作诗一首表达对庞山湖的留恋:“湖上足晴昼,雨余生绿阴。扁舟到城远,曲港入村深。野叟频相问,郎君不过寻。西庵有分席,吾亦老山林。”清朝时,这里亦热闹非凡,有梅芬的《观莲招庞山湖赏荷并观竞渡》为证:“一片清波斗镜光,飞凫轻泛往来忙。旌旗欲掩红蕖色,兰麝分和雪藕香。画舫笙歌游子醉,棠舟罗绮美人妆。却怜此日湘江畔,可有行人一奠觞。”清初与李颙、黄宗义、顾炎武并称四大布衣的朱鹤龄居于庞山湖东渚,也曾发出过“如置身潇湘洞庭之间”的感慨。
从镜湖到小庞山湖,一条清溪玉带珠连着鳞次栉比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寻常人家,正如唐朝杜荀鹤的诗里所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桥。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虽然往事已矣,旧迹无存,但静思园却具体而微地成功再现了庞山湖古时风貌,快风阁、鲈市晓烟、西隐庵均悄然静立于湖畔水边,供与古人缘悭一面的我们登临凭吊、缅想。
有水必有桥,宛若彩虹的“小垂虹”是小庞山湖上的一处绝佳风景,与鹤亭桥一东一西,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猛一看上去我们差点误以为是拙政园的“小飞虹”。这其实也是园主借此而发思古之幽。吴江松陵镇东门外历史上曾有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十里波光连宝带,一弯月影映垂虹”。垂虹桥最早兴建北宋庆历年间,后数度重建,桥孔最多时达99孔。直到元泰宝二年(1325)才改建为连拱石桥,共62孔,总长一千三百尺,其中有三孔特大桥孔,以通巨舟。此后历经明清两朝近十次的修建,孔数增至72孔。桥堍有亭,石狮守卫。
垂虹桥自宋代始建之日起,即被誉为三吴绝景,改建为连拱石桥后,“环如半月,长若垂虹”,“三起三伏,蜿蜒如龙”。其壮丽秀美,独步江南。宋代诗人苏舜钦在垂虹桥新建不久的八月中秋夜,即在桥上对月吟唱“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沈沈卧彩虹”。王安石也赞誉垂虹桥“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宋代大书法家米芾途经吴江时的七绝《吴江垂虹亭作》,其中名句“垂虹秋色满东南”一直传诵至今。令人遗憾的是,垂虹桥于1967年坍塌,目前仅存东西两端二十余孔。园主自幼在吴江长大,自然见过此桥,故在园中建“小垂虹”以追怀。
进数最多的江南园林
作为私家园林,静思园呈东宅西园布局,东部座北朝南建筑为第宅,共十一进之多。如此之多的进数在江南园林中不可多见,原因是封建社会宫室制度对厅堂的进数,以及厅堂的开间、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今世道变迁,宅地立基主要是根据园林布局的需要而定。从第宅格局上讲,静思园基本上沿袭古典园林的立基原则,前半部分为厅堂,后半部分为内室庭院,平行由南向北延伸,每进地坪适当提高,寓意“步步高”,这同时也是采光通风的需要。宅与宅之间组合有序,之字型排列,其中构筑若干个大小适中的花园,花园中布置着各种不同的园林小景,让人在前庭后院中领略到苏州园林的淡雅幽静、曲房深户、屋宇飘逸之美。
“静远堂”为第宅的大厅,亦称正厅。为接待宾朋和举行礼仪所用,是全宅中空间最大,装饰最精美的建筑。“静远堂”匾额下方为园主陈金根先生著名的《静思园记》。最为吸引我们的还是正厅的砖雕门楼,尤其是“拥绿晚晴”四个俊秀大字格外惹人注目,细看落款原来是末代状元“凤石陆润庠”的作品。题额上方雕有七个富贵花瓶和鹿十景,据导游介绍,花瓶中的梅、竹喻指夫妻,十只幼鹿代表十个孩子,周围寿石、芭焦、松树、灵芝、祥云等,造成了一个充满吉祥的天地,系琼林的象征,因此,该图又称“琼林十子”,寓意夫妻长寿有福,子孙封官受禄。整个门楼古朴典雅,想来应该是表达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事业的潜在的希翼吧。
当我们正在流连忘返,浑然忘却今夕何夕之际,工作人员匆匆走过来告诉我们:园主回来了。
静 思 园 记
吴江松陵三里外庞山湖,乃吾生养之地。志书载:庞山湖南北二十里,东西五六里,自七里港以南,甘泉桥以北,凡西来之水越运河而东者,无不入焉。湖水北入吴淞江,南入淀山湖,盖泄太湖下流之要处。清末,水利失修,疏浚不继,淹废淤塞,湖面萎缩。民国,围湖造田,遂成滩涂。建国后,躬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吾经营实业三十载,不无薄赀,遂戢明清厅堂雕梁门楼;采花石纲老坑灵璧巨石;悟计成《园冶》之精意;集吴地工匠之众长;历十年之艰辛;圆幼时之梦想;成今之静思园也。而问静思何意者,则曰:富而思进,静以致远也。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闻之,欣然命名,昭示后世。
静思园广百余亩,园中堂构,宏伟轩敞,风雅精致,汲古图新。风亭雨楼,水榭月舫;九曲回廊,斗折蛇行;假山奇石,深容藏幽;湖水淼淼,荷香悠悠。伫鹤亭桥,隔水相望,弘雅堂、兰花厅、嘉会堂、盆景园、米芾拜石,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穿历代科学家碑廊,落霞亭、如归舫、快风阁、庞山草堂、小垂虹、天香书屋,移步换景,悦人心目。信步静远堂,末代状元陆润庠题额之砖雕门楼,刻意求工,古趣盎然;石生胡澍之地屏,古朴典雅,遗韵犹存。凤凰伉俪之秀石,五亿年自然造化,稀世神品,千古绝唱,今栖息于吾园,非天意耶?
吾思吴江多水寡山,不为无憾,仁者之静,特须彰明,故不辞辛劳,屡赴灵璧,踏访寻觅,得石千余,尤美者不胜枚举。惟灵壁巨石“庆云峰”,创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通体孔窍,瑰伟玲珑。远观犹如太湖之风帆,鬼斧神工,叹为观止。此石高九点一米,宽二点九五米,厚二点二四米,重一百三十六吨;一千六百余孔,委婉贯通,一百六十八个过桥孔,洞洞相连。若峰底举燧,百窍生烟;顶端注水,千泉泄玉,实乃镇园之宝也。奇石异峰之畔,历代咏石诗廊环列,似前贤与吾同赏美石,信可乐也!
园落成,叹曰:吾自幼向学,少时闲暇,随父览姑苏名园,品茗赏景,流连忘返,立志他日亦能造园。今夙愿得偿,有幸再续姑苏私家造园中断百载之弦,回馈盛世,诚邀天下诸君至此游憩,不亦乐乎!
公元二千零三年仲夏园主陈金根谨志
唯一有园主的中国园林
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这位中国园林唯一的园主:属马,已过知天命之年。中等身材,体态微胖。或着西装,或着中式夹袄,戴礼帽。谢顶,但脑后蓄发,有人戏言:“前看像科学家,后看像艺术家”。为人谦和,亲切有加。但有客来,早早迎出,虚心求教,有问必答。香茶待客,自己总是白水一杯。貌似木讷,实则精明,说到园林,便有滔滔不绝的话。
陈金根,民营企业家,2002年江苏省十大新闻人物之一。以苦干、诚信闻名遐迩,其生性豪爽,好结交各界朋友,热心各项社会事。从事企业经营已逾三十载,现任吴江新兴玻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江市政协委员、吴江市工商联合会常委。诗情画意的苏州古典园林,与玻钢通风管道之间,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陈金根却硬是把两者扯到了一起,并且神奇地融为一体。
陈金根先生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早在童年,常随父亲出入苏州园林,凡是吴下名园游历赏览无遗。他在这里寻找到特有的宁静与闲适,从这里探求到人世间美的源泉。还在8岁那年,他就在拙政园的烟波柳色中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他对父亲说:“我也要造一座自己的园林。”一个春日的下午,啜着香茗在陈金根的办公室里听着这样的故事,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仿佛是坐在那个满脸憧憬的孩子的梦里。
陈金根的办公室叫“嘉会堂”,意为“嘉宾如云,高朋满座,会客四方之大雅厅堂”。这座建筑是从苏州整体移建的,该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用材多为“黄柏树”,故原名为“黄柏厅”。翁同和撰书的两边抱拄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是敏而好古的陈金根最为喜欢的。陈金根虽然在工商业界奋斗了30多年,但一点看不出烟火气,带着一顶帽子反倒显得古雅风流,谦谦可亲。陈金根所追慕的古贤中,首当其冲的要算其明代同乡,著名园林建筑学家计成。
自有造园之梦始,陈金根每逢闲暇必研读计成《园冶》,从中吸取精华,运用到建造静思园之中。为了纪念这位一生鞠躬尽瘁造园、呕心沥血著书的艺术家,园主特意在“古代科学家碑廊”旁显要位置为其建造了一座“计成亭”,亭中树碑正面勒有计成画像,反面勒有计成生平,以此传诵这位造园艺术家的丰功伟绩,告慰后人永远缅怀这位为造园艺术奋斗毕生的鼻祖。
计成亭
计成(1582)字无否,号否道人,吴江县同里人,爱好游历山水风光,园林名胜,喜作诗绘画,中年定居镇江,常往来于南京、扬州、苏州,考察各地园林。他曾为武进吴又予叠石造园,又为仪征汪士衡营造花园住宅,颇得时人好评。明崇祯四年(1631),他将自己造园心得写成《园冶》三卷。著作原名《园牧》,由朋友郑元勋改“牧”为“冶”。“园冶”在日本的译名为“夺天工”。书中主张“造园无格”,并对相地、立基、造屋、铺地、叠山、选石、借景等造园要素作了详细论述。《园冶》对我国建筑史、园林史、美术史都具有极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老江南的归宿
静思园虽然是新建的园林,但漫步其中那精致古雅的门楼斗拱、画栋雕梁、隔扇花窗、亭台楼阁,多是原汗原味的明清建筑,甚至那些地砖、石桥、石径,往往也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些都是从江南地区搜集、移建过来的古旧建筑,它们在城市的大拆大建中消失,却又在静思园找到了他们最后的归宿,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代的建筑风景画。五亿年石龄的灵璧石;宋代的汉白玉石狮;元代“小九华寺”后花园里的湖石;明清时代的柱础、家具等,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述说着那年代久远的神奇故事。因而园林虽年轻,气韵却一样的醇厚耐读。
一座座濒临消失的古代建筑精华,被园主陈金根不惜花费重金一一拾起,拂去尘灰,让它们的生命在静思园中得到延续,并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了搜求古建筑,陈金根的足迹遍及江苏、浙江乃至整个江南地区,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静思园,以及园主陈金根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情有独钟的有心人,我们还能拥有多少历史,还能从这些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感受到多少先人留下的璀璨文化。静思园的价值,不仅仅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现代版私家园林,它的意义,更多地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尊重、保护、传承与认同,为老江南提供了一个可以安栖的家园与巢穴。
吉尼斯之最与奇石王国
“石为园之骨”,苏州园林大多以小巧娟秀的太湖石叠山点景,陈金根却偏爱产于安徽灵璧县磬石山带的灵璧石。据说静思园的珍贵灵璧石有两千块之多,分别被安置在厅院湖边,或临妆照水,或沉思苦吟,也有栩栩如生而憨态可掬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静思园镇园之宝、被誉为天下第五石的“庆云峰”。这块江南罕见的灵璧奇石,曾令无数游客和赏石家赞叹不已,2001年更创下灵璧石基尼斯世界之最。它高约9.1米,长2.9 米,重达136吨,整块石头上约有大大小小1600多个孔,通体孔窍相连。据说从庆云峰顶上浇水,每个孔都会有水涌出;在庆云峰下焚香,每个孔都会有轻烟袅袅。
青云峰是宋徽宗花石纲老坑遗物,清代乾隆帝时,也曾企图挖掘未果。园主陈金根为庆云峰亲自八赴灵璧,历时三年终将此石挖掘移之地表。为了将巨石从800里之外运至静思园,陈金根甚至投资修路五公里,架桥两座。整整历经五十五个昼夜,才安然无恙地把这块“宝石”运抵到静思园。据园子里的工作人员江,立石之日,风和景明,晴朗无云。几经周折,将其落驻完毕后,所有围观者和施工人员都欢呼雀跃,园主夫妇和老母奉香膜拜,感谢上苍恩赐。就在此时,天空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将庆云峰洗刷一新。转瞬,云开雾散,霞光万道,甚为灵异,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讶。
庆云 峰 记
灵璧巨石“庆云峰”,高九点一米、宽二点九五米、厚二点二四米、重一百三十六吨。二千零一年创灵璧石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记录,实乃静思园镇园之宝。此石原为灵璧宋花石纲老坑遗石,距今约五亿年,为寒武纪海相沉积环境产物。清干隆皇帝曾欲置之御园而未果,千载尘封,鲜为人知。园主陈金根先生八赴灵璧,探秘寻石,历时三载,终得宝物。
石之初现,瑰伟玲珑,千夫舁之不动。幸有石农李富贵君擅启重之术,分段立架,同步发力,且用古人堆土填石之法,日升数寸,累时逾岁,始出地表。然山高无路,涧深无桥,陈君出资筑路五公里,架桥两座,并用大型载重车启运,凡五十昼夜,备尝艰辛,将宝石安然无损运抵静思园中。
石至,两台一百五十吨吊机将其驻落。仰观峰峦,通体孔窍密布。一千六百余孔,委婉贯通,一百六十八个过桥孔,洞洞相连。若峰底举燧,百孔生烟;顶端注水,千洞喷泉;鬼斧神工,叹为观止。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此石当年若运至艮岳,将与“庆云万态奇峰”同一声价。而今“万态奇峰”不知所在,此石则落户江南。故仍以“庆云峰”名之。
癸未年仲秋徐建谨记
静思园的许多屋宇都是为石头而建的,悟石山房、弘雅堂、咏石碑廊以及庆云峰前的拜石轩,不一而足。其中陈列各精品名石千余块,如奥运火炬、虎啸、亿年寿龟、迎客松、莲花宝坐、紫云峰等。这些五亿年前留给人类的天然雕塑,无论是神似也好,形似也罢。无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人品赏之余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从那些精美无言的飞禽走兽、人文山水的怪石中,园主从中悟出人生的“德、心、道、神”的最高境界。每日园主都要摩挲一遍心爱的石头,人石心意相通,廓然物化。
站在盆景园隔湖相望,耸立在湖心的“米芾拜石”,身穿宋朝官服,手持玉笏,虔诚膜拜,形意逼真,可谓天工巧夺,栩栩如生。
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镇江。宋徽宗召为书画院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称他“米颠”。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知无为军时,初到官衙,见立石奇丑,石状峥嵘,甚喜,口称“石丈”,著朝服持笏便拜。此事记载于比米芾小26岁叶梦得写的《石林燕语》中。这是赏石界众人皆知的事。因为米公爱石成癖,传为佳话,有一次察使杨杰到米公守地涟水视察。杨正色对米说:“朝庭以千里郡邑付你,哪能终日弄石,不省录郡事”。米从左袖取出一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皆秀,石质清润,对杨说:“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暗暗称奇,但不动声色。米将石藏入袖中,又出一石,迭嶂层峦,奇巧又胜,又纳入袖中。如此再三,米公出示鬼斧神工精巧奇美之石,又对杨说:“如此之石,安得不爱?”杨早已动心,对米说:“非得公爱,我亦爱也。”杨得石而去。米公在山东泰山有题刻“拜石”二字。米公爱石,总结出“瘦、透、漏、皱”赏石标准,影响深远。
五亿年前,在灵璧县有一座秀丽的凤凰山,山脚下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村里有一个财主闺养着一个美丽的少女阿秀,天生丽质、伶俐乖巧、讨人欢喜。同村布衣少年阿文十分仰慕阿秀姿色,故寄居在老爷家做长工,然日久生情,互为爱恋,谁知老爷为攀附权贵,意将阿秀许配名门,而此时阿秀早已与阿文以身相许,已有身孕,为躲避父母之命,与阿文双双私奔凤凰山林,养育一子,后不堪父母威逼全家殉情于凤凰山,苍天为之感喟不已,玉皇大帝挥泪点石于凤凰山,沉睡五亿年之久,今重见天日,传颂于静思园中。
灵璧县地处皖北宿州地区,五亿年前为一片海洋,后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灵璧石”。由于该地区为“卡斯特”地形,石灰岩质,方解石(酸性红土)中“铁”的含量较高,以及海底生物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加之火溶岩喷发过程中与各种矿物质、生物、泥沙混合在一起,从而使“灵璧石”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叩之有声。人称“八音灵璧”的“编钟”,早在汉、唐便作为宫廷乐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所传送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灵璧石制作的“编钟”演奏的。
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栖居乃是人的存在本身。只有栖居着才能获得自己的本真存在。紧接着他又指出,人类的栖居方式就是筑造。各式各样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私人居所、公共建筑都视为栖居服务的。然而海德格尔并没有停留在此处,他又说,“仅仅持这种看法,我们就把栖居和筑造看作两种分离的活动,从中表象出某种正确的东西。但同时,我们通过目的-手段的模式把本质性的关联伪装起来了”。“筑造不只是为了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栖居”,而且是“真正的栖居”。
园主陈金根虽然不是哲学家,但是他有一句话和哲学家关于栖居的思索很接近:“静思园不仅仅属于我自己,同时也属于全人类。我把自己的全部心血赋予这个园林建设,它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静思园二期工程“静思禅院”已然竣工,三期正在筹建之中。园主陈金根的心是宁静的,或许他正是在筑造中找到了本真的居所。而千年之后,静思园或许很有可能将成为一个梦想和栖居的哲学隐喻。
撰文/西里姆卡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